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索了Fe-Cu-Ni-X(X=W、Mo、Ti、C、B4C)系粉末的机械合金化工艺,及其对热压烧结金刚石刀头强度和硬度的影响。发现干法球磨20小时可以得到15μm的预合金粉末,除W、B4C之外,其它元素均可固溶入Fe中;经930℃热压烧结后,Cu又从Fe中析出,同时形成WC等硬质相;B4C可能在球磨过程中产生了部分非晶化,经高温烧结后又恢复了结晶态,B4C并未与W、Mo、Ti等合金元素反应形成金属硼化物;将80vol%机械合金化预合金粉末与20vol%的45/50#镀Ti金刚石颗粒均匀混合后,进行930℃热压烧结,随着B4C含量增加,金刚石刀头的硬度逐渐增大,而抗弯强度在1%B4C时达到最高值949MPa,硬度为HRB120.7。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长链菊粉凝胶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实验分别从菊粉含量、加热温度、搅拌速度和时间等方面对凝胶指数、持水性和质构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温度的升高,长链菊粉形成凝胶所需的最低质量分数从13%(50℃)增加到28%(90℃),高温(60~80℃)有利于获得硬度大的凝胶,但在90℃时凝胶硬度明显下降;增加搅拌速度和延长搅拌时间有利于凝胶的形成且所制得的凝胶硬度大而质地细腻。菊粉含量对凝胶硬度影响明显,与菊粉含量高(25%~35%)时相比,在菊粉低含量(15%~25%)时凝胶硬度随菊粉含量增加而增大的程度更显著。总的来看,随菊粉含量和储藏时间的增加,凝胶的硬度、稠度、黏度指数、黏附性和持水性均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对新鲜牛背最长肌进行高温处理(110,115,121℃),并分别保持5,10,15,20min,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高温对牛背最长肌肌内脂肪酸组成和脂肪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1℃高温处理时,肌内脂肪氧化速度显著大于110,115℃的(P0.05);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明显增加(P0.05),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降低(P0.05);SFA受处理温度(110,115℃)影响不显著(P0.05),受处理时间影响显著(P0.05),而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对UFA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长链饱和脂肪酸出现一定程度的断裂和降解,短链及中链脂肪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  相似文献   

4.
在本课题中,针对烧结机篦条的工况设计了一套新的成分配比。以Cr16.5Al2.0为母合金的基础上,提高了Nb和Ti等合金元素,并添加了稀土元素铈以改善其性能。采用Cr、Si、Al等合金元素形成稳定的多种氧化物保护层,提高合金的抗氧化性能。通过对抗氧化等试验证明,在添加上述元素后,高温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高温水煮和酸煮对猪骨硬度及化学成分的影响。以猪骨为实验对象,研究120℃条件下猪骨在水中煮制不同时间(40、50、60、70、80 min)和不同体积分数(0.0%、0.2%、0.4%、0.6%、0.8%、1.0%)的醋酸溶液中煮制80 min后猪骨硬度的变化。用凯氏定氮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未煮制猪骨、120℃条件下水中和1.0%醋酸溶液中煮制80 min后猪骨蛋白含量、钙、磷元素含量和钙、磷元素溶出量,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猪骨粉碎后微观结构,测定猪骨红外吸收光谱,探究煮制后猪骨成分和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温煮制能使猪骨硬度下降,水煮时间从40 min延长到80 min,猪骨硬度从(16 445±867)g下降到(10 995±546)g,醋酸溶液体积分数从0.0%增加到1.0%,猪骨硬度从(10 995±546)g下降到(6 003±153)g。高温煮制能使猪骨蛋白含量降低,猪骨表观钙、磷含量增加,钙、磷溶出量增加。水煮后猪骨蛋白含量为(28.5±2.3)g/100 g,降低了7.4%;猪骨表观钙、磷元素含量分别为(210.0±8.2)mg/g和(96.0±4.0)mg/g,分别增加了11.8%和8.9%;猪骨钙、磷含量溶出量分别为(0.57±0.04)mg/g和(0.17±0.01)mg/g。1.0%醋酸煮后猪骨蛋白含量为(25.9±0.9)g/100 g,降低了10.0%;猪骨表观钙、磷元素含量分别为(230.0±6.4)mg/g和(100.0±2.3)mg/g,分别增加了18.3%和14.8%;猪骨钙、磷元素溶出量分别为(1.73±0.01)mg/g和(0.75±0.01)mg/g。经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发现,煮制后的猪骨易粉碎,1.0%醋酸煮后的猪骨最容易粉碎。红外光谱发现,煮制后猪骨成分发生了变化,图谱的峰比未煮制简单,成分比未煮制猪骨单一,而加水煮制和加酸煮制后猪骨图谱的峰相似,煮制后猪骨红外光谱图更接近人工合成的羟基磷灰石晶体。高温水煮和酸煮均能引起猪骨蛋白、钙元素和磷元素等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导致猪骨硬度显著下降(P0.05)。  相似文献   

6.
