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烘烤对肉制品中多环芳烃和杂环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烘烤是肉制品加工中重要的工艺之一,但经烘烤的肉制品中含有多环芳烃、杂环胺等有害物质,对消费者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介绍了多环芳烃、杂环胺及其对人体的危害,重点阐述了烘烤对肉制品中多环芳烃和杂环胺含量的影响及其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我国肉制品需求量逐年上升,消费者对于肉类及其制品安全品质要求也逐步提高。然而肉类在腌制、煎炸、蒸煮、熏烤等加工过程产生的有害物多数具有致癌性,严重危害消费者健康,阻碍肉制品品质提升。本文阐述了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常见有害物(生物胺、亚硝胺、反式脂肪酸、甲醛、杂环胺类和多环芳烃类),分析了有害物产生的机理、条件和影响因素,并总结了肉制品加工中的有害物减控技术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我国高品质肉制品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烧烤肉制品因具有独特的色泽、香气和口感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但传统烤制通常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肉制品在高温下会发生脂肪裂解、美拉德反应等生成多环芳烃、杂环胺等有害物质。该文综述了烧烤肉制品中多环芳烃、杂环胺等有害物质形成途径、影响因素、抑制方法的研究进展,主要阐述了烧烤肉制品通过HAVA机理和Diels-Alder机理形成多环芳烃,通过自由基途径及美拉德反应形成杂环胺,并为此提出合理控制烤制温度和烤制时间,合理选择烤制技术,添加外源物质抑制有害物质的生成等防控方法,为优化烧烤肉制品加工工艺,促进肉制品行业的绿色安全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传统特色肉制品酱卤牛肉的研究,比较了两种酱卤牛肉的工艺加工方法、不同贮藏保鲜技术及其有害物质的研究,得出目前我国主要的工艺加工方法为传统加工工艺和定量卤制工艺;常用的贮藏保鲜技术有包装技术、天然保鲜剂、可食用膜保鲜剂、物理保鲜和协同增效保鲜技术;对于有害物质的研究多集中于亚硝酸盐、杂环胺以及多环芳烃。  相似文献   

5.
肉制品加工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脂质氧化的发生,现有研究表明,脂质氧化能影响肉制品中杂环胺、N-亚硝基化合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及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的生成,这些物质的积累会降低肉制品的食用安全性并危害人体健康。本文综述了肉制品中脂质氧化的机制及氧化产物的反应活性、脂质氧化对肉制品中上述4 类有害物质形成的影响及相关控制措施,以期从控制脂质氧化的角度出发为肉制品安全性生产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杂环胺是一类极易在烧烤类肉制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物质,过量摄入具有致癌或致突变风险。本文综述了肉制品加工过程中杂环胺类物质(包括氨基-咪唑-氮杂芳烃和氨基-咔啉类)的形成机制;分析了影响肉制品加工过程中杂环胺类物质形成因素,包括加工条件(温度与时间)、烹饪方法、前体物质含量和原料肉中水分含量;重点综述了杂环胺类物质的控制技术,如改善加工方式(微波加热预处理、包裹隔热食品辅料、酒类腌制)、添加外源抑制物如植物性天然抗氧化物(香辛料、茶叶提取物、果蔬及果蔬提取物)、保水性物质(纤维素、壳聚糖、淀粉)等,为加工肉制品中杂环胺的控制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理论指导与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7.
多环芳烃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对于非职业性接触多环芳烃的工人和非吸烟者来说,通过饮食接触是多环芳烃的主要暴露方式。自2015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红肉及其加工肉制品划分为致癌物后,降低加工肉制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如多环芳烃)生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加工肉制品中多环芳烃研究现状,对其“三致”机理、生成机制、加工肉制品中暴露情况及其控制措施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8.
《肉类研究》2015,(12):1-5
针对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加工肉制品列为1类致癌物,将红肉列为2A类致癌物,本文在对400余篇密切相关的论文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对加工肉制品和红肉中可能存在的致癌风险因子进行了分析和研判。现有研究表明,加工肉制品中亚硝胺、杂环胺及多环芳烃等有害物的含量极低,在正常摄入量条件下远低于致癌剂量;红肉中富含人体必需的铁、锌、硒、VB_(11)和VB_(12)等营养物质,正常摄入对保持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经济、饮食文化、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长期过量摄入任何食物,包括加工肉制品和红肉,都可能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所依据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缺乏严谨的人体量效关系研究,且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也没有足够动物实验表明红肉和加工肉制品致癌。因此,我们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将加工肉制品列为1类致癌物缺乏充分证据、以偏概全,将"红肉"列为2A类致癌物缺乏证据、不负责任,建议撤销。  相似文献   

