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化学沉淀法制备CoFe2O4超微颗粒,以CoFe2O4超微颗粒作为核心磁性材料,经表面活性剂作用后悬浮于水载液中得到铁酸钴磁性液体.利用震动磁强计对磁性液体进行了磁场测试,用X-射线进行了物相分析并计算了晶粒的尺寸.通过控制实验工艺,CoFe2O4磁性颗粒的大小平均为4.63nm,形成了纳米级铁酸钴颗粒;通过对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和复配,得到了稳定的铁酸钴磁性液体,饱和磁化强度达到16.202GS,矫顽力和剩磁均趋于零.  相似文献   

2.
纳米磁性液体是纳米铁磁性微粒在表面活性剂的包覆下,稳定地分散在载液中而形成的一种胶体体系,同时具有磁性和流动性,因此具有许多独特的磁学、流动力学,光学和声学特性,在工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文章概述了纳米磁性液体的组成、制备技术、基本特性、应用以及当前研究进展,着重阐述了纳米磁性液体在防伪印刷以及快速射流印刷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采用水解沉淀法制备磁性Fe3O4纳米粒子,再用油酸包覆修饰;经透射电镜和红外光谱测试表明,油酸修饰前Fe3O4纳米颗粒平均粒径约10 nm,修饰后约12 nm.将涤纶织物浸渍经油酸修饰的磁性Fe3O4纳米粒子,再用222nm准分子紫外光源辐照;经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磁性能测试表明,油酸修饰的Fe3O4纳米颗粒,牢固地附着在涤纶纤维表面,所得耐洗磁性涤纶织物具有超顺磁性.  相似文献   

4.
以FeCl3和CoCl2为原料,采用共沉淀法制备CoFe2O4纳米颗粒.研究工艺条件对磁性颗粒大小的影响,经X射线衍射仪分析,得出纳米颗粒的大小为11.1~20.4nm之间.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浓度配比对颗粒大小基本上无影响,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对颗粒大小有较大的影响,焙烧温度300℃,焙烧时间1h时得到的颗粒最小.  相似文献   

5.
磁性液体简称磁液,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它同时拥有液体的流动性以及固体磁性材料所具备的磁性,是由直径为纳米量级的磁性固体颗粒、界面活性剂以及基载液混合而成的胶状液体。磁性液体相比于传统的传热流体具有较高的导热性能和传热性能,其流动和传热过程还可以通过磁场控制。文章主要研究了特定磁场强度下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不同磁场强度下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相同磁场强度下换向频率不同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另外,对磁性液体在肿瘤热疗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有机硅平滑剂乳液往往存在分散稳定性差或高剂量表面活性剂引起的应用性能降低等问题,以聚丙烯酸异辛酯的共聚物胶乳(PEHA)为Pickering颗粒,协同表面活性剂,用于制备“油/水”Pickering有机硅乳液,并将其用于织物后整理。考察了PEHA粒径、表面亲水改性及PEHA质量分数对有机硅乳液分散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整理残液化学需氧量(COD)和整理织物表面摩擦因数的研究,考察了表面活性剂与Pickering纳米颗粒协同稳定对有机硅乳液应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EHA颗粒吸附在有机硅液滴的表面,形成机械阻隔,提升有机硅乳液的分散稳定性,180 nm的PEHA颗粒的稳定效率最佳,90 nm时的稳定效率最差;表面亲水改性能显著提高PEHA稳定乳液的效率,在质量分数仅为10%时,即可实现乳液稳定;最佳稳定方案可使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降低60%以上;浸轧整理织物时,相比表面活性剂独自稳定的体系,Pickering体系吸附织物效率更高,整理后残液的COD值降低63%,整理织物表面静、动摩擦因数分别降低至0.51与0.49,即“Pickering/表面活性剂”协同稳定有机硅乳液具有良好的应...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燕麦蛋白的乳化性能,利用虫胶对燕麦蛋白进行物理修饰,制备不同质量比(1∶1、2∶1、4∶1)的燕麦蛋白-虫胶纳米颗粒,并用于稳定Pickering 乳液。通过测量粒径、电位和界面湿润性对不同质量比的燕麦蛋白-虫胶纳米颗粒进行表征,并测定纳米颗粒稳定Pickering 乳液的物理稳定性和流变行为,探究不同质量比燕麦蛋白-虫胶纳米颗粒的乳化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燕麦蛋白与虫胶质量比的增加,燕麦蛋白-虫胶纳米颗粒的粒径先减小后增大,在质量比为2∶1 时,纳米颗粒最小为289.0 nm。燕麦蛋白和虫胶之间通过Ca2+交联后使纳米颗粒表面的负电荷减少,且质量比对纳米颗粒表面电荷没有显著影响。燕麦蛋白-虫胶纳米颗粒的界面湿润性与虫胶含量呈负相关,在质量比2∶1 和4∶1 时,纳米颗粒的接触角分别达到69.5°和71.4°。与燕麦蛋白稳定的乳液相比,不同质量比燕麦蛋白-虫胶纳米颗粒稳定乳液的稳定性和流变性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质量比为2∶1 的纳米颗粒因其较小的颗粒粒径和较好的界面湿润性,能够不可逆地吸附在油水界面上,在液滴之间形成相对致密和稳定的凝胶网络结构,使其稳定乳液的物理稳定性提高81.3%。  相似文献   

