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采前水杨酸处理对葡萄潜伏侵染及采后灰霉病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分离并鉴定红地球葡萄生长过程中的主要潜伏侵染真菌,并研究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对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效果及对果实抗性基因的诱导作用。本文以新疆红地球葡萄为试材,选取0(对照)、0.5、1.0、2.0 mmol/L水杨酸(SA)在膨大期、转色期和采收前2 d (预收期)喷施处理葡萄果穗,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不同时期潜伏侵染果实的病原真菌,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明确主要潜伏侵染真菌的种类,统计果实采后损伤接种Botrytis cinerea后病斑直径和发病率的变化,并分析果实相关抗性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采前SA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果实生长期间潜伏真菌率,对葡萄果实不同部位的潜伏侵染控制效果显著,1.0 mmol/L SA处理组优于其它组,其中对果实底部和果蒂潜伏侵染的控制效果优于顶部和果梗。此外,生长期果实共鉴定出4种主要潜伏病原真菌,分别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e)、变色青霉(Penicillium discolor)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1.0 mmol/L SA处理能显著抑制B.cinerea侵染造成灰霉病发病率上升和病斑直径的扩大,SA处理可在贮藏前期诱导采后葡萄果实VvPAL1、VvChi4D和VvGlu1基因的表达,中期后期诱导VvPAL2、VvPAL7和VvPAL15的基因表达,起到提高果实抗病性。因此,SA采前处理能提高红地球葡萄对潜伏侵染病害的抗性,对采后灰霉病也有较显著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2.
从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病的八月脆桃果实(Amygdalus persica cv.Bayuecui)中分离到1株真菌菌株074#.通过对病原菌形态学观察以及核糖体ITS rDNA序列分析,证明菌株074#为灰葡萄孢霉菌(Botrytis elliptica).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桃果实为灰葡萄孢霉菌的寄主.通过Biolog...  相似文献   

3.
从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病的草莓、蓝莓和樱桃果实中分离到3株丝状真菌138#、233#和366#。综合形态学特征观察与ITS区r DNA序列分析结果,可确定3株真菌均为葡萄孢属病原菌(Botrytis)。分子鉴定进化树和碳源代谢聚类分析结果,都得到菌株138#与366#在一个大的分支上,而菌株233#在一个分支上。菌株138#鉴定结果与Botrytis cinerea(KJ937044.1)在同一分支上亲缘性达100%,且与366#亲缘性达99%;菌株233#鉴定结果与Botrytis elliptica(EU519207.1)在同一分支上且亲缘性达100%。95种碳源代谢指纹图谱分析的结果表明,3株葡萄孢属病原菌对吐温80、N-乙酰-D-半乳糖胺、N-乙酰-D-葡萄糖胺和苦杏仁苷等67种碳源的代谢能力相同,包括56种最适碳源、1种可利用碳源和10种不可利用碳源,Biolog系统中鉴定出3株丝状真菌均与B.cinerea Pers.BGA相近,其中菌株233#与B.cinerea的代谢指纹图谱最为相近。  相似文献   

4.
王丹  张静  贾晓曼  辛力  翟浩 《食品科学》2019,40(24):167-172
为明确山东泰安地区蓝莓采后主要致腐病原菌及肉桂精油对其抑菌效果,从自然腐烂的“晚丰”蓝莓上分离纯化优势菌株,采用传统真菌形态学鉴定方法结合rDNA-ITS序列分析方法进行鉴定,并采用体外熏蒸抑菌实验研究肉桂精油对几种主要致病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泰安本地蓝莓分离到3 株病原真菌,分别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和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体外抑菌实验表明,肉桂精油对尖孢镰刀菌、链格孢菌和灰葡萄孢菌均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其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0、30 μL/L和30 μL/L;通过扫描电镜可以看出,与对照组相比,经肉桂精油处理的3 种病原菌菌丝形态均受到严重破坏,发生凹陷、皱缩、粗糙等一系列变形现象。  相似文献   

5.
