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等几种食用油在使用过程中不同存贮条件下的氧化稳定性。将食用油启封,放置在不同的环境里,检测其过氧化值和酸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避光存贮31 d,食用油的过氧化值均低于8 mmol/kg,酸值(KOH)达到0.26~0.35 mg/g;而在室内日光直接照射的条件下存贮31 d,各食用油的过氧化值均高于10 mmol/kg,酸值(KOH)达到0.35~0.45 mg/g。实验表明,启封后的食用油,存贮于避光处可以连续使用30 d以上,而置于室内日光直接照射条件下,其连续使用期只有3周。对比实验中,棕榈油氧化稳定性优于其他油脂。  相似文献   

2.
为了构建食用油过氧化值快速检测分析方法,以食用油为试验材料,利用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碘与淀粉的显色变化,建立食用油过氧化值的检测模型,探讨测定波长、饱和碘化钾添加量、反应时间、淀粉指示剂添加量、溶剂混合比例和油脂种类等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通过模型建立和验证、盲样验证及精密度分析,结果表明:检测条件对测定结果影响均不显著;当取样质量为(0.100±0.010)g,入射光波长为535nm时,食用油过氧化值模型为:y=28.856x+0.1331(y为过氧化值,mmol/kg,x为溶液吸光度),R2=0.9985。模型预测值与国标法测定值高度线性相关,盲样验证相对误差均10%,检出限为0.79mmol/kg,符合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基于可见分光光度法的食用油过氧化值检测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氧气含量对花生油氧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脂氧化易引起过氧化值升高和风味劣变,市售食用油的货架贮存期较长,上述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越来越多油脂企业开始关注油脂氧化的问题。作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不同氧气含量对油脂氧化速率及风味的影响。将项空充入不同氧气量的7组油样置于70℃烘箱中连续存放4d,以加速氧化。结果表明,氧气含量对油脂氧化的程度及其风味的影响明显。4d内,充入氧气量为51.8 mg的油样过氧化值升高12.42 mmol/kg,而充入氧气量为3.2 mg的油样过氧化值仅升高3.58 mmol/kg,氧气含量与油脂氧化程度及氧化速率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4.
选用12种食用植物油,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用6种包装材料进行了实验,研究食用油的包装材料和储存条件对其氧化指标: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和羰基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有色玻璃或有色PET包装材料均不能有效防止食用油氧化指标升高.如果食用油在使用过程中不能被正确存放,一星期过氧化值就可超过国家规定的低于7.5mmol/kg的质量标准;一个月过氧化值可达到100mmol/kg以上,茴香胺值与羰基价均达到20 mmol/kg以上.氧化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对食用油的安全消费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建立三氯甲烷-冰乙酸(2:3)混合溶剂超声振荡破壁提油的新方法,提油时间为15min.根据建立的新方法对西藏酥油粉末油脂破壁提油后,用滴定碘量法测定过氧化值,以评价不同贮存期西藏酥油及其粉末油脂过氧化值的变化.结果表明,西藏酥油粉末油脂的过氧化值在6个月内变化不大,从最初的3.67meq/kg升高到9.69meq/kg,呈升高的趋势,但仍然符合国家对食用油过氧化值的要求;西藏酥油则不同,其过氧化值从1.64 meq/kg迅速增大到72.83 meq/kg,然后下降,说明微胶囊化对油脂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食用油本身是不导电物质,而使用过的地沟油含有大量食盐、调味品等可电离物质。故可通过测定食用油的电导率鉴别是否掺入地沟油。用去离子水提取油脂得到油脂水提物,再通过测定水提物电导率鉴别油脂是否掺入地沟油。结果表明,合格食用油电导率在10μs/cm左右,而地沟油电导率为80.7μs/cm,远远高于合格食用油。将地沟油以不同比例与食用油混合,测定电导率回归方程为Y=71.927X+12.641,R2=0.999 7。此法可用于地沟油的鉴别且简单、有效。并利用此法对成都市售散装食用油掺入地沟油情况进行调查,为市场监管部门提供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FTIR光谱重组技术的食用油过氧化值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食用油、三苯磷、三苯氧磷和矿物精油为试验材料,基于氢过氧化物与三苯磷(TPP)快速反应生成三苯基氧磷( TPPO)及其在红外光谱542 cm-1处有特征吸收的原理,采用FTIR光谱重组检测(SR-FTIR)技术对食用油的过氧化值进行建模及模型验证分析.结果表明:TPPO浓度(以相应的过氧化值表示)与542 cm-1处吸收强度(相对基线位于530 cm-1)之间高度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999,标准差为0.067 mmol/kg.对2个验证样品集(0~1.5 mmol/kg和1.5~10 mmol/kg)进行测定并与碘量法比较,SR-FTIR技术的灵敏度和精度均高于碘量法.通过自动分析仪SR-FTIR测定过氧化值的分析速度可达每小时90个样品.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分子蒸馏技术脱除餐厨油脂中的游离脂肪酸制备饲用油脂,研究了分子蒸馏温度对饲用油得率、酸值、过氧化值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蒸馏温度为140℃、压力为1.0Pa、刮膜速率为250r/min下分子蒸馏餐厨油脂,可得到酸值为6.74(KOH)/(mg/g)、过氧化值3.70mmol/kg、丙二醛含量为2.63mg/kg的饲用油,得率为72.68%。  相似文献   

9.
