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三氯氧磷为交联剂,糖化酶与α-淀粉酶为复合酶,对交联微孔木薯淀粉的制备及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联淀粉乳浓度、交联剂的用量、复合酶用量、缓冲液pH、酶解温度和酶解时间对交联微孔淀粉性能影响较显著.当交联淀粉乳浓度为30%、交联剂用量为80μL、缓冲液pH4.5、复合酶用量2.0%、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12h时,交联微孔淀粉具有较佳吸水率和吸油能力.通过SEM、XRD和TGA对交联微孔淀粉进行了测定与分析.  相似文献   

2.
以α-淀粉酶和糖化酶复合酶解制备微孔木薯淀粉,研究了加酶量、反应温度、pH值、时间等因素对微孔淀粉水解率和吸油率的影响。得出制备微孔木薯淀粉的最佳条件为:加酶量1%,酶配比(α-淀粉酶:糖化酶)1:2,反应温度55℃,pH值5.5,反应时间16h,所得微孔淀粉的水解率为55.71%,吸油率为92.18%,并借助于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产品的显微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3.
交联微孔甘薯淀粉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氯氧磷为交联剂、耐高温α-淀粉酶-糖化酶混合酶为酶解剂,采用交联-酶解法制备得交联微孔甘薯淀粉。FT-IR红外光谱证明,交联反应发生在淀粉颗粒的-OH、-CO基团上,为酯化交联,结构强度明显增强。此种交联微孔甘薯淀粉较之原淀粉,吸水率、吸油率、抗老化性、抗剪切性、抗酸性和冻融稳定性均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玉米交联微孔淀粉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忠  刘明丽 《食品科学》2007,28(2):94-98
研究了制备玉米交联微孔淀粉的工艺条件,以交联微孔淀粉的吸水、吸油率作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温度、时间、酶用量、酶配比、淀粉乳浓度、pH值对交联微孔淀粉吸水、吸油率的影响,结果确定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温度50℃,时间24h,酶量2.3%,淀粉乳浓度18%,pH值5.0,酶配比1:8,所得交联微孔淀粉的吸水、吸油率分别为163.21%、134.20%。  相似文献   

5.
大米微孔淀粉的酶法制备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以水解率为指标,研究仅一淀粉酶与糖化酶复合水解大米淀粉制备微孔淀粉的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酶解最佳工艺条件:α-淀粉酶:糖化酶=1:3,酶用量2.0%,反应时间20h,反应温度42℃,pH值4.2.吸水率和吸油率测试对酶解前后的大米淀粉进行性质分析表明,微孔淀粉吸水、吸油能力明显大于原淀粉.  相似文献   

6.
以木薯淀粉为原料,研究羧甲基微孔改性淀粉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利用糖化酶和α-淀粉酶复合处理制备微孔淀粉,然后采用乙醇溶剂法对微孔淀粉进行羧甲基化处理,确定了制备羧甲基微孔改性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黏度检测研究木薯羧甲基微孔改性淀粉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羧甲基微孔改性淀粉的结晶度提高,羧甲基基团被引入微孔淀粉分子中;对比原淀粉,羧甲基微孔改性淀粉的黏度明显提高,吸水率和吸油率均高于原淀粉.  相似文献   

7.
以马铃薯为实验材料制备微孔淀粉,考察复合酶添加量及复合酶中α-淀粉酶和糖化酶的比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pH对微孔淀粉吸油率、吸水率的影响。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采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确定其最佳工艺条件为:加酶量0.85%、α-淀粉酶和糖化酶的比例1∶2,温度50℃,反应时间12h,pH 4.15,此条件下微孔马铃薯淀粉得率为61.39%,淀粉的吸油率为66.85%。回归模型吸油率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接近,表明响应面法对马铃薯微孔淀粉制备工艺的优化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8.
真空冷冻干燥法在微孔淀粉制备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和真空干燥法对复合酶水解淀粉所得到的微孔淀粉进行干燥处理,并分析测试干燥后的多孔淀粉的吸水率、吸油率和微观形貌,结果表明:采用真空干燥法所得的多孔淀粉颗粒发生团聚,且孔洞结构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而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多孔淀粉的颗粒形貌和孔洞结构都保持得较为完好;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处理的多孔淀粉的吸水率和吸油率分别比采用真空干燥法处理多孔淀粉的提高了24%和58%;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法处理的多孔淀粉吸附性能明显提高.在微孔淀粉制备过程中,真空冷冻干燥法更为适合于多孔淀粉的干燥处理.  相似文献   