以湖南省长沙县的兔眼蓝莓(粉蓝)为试材,分离并鉴定出自然贮藏过程中引发蓝莓果实腐烂变质的3株主要病原真菌(LM-1、LM-2和LM-3),同时采用牛津杯法开展21种植物乙醇粗提物对其中2株低温贮藏中重要致病真菌的抑菌活性筛选,并确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经形态学观察和18S r DNA序列分析将3株病原真菌分别鉴定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互隔交链孢霉(Alternaria alternata)和类阿达青霉(Penicillium adametzioides)。抑菌实验结果表明,丁香对灰葡萄孢菌和互隔交链孢霉的抑制能力最强,0.5 g/m L丁香提取液对灰葡萄孢菌和互隔交链孢霉的平均抑菌圈直径分别达47.55、40.66 mm,MIC分别为15.63、31.25 mg/m L,MBC分别为31.25、62.5 mg/m L。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山西省甜樱桃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的病原菌,本文对低温贮藏过程中发生腐烂的甜樱桃果实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在形态学基础上,结合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获得的2株病原真菌YTA、YTB进行鉴定。YTA和YTB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将测序所得的基因序列与NCBI的GenBank进行同源序列比对,确定甜樱桃病原菌的生物学分类。结果表明:病原菌YTA为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YTB为葡萄孢属(Botrytis sp.),将其重新回接到甜樱桃上,均能引起甜樱桃腐烂。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葡萄孢属(Botrytis sp.)均是造成山西省甜樱桃采后腐烂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东红’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的种类及褪黑素对其的控制效果。以自然发病的‘东红’猕猴桃果实为试材,采用组织分离法对软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对所分离得到的病原菌根据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检测,依据真菌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研究不同浓度(0、100、300和500μmol/L)褪黑素对分离得到的两株病原菌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引起‘东红’猕猴桃贮藏期果实软腐病的主要致病菌为间座壳菌(Diaporthe phaseolorum)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褪黑素体外抑菌试验表明,其均能显著抑制这两种病原菌菌丝生长(P<0.05)。在培养5 d时,500μmol/L褪黑素对间座壳菌和葡萄座腔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1.22%和63.34%;同时,褪黑素对损伤接种下软腐病病斑的扩展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在损伤接种5 d时,500μmol/L褪黑素处理后接种间座壳菌和葡萄座腔菌的果实病斑直径分别仅为对照组的37.40%、45.50%。由此可见,褪黑素对‘东红’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的控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橄榄果实潜伏性病原真菌的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对‘长营’橄榄花器、果实上的潜伏性病原真菌进行分离,并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利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提取真菌基因组DNA,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真菌的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基因序列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再用基本局部比对检索工具对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分析;采用MEGA6.0软件的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根据形态鉴定和系统发育学鉴定分离得到的6种潜伏性病原真菌为小新壳梭孢(Neofusicoccum parvum)、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拟茎点霉属(Phomopsis)、革菌属(Phanerochaete)和球座菌属(Guignardia)。其中N. parvum和P. microspora为橄榄果实最主要的潜伏性病原真菌,在橄榄盛花期即可侵染。本研究通过对主要潜伏性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可为指导橄榄果实采后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桃果实采后病原菌进行分离与鉴定.方法:采用转接法分离桃果实采后病原真菌,经形态学观察和核糖体rDNA 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区序列分析,对相关病原菌进行分类鉴定.结果:从采后贮藏过程中发生病害的桃果实分离到2株病原菌,经鉴定分别为美澳型核果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结论:通过对ITS rDNA序列的相关分析,对分离自采后贮藏果实中的病原真菌进行有效的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10.