8.
设计具有高稳定性、选择性的酶-载体复合物是固定化酶领域的研究重点。本研究以环氧氯丙烷作为表面活性剂,通过沉淀法制备磁性纳米颗粒并涂覆壳聚糖,用以固定化纤维素酶。通过SEM扫描电镜、VSM磁强计、FTIR红外光谱对 Fe3O4-壳聚糖磁性纳米颗粒进行表征,并研究其固定化纤维酶的表征及酶学性质。结果表明,制备的磁性纳米颗粒晶形完整,纤维素酶有效固定在Fe3O4-壳聚糖载体表面;固定化纤维素酶比游离纤维素酶具有更好的酸碱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固定化纤维素酶在pH 2~9范围内均有较好的活性,并且置于60和70 ℃条件下4 h后,仍然能保持将近50%的活性,经10次循环利用后,固定化纤维素酶仍然保持在52.6%的活性,说明Fe3O4-壳聚糖可作为固定纤维素酶的有效载体,为固定化酶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王淑霞 《中华纸业》2010,(12):96-96
王润辰等制备了一种阳离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其本身具有表面和浆内中性施胶性能,且可保护胶体,制备出稳定的高分子基AKD施胶乳液。合成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因其亲水基、疏水基的大小、位置等可调,分子链段长短和排列方式可灵活变化,因而具有优异的乳化性和稳定性等独特性能。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的目的是制备低成本的纳米CaCO_3填料以应用在造纸湿部。通过湿碳化技术,纳米CaCO_3填料已经成功从商业石灰石和白色废弃大理石粉末中制备。阴离子(油酸钠)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用来改性制备的CaCO_3填料的尺寸、形态以及表面性能。制备的CaCO_3填料将应用在纸张中并且它们对纸张性能的影响也将被系统地研究。XRD和FTIR的结果揭示制备的CaCO_3填料是典型的方解石。TEM结果显示,填料制备过程中表面活性剂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填料颗粒的尺寸并且将偏三角面形的填料表面形态改变到菱形的填料表面形态。研究发现,表面活性剂改性能够改善填料的留着以及提高所有的光学性能。与GCC相比,尽管填料留着比较高,但是纸张强度性能几乎没有改变,这显示了改性使填料颗粒和纤维间结合关系得到改善。油酸钠改性CaCO_3填料对其留着、加填纸张的表观密度、不透明度以及机械性能的影响比CTAB改性的大。纸张的SEM证实了这些结果,并且显示改性的纳米CaCO_3填料更容易截留以及与纤维的结合更加有效。除此以外,SEM图还表明纳米CaCO_3填料在纸张表面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   

