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目前, 水产品类的物种掺假问题是食品安全领域广泛关注的热点, 这种掺假行为不仅欺骗消费者, 侵害其经济利益, 而且由于水产中隐藏的过敏原等, 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危害。而基于质谱技术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为食品真伪鉴别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能够对物种特异性生物标志物进行鉴定和定量, 为确证物种的真实属性、来源和含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平台。利用该技术发现并确定了多个物种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蛋白或肽段, 并成功将其应用于实际产品的真伪鉴别中。本文详细介绍了质谱技术、蛋白质组学定性、定量分析以及工作流程, 对该技术在常见的水产品, 如鱼、虾、贝类产品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并对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为有效的鉴别水产品的真伪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牛肉因其营养价值高而成为消费者饮食中重要的组成之一,近年来,牛肉掺假的问题纷至沓来。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鉴别牛肉掺假的质谱、酶联免疫、基因、传感器、光谱等技术也得到发展。质谱技术准确性高,适用于鉴别经过深加工后的牛肉或物种相近的牛肉,但设备昂贵;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成本低、特异性强,适用于鉴别肉类种类来源,但鉴别相近物种时结果易发生假阳性;基因技术中基因芯片技术检测速度快可大规模地检测牛肉样品,但存在芯片标准化等问题;传感器技术操作简单适用于牛肉品种判别但准确度低需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提高其准确度;光谱技术检测快速,但需要复杂的数据作为支撑。综上,本文分析了目前牛肉掺假鉴别技术的原理及优缺点,旨在为牛肉掺假鉴别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粮油食品掺假鉴别研究一直是国内外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特征标志物的粮油食品掺假鉴别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优点,近年来在该领域发展迅速。本文综述了基于元素分析、色谱-质谱分析、DNA指纹图谱等技术在粮油食品掺假鉴别中的特征标志物和研究进展,展望了发展趋势,为粮油食品中特征标志物的发现及最佳掺假鉴别技术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蜂蜜掺假鉴别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目前国内外蜂蜜掺假的鉴别技术,简要介绍了感官分析、花粉分析、理化指标分析及同位素率质谱、色谱、光谱、核磁共振技术在蜂蜜掺假鉴别上的应用及研究概况,并对蜂蜜掺假鉴别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食品品质鉴别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丹 《广西轻工业》2008,24(11):11-12
介绍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食品鉴别检测中的应用,重点列举了其在食品种类及产地鉴别、食品掺假鉴别、食品质量评估与分级等方面的应用,并对其在食品品质分析中的应用前景作以展望。  相似文献   

6.
蛋白饮料掺假现象是影响植物蛋白饮料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植物蛋白饮料掺假的主要检测技术,包括光谱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质谱技术等,从快速性、经济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比较了这些检测技术的优缺点,以期为植物蛋白饮料掺假鉴别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海参营养价值高且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目前市场上海参种类繁多,不同品种间的海参品质和价格存在差异。受经济利益驱动,高值海参产品近年来在贸易过程中存在标签错误、掺杂掺假等现象,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本文基于海参的掺假现状,综述了海参鉴别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形态学鉴定、理化技术和分子生物学鉴别技术,并对海参的鉴别技术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蜂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抗氧化、防辐射、防龋齿、消炎抑菌及调节免疫等,是较为珍贵的蜜蜂产品。蜂胶依据胶源植物的不同可分为杨树型蜂胶、巴西绿蜂胶、红蜂胶等7大类。我国的蜂胶类型主要为杨树型蜂胶,其化学成分与杨树芽提取物相似,蜂胶资源紧缺和高利润导致杨树胶掺假冒充蜂胶现象日益严重。蜂胶掺假鉴别一直是蜂产品等天然产物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近15年国内外研究者关于蜂胶掺假鉴别技术的研究进展,其中主要包括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技术、薄层色谱法和特征物质鉴别等,其中液相-质谱技术应用最为广泛,鉴别结果较优。同时本文对多种蜂胶鉴别技术进行比较和总结,为蜂胶品质的鉴定和蜂胶的掺假鉴别提供资料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肉类研究》2017,(4):56-61
随着现代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肉类掺假鉴别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包括感官鉴定技术、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及生物质谱技术等。在这些技术中,感官鉴定技术操作简单,但准确度还有待改进。ELISA技术已有商品化试剂盒,由于受蛋白活性的影响,使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PCR技术具有检测灵敏度高、结果重复性好等优势,但操作繁琐耗时。生物质谱技术通过多肽鉴定肉类掺假成为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本文综述了现阶段常见肉类成分的检测技术,并对各种肉类掺假鉴别技术进行总结与分析,期望为肉类食品安全监测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原料乳中掺假的现状,建立了红外光谱技术快速鉴别掺假原料乳的分析方法。收集正常原料乳和掺假乳样品,利用红外光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定标识别模型,并通过不同搀假乳的红外光谱检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原料乳中是否掺假的快速鉴别。  相似文献   

11.
