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目的研究广西养殖场、农贸市场及餐饮场所牡蛎中诺如病毒的污染状况,对广西养殖牡蛎中诺如病毒可能引发的发病风险进行评估。方法采用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对广西养殖场、农贸市场、餐饮场所牡蛎样品中诺如病毒污染状况进行检测,采用Risk Ranger软件对牡蛎中诺如病毒进行半定量风险评估。结果 480份牡蛎样品中诺如病毒总检出率为11.04%(53/480),其中养殖场及农贸市场检出率分别为15.83%(38/240)、12.50%(15/120),餐饮场所牡蛎样品未检出诺如病毒;基因分型结果显示检出的诺如病毒均为GⅡ型。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加工后食用和生食的风险评分为44和67分,分别为中度和高度风险,预计食用者每人每天患病的可能性分别为3.29×10~(-6)和3.29×10~(-2),预计广西每年患病人数分别为3.10×10~3和3.10×10~7人。结论广西养殖场及农贸市场牡蛎中诺如病毒污染情况较为严重,污染的诺如病毒基因型均为GⅡ型,不生食牡蛎及食用前有效的加工处理是减少诺如病毒食源性疾病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建立针对北京市居民从零售到餐桌的牡蛎-诺如病毒暴露模型,对北京市居民通过市售牡蛎暴露诺如病毒的风险开展初步定量评估。方法利用北京市市售牡蛎中诺如病毒的356条定量检测数据,模拟北京市居民牡蛎消费情景,建立暴露评估模型,结合文献发表的基于暴发数据推导的剂量-反应关系模型,对居民通过生食牡蛎后发生诺如病毒感染的健康风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估。结果 GI型和GII型诺如病毒阳性样品的污染水平分别为2.62×104个病毒拷贝/g(95%CI:3.73×103~1.54×105)和5.02×104个病毒拷贝/g(95%CI:8.13×103~2.52×105)。对血清分泌受体阳性的人群,生食1个可能受GI型和GII型诺如病毒污染的牡蛎的发病风险分别为0.93(95%CI:0.73~0.98)和0.95(95%CI:0.80~0.99);对血清分泌受体阴性的人群,生食1个可能污染GI型和GII型诺如病毒牡蛎的发病风险分别为0.37(95%CI:0.04~0.64)和0.57(95%CI:0.07~0.99)。风险的估计值与诺如病毒阴性样品的赋值相关,相关系数为0.49。不确定性分析显示,现有检测方法的检出限高于半数感染及致病剂量,是评估结果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结论北京市居民通过生食牡蛎发生食源性诺如病毒感染的风险很高;提高病毒拷贝定量检测技术的灵敏度,降低检测方法的检出限水平是降低评估结果不确定性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济南市哨点医院食源性散发腹泻病例中诺如病毒感染类型以及流行病学状况和临床特征。方法 采集2014年1月—2016年12月济南市2家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哨点医院的腹泻病例粪便标本,并收集病例的临床症状资料和流行病学资料。结果 共收集1 292份病例标本,诺如病毒阳性率为18.58%(240/1 292),其中GII基因型占75.42%(181/240)。不同性别的诺如病毒感染病例以及GI和GII基因型病例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基因型各年龄段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912,P<0.001;χ2=42.285,P<0.001)。第一和第四季度诺如病毒阳性率高于其他季度,具有季节性分布特点。240例诺如病毒阳性病例中以单纯腹泻症状为主(54.17%,130/240),其次为腹泻+呕吐症状(18.75%,45/240);腹泻强度以中度腹泻为主(38.75%,93/240),平均腹泻频次为5.82次/d,粪便性状均以水样便为主(93.75%,225/240)。诺如病毒阳性病例出现呕吐症状的比例为30.00%(72/240),呕吐频次以1~2次/d居多。可疑暴露食物种类以肉与肉制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和乳及乳制品,占比分别为20.00%(48/240)、18.33%(44/240)和15.00%(36/240)。结论 济南市食源性散发腹泻病例诺如病毒感染类型以GII基因型为主,全年流行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婴幼儿为易感人群。应针对诺如病毒感染的季节性特点,以及暴露人群易感程度的差异和暴露食品种类不同的特点,加强食源性散发腹泻病例的监测、识别和防控。  相似文献   

4.
