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魔芋葡甘聚糖的提纯方法比较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对魔芋葡甘聚糖的不同提纯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采用4种提纯方法处理魔芋粉,从工艺难易、提纯产品中葡甘聚糖的含量和得率及其溶胶性质等方面进行考查。结果表明,提纯方法4的工艺简单易行,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以产品多酚含量及多酚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响应面优化实验,研究了茶多酚的生产工艺.[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产品中多酚含量及多酚得率为指标,响应面优化茶多酚浓缩液与乙酸乙酯的萃取比例、乙酸乙酯萃取次数、茶多酚浓缩液与磷酸水溶液的比例,对所得茶多酚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茶多酚的最优工业化生产工艺为:乙酸乙酯用量1∶1.6 (V/V),乙酸乙酯萃取次数2次,磷酸水溶液用量1∶1.62 (V/V),此条件下产品中的多酚含量为99.32%,多酚得率为80.96%,茶多酚对DPPH·的IC50值为1.10mg/mL.[结论]该工艺多酚得率高,所得产品多酚含量较高,产品有较强的抗氧活性.  相似文献   

3.
食用明胶大致分为皮明胶和骨素明胶两种,骨素食用明胶是以牛、猪等动物杂骨为原料,经提纯和水解加工制成。据调查,国内传统的小块骨浸酸、溶剂脱脂工艺,因受骨料新旧品位不一和设备影响,前处理工艺指标难以控制,产品得率较低,品位下降,  相似文献   

4.
研究硼砂处理提纯魔芋葡甘聚糖的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提纯魔芋葡甘聚糖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以2.5%硼砂浓液,在40℃下提取15 min,可得到纯度为91.8%的魔芋葡甘聚糖,得率为72.5%.  相似文献   

5.
选用香榧果壳为原料,采用微波-磷酸法制备活性炭,分析了样品颗粒度、磷酸浓度、微波功率以及活化时间等因素对香榧外壳活性炭吸附性能和得率的影响。得到了微波-磷酸法制备活性炭的最佳工艺:香榧外壳颗粒度为20~60目,磷酸浓度为50%,微波功率为600W,活化时间为8min,在此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活性炭的得率为36.67%,碘吸附值为857.7 mg/g ,亚甲基蓝吸附值为171 mL/g。利用扫描电镜( SEM)观察其微观结构表明:活性炭孔道结构发达,孔径多数在1.02~2.21μm。  相似文献   

6.
以豆渣为原料,先经过清理和脱脂等预处理,然后分别采用碱法和酶法脱蛋白制备大豆膳食纤维,并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碱法最优工艺条件下,蛋白去除率为90.6%,产品得率为52.8%;酶法最优工艺条件下,蛋白去除率为81.0%,产品得率为65.3%。由于酶法和碱法膳食纤维得率均为45.9%,综合考虑产品得率、产品色泽及环境问题,建议选择酶法去除蛋白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
联合超临界CO_2萃取(SFE-CO_2)与尿素包合法提纯亚麻籽中的α-亚麻酸。首先采用响应曲面法中的中心复合试验设计(CCD)对SFE-CO_2萃取亚麻籽中α-亚麻酸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然后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尿素包合法的优选工艺。结果表明,SFE-CO_2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35℃、萃取时间80 min,在此条件下α-亚麻酸得率可达13.26%。尿素包合法的优选工艺条件为结晶温度0℃、结晶时间3 h、脂肪酸:尿素:乙醇=1:3:12(m:m:V),经1次包合后产品纯度可达78.03%,得率为30.53%。  相似文献   

8.
以碱法木浆废液木素为研究对象,利用磷酸作活化剂对碱木素进行炭化活化,制得粉状活性炭,优化工艺条件,得出最佳的工艺条件为:磷料比4.5∶1,活化温度500℃,活化时间10min。在此条件下制得活性炭产品的亚甲基蓝吸附值达8.6mL/0.lg活性炭得率为31.25%。进一步对所得产品的表面结构、元素组成、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9.
利用有机溶剂四氯化碳提纯乙醇木素,主要考察提纯温度、四氯化碳用量和提纯时间对提纯后木索纯度与得率的影响。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法测得精制木素在215 nm处吸光度值与浓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对应关系式为y=0.0195x-0.0028。结果表明,粗木素的最佳提纯条件为:提纯温度30℃,四氯化碳用量20 mL(基于1 g粗木素),提纯时间10 min,提纯木素的相对纯度为96.55%,得率为84.37%。通过乙醇木素提纯前后红外光谱的对比分析发现,在提纯过程中,粗木素结构基本没变,糖类被有效去除。  相似文献   