李佩琪  江山  戴群  卫蔚  林洁 《食品工业科技》2022,43(19):146-153
目的:猕猴桃和青菜在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容易因病原菌导致腐烂而造成经济损失,因此,了解其病原菌的种类和特性对病原菌的防治十分必要。方法:本研究通过致病性鉴定、形态学鉴定及ITS鉴定从发病猕猴桃及青菜中分离得到病原真菌,并且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的探究。结果:从发病猕猴桃中分离纯化得到4株病原真菌,经鉴定为壳囊孢属Cytospora sp.、波兰青霉Penicillium polonicum、加州灰霉菌Botrytis californica和盖姆斯木霉Trichoderma gamsii。从发病青菜中分离纯化得到3株病原真菌,经鉴定为圆形镰刀菌Fusarium circinatum、枝孢梭菌Cladosporium angustiterminale和加州灰霉菌Botrytis californica。壳囊孢属在10~28 ℃范围内均可生长,其余6株病原真菌在4~30 ℃范围内均可生长,并且最适生长温度为20~28 ℃。除枝孢梭菌外,其余6株病原真菌的的最适pH在6~8之间。枝孢梭菌的耐酸性较强,其最适pH可能在4以下。壳囊孢属在pH为4~9范围内均可以生长,其余6株病原真菌在pH为4~10范围内均可以生长。结论:经致病性鉴定后,发现这7株真菌均可对应地引起猕猴桃和青菜腐烂,而其中的加州灰霉菌Botrytis californica可同时引起猕猴桃和青菜的腐烂。波兰青霉、加州灰霉菌、盖姆斯木霉和枝孢梭菌在4 ℃情况下均可以生长,说明冰箱冷藏的温度并不能防止这些病原菌侵染蔬果。本文为猕猴桃及青菜病原真菌的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山西葡萄主产区的巨峰葡萄(Kyoho grapes)和红提葡萄(Redglobe table grapes)上的主要病原真菌(链格孢菌)进行纯化分离、真菌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链格孢菌产毒能力进行检测分析。研究表明,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侵染山西葡萄具有一定的品种选择性。链格孢菌菌株产生的毒素主要以细交链孢菌酮酸(TEA)为主。本研究初步明确了山西葡萄(巨峰葡萄和红提葡萄)中链格孢菌的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12.
对上海市场销售的进口葡萄进行了市场病害的检测,在原产于美国和智利的红地球葡萄(red-globe grape)中检出了链格孢(Alternaria spp)、灰霉(Botrytis cinerea)、芽枝霉(Cladosporium spp)和匐柄霉(Stemphulium sp)四个属的潜伏病原真菌,其中Alternaria spp在健康果实中的检出率高达65.8%,携带外来菌的可能性较大。同时进口红地球葡萄存在较严重的SO2伤害,在所检测的样品中有伤害症状的果粒占所检测果粒数的比率最高可达92%。  相似文献   

13.
植物精油对果蔬采后病原微生物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在果蔬防腐保鲜上的应用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介绍了易引起甜樱桃果实采后腐烂的链核盘菌(Monilinia sp.)、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根霉菌(Rhizopus sp.)、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以及植物精油对上述病原菌的抑菌效果,以期为植物精油在甜樱桃果实防腐保鲜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onolide,EBR)处理对‘巨峰’葡萄果实采后灰霉病的抑制效果及作用机制,将葡萄果实经5 μmol/L EBR溶液处理12 h后刺伤接种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病原菌,然后置于25 ℃下贮藏60 h。结果显示:EBR处理有效抑制了葡萄采后灰霉病的发生和病斑直径的扩展,与单一接种病原菌和EBR处理相比,先用EBR处理后接种B. cinerea葡萄果实展现出更强、更快的抗病反应,表现为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等抗病相关酶活力及总酚含量显著提高(P<0.05),H2O2积累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力提高,同时VvCHI、VvGNS和VvPAL-like抗病基因表达显著增加(P<0.05);体外实验发现,EBR处理可显著抑制B. cinerea孢子的萌发,但对芽管伸长长度没有显著影响。结论:EBR处理主要是通过敏化反应机制诱导提高葡萄果实的抗病性,从而减轻灰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灰霉病菌的类群,从6个葡萄酒庄采集30份葡萄灰霉病果实样本,并对葡萄灰霉病原菌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形态学分析、致病性测定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类群划分。结果表明,分离纯化所得到的13株葡萄灰霉病菌株,依据培养性状、产孢量、微菌核和致病性将其划分为8大类群,依据G3PDH、Bc729、Bchch和Rpb2基因对8株代表性菌株进行分子鉴定,表明均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但基因碱基序列略有差异,与形态学类群划分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综合调查了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灰霉病菌的类群,为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产区葡萄灰霉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西藏林芝地区不同品种葡萄果实表皮细菌和真菌菌群的多样性及群落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葡萄果实表皮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差异明显,‘夏黑’葡萄果实表皮微生物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高,‘火焰无核’葡萄果实表皮最低。优势细菌属(相对丰度>1%)主要有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Caballeronia-Paraburkholderia)、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SJA-15、劳尔氏菌属(Ralstonia)、异样根瘤菌属(Allorhizobium-Neorhizobium-Pararhizobium-Rhizobium)、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和阿菲波菌属(Afipia),优势真菌属主要为球腔菌属(Mycosphaerella)、曲霉属(Aspergillus)、枝孢属(Cladosporium)和枝顶孢属(Acremonium)。