滤食性牡蛎是食源性诺如病毒传播的重要食品媒介。为了解广州市售牡蛎中的诺如病毒污染水平与遗传多样性特点,合理评估消费风险,本研究于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期间,每月从当地水产市场随机采集牡蛎样本,采用实验室前期建立的蛋白酶K处理偶联聚乙二醇沉淀小体系法,包括荧光定量RT-PCR和巢式RT-PCR技术检测贝类中病毒的污染量以及基因型分布特点。结果共检测牡蛎110只,GII型诺如病毒阳性检出率为52.7%(58/110),病毒污染含量范围为1.56×103~1.09×106 copies/g(消化腺)。其中,春夏季节(3~8月)牡蛎中诺如病毒的阳性率为35.7%(20/56),低于在秋冬季节(9~2月)的阳性率70.4%(38/54);但不同季节中检出的病毒含量无显著差异,分别为春季(2.69±1.46)×105 copies/g(消化腺),夏季(1.97±2.16)×105 copies/g(消化腺),秋季(6.91±6.16)×104 copies/g(消化腺),冬季为(4.83±2.99)×104 copies/g(消化腺)。部分阳性样本测序分析后显示,除1份为GII.17基因型外,其余均为GII.4基因型(n=13),与当地的临床流行基因型呈现一致性。本研究显示广州市售牡蛎中仍存在较高的诺如病毒污染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病毒防控工作,尤其提醒消费者在食用牡蛎时需加工充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甘肃省兰州地区海鲜贝类、蔬菜水果等诺如病毒的污染状况,发现食品安全隐患。方法:于2017年6月—2018年3月间,在兰州地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超市随机抽取120个贝类、蔬菜、水果样品,基于Taq Man探针法原理,通过特异性引物、探针结合,采用实时荧光RT-PCR技术对样品进行了GI和GII基因型诺如病毒的检测。结果:诺如病毒总阳性率为4.17%,其中GI型诺如病毒基因不存在,均为GII型。结论:该研究对了解兰州地区贝类海鲜、蔬菜水果中诺如病毒污染状况,加强诺如病毒预防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2011-2012年广东省市售牡蛎中诺如病毒的污染状况,为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牡蛎中诺如病毒污染程度提供建议,达到预防和控制食用牡蛎引起诺如病毒胃肠炎疾病的目的.方法 2011年3月-2012年10月,在广东省部分沿海城市进行市售牡蛎的采样检测,对其诺如病毒污染状况进行连续两年监测,采用荧光RT-PCR检测诺如病毒阳性标本基因分型,并对不同城市、季节及场所牡蛎中诺如病毒的污染情况及基因分型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牡蛎中诺如病毒总检出率为14.9% (41/275);四个季节牡蛎中诺如病毒检出率依次为4.4%、15.7%、18.2%和36.7%;从基因分型分析,GⅠ型病毒株检出率为4.0%,GⅡ型病毒株检出率为6.2%,GⅠ和GⅡ型病毒株同时检出率为4.7%.结论 2011-2012年广东省市售牡蛎的诺如病毒污染情况在市场、餐饮场所以及不同地区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基因分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呈现明显季节性特点,以冬季污染最严重.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缺乏适配多项检测标准、稳定、安全的诺如病毒RNA标准样品的问题,研制基于MS2噬菌体内含常见GI/GII型诺如病毒检测靶标两联装甲RNA标准参考样品。人工合成MS2噬菌体成熟酶基因、衣壳蛋白基因、包装位点及GI/GII型诺如病毒靶标基因,克隆于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重组质粒pET-MS2-NoV。经大肠杆菌BL21诱导表达,先后利用PEG6000、酶处理和丙烯葡聚糖凝胶层析柱纯化表达产物。SDS-PAGE和透射电镜鉴定产物大小及结构,荧光定量PCR检测有无残留核酸。之后对纯化的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开展定值、均匀性和短期稳定性研究。SDS-PAGE结果表明重组质粒在BL21中表达出了目的蛋白,大小在10~15 ku之间,与预期一致;纯化后的VLPs无杂蛋白和残留核酸;透射电镜下呈结构完整、大小均一的球状,直径约25 nm。纯化后AR-NoV中GI型和GII型靶标定值结果分别为(4.04±0.62)×107 copies/μL和(6.16±0.30)×107 copies/μL。单因素方差检验证实样品均一性良好,F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2015年甘肃省白银市食源性疾病监测人群诺如病毒检测结果,为科学制定诺如病毒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预测、预警及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在医院就诊的344例食源性疾病监测病例进行问卷调查,采集粪便标本,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GI和GII基因组。结果 2015年白银市报告的344例食源性疾病病例中,检出诺如病毒阳性病例78例,检出率为22.7%(78/344),其中诺如病毒GI基因组阳性5例,GII基因组阳性71例,GI/GII基因组混合感染2例;男性46例,女性32例;阳性患者中年龄最大者83岁,最小者仅3个月,平均年龄为20.3岁。结论 2015年白银市食源性疾病病例中,诺如病毒检出率较高,全年均流行,但流行季节主要在秋冬季,诺如病毒GII基因组为优势组,应加强公众科普宣传教育,提高诺如病毒监测检测能力,完善风险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草莓中诺如病毒GI、诺如病毒GII和甲肝病毒等3种食源性病毒的多重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实际样品检测。方法对草莓样品进行前处理、病毒富集、病毒RNA提取和纯化后,先采用单重实时荧光RT-PCR进行检测,随后进行多重实时荧光RT-PCR反应条件优化,建立多重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并分析其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所采用的病毒富集和核酸提取方法可以实现病毒的有效富集和抑制剂的去除,建立的多重实时荧光RT-PCR方法特异性强(100%),对草莓样品中诺如病毒GI、诺如病毒GII和甲肝病毒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56.2 RT-PCR50/20 g、31.6 RT-PCR50/20 g和31.4 CCID50/20 g。同时对50份样品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所建立的检测方法快速、灵敏、特异性强,适用于草莓产品中诺如病毒GI、诺如病毒GII和甲肝病毒的同时检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针对北京市市售牡蛎样品中诺如病毒污染水平及污染浓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方法分离牡蛎消化腺,将消化腺匀浆处理,加入含有蛋白酶K的磷酸盐缓冲液,进行样品前处理,用试剂盒提取病毒RNA,用一步法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RT-PCR)检测诺如病毒RNA,并对阳性样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共检测牡蛎样品356份,其中GGI阳性样品12份,GGII阳性样品39份,GGI和GGII同时为阳性的样品6份。