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以典型甜型红曲黄酒沉缸酒为研究对象,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提取其挥发性香气物质,然后分别采用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法(GC-O)中的时间-强度法(GC-OSME法)和香气活力值法(OAV法),结合主成分分析(PCA),确定其关键挥发性香气物质并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甜型红曲黄酒中的关键挥发性香气物质为异丁醇、异戊醇、乙酸乙酯、丙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乳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2-壬酮、愈创木酚、4-乙基愈创木酚、糠醛、苯甲醛和β-苯乙醇。进一步研究发现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糠醛和苯甲醛的含量随陈酿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异丁醇、异戊醇、乙酸异戊酯、β-苯乙醇和4-乙基愈创木酚的含量随陈酿时间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将东方伊萨酵母、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两种非酿酒酵母与安琪酿酒酵母,分别按照1∶1的比例混合接种到‘美乐’和‘赤霞珠’葡萄原料中进行发酵。结果表明,与安琪酵母单独发酵相比,东方伊萨酵母的参与能增加‘美乐’葡萄酒中酯类、醇类和酸类成分的种类;而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的参与能使‘美乐’和‘赤霞珠’葡萄酒中香气成分的含量分别增加51.42%和48.40%,并使苯乙醇、辛酸乙酯和癸酸乙酯等香气成分的含量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加,还能提高两种葡萄酒中特征香气物质酯类的OAV值,使果香和脂肪味的香气量大幅增加,根据主成分分析可知,辛酸乙酯、正己酸乙酯、苯乙醇、辛酸等香气物质是香气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3.
发酵型茶酒香气成分的GC-MS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溶剂萃取法提取发酵型茶酒中的香气物质,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共鉴定出72种香气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香气成分主要有丁二酸单乙酯、苯乙醇、4-羟基苯乙醇、4-羟基丁酸、咖啡因、2,3-丁二醇、己酸、丁二酸二乙酯、辛酸、辛酸乙酯、苹果酸、对羟基肉桂酸乙酯、没食子酸乙酯、棕榈酸乙酯等。  相似文献   

4.
即墨黄酒是采用黍米酿制的特色黄酒,其香气成分和陈酿过程中香气的变化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即墨黄酒的挥发性香气成分。通过优化萃取探针、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以及NaCl添加量,确定即墨黄酒香气成分的最佳提取条件:ACAR/PDMS/DVB复合涂层的萃取探针在50℃条件下萃取60 min,NaCl添加量为0.15 g/mL。从2009年、2012年、2013年、2015年酒样中分别检测出16,15,15,19种香气物质。苯乙醇、苯乙酸乙酯、苯丙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在4份酒样中均有检出。苯乙醇和丁二酸二乙酯的相对含量随陈酿年份的增加逐年减少。2012年酒样中苯乙酸乙酯和苯丙酸乙酯的相对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陈酿对紫色甘薯酒香气形成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紫色甘薯酒陈酿期间香气成分的变化,并用面积归一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在陈酿期间,共检测出60种香气成分;异戊醇、癸酸乙酯、辛酸乙酯等37种为共有的成分。其中,异戊醇、辛酸乙酯、苯乙醇等7种香气成分的含量较高;陈酿各阶段,各类香气成分的种类、相对含量均有所不同;酯类和酮类的相对含量总体有所增加;醇类的相对含量总体逐渐减少;酸类的相对含量总体变化不大;酚类的相对含量总体呈略微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新疆玫瑰精油与保加利亚玫瑰精油化学成分及香气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GC/MS方法,定性定量地分析了保加利亚玫瑰油、新疆玫瑰油的化学成分,分别鉴定了29,25种成分.保加利亚玫瑰油的主要成分为β-香茅醇、反式-香叶醇、橙花醇、芳樟醇、β-苯乙醇、甲基丁子香酚;新疆玫瑰油的主要成分为β-香茅醇、反式-香叶醇、β-苯乙醇、7-辛烯酸乙酯、乙酸香叶酯、金合欢醇.由于两种玫瑰油的化学成分和含量的差异,使得两种玫瑰油的香气有微妙的差异.同时初步讨论了这两种玫瑰油成分与它们香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产酯酵母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酯类在白酒的香气形成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的含量占香气成分的首位,也是区别于其它蒸馏酒的主要特征之一,乳酸乙酯、乙酸乙酯及己酸乙酯三大酯类占白酒总酯组成分的90%以上。由于其组成分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区分白酒所属的香型:乳酸乙酯及乙酸乙酯存在于所有的白酒之中,含量较多,它们是清香型及米香型的主体香气,所不同的是前者乙酸乙酯大于乳酸乙酯,后者恰好相反,乳大于乙,并含有较多量的β—苯乙醇;若再加以一定量的己酸乙酯就形成了浓香型的主体香气;在酱香型中上  相似文献   