结果显示,不同品种葡萄果实表皮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相对丰度差异明显,说明葡萄品种影响葡萄果实表皮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对酿酒葡萄灰霉病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拮抗菌,从酿酒葡萄根际土壤进行微生物分离,以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为靶标菌株,采用牛津杯法对拮抗菌进行筛选,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进行鉴定分析,对拮抗菌进行生长特性及抑菌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出一株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的T3菌株,经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培养24~48 h T3菌株进入稳定期,最适的生长温度为37 ℃,最适pH为7.0。T3菌株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MIC为3.6×105 CFU/mL,MBC为3.6×106 CFU/mL,3.6×109 CFU/mL T3菌株对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抑菌直径为31.6±0.2 mm(P<0.05),抑菌效价为158.0±1.0 mm/mL(P<0.05)。扫描电镜观察T3菌株造成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菌丝畸形、扭曲、顶端膨大、原生质收缩、孢子稀松,抑制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本实验为酿酒葡萄灰霉病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微生物资源,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树莓(Rubus corchorifolius L. f.)采后易受病原菌侵染,病菌种类不但与果实种类有关,而且与栽培环境相关。本研究对山西省太原市、阳泉市和长治市3个不同产区的树莓采后主要侵染性病原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其种类,明确在同期内病原菌产孢量和在不同条件下病原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所研究3个地区侵染采后树莓病原菌主要为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皮落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葡萄孢霉(Botrytis sp.)和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皮落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的产孢能力最强,其次是葡萄孢霉(Botrytis sp.)和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4种致病菌最适生长pH为7,以皮落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生长最快;0、4和10℃贮藏期间以葡萄孢霉(Botrytis sp.)和皮落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生长较快,拟康宁木霉(T...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脆红李果实采后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及茉莉酸甲酯对其抑制效果,从脆红李贮藏期病果中分离纯化病原菌,通过致病性检测、形态学鉴定和r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体外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酯(0、0.1、0.2、0.3、0.4、0.5 mmol/L)对脆红李采后主要致病菌的抑制效果及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引起脆红李采后腐烂的病原菌主要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和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经体外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的茉莉酸甲酯能抑制两株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其中,0.4 mmol/L及0.5 mmol/L的茉莉酸甲酯能够有效抑制脆红李采后病原菌的生长,但其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无显著差异(P>0.05);在体外培养5 d时,0.4 mmol/L的茉莉酸甲酯对灰葡萄孢菌和链格孢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9.3%、86.3%;在培养2 d时,茉莉酸甲酯对灰葡萄孢菌和链格孢菌的EC50分别为0.154、0.228 mmol/L,而在5 d时为0.193、0.348 mmol/L。由此得出适宜浓度的茉莉酸甲酯能够有效抑制脆红李贮藏期病原菌的生长,后期可将其用于脆红李采后病害的防治及贮藏保鲜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采用形态学特征观察及SCAR标记检测等方法,对四川成都葡萄产区葡萄灰霉病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和致病力检测,并利用天然中草药提取物对葡萄灰霉病病原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四川成都产区葡萄灰霉病的病原菌均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其对不同葡萄品种致病力差异较大,对‘黑巴拉多’致病力最强,第6天平均病斑直径达9.500 mm;对主栽品种‘巨峰’的致病力较弱,为5.756 mm;而对‘巨玫瑰’无明显致病性。中草药丁香、厚朴提取液对灰葡萄孢抑菌效果最好,在醇提物质量浓度为200 mg/mL时,平均抑菌圈直径均达到40 mm以上,抑菌率大于87%,EC_(50)分别为0.218、0.420 mg/mL,可用于制备灰霉病天然防治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