9.
王正勇 《肉类研究》2012,26(10):45-47
肉制品经长时间高温处理会伴随杂环胺等有害物质的形成,其作为一类强致突变、致癌性物质,对长期食用碳烤或油炸类肉制品的消费者造成极大的安全健康隐患.本文通过简要论述加工处理过程对肉制品中杂环胺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而探讨有效的控制手段,从根本上降低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烟熏肉制品作为肉类加工制品的一大类,由于其独特的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但是,在烟熏肉中含有致癌的多环芳烃(PAHs),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主要从烟熏肉制品中多环芳烃(PAHs)的提取、检测方法对其进行综述,以实现多环芳烃的快速检测和达到寻找控制多环芳烃方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N‐nitrosamines, biogenic amines, and residual nitrites are harmful substances and are often present in cured meat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oking methods (boiling, pan‐frying, deep‐frying, and microwave) were investigated on their contents in dry‐cured sausage. The various N‐nitrosamines were isolated by a steam distillation method and analyz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GC‐MS). The biogenic amines were determined after extraction with perchloric acid as dansyl derivatives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nitial dry‐cured raw sausage contained 5.31 μg/kg of total N‐nitrosamines. Cooking by deep‐frying or pan‐frying resulted in products having the highest (P < 0.05) contents, compared with boiling or microwave treatments, which were not different from the raw. Although frying increased the content of N‐nitrosodimethylamine (NDMA), N‐nitrosodiethylamine (NDEA), and N‐nitrosopyrrolidine (NPYR), it decreased the contents of histamine and cadaverine. Boiling and microwave treatments decreased the total biogenic amines significantly (P < 0.05). Residual nitrit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cooking treatmen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boiling and microwave treatments were more suitable methods for cured meat. Practical Application: N‐nitrosamines and biogenic amines are considered potentially harmful substances to humans and often present in dry‐cured sausage. Different cooking methods may effect the content of these harmful substances. 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 exists on the different cooking methods on dry‐cured meats.  相似文献   

12.
通过微生物发酵的方法,开发肉制品新种类,来达到改善肉品的营养价值,增加风味的目的。然而,由于发酵体系中的不良微生物或发酵原料本身都有可能导致发酵食品中存在一些非健康因子,进而危害人体健康。本文对发酵肉制品加工中衍生的醛类、多环芳烃等内源非健康因子,以及生物胺、亚硝胺等与微生物相关的外源非健康因子的形成机制及其危害进行论述,并从传统方法和生物技术手段两个层面阐述控制非健康因子产生的主要策略,旨在对发酵肉制品产业化生产中,有效降低非健康因子危害,提高食品安全性,为促进发酵肉制品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杂环胺是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在热加工和风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有毒化合物,这些有毒化合物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可能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肉制品中杂环胺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对肉制品中杂环胺的形成、影响因素、危害、检测方法及控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  相似文献   

14.
肉制品中3类有害物质的来源与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肉制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及糖类等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在特定加工条件下可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有害化合物,如烟熏过程中易于生成的多环芳烃、高温烹饪条件下易于生成的杂环胺以及添加亚硝酸盐作防腐剂时易于生成的N-亚硝基化合物等。本文综述以上3 类物质的危害性、形成途径、限量标准及相关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健康肉制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生物胺是一类含氮的脂肪族胺、芳香族胺或杂环类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主要通过微生物分泌的氨基酸脱羧酶作用于氨基酸产生。肉制品中生物胺降低产品质量、缩短货架期,同时,过量的生物胺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威胁。本文综述原料肉、工艺条件、微生物等主要影响肉制品生物胺形成的因素,归纳肉制品中生物胺的相关控制措施,提出采用多种技术相结合、优势互补的方式,有助于形成肉制品中整个产业链的防控体系,切实解决肉制品行业的质量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6.
咸干鱼目前的加工基本以手工作坊为主,缺乏统一的标准,因而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其中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腌制过程中以及贮藏过程中产生的生物胺,亚硝胺以及脂肪氧化等问题,造成咸干鱼安全性下降。本文分析国内外对于咸干鱼中的生物胺、亚硝胺、亚硝酸盐以及脂肪氧化的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并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各危害因子相应的控制措施,其中生物胺是问题较多的方面,并对其进行了重点论述,以期为提高腌制鱼类产品的食用安全性提供一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煎炸是最常用的烹调方法之一。肉类食品在煎炸过程中能产生杂环胺、多环芳香烃等强致癌物,对人体健康存在极大的危害。本文就影响煎炸肉制品中杂环胺及多环芳香烃化合物形成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具体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