10.
发酵液中乳酸的提取与纯化技术,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得率。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情况,总结了乳酸提纯的各种方法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四川达州青梅有机酸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其相关性,为产品深加工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成熟度不同的青梅中有机酸含量,并对草酸、酒石酸、苹果酸、抗坏血酸、L-乳酸、乙酸、柠檬酸、丁二酸、齐墩果酸、熊果酸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同一地区,景市镇全熟黄果中柠檬酸、苹果酸均高于七成熟绿果,百节镇和渡市镇七成熟绿果中的柠檬酸均高于全熟黄果,而苹果酸反之。相关性分析表明,柠檬酸与熊果酸、L-乳酸、乙酸、齐墩果酸存在显著变化,与苹果酸无显著变化。结论:四川达州不同地区青梅中有机酸含量最高的是柠檬酸(19.546%),其次是苹果酸(4.013%),较其他产区青梅的高。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优异葡萄种质,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国家果树种质郑州葡萄圃保存的302 份葡萄种质果实开展葡萄有机酸组分及含量特性分析,并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葡萄果实中有机酸组分特征及含量规律进行总结及分析。结果表明:在302 份葡萄样品中,93.8%的样品酒石酸含量高于苹果酸,5.12%的样品苹果酸含量与柠檬酸相当(两者之差不大于2%),另有7.37%的样品苹果酸含量高于酒石酸;栽培品种葡萄的酒石酸质量浓度大于苹果酸;野生种葡萄(除刺葡萄株系外)中,桑叶葡萄、腺枝葡萄、华东葡萄、河岸葡萄等果实中苹果酸质量浓度高于酒石酸,其质量浓度是酒石酸的1.2~1.7 倍。对比不同用途葡萄中有机酸质量浓度发现,酿酒葡萄的有机酸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用途葡萄,鲜食葡萄的pH值(3.776)显著高于其他用途葡萄。此外,对不同种群葡萄果实中有机酸质量浓度比较表明,东亚种群葡萄果实的有机酸质量浓度均高于其他种群,尤其是酒石酸的质量浓度(8.325 mg/mL)显著高于其他种群。样品间酒石酸、总酸和酸度值变异系数较小;样品间草酸、苹果酸和柠檬酸差异大;除pH值与草酸外,酒石酸与其他有机酸间均呈显著正相关;总酸质量浓度与酒石酸、草酸、苹果酸、柠檬酸质量浓度、可滴定酸含量、酸度值均呈显著正相关。野生种葡萄有机酸质量浓度远高于栽培种葡萄,尤其是中国特有的东亚种群山葡萄N43-3的有机酸质量浓度最高,因此可以当作有机酸质量浓度较高的优特异种质进行选育及利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葡萄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花生籽粒发芽过程中脂肪代谢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选  杨震  陶阳  韩永斌  鲁金  李洋  莫斌 《食品科学》2017,38(1):142-148
为探究花生籽粒在萌发过程中脂肪代谢的规律,对花育30号花生籽粒在黑暗条件下30℃恒温发芽72 h,每隔12 h取样,分析其粗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脂肪酶活力、脂氧合酶(lipoxygenase,LOX)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力、过氧化物值(peroxide value,POV)、羰基价(carbonyl group value,CGV)。结果表明:花生籽粒中脂肪酸主要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花生烯酸、山芥酸和木蜡酸。与未发芽花生籽粒相比,花生籽粒在发芽过程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饱和脂肪酸总量在发芽36 h后显著下降(P0.05),其中棕榈酸含量先降低后无显著变化,硬脂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木蜡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籽粒发芽过程中先降低后显著上升(P0.05),其中油酸和花生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亚油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花生籽粒脂肪酶活力在发芽过程中先显著上升后显著下降;LOX活力在36 h达到最大值,48 h后活力显著下降;POD活力在发芽48 h达到最大值,此后变化不显著。POV和CGV在发芽过程中均呈现先显著上升,60 h后显著下降趋势(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亚油酸含量的变化与棕榈酸、硬脂酸正相关,与油酸、山芥酸、木蜡酸负相关;油酸含量变化与花生烯酸、木蜡酸正相关,与棕榈酸、硬脂酸、亚油酸、花生酸负相关;粗脂肪含量变化与脂肪酶活性、POV、CGV、POD活性负相关,而脂肪酶活性与POV、CGV、POD活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基于脂肪酸指标的调和植物油与纯种植物油的品质。方法 利用气相色谱归一法测定2类植物油中8个样品的脂肪酸组成, 建立相应的指标, 对比分析其品质。结果 以脂肪酸种类为评定指标, 调和植物油1#、2#脂肪酸种类总数最多, 无反式脂肪酸检出, 含有二十二碳六烯酸组分; 以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为评定指标, 调和植物油1#中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为3.6, 比值高于除菜籽油和玉米油之外的纯种植物油; 以亚油酸与亚麻酸比值为评定指标, 调和植物油2#亚油酸与亚麻酸比值低于4:1, 符合中国膳食建议。结论 3种评价指标的建立可以快速、有针对性的对调和油的相关品质做出科学评析。  相似文献   

15.
酵母对无花果酒有机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商业酵母发酵对无花果酒有机酸的影响,通过5株商业酵母发酵无花果酒,测定无花果酒及汁中有机酸含量,通过主成分分析研究不同酵母与有机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5株酵母发酵无花果汁后有机酸总量升高,乙酸、丁二酸、柠檬酸、马来酸含量升高,其中菌株D254发酵的酒中乙酸、丁二酸的含量最高分别为3 805.99,2 194.29mg/L,KD发酵的无花果酒中柠檬酸含量最高为1 635.31 mg/L,不同菌株发酵无花果汁后富马酸、草酸含量均下降,菌株KD对草酸含量的保留高于其它菌株,为104.99mg/L;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与菌株KD密切相关的有机酸种类最多,分别为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草酸。  相似文献   