11.
为制备具有催化活性的过氧化物模拟酶,本文以CeO2为研究对象,采用水热法制备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纳米二氧化铈(Nano ceria,CeO2)颗粒。通过四甲基联苯胺(Tetramethylbenzidine,TMB)显色反应研究水热合成的制备条件,包括:料液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纳米CeO2催化过氧化氢性能的影响,筛选出一种催化活性最优纳米CeO2,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及催化反应稳态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当料液比为1:60 g/mL、反应温度为80 ℃、反应时间为8 h时,吸光度值最大,为0.501,水热法制备的纳米CeO2催化性能最佳,此方式合成的纳米CeO2晶体呈萤石型结构,催化反应与米氏方程吻合,对H2O2的Km值为0.021 mmol/L。结果表明,上述方式合成的CeO2反应条件简单纯度优异,对H2O2催化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2.
以玉米醇溶蛋白为载体,阿拉伯胶为稳定剂,反溶剂法制备负载槲皮素的玉米醇溶蛋白-阿拉伯胶纳米颗粒。考察阿拉伯胶浓度、槲皮素与玉米醇溶蛋白/阿拉伯胶质量比、p H、盐离子强度等因素对纳米颗粒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阿拉伯胶质量浓度50 g/L,制得粒径201.5 nm,多分散指数0.35,电位-31.5 mV的稳定玉米醇溶蛋白/阿拉伯胶载体;槲皮素/玉米醇溶蛋白-阿拉伯胶质量比1︰10时,粒径、颗粒分散性、ζ-电位均在稳定范围内,且包封率和负载率能达到84.3%和13.96%以上;盐离子浓度高于30 mmol/L时,玉米醇溶蛋白与阿拉伯胶之间的静电作用减弱,纳米颗粒体系不稳定,发生聚集;纳米颗粒能经历广泛pH变化,不发生聚集,大幅提高了包埋对象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3.
以甲基丙烯酸和丙烯酸为单体,马来松香乙二醇丙烯酸酯为交联剂,采用共沉淀法及悬浮聚合法制备出具有磁性的核-壳结构的球状聚合物(Fe3O4@RAM)。以之为载体,用化学交联法固定脂肪酶。在50%的戊二醛用量为1.5%,交联时间4 h,酶与载体的质量比为2∶1的条件下,制得的固定化酶的酶活回收率达到86.17%。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储存稳定性及操作稳定性均有所提高。重复使用7批次,酶活仍高于73.52%。  相似文献   

14.
响应曲面法优化可食玉米醇溶蛋白膜制备工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曲面法,优化了可食玉米醇溶蛋白膜制备工艺。以乙醇体积分数、固液比、油酸用量和膜液加热温度为因素,以断裂伸长率(E)、拉伸强度(TS)、水蒸气透过系数(WVP)为响应值对实验进行响应面设计,建立了断裂伸长率(E)、拉伸强度(TS)、水蒸气透过系数(WVP)的回归模型,优化的工艺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2%、固液比(g∶mL)1∶10、油酸用量0.5mL/g玉米醇溶蛋白、膜液加热温度70℃。  相似文献   