9.
3种多孔淀粉载体性质及吸附精油缓释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分别制备酶解、三偏磷酸钠(STMP)交联酶解和辛烯基琥珀酸(OSA)改性多孔淀粉载体,通过吸水率和吸油率评价吸附性,扫描电镜(SEM)观察形貌特征,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精油分布,并测定淀粉载体对精油的缓释效果。结果显示3种多孔淀粉的吸油率较原淀粉都有显著性提高(P0.05),OSA多孔淀粉吸油率最高。SEM观察到STMP多孔淀粉有较大空腔,CLSM观察到精油充分吸附在了多孔内部;OSA多孔淀粉对精油保留率最佳,其缓释曲线符合动力学一级和二级方程。  相似文献   

10.
以甘薯淀粉为原料,研究磁性固定化酶水解制备微孔淀粉工艺,探讨了固定化酶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溶液pH对微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借助于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较了经游离酶与固定化酶处理后微孔淀粉的孔分布、孔径与孔深。实验结果表明,溶液pH、固定化酶用量对微孔淀粉的制备有较大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固定化酶用量2.0%,反应时间15h,溶液的pH4.5,反应温度35℃,在此工艺条件下,吸油率高达67.52%。在电子扫描显微镜下观察,固定化酶制备的微孔淀粉孔分布均匀,孔径大4、均一,孔深适中,这与实验中固定化酶制备的微孔淀粉吸油率明显提高恰好一致。  相似文献   

11.
Microporous starch was prepared from corn starch by glucoamylase catalysis combined with ultrasonic treatment. Twenty milliliters of starch slurries (40, 60, and 80% w/w) were treated with 0.05% v/v glucoamylase (enzyme activity >100 000 U/g), or a combination of 0.05% v/v glucoamylase with ultrasound at 100 W (20% power), 200 W (40% power), and 300 W (60% power) for 10, 30, and 50 min concurrently or sequentially. Degree of hydrolysis and degree of oil absorption were applied as indexes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the microporous starch. The microstructures, crystalline structures, and pasting properties of microporous starch were studied by SEM, XRD, and rapid visco analyzer (RVA),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eferred combination was sonication at 200 W (40% power) for 50 min during glucoamylase digestion with 40% slurry concentr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microporous starch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2.
以红薯淀粉为原料,探讨α-淀粉酶用量、反应温度、反应pH值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其微孔化反应的影响,并对微孔淀粉的吸水率、吸油率和X射线衍射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构表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刘峻恺  王绍康  顾志鹏  扶雄  黄强  张斌 《食品科学》2022,43(24):174-181
以高链玉米淀粉为原料,分别使用三偏磷酸钠、三氯氧化磷、环氧氯丙烷3 种化学交联剂制备不同交联度的交联淀粉。采用体外粪菌发酵模型和高通量测序技术评价不同化学交联度交联淀粉的体外大肠酵解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种类交联淀粉的发酵速率均能随交联剂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同时,3 种交联淀粉均提高了有益菌Roseburia、Ruminococcus的相对丰度。但相比于三偏磷酸钠和三氯氧化磷交联淀粉,环氧氯丙烷交联淀粉抑制体外发酵速率的效果更为明显,同时能够更多地促进丁酸生成。  相似文献   

