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大豆、可可粉为主要原料研制巧克力豆奶。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巧克力豆奶产品配方及乳化稳定剂复配方案。结果表明:巧克力豆奶最佳配方为大豆9.0%、全脂乳粉1.0%、白砂糖6.0%、可可粉1.0%;乳化稳定剂最佳复配方案为微晶纤维素0.25%、卡拉胶0.013%、单,双甘油脂肪酸酯0.10%、硬脂酰乳酸钠0.04%。  相似文献   

2.
碎米具有与米相同营养价值,如何有效利用稻谷加工副产物碎米具有一定研究意义。以白碎米复配小米、发芽黑糙米、红豆,通过优化配方试验、酶解工艺和筛选稳定剂,经过糊化、酶解、均质、营养复配、杀菌等一系列工艺获得最佳发芽糙米饮品配方。最佳配方为白碎米比小米5︰5 (g/g),发芽黑糙米添加量12%,纳红豆添加量10%;最佳酶解工艺为α-淀粉酶添加量0.02%,酶解时间30 min;最佳复合稳定剂的配比为黄原胶0.08%、羧甲基纤维素钠0.10%,海藻酸钠0.08%。根据试验配方制得的发芽糙米红豆饮品具有米香、色泽均一、发芽黑糙米糯弹、甜度适中、组织形态好、口感纯正味佳的特点,是一款营养健康的产品。  相似文献   

3.
以两培优537稻谷为原料,对其糙米、发芽糙米、内源酶糙米酶解粉中的营养成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发芽糙米与糙米相比较,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变化,矿物质减少了15%左右,粗脂肪增加了12%左右;内源酶糙米酶解粉与糙米相比较,氨基酸略有损耗,矿物质和粗脂肪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4.
在相同的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条件下,以水溶性物质含量为指标,探讨了糙米在发芽及糙米粉状态下内源酶的酶解反应对食用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发芽糙米和糙米酶解粉的水溶性物质总量、水溶性粗蛋白质含量均比糙米原粉高;发芽糙米和糙米酶解粉的米粉糊液稳定性增强,而糙米酶解粉的增加效果明显高于发芽糙米,显示着内源酶酶解效果在糙米粉状态下优于整粒的发芽糙米。  相似文献   

5.
以豆奶为原料,经微波辅助处理后加酶水解,用水解液发酵酿酒。探讨了微波辅助处理功率、时间、加酶量、水解温度和时间、水解液pH等对豆奶水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豆水质量比为1∶10的豆奶,在微波功率180W下处理20s,加入2%木瓜蛋白酶,60℃下水解3h,控制水解液pH值7.0,得到氨基酸含量丰富的豆奶水解液;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得出豆奶水解液发酵制酒的工艺条件为:接种0.025%酵母,加入18%蔗糖,控制酶解液pH值3.3,在22~24℃发酵9d,发酵液中加入0.3%复合稳定剂,20~23MPa压力均质,所得产品风味好、口感细腻、稳定性高,不仅含有大豆的营养物质,还有发酵酒的芳香。  相似文献   

6.
以怀山药汁、豆奶和全脂奶粉为主要原料,辅以白砂糖、稳定剂等,通过感官评价、正交试验等方法,研制出风味独特、口感良好的怀山药豆奶复合蛋白饮料。实验结果表明:添加酶解怀山药汁35%、豆奶9%、全脂奶粉2%、白砂糖10%、稳定剂0.25%时,产品的色泽、口感、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7.
以发芽糙米粉为原料,将水溶性指数(WSI)作为评价指标,考察了纤维素酶添加量、中温α-淀粉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膨化发芽糙米粉WSI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双酶预处理的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发芽糙米粉的最佳双酶预处理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为29.00 U/g,中温α-淀粉酶添加量为17.00 U/g,酶解温度为51.00℃,酶解时间为40.00 min,所得膨化发芽糙米粉的WSI最高,为81.54%。表明纤维素酶和中温α-淀粉酶预处理协同挤压膨化可显著提高发芽糙米粉的冲调性。  相似文献   