15.
壬二酸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本试验在双搅拌釜内,研究了油酸臭氧氧化裂解制取壬二酸两步气液反应的传质-反应动力学。结果表明:第一步臭氧化反应为快速拟一级反应,当温度为305 K时,该反应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_2=2.32×10~4m~3·kmol~(-1)·s~(-1),增强因子E与液相油酸浓度c_(BL)的关系为:E=402.7c_(BL)~(1/2)(R~2=0.98);第二步臭氧氧化物氧气氧化裂解反应也为快速拟一级反应,当温度为363 K时,该反应的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_2=2.06×10~4m~3·mol~(-1)·s~(-1),增强因子E与臭氧氧化物浓度c_(BL)的关系为:E=346.6 c~(BL)~(1/2)(R~2=0.95)。研究结果将为油酸氧化裂解制取壬二酸的气液反应器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大豆油脱臭馏出物中分别分离得到植物甾醇和脂肪酸,对植物甾醇的分离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确定甲醇-丙酮混合溶剂的比例为1:2 (V/V),溶剂原料比为3:1 (V/W),洗涤粗甾醇的溶剂为正己烷,分离出的脂肪酸主要为油酸、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通过物理吸附法固定CRL脂肪酶,考察不同载体固定脂肪酶的担载率和酶活力,确定大孔树脂HP20为最佳固定载体,酶活力最高且担载率最大。分离得到的植物甾醇和脂肪酸在固定化酶的催化作用下酯化合成植物甾醇酯,酯化率为45.11%,为日后各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Fe3O4粒子,并将带正电荷的PDDA吸附在其表面,形成PDDA-Fe3O4磁性复合体。为提高葡萄糖氧化酶的稳定性和重复利用率,以自制的PDDA-Fe3O4磁性复合体为载体,通过静电引力来固定葡萄糖氧化酶。研究结果表明,PDDA-Fe3O4磁性载体表面的Zeta电位为47.6mV,载体平均粒径为275d.nm。葡萄糖氧化酶固定化最佳条件为:温度15℃,pH=6,酶与载体质量比为15mg/g。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pH稳定性及重复使用性能都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以打瓜籽为原料,石油醚为浸提剂,采用超声波辅助浸提技术,考察了粒度、料液比、超声频率、超声温度和超声时间对打瓜籽油提取率及亚油酸提取量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为粒度60目,料液比1:8g/mL,超声频率为36kHz,超声温度为50℃,超声时间为40min,打瓜籽油得率为23.89%。气相色谱分析表明:打瓜籽油的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反油酸、油酸、亚油酸,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可达184.37mg/g。  相似文献   

19.
响应面试验优化红花籽油水酶法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  李春阳  曾晓雄  王帆 《食品科学》2017,38(22):231-238
通过二水平因子分析设计和响应面试验,优化水酶法提取红花籽油工艺。以红花籽油提取率为指标,对酶的种类及添加比例、料液比、总加酶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解p H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木聚糖酶UTC-X50、果胶酶NCB3/ZG-040和碱性蛋白酶NCB3/ZG-002比例1∶2∶3(酶活比),总加酶量197.36 U/g,料液比1∶4(g/mL)条件下,先用细胞壁多糖酶(木聚糖酶、果胶酶)在p H 4.2、50℃酶解131 min,再用碱性蛋白酶在p H 9.8、40℃酶解60 min,此工艺条件下红花籽油提取率最高,为84.68%;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脂肪酸组分,发现红花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高达91.18%,其中亚油酸相对含量为78.27%,油酸相对含量为12.61%,亚麻酸相对含量为0.10%。  相似文献   

20.
高碳钢线材表面清洗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贺孝宇 《金属制品》2011,37(6):28-30
以82B线材为例,分析高碳钢线材酸洗处理后线材表面手感粗糙、黏滞的原因。结合实际生产,对HCl酸洗的工艺参数进行改进:(1)各酸洗槽形成合适的HCl质量浓度范围和梯度,其中2#酸槽ρ(HCl)为110~150 g/L,ρ(FeCl2)为90~150 g/L;3#酸槽ρ(HCl)为170~210 g/L,ρ(FeCl2)为20~60 g/L;4#酸槽ρ(HCl)为210~250 g/L,ρ(FeCl2)为10~30 g/L。(2)酸洗时间10~14 min。(3)采用常温酸洗,无需加热。(4)缓蚀剂添加量以酸液表面形成泡沫层为宜。采用新酸洗工艺后,高碳钢线材表面光滑、无黏滞,酸洗过程正常,效果良好。同时减少HCl溶液浓度调整的次数,降低生产成本,为后续处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