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原大麦经硫酸脱皮尤其是用沸腾的乙醇变性处理后,大麦中的β-葡聚糖溶解度将大幅度下降。这说明麦粒内存在能溶解葡聚糖的内源酶。然而,如果加入外源酶,游离的葡聚糖将大量增多。木聚糖能溶解葡聚糖,表明葡聚糖的可萃取性受阿拉伯木聚糖的限制。有报道进一步表明:拉伯呋喃糖酶,木聚糖乙酰酶和阿魏酸酰酶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葡聚糖的析出。当木霉属绿色霉菌(Trichoderma virde)以变性大麦作为培养基时,该微生物在形成β-葡聚糖酶之前分泌出木聚糖酶,羧肽酶,醋酶和阿拉伯呋喃糖酶。这进一步说明:戊聚糖在葡聚糖之前与酶作用。将以上情况综合成一个简化模型,该模型显示:部分戊聚糖分布在大麦胚乳淀粉内的细胞壁上,并阻止其它物质与葡聚糖接触。  相似文献   

2.
小麦籽粒在制麦过程中胚乳降解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和探讨小麦籽粒在制麦过程中酶活变化的规律,以小麦样品为研究材料,以啤酒大麦品种为对照,采用断水浸麦方式和降温发芽工艺,分析小麦和啤酒大麦籽粒在制麦过程中淀粉酶、蛋白酶、β-葡聚糖酶、极限糊精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籽粒在制麦过程中α-淀粉酶活力在发芽中不断增长,并在发芽第3天后快速增长;β-淀粉酶和总淀粉酶的活性变化趋势与啤酒大麦相同,均在发芽第4天达到峰值后下降,而β-淀粉酶活性水平高于α-淀粉酶;β-葡聚糖酶活力一直保持上升趋势;蛋白酶和极限糊精酶的活力在发芽第4天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啤酒大麦的蛋白酶、β-葡聚糖酶、极限糊精酶的活力在发芽期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并且在发芽结束后酶活还保持较高的水平;小麦籽粒在发芽后其淀粉酶活力较啤酒大麦高。小麦和啤酒大麦在发芽中的酶活变化有较大的差异;发芽小麦的酶活水平可作为制定合理制麦工艺的重要依据,发芽至第4天的酶活都能保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李胤  董霞 《啤酒科技》2003,(9):58-59
细胞壁降解对发芽大麦中胚乳的代谢起着重要的作用。阿拉伯木聚糖和(1→3,1→4)—β—葡聚糖两者总和超过细胞壁重量的90%。他们的降解需要多糖水解酶和寡糖酶的共同作用。(1→3,1→4)—β—葡聚糖内切酶在降解β—葡聚糖过程中释放出寡糖,寡糖再由β—葡聚糖外切酶和β—葡萄糖苷酶转化为葡萄糖。近来,后两种酶从发芽大麦中得以分离纯化,此足以证明发芽大麦中的(1→3,1→4)—β—葡聚糖外切酶来源于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并能水解细胞壁多糖的(1→3)—β—葡聚糖酶。阿拉伯木聚糖的水解液需要一系列的酶,但对此研究较少。(1→4)—β—木聚糖内切酶已被纯化并分离出相应的cDNAs和基因。虽然(1→4)—β—木聚糖内切酶和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被多次报道,但对它们性质的研究还不深入。  相似文献   