8.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发芽糙米、黑米复合保健饮料的酶解工艺和配方进行研究,确定发芽糙米的酶解条件为75℃、30 min、加酶量0.4%。黑米的酶解条件为80℃、50 min、加酶量0.5%。将酶解后的发芽糙米乳和黑米乳按1∶1进行调配,并加入8%蔗糖,1%食盐,以及0.08%黄原胶、0.06%CMC-Na、0.04%海藻酸钠构成的复合稳定剂,在60℃、25 MPa下采用二次均质,制成了口感细腻,风味纯正,兼有黑米和发芽糙米特有的营养价值,不含任何食用色素和防腐剂的保健饮料。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糙米粉在一定的水温条件下,内源酶对糙米粉理化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30℃水温条件下,经内源酶作用后,糙米粉水溶性物质总量增加了104%,水溶性蛋白质氨基酸增加了110%;在水溶性蛋白质中,8种必需氨基酸平均增加率为133%;糙米粉水溶液黏度随着酶解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以3 种糙米(普通糙米、红色糙米、黑色糙米)为原料,预酶解-挤压膨化制备实验组糙米粉,未经预酶解处理直接挤压膨化制备对照组糙米粉,分别测定其水溶性指数、吸水性指数、结块率、分散时间、米糊黏度、色度、糊化度、感官评分以及淀粉、还原糖、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并对淀粉和蛋白质进行体外模拟消化,比较并分析预酶解-挤压膨化对糙米粉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直接挤压膨化相比,预酶解-挤压膨化处理使普通糙米、红色糙米、黑色糙米3 种糙米粉的水溶性指数分别提高了2.04、1.35 倍和1.71 倍;吸水性指数分别降低了67.87%、60.96%和62.17%;结块率分别提高了5.44、6.27 倍和3.07 倍;分散时间分别缩短了66.61%、61.79%和64.30%;米糊黏度降低,黏度曲线趋于平直,剪切稀释效应减弱;淀粉含量分别降低了29.22%、28.71%和26.70%,糊化度分别降低了19.53%、8.94%和13.13%;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1.50、2.87 倍和2.27 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同时,亮度值略有升高,色差值分别为3.01、4.66、3.28;快消化淀粉比例降低,慢消化淀粉和抗性淀粉比例升高;蛋白质体外消化速率加快,消化率升高;综合感官评分显著升高(P<0.05)。实验结果表明预酶解-挤压膨化处理提高了糙米粉的冲调分散性、降低了米糊黏度,提高了感官评分和蛋白质体外消化性能,对糙米粉品质具有提升作用。为拓宽糙米的加工利用途径、促进预酶解-挤压膨化技术在谷物加工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制备豆粉工艺的基础上,采用木瓜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的复合酶酶解豆粉提高豆粉的溶解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复合酶酶解工艺制备高溶解性豆粉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优酶的添加量为1.2%,酶解时间为45 min,酶解温度为60℃,酶解pH值为6。在最优工艺条件下,豆粉的溶解性为89.45%,与传统的豆粉以及单一酶酶解的豆粉溶解性相比提高了近15%,表明复合酶酶解工艺可以显著提高豆粉的溶解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糙米的酶解辅助预糊化工艺,以蒸煮时间为指标,得到最佳酶解辅助预糊化工艺条件,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C-IMS)测定白米、糙米和酶解辅助预糊化糙米及其蒸煮前后的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酶解时间为4 h、酶的添加量为0.1%、预糊化时间为10 min,酶解温度为39 ℃。在酶解辅助预糊化糙米中检测到56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醛类19种,酮类8种,酯类6种,醇类12种及其它类11种;而蒸煮后的酶解辅助预糊化糙米中检测到44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醛类18种,酮类8种,酯类3种,醇类11种及其它类4种,且2-辛烯醛、苯乙醛、苯乙酮、乙偶姻、γ-丁内酯、戊酸、己酸、丁酸和己二烯二硫化等挥发性物质在蒸煮之后消失。糙米酶解辅助预糊化前、后挥发性风味成分改变最大的为醛类、酮类和醇类;而酶解辅助预糊化糙米蒸煮前、后挥发性风味成分改变最大的为酯类和其它类中的酸类。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加工方式处理对糙米风味物质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测定并分析三种加工方式对糙米样品特征风味的影响,以数据可视化形式表征样品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指纹图谱差异性及变化,进一步利用软件中Dynamic PCA插件对样品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表明,糙米经三种加工方式处理后糙米关键风味物质为醛类、醇类、酮类和酯类。与未加工糙米相比,经过热蒸汽处理后糙米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无明显变化,且其相似度高达约80%,而糙米经酶解辅助预糊化和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后其挥发性风味物质均变化明显。其中糙米经酶解辅助预糊化和过热蒸汽处理后无不良风味产生,但是低温等离子体技术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使糙米的油脂成分氧化,导致与油脂氧化相关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随之增加,从而长时间的加工处理给糙米的风味物质带来不利影响。本实验研究酶解辅助预糊化、过热蒸汽、低温等离子体三种加工方式对糙米风味的影响,为糙米风味物质研究领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为降低豆粉的致敏性,扩大其应用,采用限制性酶解制备豆粉。以木瓜蛋白酶、风味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为限制性酶解用酶,研究不同的酶制剂及酶解时间对豆粉的致敏性、溶解性、表面疏水性及乳化性的影响,并对豆粉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豆粉的致敏性降低,溶解性、表面疏水性、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增加;其中利用木瓜蛋白酶酶解30 min制备的豆粉致敏原含量最低,为1. 95%,溶解性最高,为88. 55%,乳化活性及乳化稳定性最大,分别为182. 4 m2/g和120. 8 min;利用SDS-PAGE电泳发现,酶解作用使豆粉蛋白质中的7S和11S降解,生成小分子的肽类,从而降低豆粉的致敏性;利用木瓜蛋白酶酶解20 min制备的豆粉口感与传统市售豆粉相似。  相似文献   