采用燃烧合成方法研究了添加微量Mg对MoSi_2多孔材料的燃烧合成行为和产物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燃烧模式、燃烧产物宏观形貌、燃烧温度、多孔材料微观结构、抗氧化性和相组成。结果表明:试样在燃烧合成时燃烧波均以螺旋模式传播,在加Mg试样中,合成产物宏观形貌较反应前均发生明显体积膨胀,燃烧前后高度增加比例按加Mg多少顺序依次是2%,12.5%,20%,30%,37.5%;随着Mg含量的增加,燃烧波前沿蔓延速度逐渐增大,总孔隙度和开孔隙度均增大,开孔隙度占总孔隙度比例总体持平,在加Mg试样中实验测得燃烧温度逐渐升高;XRD图谱表明五组试样合成产物中主要成分为MoSi_2,纯MoSi_2的产物有少量Mo5Si3相,加Mg试样随Mg含量的增加MgO相略有增加;燃烧产物在500℃低温氧化比在1200℃高温预氧化后的低温氧化更易氧化,加Mg试样比纯MoSi_2试样更易氧化。  相似文献   

7.
可食性壳聚糖膜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0  
本文研究了壳聚糖膜的制备及对壳聚糖膜进行抗张强度、透湿率、透气系数和吸湿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1.5%的壳聚糖浓度成膜浓度较适宜; 壳聚糖膜用中温干燥(55℃)时的机械性能相对较佳,并且低温下成的膜较高温下成的膜相对较透明、柔软,高温下成的膜略有淡黄色;随膜厚的增加,膜的透湿率增大;适量的增塑剂可以改善膜的性能,随着甘油浓度的增加,膜的透湿率、透气系数也随之增加,膜的透气系数还随成膜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因瓦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能,课题组利用光纤激光器以添加不同成分纳米粒度的碳化物和钴的复合粉末作为熔覆材料,在因瓦合金表面制备2种不同复合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对熔覆层的微观组织及物相组成进行表征;利用箱式电阻炉在800℃温度下循环35 h对母材和熔覆层进行高温氧化实验,对氧化后的母材及涂层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研究其氧化层成分。研究结果表明:熔覆层与母材实现良好的冶金结合,无气孔等明显缺陷;添加Cr_3C_2的涂层(C1)主要由胞状晶、柱状晶等组成,而添加VC的涂层(C2)包含更多的鱼骨状枝晶和羽毛状枝晶,并且C1的涂层组织比C2更为细小均匀,界面也更为明显。2种复合涂层的高温抗氧化性相较于母材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尤其是试样C1的内氧化层厚度相对母材明显减小,它的内、外氧化层厚度比C2也更小。Cr的加入有利于在界面处形成致密的氧化层Cr_2O_3,阻碍氧向基体的扩散,极大地提高了因瓦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9.