肉制品在食品消费中占很大比例,近年来,肉制品掺假问题日益严重,肉制品掺假鉴别和溯源分析成为研究热点。传统的通过感官及形态的肉类鉴别方法已经不能满足肉类掺假鉴别的需要。随着现代分析仪器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多种蛋白质分析法、DNA分析法和无损检测方法日趋成熟。基于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如免疫分析法和色谱分析法均可定量检测,但不适用于加工肉制品。基于样品特征光谱的无损检测方法操作简单,检测时间短,具有独特的优势。基于DNA的检测方法,特别是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检测灵敏度高,结果重复性好等优势,将成为未来肉类物种鉴别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海参作为营养丰富的海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但其较高的商品价格导致食品欺诈行为时有发生。海参物种、产地和生产方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都可能被不法商家利用进行制伪掺假,因此,对商品海参进行溯源分析(物种溯源、产地溯源和生产方式溯源)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商品海参在市场上制伪掺假现状,对目前常用方法包括DNA分析、元素分析、稳定同位素分析和组学分析(包括蛋白质组学分析、脂质组学分析、糖组学分析)在海参溯源分析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展望了海参溯源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鉴别不同产地的藕粉样品与检测藕粉的掺假问题。方法 采集不同产地的藕粉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在光谱预处理后采用相关系数法提取特征波长,以提取的特征波长变量构建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以及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模型,实现对不同产地藕粉的鉴别分析。同时,采集掺假地瓜粉、玉米粉、木薯粉的藕粉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在样品类别已知情况下,运用K-Means聚类分析鉴别3种掺假类型的藕粉样品,在掺假类别未知下,运用基于局部密度判别的聚类算法进行判别。结果 以相关系数法提取的特征波长变量构建的PLS-DA、LDA和SVM三种模型对于不同产地藕粉样品的判别准确率均为100%。对于不同掺假类型的藕粉检测,在样品类别已知情况下,K-Means聚类分析能有效识别出掺假藕粉,识别精度为98.33%。在样品类别未知的情况下,基于局部密度判别的聚类算法可以有效识别出2%掺假率的藕粉样品。结论 近红外光谱技术能实现不同产地莲藕粉的快速鉴别,同时为隐蔽的藕粉掺假鉴别提供一种快速、高效、无损检测的分析方法,为藕粉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风味(原香和烤香)油茶籽油掺伪浸出油茶籽油的定性判别问题,设计高、低两个掺伪梯度,基于挥发性成分构建并对比分析了定性判别风味油茶籽油掺伪浸出油茶籽油的主成分分析(PCA)模型和逻辑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逻辑回归模型定性判别风味油茶籽油掺伪浸出油茶籽油的能力较强,优于PCA模型;高掺伪梯度下定性判别原香和烤香油茶籽油掺伪浸出油茶籽油,PCA模型的最低检出限分别为20%和60%,而逻辑回归模型的最低检出限均为10%;低掺伪梯度下定性判别原香和烤香油茶籽油掺伪浸出油茶籽油,PCA模型的判别不准确,而逻辑回归模型的最低检出限均为4%。逻辑回归模型能很好地定性判别风味油茶籽油掺伪浸出油茶籽油。  相似文献   

15.