菜籽油无氧包装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氧气是油脂氧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根据隔离氧气可以阻断油脂氧化的原理,提出菜籽油无氧包装的概念,即在无氧环境下完成菜籽油灌装及封口.以菜籽油为试样,分别采用无氧包装与普通包装(对照样),以过氧化值和酸值为考察对象,进行比较,结果标明,经过无氧包装的菜籽油,其过氧化值仅升高0.01 mmol/kg,酸值仅升高0.1 mg KOH/g,而对照组过氧化值则升高了2.42 mmol/kg,酸值则升高了0.18 mg KOH/g,数据说明了无氧包装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简便快速地测定食用油过氧化值,以常见的食用油为原料,基于碘量反应(KI与食用油中的过氧化物反应)导致反应液水相碘离子浓度下降的原理,利用电导率仪测定反应前后水相电导率值,并根据其差值得出食用油过氧化值的变化。通过对检测条件温度、静置时间、振荡时间、饱和碘化钾溶液稳定性和油样种类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建立过氧化值模型并利用国标中碘量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室温(25 ℃)条件下,检测条件对测定结果影响均不显著,建立的食用油过氧化值模型为y=15.05x-0.0327(x为电导率差值,mS/cm;y为过氧化值,mmol/kg),R2=0.9961。模型验证显示模型预测值与国标法测定的过氧化值高度线性相关,R2为0.9981,而且盲样验证相对偏差均小于10%,表明该方法测定食用油过氧化值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电导率的地沟油快速定性与半定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食用油和地沟油为试材,建立基于电导率的地沟油定性与半定量检测方法。探讨油脂种类、温度、振荡时间、水油比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确定检测条件,并测定各类地沟油和食用油的萃取水相电导率,并建立食用油与处理后地沟油掺杂定量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检测条件为在室温条件下水油比4:1(mL/g)、振荡混合30s、静置分层10min,在此条件下,测得毛地沟油水相电导率为30.15~130.80μS/cm,处理后地沟油水相电导率为22.37~44.61μS/cm,食用油水相电导率为3.18~9.18μS/cm;测定食用油水相电导率大于10μS/cm,可以初步断定其掺伪;模型可实现半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的食用油中过氧化值快速检测的试剂盒。方法探索合适的替代溶剂以及最佳的试剂配比;依据GB 5009.37-2003原理制作标准比色卡,在反应载体上进行显色反应,通过目视比色快速判定待测油脂的过氧化值。在食用油常温存放的3个月内,同时采用试剂盒方法和国标方法检测其过氧化值,通过比较验证试剂盒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结果选择安全低毒的乙醇:异辛烷(70:30,V:V)作为试剂盒实验的混合溶剂,在配置的简单载体上可快速进行显色反应,可检测的过氧化值区间范围为0.5~20 meq/kg。试剂盒在常温下存放的3个月内都能保持较好的准确度和稳定性。结论该试剂盒可用于食用油中过氧化值的快速筛查,具有广泛的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正5月14日,人民网视频《地沟油去哪儿了?起底京畿地沟油黑色产业链》的报道后,引起了我会及食用油行业同行的高度重视,并于近期组织有关专家对此进行了研讨,提出如下意见。一、为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和食用油的安全,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一贯主张"地沟油"等废弃油脂,决不能流入餐桌食用,这是保障食用油安全的底线;  相似文献   

14.