15.
超微粉碎对红米理化性质和加工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微粉碎技术加工红米,对超微红米粉的理化性质和加工特性进行了研究,以期改善红米的加工适用性。结果发现,随着红米粉粒径的减小,粉体的堆积密度、溶解度逐渐增大,糊化温度降低;冻融稳定性、酶解性质、高温持水能力、透明度、沉降性能和流动性得到显著改善。这表明超微粉碎技术可以改善红米粉的粉体性质和加工特性。在制作冷冻和冷藏食品时,红米超微粉可作为主料,但在制作速溶和方便食品时,则适合用做辅料。  相似文献   

16.
以糙米粉和大豆粉为原料,制作速溶糙米大豆复合粉。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复合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将糙米粉和大豆粉分别在100、120℃下熟化30min后用100目细目筛初步筛分,按1∶2比例配比混匀,以20g混料为基准向其中加入水26%、乳糖4g和β-环糊精1.6g,混匀后用细目筛筛分造粒,取80目制得速溶的糙米大豆复合粉,不仅具有大豆和糙米的芳香气味,还具有糙米和大豆的营养价值和生理功效,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色泽均匀剔透,口感细腻。  相似文献   

17.
超声波辅助水酶法提取大豆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全脂大豆粉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水酶法提取大豆油,并对其中的超声波处理条件和酶解条件进行研究,经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确定水酶法提取大豆油的适宜酶解条件为:料液比1∶ 6,酶用量2.0%,pH 9.0,酶解温度55 ℃,酶解时间4 h.在此条件下大豆油提取率为73.56%.水酶法提油前对全脂大豆粉进行超声波预处理,可有效提高大豆油提取率.在超声波温度50 ℃,超声波功率400 W下处理15 min可将大豆油提取率提高至86.13%,比未经超声波预处理的高出12.57%.  相似文献   

18.
以传统湿法工艺技术制备豆乳粉为基础,对浆渣分离后的豆乳进行超高压-限制性酶解处理,降低豆乳粉致敏性。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超高压-限制性酶解制备低致敏性豆乳粉工艺进行优化,确定最优超高压-限制性酶解的工艺参数为超高压处理压强320.00?MPa、超高压处理时间15?min、酶解时间60?min、酶添加量0.3?U/g,此条件下致敏性降低率为88.09%,但制备的豆乳粉具有微苦味,需要进一步调配以改善口感。超高压处理与酶解具有协同效应,可显著提高豆乳粉蛋白质体外消化率、显著降低豆乳粉致敏性,对不同加工工艺豆乳粉进行蛋白质体外消化率、蛋白质分散指数、过敏原含量及蛋白电泳分析,进一步证明超高压与酶解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酶解处理、湿热处理和湿热复合酶解处理对糯米粉体外消化特性和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 index, GI)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消化法测定了不同处理糯米粉的水解度和血糖生成指数值, 并通过X-射线衍射和激光共焦拉曼光谱实验测定了不同处理糯米的淀粉晶体结构。结果 3种处理的水解度和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 RS)相对含量增加, 慢消化淀粉(slowly digestible starch, SDS)相对含量降低; 其中湿热复合酶解处理条件下, RS相对含量最高, 为71.31%; 酶解处理条件下, RS相对含量最低, 为67.66%。酶解处理、湿热处理和湿热复合酶解处理的GI值分别为79.1、76.0和70.6。3种处理后糯米淀粉的晶体结构发生改变, 3种处理均使分子短程有序度与结晶度增加, 其中湿热复合酶解处理条件下, 结晶度最高, 为34.41%。 结论 湿热复合酶解处理后的糯米粉抗消化特性增强且GI值降低, 湿热复合酶解工艺可能通过影响糯米粉的体外消化率来降低GI值。  相似文献   

20.
刘志伟  陈华杏  张晨 《食品科学》2010,31(5):215-218
利用外源酶制剂降解糙米中的抗营养因子植酸,以提高糙米营养价值。以植酸降解量为指标,考察pH值、温度、酶作用时间和加酶量对外源植酸酶作用的影响,并考察纤维素酶和果胶酶与植酸酶的协同作用效果。结果显示植酸酶作用的适宜条件为:酶用量0.4U/mL,作用温度50℃,pH5.2,浸泡时间4h;添加纤维素酶和果胶酶能有效促进植酸酶的降解作用,大大提高植酸降解率。外源酶制剂能有效降解糙米中的植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