肉因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而成为广大消费者饮食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在高额利益的驱动下,肉及肉制品的加工生产中掺假问题频繁发生。因此开发出能够对肉及肉制品的掺假进行有效鉴别的技术与方法对保障消费者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产品和消费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对掺假鉴别的侧重点不同,因而对相应掺假鉴别技术的要求也不同。本文阐述了目前用于肉及肉制品掺假检测的常见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进展,包括基于蛋白质组学的免疫和质谱技术,基于DNA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以及基于无损检测的传感器和光谱技术。同时也对目前已知方法所存在的鉴别盲区和新的掺假鉴别技术的开发提出了建议,以期为肉类及其加工制品掺假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食品中肉类成分种属鉴别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玮玲  黄明  张驰 《食品科学》2012,33(3):304-307
肉与肉制品的掺杂、掺假是食品质量控制面临的重要挑战。食品中肉类成分的鉴别与分析技术已逐步形成了分别以蛋白质检测和以核酸检测为基础的方法体系,其鉴别精度可达属与亚属水平,检测灵敏度也达到了纳克级。近年来,食品中肉类成分的定量检测与溯源又成为了本领域中的新研究热点。本文综述食品中肉类成分种属鉴别技术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分析应用荧光定量PCR对食品中肉类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的现状与前景。  相似文献   

17.
建立并优化了基于COI序列的DNA微条形码技术(mini-barcoding)检测熟肉制品中11种常见肉类掺假的方法。样品经超声与真空冷冻干燥处理,提取DNA模板和PCR扩增后,目标扩增物经切胶纯化后进行克隆测序,并将测序结果提交GenBank数据库Blast比对。筛选出适合猪、牛、羊、鸡、鸭、鸽子、马、驴、鹅、兔、鼠11种肉类的扩增的通用引物COI-A,对PCR扩增条件进行优化,并建立18个掺假模式,对低经济价值肉类(猪、鸡、鸭、马、驴、鼠)的掺入的最低比例进行考察。结果表明:11种熟肉的DNA经通用引物COI-A扩增后,其扩增效率均为100%,18个掺假模式中,牛肉和羊肉中掺入6种低经济价值肉类的最低检出比例为5%,而掺入鸡肉的最低检出比例为10%,而鹅肉、鸽子肉和兔肉的掺假模式中最低检出比例为10%;利用本方法检测30批次市售样品,发现有18批次的熟肉制品存在掺假情况。该方法前处理简单,灵敏度合适,重现性好,可作为高经济价值熟肉制品中掺假低经济价值肉类的有效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脂肪酸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 GC) 指纹图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分析的鳕鱼肝油软胶囊中掺假植物油的鉴定方法。方法 采用GC法测定不同来源鳕鱼肝油软胶囊脂肪酸指纹图谱, 经拟合后构建对照指纹图谱, 并进行样品相似度评价。模拟制备鳕鱼肝油软胶囊中掺入不同种类、不同比例植物油的掺假样品, 以其中14个共有脂肪酸峰的相对峰面积作为数据源, 输入SIMCA-P数据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及掺假模型建立。结果 获得鳕鱼肝油软胶囊GC对照指纹图谱及三维掺假识别模型, 44批样品经相似度评价发现有2批拟似掺假植物油, 将拟似样品色谱数据标准化后导入SIMCA-P软件, 显示2批样品均掺了大豆油, 掺假比例约为15%和35%。结论 脂肪酸GC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分析为鳕鱼肝油软胶囊中掺假植物油的鉴定提供一种可靠准确的检测手段, 可快速有效识别鳕鱼肝油掺假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