8.
基于GC-MS和嗅闻联用的不同品种黑莓果酒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4个品种黑莓果酒的香气成分和差异,为选用酿酒用黑莓品种提供依据。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黑莓果酒香气成分,用GC—MS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应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同时根据嗅闻校正确定4种黑莓果酒的特征香气。结果表明,4种黑莓果酒的香气成分分别为切斯特果酒33种、赫尔果酒34种、宁8果酒32种和刺莓果酒32种,其主要的香气物质是酯类和醇类。确定4种黑莓果酒共有的特征香气成分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乙酸乙酯、异戊醇、β-苯乙醇等。  相似文献   

9.
以不同比例的鲜马铃薯与糯米酿造的马铃薯米酒为对象,测定马铃薯米酒中营养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性香气成分,研究鲜马铃薯对米酒中营养成分和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米酒中添加鲜马铃薯,膳食纤维大幅增加,VC含量从0 mg/100 g增至3.95 mg/100 g,乙醇体积分数从0.64%提高至3.34%,糖酸比与氨基酸总量均降低,但色氨酸含量增加,优化米酒的氨基酸组成比例。所有酒样中共鉴定出香气成分61种,主体为异戊醇、异丁醇、苯乙醇、正己醇、棕榈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辛酸乙酯、乙酸、正己醛、3-羟基-2-丁酮、β-石竹烯和2-戊基呋喃;醇类与酯类种类总数与相对含量总和分别占整体67%和80%以上;马铃薯占比在0%~50%范围内的米酒相对含量最高的香气成分为异戊醇,而75%马铃薯米酒为苯乙醇;主成分分析表明马铃薯添加与否及添加量对香气成分的种类和相对含量都有较大的影响。总之,添加适量鲜马铃薯(25%~50%)可均衡米酒的营养成分、改善口感以及丰富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10.
分析甘肃省永登县种植的"大马士革"红、粉、白3种颜色玫瑰花瓣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与香气构成,探讨类胡萝卜素与玫瑰花香气构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大马士革"玫瑰花中初步定性香气成分57种,香气活性值分析确定其主体香气成分为:香茅醇、香叶醇、橙花醇、苯乙醇、辛酸乙酯、香茅醛、苯甲酸乙酯及α-蒎烯。红玫瑰花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为(0.013±0.001)mg/g,粉玫瑰花次之含量为(0.012±0.003)mg/g,白玫瑰花最低含量为(0.009±0.004)mg/g。红玫瑰花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与香茅醇、香叶醇及辛酸乙酯含量呈正相关,且与香茅醇相关性显著,与橙花醇、苯乙醇、香茅醛及α-蒎烯含量呈负相关;粉玫瑰花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实验确定主体香气组分均呈正相关,其中与香茅醇、橙花醇、香叶醇及苯乙醇相关性显著;白玫瑰花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与苯乙醇含量呈正相关,与香茅醇、香叶醇、橙花醇、辛酸乙酯、香茅醛及α-蒎烯含量呈负相关,其中与香茅醇、香叶醇及α-蒎烯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比较新品糯米杨梅酒与杨梅酒的挥发性成分,同时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杨梅酒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有丁酸乙酯、异丁酸乙酯、正己酸乙酯、丙酸乙酯、辛酸乙酯、戊醛和2-甲基丁醛等;糯米杨梅酒的挥发性物质主要有:异戊酸乙酯、戊酸乙酯、乙酸异丁酯、乙酸叶醇酯、乳酸乙酯、丙醛、辛醛、反式-2-己烯醛、3-羟基-2-丁酮和二异丁基酮等。两种样品成分差别明显,糯米杨梅酒的挥发性物质更丰富,感官评分更高。  相似文献   