4.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克隆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1 887 bp 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基因,在毕赤酵母SMD1168中诱导表达获得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大小为85 kDa,纯化后其比活力为55.73 U/mg;最适反应温度和pH值分别为65 ℃和5.0;金属离子K+对该酶活力有促进作用,而Cu2+对酶活力有明显抑制作用;以4-硝基苯酚-α-L-阿拉伯呋喃糖苷为底物时测得Km值和Vmax值分别为2.31 mmol/L和625 μmol/(mL·min);该酶对柑橘果汁具有显著澄清效果。本研究不仅丰富了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资源库,同时为后续探究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在果汁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澳麦Gairdner为原料,对其表面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株优势菌株,经鉴定为镰孢茵(霉)属(AY633745).然后在浸麦时将此镰孢菌接种于大麦表面,检测大麦萌发时蛋白酶、木聚糖酶、α-淀粉酶和POD的酶的活力,结果发现:镰孢茵对蛋白酶、木聚糖酶和α-淀粉酶激活过程中起到了显著(P<0.05)的抑制或延缓作用,但随着大麦的萌发,未接菌大麦和接菌大麦的酶活差异变小(P>0.05).镰孢菌最终并未使大麦酶活显著降低,只是抑制或延缓了酶的激活.另外,镰孢菌对α-淀粉酶的影响最大,未接菌大麦和接菌大麦中α-淀粉酶酶活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6.
以不同品种的大麦为材料,运用底物分析法检测三种淀粉酶的活性.不同品种的大麦中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极限糊精酶活力差异较大,因此实际生产中可对不同品种大麦进行筛选,选用酶活较高的大麦来制备麦芽;在制麦过程中,浸麦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淀粉酶的活力;淀粉酶的总活力在发芽初期缓慢增加,2~3d后急剧增加至最大值;焙焦可使三种酶酶活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7.
啤酒大麦制麦过程中淀粉酶活性变化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不同品种的大麦为材料,运用底物分析法检测3种淀粉酶的活性。不同品种的大麦中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极限糊精酶活力差异较大,因此实际生产中可对不同品种大麦进行筛选,选用酶活较高的大麦来制备麦芽;在制麦过程中,浸麦可在一定程度卜抑制淀粉酶的活力;淀粉酶的总活力在发芽初期缓慢增加,2d~3d后急剧增加至最大值;焙焦可使3种酶酶活有不同程度地下降。  相似文献   

8.
啤酒用小麦发芽期间三种胚乳降解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啤酒用小麦发芽期间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三种酶的活力在发芽期间都有明显的增长,逐渐达到峰值而趋于稳定。主要制麦条件,如发芽温度、浸麦水温度、浸麦方式等,对这一过程有显著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及作用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9.
1.大麦在发芽时的生化物质变化大麦在发芽时,必须提供麦粒适当的水份和符合发芽要求的温度以及充分的氧。没有这些生长条件,就不能发芽成长。麦粒如缺氧就不能形成各种酶类。在麦层间通入空气使麦粒营呼吸作用,促进麦粒自己生成赤霉素后形成各种酶。经酶解使麦粒中含有的蛋白质、淀粉、胶质、类脂、色素等高分子物质分解成为可溶性低分子物质,这些物质经过麦粒的浸渍、发芽、干燥、贮藏等过程不断增高,麦粒胚乳逐步形成粉状,硬度逐渐降低,使之变得疏松。1.1赤霉素和各种酶的形成1.1.1赤霉素现已发现麦粒能自己合成赤霉素。从发芽…  相似文献   

10.
4 7 发芽发芽的目的 :通过大麦发芽 ,根芽和叶芽得到适当生长 ,使麦粒中形成大量的各种酶。一部分非活化酶 (酶原 )得到活化和增长 ,同时使麦粒的部分淀粉、蛋白质和半纤维素等高分子物质得到分解 ,达到一定的溶解度 ,以满足酿造啤酒中糖化工艺的需要。发芽是一种生理生化变化过程[3 ] 。4.7.1 发芽机理和发芽过程4.7.1 .1 发芽机理[2 ]大麦开始发芽时 ,麦粒的胚利用自身原有的糖类和氨基酸等物质生长合成新的组织 ,即根芽和叶芽。同时分泌出生长素赤霉酸渗至糊粉层 ,诱发生成淀粉酶、蛋白酶等酶类。其中蛋白酶先溶解了连结胚乳细胞的蛋…  相似文献   

11.
制麦过程中大麦的籽粒较硬会限制胚乳中水分和酶的运输,被视为影响胚乳溶解的因素之一。本文研究了大麦的籽粒硬度、吸水性与其胚乳成分的关系。分析了2003~2004年间的一系列大麦,用单一谷物分析仪分析籽粒硬度,浸麦期的吸水性以及胚乳的化学成分:(1→3;1→4)-β-葡聚糖、阿拉伯木聚糖、总氮。2003年和2004年大麦样品的胚乳中(1→3;1→4)-β-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含量都与籽粒硬度显著相关(2003年:相关系数r分别为0.873和0.601,p<0.01。2004年:相关系数r分别为0.764和0.501,p<0.01)。2003年和2004年样品中籽粒硬度均与吸水性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53和-0.752,p<0.01)。胚乳中β-葡聚糖含量同样与两年大麦样品的吸水性显著相关(2003:相关系数r为-0.752,p<0.01;2004:相关系数r为-0.551,p<0.01)。仅2003年大麦胚乳中阿拉伯木聚糖含量与麦粒吸水性显著相关(2003:相关系数r为-0.523,p<0.01;2004:相关系数r为-0.551,p<0.01)。两年样品胚乳中的蛋白质含量均与籽粒硬度无关。这些结论表...  相似文献   