16.
王睿  王倩  赵轩  林樟楠  丛威 《中国酿造》2022,41(10):213
该研究建立了抑制型离子色谱法测定味精生产中10种有机酸的方法。对味精实际生产中不同工段样品中的有机酸含量进行测定,并进一步就味精生产中焦谷氨酸的产生原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采用Organic acids-250/7.8有机酸柱和抑制型电导检测器,当淋洗液为1.0 mmol/L硫酸和7%乙腈、柱温为20 ℃、流速为0.3 mL/min时,能将柠檬酸、酒石酸、丙二酸、苹果酸、琥珀酸、乳酸、富马酸、甲酸、乙酸和焦谷氨酸在35 min内分离和定量。10种有机酸在对应线性范围内的线性相关系数均可达0.998以上,相对标准偏差(RSD)<1%,回收率为92.1%~106.2%,满足实际样品的分析。焦谷氨酸产生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在谷氨酸转晶过程和味精结晶过程产生量最多,谷氨酸损失率达7.6%。该方法为味精生产中有机酸的监控和产品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啤酒中有机酸含量的方法进行优化,最终确定了RP-HPLC法测定啤酒中草酸、乳酸、酒石酸、乙酸、苹果酸、α-酮戊二酸、抗坏血酸、柠檬酸、琥珀酸9种有机酸的检测条件,并结合发酵机理对啤酒酿造过程中的有机酸含量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P-HPLC优化条件为:检测波长215 nm、流动相缓冲液0.10 mol/L KH2PO4、pH值3.0、流速0.6 mL/min。有机酸在质量浓度0.2~400.0 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均>0.99),加标回收率79.3%~110.0%,精密度试验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3%~11.5%,表明该方法精密度高、准确性良好。在啤酒酿造过程中有机酸总量及乙酸、琥珀酸、苹果酸、乳酸、柠檬酸、α-酮戊二酸含量呈现先增长后平稳的趋势,草酸、抗坏血酸、酒石酸含量变化相对平稳。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Utilization of phenolic acids, including gallic acid, coumaric acid, caffic acid, cinnamic acid, and ferulic acid, for methanol reduction in wine was investigated. Enzyme activities of pectinesterase and pectin lyas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n 0.1 mg/L of gallic acid, coumaric acid, caffic acid, cinnamic acid, or ferulic acid was added. However, no inhibition on polygalacturonase activity was observed when 0.5 mg/L of phenolic acid was added. Methanol content in commercial pectic enzyme (CPE) group increased from 11.53 ± 1.34 to 56.67 ± 3.75 ppm in the final products. Adding gallic acid or coumaric acid with CPE inhibited the increase of methanol production. In addition, when 0.2 mg/L of phenolic acid (gallic acid or coumaric acid) was added, the amount of total phenolic acid released from CPE + gallic acid or CPE + coumaric acid groups became higher than CPE group by approximately 466 and 539 mg/L,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n, the values of lightness, red content, yellow content, total pigment, and total phenolic acid increased in the presence of gallic acid or coumaric acid with CPE, suggesting that adding gallic acid or coumaric acid into winemaking process is a potential method for reducing methanol content, improving wine quality, as well as increasing healthy compounds in wine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9.
大豆萌发过程中蛋白质和脂肪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3个大豆品种种子在不同萌发阶段蛋白质、氨基酸、脂肪和脂肪酸的含量,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8 d的发芽试验中,豆芽中蛋白质含量随萌发进程平均增加了5.77%;多数氨基酸在第3天时表现最高,并呈现前增后降的单峰曲线趋势,接近萌发前的水平;在测定的7种必需氨基酸中,只有蛋氨酸的含量逐渐减少;脂肪平均较少32.28%,脂肪酸中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的比例逐渐降低,而亚麻酸的比例增加。本试验证实了大豆在萌发过程中,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及亚麻酸的比例有所增加,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豆芽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20.
棉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收集于我国棉花主产区的82 份棉籽为实验材料,用全自动索氏浸提装置提取棉籽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气相色谱仪对棉籽油脂肪酸组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探讨不同产地棉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棉籽油的特征脂肪酸进行筛选。结果表明,棉籽仁出油率在18.84%~30.28%之间,平均出油率为24.95%。棉籽油中含有13 种脂肪酸,主要以亚油酸(51.99%~60.88%)、棕榈酸(18.30%~25.68%)和油酸(12.28%~18.50%)为主,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73.62%,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亚油酸、亚麻酸占57.44%。除十七烷酸外,不同产地的棉籽油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并呈现明显的地域性。豆蔻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锦葵酸、亚油酸、苹婆酸、二氢苹婆酸和花生酸是棉籽油的特征脂肪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