12.
以菠萝皮渣和糯米为原料,进行糯米果酒发酵,并采用相关国标检测方法、液相色谱(LC)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分析菠萝皮渣糯米果酒在发酵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酒精度、有机酸、挥发酸和香气成分等成分变化。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糖度迅速降低、酒精度升高后维持稳定,pH值在3.50~3.80之间,呈先降后升趋势,酸度先降低直至陈酿后期轻微升高。有机酸含量在发酵过程中总体呈下降趋势,草酸、酒石酸含量逐渐降低,柠檬酸、苹果酸、丙酮酸、乳酸含量先降后升,琥珀酸和乙酸呈上升趋势。果酒中挥发酸含量不断下降,第60天甲酸、乙酸含量分别为0.30 mg/L和0.26 mg/L。菠萝皮渣糯米果酒中共检测出88种香气成分,其中41种酯类、22种醇类、10种酸类和15种其他类,发酵过程中乳酸乙酯、乙酸异戊酯、2-甲基丁酸乙酯、正己酸乙酯、辛酸乙酯、乙酸苯乙酯、癸酸乙酯、月桂酸乙酯和十六酸乙酯含量较高,相对含量在0.27%~20.57%。  相似文献   

13.
季津 《酿酒》2011,38(3):59-63
黄酒中的酯类是黄酒香气的主要来源,为了解黄酒中酯类物质的含量对黄酒香气的影响,本课题使用气相色谱仪对不同黄酒中的乙酸乙酯、乳酸乙酯和己酸乙酯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气相色谱仪检测这三种酯的最佳条件为分流比为10∶1;柱温条件为初始温度50℃,然后以10℃/min上升至200℃;汽化室温度为250℃;检测器温度为250℃;载气流速:氮气为0.8mL/min;尾气流速:氮气为20mL/min;燃烧气体:氢气为30mL/min,空气为300mL/min,此时可以得到这三种酯较好的出峰图。方法的精密度较好,乙酸乙酯测定值的标准差在0.0015~0.01之间,变异系数在0.85%~1.74%之间,乳酸乙酯测定值的标准差在0.0009~0.0101之间,变异系数在0.72%~1.09%之间,己酸乙酯测定值的标准差在0.0012~0.018之间,变异系数在0.67%~1.46%之间。本方法乙酸乙酯的回收率在90.16%~97.01%,乳酸乙酯的回收率在93.21%~96.31%,己酸乙酯的回收率在86.59%~94.67%。就这三种酯而言,乳酸乙酯在各种黄酒中的含量最高,乙酸乙酯在各种酒中的含量是最接近的,己酸乙酯在各种酒中的含量差距是最明显的。本实验所取得的明确的结果,为黄酒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数据说明。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了巴氏葡萄球菌、肠膜明串珠菌、戊糖片球菌、乳酸乳球菌、植物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6种乳酸菌对红曲黄酒酿造体系中酵母菌生长及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干酪乳杆菌外,其它乳酸菌均能促进酵母菌的生长;添加乳酸菌虽然对酿造终产物中还原糖与乙醇含量的影响并不显著,但都能显著提高其有机酸含量。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共鉴定出34种挥发性成分,并对发酵终产物进行感官评定,结果发现正丁酸、苯乙醛、2-苯乙醇、乙酸异戊酯、正丙醇和1-壬醇与感官总分呈正相关,乙酸丁酯、辛酸、乳酸乙酯、癸酸乙酯、辛酸乙酯、正丁醇和5-甲基糖醛与感官总分呈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酿造体系中添加植物乳杆菌或干酪乳杆菌均会对红曲黄酒品质产生不利影响,而戊糖片球菌对红曲黄酒品质有一定提升,是潜在可应用于酿造红曲黄酒中的优良乳酸菌菌株。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联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对火龙果果酒样品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火龙果果酒中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有34种,包括酯类(39.68%)、有机酸类(39.04%)、醇类(16.91%)、醛类(1.09%)、酚类(0.44%)、酮类(0.43%)及其他化合物(2.41%)。相对含量较高的有乙酸(34.63%)、乳酸乙酯(21.83%)、苯乙醇(10.21%)、异戊醇(5.96%)、琥珀酸二乙酯(5.02%)、辛酸乙酯(3.55%)、辛酸(2.44%)、癸酸乙酯(2.21%)、棕榈酸乙酯(2.00%)和十五烷酸乙酯(1.82%)。此外,还检测出少量萜类物质,如D-柠檬烯(1.50%)。结果表明,火龙果果酒中含有大量香气成分,赋予了产品类似酱香型白酒、白兰地、玫瑰及火龙果的特殊香气。  相似文献   