14.
超声波辅助酶解制备多孔淀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酶解制备多孔淀粉,在酶解前、中、后分别用超声波处理,以水解率和吸油率为指标,探讨了超声波频率、超声时间、淀粉乳浓度等因素对所得产品成孔情况的影响;同时,用扫描电镜对多孔淀粉颗粒的微观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酶解中用超声波间歇处理效果最好。在超声功率50%、超声时间30 min、淀粉乳浓度70%的条件下,所得多孔淀粉的水解率和吸油率最高,成孔情况最好,其吸油率比普通多孔淀粉提高56%。电镜微观形态分析显示,多孔淀粉微孔的水解率和吸油率的变化与其孔径、孔深及数目的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
交联微孔淀粉基本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微孔淀粉是一种功能材料。文中运用电子显微镜、X-衍射、布拉班德粘度仪等分析仪器对交联微孔淀粉颗粒形态、晶体结构、理化特性、糊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淀粉经交联、酶等处理后影响到颗粒表面及内部,但未影响到晶体结构;交联微孔淀粉的孔径、溶解度、溶胀度及吸水能力和吸油能力均明显改善,同时提高了淀粉的结构性能。证明了用先交联后微孔化处理的方法改善微孔淀粉的结构强度和吸附功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乙酰化多孔淀粉吸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绒 《粮食与油脂》2009,(10):23-25
用乙酸酐对多孔淀粉进行乙酰化表面疏水性改良,制得吸油率更高乙酰化多孔淀粉;研究表明,反应体系温度为30℃,pH值为7.0~7.5,乙酸酐加入量为淀粉质量10%,反应时间120min,在此条件下制得乙酰化多孔淀粉吸油率为73.5%,较原多孔淀粉提高20.4%,多孔淀粉经乙酰化后可明显提高其吸油能力。  相似文献   

17.
微孔淀粉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微孔淀粉对维生素C的吸附保护作用和以微孔淀粉为芯材的油脂微胶囊化工艺,认为微孔淀粉对维生素C能起到吸附保护作用。在模拟的肠胃液中通过与普通微胶囊的对比释放实验,证明此种微胶囊具有缓释功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旨在探究加酶挤压对小麦淀粉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分别设置浓度梯度为0%、0.1%、0.2%、0.5%、1%、2%的α-淀粉酶-小麦淀粉混合物样品,挤压处理后,利用扫描电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仪(XRD)、快速粘度仪(RVA)等分析淀粉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各处理组的堆积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吸水指数与加酶量呈负相关,水合指数与加酶量呈正相关;挤压后淀粉糊化度均大幅度提高,接近完全糊化;挤压后淀粉的颗粒结构被完全破坏且加酶使得淀粉颗粒粒径更小;加酶挤压处理后相对结晶度降低,从原淀粉的17.52%降至10.29%(酶浓度2%);挤压处理后小麦淀粉的糊化焓均显著下降(P<0.05),挤压淀粉样品焓值最低,仅为0.24 J/g,加酶挤压淀粉的焓值高于挤压淀粉,随着加酶量的增加,淀粉的焓值上升至2.5 J/g左右;RVA曲线可明显看出处理组的粘度远低于原淀粉粘度,且加酶挤压样品粘度低于不加酶挤压粘度。本文探明了加酶挤压对淀粉结构和理化性质的作用规律,可为加酶挤压技术在淀粉基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盐酸溶液和复合酶在一定条件下制备多孔淀粉。对制得的多孔淀粉进行形态结构和部分性质的测定,并对两种方式处理所得产品的吸水性和吸油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料液比1∶4、8%浓度的盐酸溶液、45℃下水浴反应20h制备的多孔淀粉在吸水和吸油性能上与酶法制备的多孔淀粉较为相似,同时相对于原淀粉性能有很大的提高。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示,酶法制备的多孔淀粉表面布有类似蜂窝状的孔洞或凹坑,而酸法制得的多孔淀粉颗粒具有随机性,效果不如酶法处理。与原淀粉相比,酸法制备的多孔淀粉糊化开始温度略微升高,而峰值黏度有很大降低。酸法制备多孔淀粉的方法简单廉价,相对酶法具有工业生产价值及较高的价格优势。  相似文献   

20.
以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直接发酵法制备甘薯微孔淀粉,在单因素研究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发酵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在30℃、摇床转速170r/min条件下,初始pH为5.5、3%豆饼粉、3%接种量、添加初始马铃薯生淀粉10%、前期发酵40h后,补加15%生淀粉,后期发酵45h,制得微孔淀粉吸附性能较佳;通过交联反应可提高微孔淀粉结构和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