对阳性样品中的诺如病毒核酸定量分析,核酸浓度在3.7×10~3~2.8×10~5基因拷贝/g(消化腺)之间。结论北京市市售牡蛎中存在诺如病毒污染的情况,需要加强对牡蛎中诺如病毒的污染监测,并开展污染水平风险评估,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降低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腹泻病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厦门市思明区一起聚集性胃肠炎事件的诺如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将收集到的11份肛拭子标本及1份生蚝样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标本再进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扩增,扩增产物经过凝胶电泳分析后,进行序列测定,确定基因型,并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 11份肛拭子标本中检出5株GⅠ组诺如病毒株,2株测序成功,检出4株GⅡ组毒株,3株测序成功;1份生蚝样品中检出1株GⅠ组毒株,测序成功。对测序成功的6株毒株进行同源性分析,GⅠ.2型毒株所测序列与2014年上海株KP325648等6株参考株高度同源,GⅡ.17型毒株所测序列与2015年韩国株KT384078等8株参考株高度同源,证实这是一起由GⅠ.2和GⅡ.17型诺如病毒混合感染引起的聚集性胃肠炎事件,GⅡ.17型毒株为厦门市首次报道。结论此次聚集性胃肠炎事件是由诺如病毒引起,且为GⅠ.2与GⅡ.17型毒株混合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秦皇岛市诺如病毒污染的高风险食品生菜和草莓中诺如病毒的污染状况。方法 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采集市售的生菜201份、草莓136份, 利用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诺如病毒, 在样品中添加Mengo病毒进行过程控制, 并根据Mengo病毒标准曲线计算 诺如病毒回收率。结果 Mengo病毒回收率均达到了ISO/TS 15216-2-2013对 病毒回收率>1%的要求。同时对201份生菜样品进行检测, 检出诺如病毒阳性标本9份, 总检出率为4.5%, 其中GⅠ型检出率为0.5%(1/201); GⅡ型检出率为3.5%(7/201); GⅠ型和GⅡ型同时检出率为0.5%(1/201)。136份草莓样品中检出阳性标本4份, 总检出率为2.9%, 其中GⅠ型检出率为0.7%(1/136); GⅡ型检出率为2.2%(3/136)。结论 秦皇岛市售蔬菜、浆果中部分存在诺如病毒污染, 诺如病毒检出率在不同采样环节以及时间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需要进一步加强日常监测。  相似文献   

14.
15.
16.
Noroviruses are the most common causative agent of viral gastroenteritis in humans, and are responsible for major foodborne illnesses in the United States. Filter‐feeding molluscan shellfish exposed to sewage‐contaminated waters bioaccumulate viruses, and if consumed raw, transmit the viruses to humans and cause illness. We investigated the occurrence of norovirus GI and GII and microbial indicators of fecal contamination in the eastern oysters (Crassostrea virginica) and water from commercial harvesting areas along the Louisiana Gulf Coast (January to November of 2013). Microbial indicators (aerobic plate count, enterococci, fecal coliforms, Escherichia coli, male‐specific coliphages, and somatic coliphages) were detected at the densities lower than public health concerns. Only one oyster sample was positive for norovirus GII at 3.5 ± 0.2 log10 genomic equivalent copies/g digestive tissues. A stool specimen obtained from an infected individual associated with a norovirus outbreak and the suspected oysters (Cameron Parish, La., area 30, January 2013) were also analyzed. The norovirus strain in the stool belonged to GII.4 Sydney; however, the oysters were negative and could not be linked. In general, no temporal trend was observed in the microbial indicators. Low correlation among bacterial indicators was observed in oysters. Strongest correlations among microbial indicators were observed between enterococci and fecal coliforms (r = 0.63) and between enterococci and E. coli (r = 0.64) in water (P < 0.05); however, weak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in oysters (r < 0.45) and between oysters and harvest water (r ≤ 0.36, P > 0.05). Our results emphasize the need for regular monitoring of pathogenic viruses in commercial oyster harvesting areas to reduce the risks of viral gastroenteritis inciden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