12.
制麦过程中大麦的籽粒较硬会限制胚乳中水分和酶的运输,被视为影响胚乳溶解的因素之一.本文研究了大麦的籽粒硬度、吸水性与其胚乳成分的关系.分析了2003~2004年间的一系列大麦,用单一谷物分析仪分析籽粒硬度,浸麦期的吸水性以及胚乳的化学成分:(1→3;1→4)-β-葡聚糖、阿拉伯木聚糖、总氮.2003年和2004年大麦样品的胚乳中(1→3;1→4)-β葡聚糖和阿拉伯木聚糖含量都与籽粒硬度显著相关(2003年:相关系数r分别为0.873和0.601,p<0.01.2004.年:相关系数r分别为0.764和0.501,p<0.01).2003年和2004年样品中籽粒硬度均与吸水性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53和-0.752,p<0.01).胚乳中β-葡聚糖含量同样与两年大麦样品的吸水性显著相关(2003:相关系数r为-0.752,p<0.01;2004:相关系数r为-0.551,p<0.01).仅2003年大麦胚乳中阿拉伯木聚糖含量与麦粒吸水性显著相关(2003:相关系数r为-0.523,p<0.01;2004:相关系数r为-0.551,p<0.01).两年样品胚乳中的蛋白质含量均与籽粒硬度无关.这些结论表明胚乳细胞壁成分可能对大麦籽粒硬度和吸水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PCR技术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基因组扩增获得1个全长1 790 bp的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基因,基因含有1个50 bp的内含子序列,其对应的蛋白质序列含有5个O糖基化位点和9个N糖基化位点,N端含有18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将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pPICZαA连接并在毕赤酵母X-33诱导表达,获得重组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重组酶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0 kDa,最适反应pH和温度分别为pH 5.5和50℃;金属离子Cu~(2+)、Zn~(2+)和Fe~(2+)对重组酶的酶活有抑制作用,Fe~(3+)对重组酶的酶活有促进作用;以4-Nitrophenylα-L-arabinofuranoside为底物测得酶的Km值和Vmax值分别为0.78 mmol/L和2.57μmol/(min·mg)。在大麦麦芽协定糖化的初始阶段添加31.2 mU/g重组酶,麦汁的过滤速度提高了12.8%。以大麦麦芽阿拉伯木聚糖为底物,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与木聚糖酶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不同蛋白质含量的国产大麦甘啤4号大麦发芽过程中α-淀粉酶、β-淀粉酶、蛋白酶、植酸酶、木聚糖酶和过氧化物酶等水解酶活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大麦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β-淀粉酶、蛋白酶、木聚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力的变化规律基本相似,但两种大麦的α-淀粉酶活力均在发芽后122 h时,达到最大值,高氮甘4为57.296u/g(绝干),低氮甘4为57.882u/g(绝干),而两种大麦的植酸酶活力变化规律则有所不同,但同时在发芽后26 h时,两种大麦的植酸酶活力同时达到最大值,高氮甘4为2.569 u/g(绝干),低氮甘4为2.851 u/g(绝干).  相似文献   