研究微波加热对食用油品质及脂肪酸成分影响,为家庭健康烹调提供理论依据。用家用微波炉的不同加热档位,对菜籽油、大豆油等8种常用食用油加热不同时间,用滴定法测定加热后油脂的酸价和过氧化值,GC-MS测定油脂的脂肪酸成分,并以这些指标评价微波加热对食用油品质的影响。在实验所用加热条件下,8种食用油的酸价和脂肪酸成分均未发生明显改变。不同食用油的过氧化值变化曲线有所不同,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芝麻油、调和油的过氧化值随着微波功率和时间增加而上升,玉米油、橄榄油和葵花籽油的过氧化值随着微波功率和时间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微波加热虽然改变了食用油的过氧化值,但酸价尚未发生改变,认为油脂尚未发生酸败,微波加热也没有破坏食用油原有的脂肪酸组成。从微波加热对食用油的品质和脂肪酸成分影响的结果看,可以认为微波加热是日常生活中安全和健康的加热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地沟油是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非常关注的问题之一。试验采用多种检测手段分别对2种地沟油和6种食用油进行了分析鉴别研究。结果表明:地沟油的水分含量高于0.20%,食用油的水分含量低于0.05%;地沟油的酸价高于5.0 mg Na OH/g,食用油的酸价均不超过0.3 mg Na OH/g;地沟油的皂化值约为250 mg/g,食用油的皂化值均低于200mg/g;地沟油的电导率达到6 p S/m,几种食用油的电导率仅为1~2 p S/m。与食用油相比,地沟油的薄层色谱有明显的拖尾现象。红外光谱中羰基伸缩峰的位置能够准确地区分地沟油和食用油。因此,可通过水分含量、酸价、皂化值和电导率的测定及薄层色谱、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地沟油和食用油进行鉴别、区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针对食用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进行分析, 探究极限学习机自编码算法(transfer via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 auto-encoder method, TEAM)在近红外光谱上的模型传递。方法 使用MATRIX-F和VERTEX-70两种红外光谱仪采集食用油近红外光谱数据, 利用多元散射校正方法对光谱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基于TEAM建立传递模型, 并与直接标准化、分段直接标准化和斜率偏差校正算法的建模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 经TEAM算法模型传递后提高了模型的精确度, 食用油酸值模型中, 决定系数(R2)从?1.3984升高到0.8553, 预测集均方根误差从1.0494 mg/g降低到0.2578 mg/g, 食用油过氧化值模型中, R2从0.6170升高到0.8987, 预测集均方根误差从18.2827 mmol/kg降低到10.4150 mmol/kg。结论 极限学习机自编码算法使从机数据更好适应主机模型, 提高了模型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国标法和企业标准法测定食用油中的过氧化值,通过精密度试验结果比较得出:企业标准法比国标法更适用于企业生产中食用油脂过氧化值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18.
采用国家标准GB 5009.227-2016中的电位滴定法(第二法),测定油脂中的过氧化值,以菜籽油、橄榄油、调和油及花生油4种常用规格的食用油及其烹调余油为研究对象,将食用油在同一研究环境下启封,并实施相同的烹饪过程,分别收集重复使用1~4次的烹调余油,目的是研究常用食用油在家用重复烹饪过程中过氧化值的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4种食用油过氧化值均达标,重复油炸后的余油的过氧化值均在标准范围内。  相似文献   

19.
针对以往长距离配送过程中食物易氧化变质等问题,对变质原因进行分析,采用改变pH值、运输温度、摇晃速度及时间方法解决长距离配送中油脂易氧化变质问题。本文采用间接碘量法测定不同pH值、配送温度、晃动速度以及运输时间下油脂的过氧化值。基于拉曼光谱分析藻油、棕榈仁油和橄榄油氧化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当pH值达到10时,食物油脂的过氧化值仅为3 meq/kg。长距离配送温度超过40 ℃,摇晃速度3 周/s,食物油脂的过氧化值超过10 meq/kg。食物油脂的过氧化值仅在4 d时达到最大15 meq/kg。食物油脂氧化过程中,拉曼峰强先升高再降低,说明食物油脂分子基团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变化,发生变质,说明长距离配送食物应该在pH值较大、温度偏低、运输时间较短、减少摇晃等条件下进行,为防止食物变质提供可靠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20.
葡萄籽油和亚麻籽油储藏期间氧化对功能性成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研究35℃恒温避光储藏亚麻籽油和葡萄籽油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脂肪酸组成和维生素E含量变化,探讨储藏期间油脂氧化劣变对其功能性成分影响。结果表明,经60天储藏,葡萄籽油、亚麻油过氧化值分别达241.30 mmol/kg、248.72 mmol/kg;p–茴香胺值为32.20、104.06;油脂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减少0.35%和0.41%,亚油酸和亚麻酸分别降低0.20%和0.09%、0.23%和1.04%,反式脂肪酸含量基本没有变化;维生素E含量显著降低均未检出;储藏期间亚麻籽油氧化对功能性成分影响均大于葡萄籽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