16.
苹果酸-乳酸发酵(MLF)对葡萄酒中主要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MLF对赤霞珠葡萄酒中主要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和比例的影响。采用液一液萃取方法。利用GC—MS对葡萄酒中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和计算。结果表明,MLF葡萄酒较未经MLF的葡萄酒中挥发性成分的总量有所提高;异戊醇、2-羟基丙酸乙酯、琥珀酸乙酯和醋酸在两工艺的葡萄酒中的含量和比例存在明显差异;乳酸、乳酸乙酯和两种未能准确鉴定的物质只在MLF葡萄酒中作为主要成分被分离检测到。MLF增加了挥发性成分的总含量,同时改变了部分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和比例,产生了新的挥发性成分,从而影响和改变了葡萄酒的香气。  相似文献   

17.
黄酒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利用现代先进的分析设备和仪器,对黄酒所含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首先,采取固相微萃取技术来分析测定挥发性物质,这是一个分析简便有效、数据较为可靠的分析方法,可比较不同黄酒中的醇、酯等成分的构成,并对这些成分进行系统的分析。其次,根据黄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与强度,提出黄酒醇酯比的概念和划分区间。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地区黄酒挥发性物质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不同地区黄酒中主要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其含量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地区的12 个品牌黄酒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测定,并分别对黄酒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地区黄酒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不同地区的12 种黄酒中共检测出142 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酯类、醇类、醛类、酮类、酸类、酚类、烃类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3.04%、39.26%、24.64%、0.37%、0.63%、0.28%、1.36%,其中13 种物质为12 种黄酒所共有;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黄酒中对整体风味以及口感的形成影响较大的挥发性物质为异丁醇、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乙酸乙酯、苯乙醇和糠醛;此外,通过聚类分析可将所研究的不同地区12 种黄酒分为3 类,各类黄酒的挥发性物质均有其显著特征,客观地反映了样品的真实信息。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用两种不同的酒曲制作米酒,并对两种酒曲的糖化液化、能力及其发酵米酒的pH、总糖、酒精度、氨基酸态氮、总酸和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测定,且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不同酒曲发酵米酒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成分 差异。 结果表明:酒曲2发酵米酒的总糖、酒精度、氨基酸态氮和可溶性固形物都明显优于酒曲1。 酒曲1发酵米酒中检测出24种物质。 酒曲2发酵酒中共检测出23种成分。主要为醇类、酯类、酸类和醛类物质,两种酒曲发酵米酒主要风味成分组成种类基本相同,差异主 要表现在成分相对含量上。 酒曲1发酵米酒主要挥发性物质有丙酸(41.85%)、乙酸(31.48%)、糠醛(9.99%)、乙醛(6.90%),酒曲2发酵 米酒主要挥发性物质有丙酸(65.86%)、乙酸(17.68%)、戊酸乙酯(4.06%)、乙醛(3.46%)。  相似文献   

20.
利用二氯甲烷提取蜂蜜菊芋酒中的香气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蜂蜜菊芋酒中共鉴定出53种香气成分,占总检出挥发成分的98.80%,其中包括醇类15种(43.97%)、酯类15种(43.47%)、酸类14种(8.61%)、酮类3种(0.94%)、醛类2种(0.59%)。相对含量较大的香气成分有苯乙醇(27.87%)、苯乙酸乙酯(12.54%)、乙酸乙酯(9.65%)、十四酸乙酯(4.73%)、月桂醇(4.70%)、琥珀酸单乙酯(4.25%)、戊酸乙酯(3.86%)、十四酸(3.02%)、3-甲基丁醇(2.28%)、苯基异丁基-氨基甲酸酯(2.05%)。表明蜂蜜菊芋酒中香气成分丰富,赋予了产品独特的风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