15.
原料大麦中大量存在β-葡萄糖苷酶和少许的内切-β1-4-葡聚糖酶。这两种酶及内切一β1-3,1-4-葡聚糖酶、内切-β1-3-葡聚糖酶和外切-β1-3-葡聚糖酶在浸麦和发芽过程q-活力均会增加。外切-β1-3-葡聚糖酶由于在发芽阶段才产生,可以与其他酶区分开,它不会造成基质溶解,可能为麦芽中的一种限制性酶。麦芽中有三种外切-葡聚糖酶且都可以降解β1-3糖苷键。内切β-1-3,1-4-葡聚糖酶的降解产物为非还原性末端(从这个末端外切酶接触到底物基质)有B1-4糖苷键的寡糖,这可能也是为什么麦汁中有大量寡糖存在的另一个原因(首先是降解酶产生得较晚)。第三个影响因素可能是外切葡聚糖酶对诸如钾、钠、镁等金属离子较敏感。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12种国内外大麦籽粒的外观和基本理化品质,检测其发芽前后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4种蛋白质亚组分的含量及主要水解酶活力的变化,探讨了部分蛋白亚组分与总蛋白、酶与蛋白及酶与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号和3号大麦籽粒品质较好,具有开发啤酒大麦的潜力;发芽后大麦总蛋白含量基本不变,清蛋白大幅增加,球蛋白略降低,贮存蛋白(醇溶蛋白与谷蛋白)总体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大麦和麦芽中贮存蛋白的含量反映了其总蛋白的含量;α-淀粉酶与清蛋白呈负相关性,蛋白酶与清蛋白呈正相关性,β-淀粉酶与总蛋白、蛋白亚组分及蛋白酶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以小麦SN1391为试材,按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设计进行实验得到9组麦芽,通过对麦芽品质分析研究小麦芽β-葡聚糖酶活与麦芽品质的关系。发现小麦芽β-葡聚糖酶活与麦芽浸出物含量、α-淀粉酶活力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与糖化力、库尔巴哈值、α-AN、蛋白酶活力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与麦汁粘度、糖化力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影响β-葡聚糖酶活力的工艺参数主次顺序为:浸麦度>焙焦温度>发芽温度。浸麦度为47%~48%、发芽温度为15~17℃、焙焦温度为80~81℃时SN1391小麦芽β-葡聚糖酶活力最高。  相似文献   

18.
原料大麦中含有的β-葡萄糖苷酶和内β-1-4葡聚糖酶的数量是很重要的.这些酶在浸麦和发芽过程中逐渐增加,包括内β-1-3、1-4葡聚糖酶、内β-1-3葡聚糖酶和外β-1-3葡聚糖酶.外β-1-3葡聚糖酶在发芽过程中很晚才形成,在未完全溶解的麦芽中它可能是一种限制性的酶.三种外葡聚糖酶彼此分离的存在于麦芽中,每一种都表现出对β-1-3键的分解作用.由于内β-1-3、1-4葡聚糖酶是从非还原性末端分解β-1-4键联结的寡糖,这可能是为什么这种寡糖会在麦汁中残留一定数量的第二个原因.金属离子可能是促进外葡聚糖酶敏感性的三个因素之一,如钾离子、钠离子和镁离子.  相似文献   

19.
原料大麦中含有的p-葡萄糖苷酶和内β-1—4葡聚糖酶的数量是很重要的。这些酶在浸麦和发芽过程中逐渐增加,包括内β-1—3、1-4葡聚糖酶、内β-1—3葡聚糖酶和外β-1-3葡聚糖酶。外β-1-3葡聚糖酶在发芽过程中很晚才形成,在未完全溶解的麦芽中它可能是-种限制性的酶。三种外葡聚糖酶彼此分离的存在于麦芽中,每-种都表现出对β-1—3键的分解作用。由于内β-1-3、1—4葡聚糖酶是从非还原性末端分解β-1-4键联结的寡糖,这可能是为什么这种寡糖会在麦汁中残留-定数量的第二个原因。金属离子可能是促进外葡聚糖酶敏感性的三个因素之一,如钾离子、钠离子和镁离子。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以车前子壳为诱导底物,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诱导木聚糖酶和阿拉伯糖苷酶的协同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在诱导碳源为车前子壳,初始pH为5.0、底物质量浓度为20 g/L、培养时间为4.0 d、碳氮比为1.6∶1.0时,木聚糖酶和阿拉伯糖苷酶活力最高,分别为(10.59±0.33)IU/mL和(8.99±0.05)IU/mL。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最佳产酶条件为培养时间4.0 d、底物质量浓度20 g/L、碳氮比1.6∶1.0。在此最佳条件下,木聚糖酶和阿拉伯糖苷酶活力分别为(11.42±0.15)IU/mL和(10.83±0.08)IU/mL,分别是未优化前的2.55倍和7.37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