杨玉玲  陈琼  袁彪  王素雅  陈银基  马云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0):117-119,123
通过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二硫苏糖醇(DTT)、尿素、氢氧化钠等试剂研究了鸡肉肌原纤维蛋白和米为基质的脂肪替代品混合凝胶形成的作用力与质构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添加微量SDS(<4mmol/L)会导致混合凝胶硬度和弹性随之发生较大变化,说明疏水作用力的微小变化会导致混合凝胶质构发生明显改变。随着pH的增加即静电相互作用增加,混合凝胶硬度显著增加,在pH为7时硬度达到最大值。添加DTT浓度后硬度变化不大,说明二硫键对混合凝胶特性的影响不大。尿素浓度在1.5mol/L时,硬度出现最大值,氢键对混合凝胶的质构特性影响中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立不同氧化程度的脂肪促进肌原纤维蛋白氧化模型,研究脂肪氧化对肌原纤维蛋白氧化的促进作用 及其对蛋白氧化后性质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脂肪氧化产生的自由基可以促进蛋白质发生氧化反应,随着脂肪 氧化程度的增加,肌原纤维蛋白的羰基含量、巯基含量和二酪氨酸含量发生显著变化(P<0.05),当硫代巴比妥 酸反应产物含量为2.5 mg/kg时,羰基含量、巯基含量和二酪氨酸含量分别为4.12、81.33 nmol/mg pro、563.36 AU, 表明蛋白质的氧化程度和表面疏水性逐渐升高,流变学特性储能模量和损失模量也随之降低,稳定的α-螺旋和β-折 叠部分遭到破坏,转变成不稳定的β-转角和无规卷曲,肌原纤维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特性都随着脂肪氧化程度的增加 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磨辊表层的材料与耐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磨粉机磨辊在与物料表面相互作用过程中,易造成磨辊表面材料磨损。本文分析了磨辊表面合金材料的化学成分、铸造工艺、切削加工与表面加工精度等对磨辊使用性能的影响,着重讨论了Cr、Ni、Mo、V、Ti等合金元素对磨辊材料显微组织及磨损性能的影响,以及材料与磨料的相对硬度对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严格控制C、Si、Mn等基本合金成分,控制浇注温度、采用自动化浇注工艺才能保证磨辊的成形质量与基本性能;添加合金元素V、Ti对改善基体组织、性能和提高耐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磨粉机磨辊在与物料表面相互作用过程中,易造成磨辊表面材料磨损。本文分析了磨辊表面合金材料的化学成分、铸造工艺、切削加工与表面加工精度等对磨辊使用性能的影响,着重讨论了Cr、Ni、Mo、V、Ti等合金元素对磨辊材料显微组织及磨损性能的影响,以及材料与磨料的相对硬度对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严格控制C、Si、Mn等基本合金成分,控制浇注温度、采用自动化浇注工艺才能保证磨辊的成形质量与基本性能;添加合金元素V、Ti对改善基体组织、性能和提高耐磨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采用感应熔炼工艺制备出Sn-0.7Cu、Sn-0.7Cu-1Ni、Sn-0.7Cu-1Cr、Sn-0.7Cu-1Co钎料合金,通过OM、DTA、显微硬度计等分析测试方法对比分析分别添加1.0wt%的Ni、Cr、Co元素对Sn-0.7Cu钎料微观组织、熔化特性及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1.0%(质量分数)的Ni元素及Co元素后钎料中生成(Cu,Ni)6Sn5化合物及CoSn2化合物,而加入1.0%(质量分数)的Cr元素钎料组织粗化;Ni元素与Co元素的加入能够提高钎料的熔化温度,Co元素能够显著提高钎料的显微硬度。  相似文献   

14.
微弧氧化技术可以在铝、镁、钛、锆等金属及其合金表面上原位生长氧化膜,该膜层能大大地提高材料表面的耐磨、耐蚀、耐压绝缘和抗高温冲击特性.针对炊(厨)具行业对材料表面处理的特殊要求,本文通过介绍微弧氧化技术的特点,初步探讨该技术在炊(厨)具行业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对市场上销售的几种铁铜预合金粉末在使用中对金刚石节块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实验比较。在元素配方比例不变的前提下,利用等量比例的预合金粉代替原初的单质混合粉,通过真空热压工艺进行试验后发现,使用预合金粉末后的节块的抗折强度与硬度远高于单质混合料热压后的值。在进一步对三种不同品种的铁铜预合金基础粉进行实验后发现,预合金粉随铜含量的增加,节块抗折强度在降低,而硬度虽有所降低但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6.
研究比较了戊二醛和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对鱼糜-明胶复合膜的性质改良效果。当戊二醛的含量为蛋白质量的0.025%~0.1%时,膜的抗拉伸强度(TS)没有显著差异,但断裂延伸率(EAB)却随着戊二醛含量的增加而上升,当戊二醛含量增加到0.2%时,TS和EAB都出现了下降。然而,膜的TS和EAB都随着TGase的添加逐渐增加。虽然戊二醛和TGase都可以使蛋白发生交联,导致膜的固形物溶解率(FS)和蛋白溶解率(PS)下降,但是戊二醛的添加效果明显优于TGase。此外,戊二醛的添加会使膜的颜色变黄,而TGase不仅不会影响膜的色泽,还可以提高膜的透明性能。根据SDS-PAGE的结果,发现戊二醛和TGase都会使膜中蛋白分子发生交联形成高分子聚合物。FT-IR的分析结果表明,蛋白分子间的氢键作用随着TGase的添加逐渐减弱,随着戊二醛的添加出现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采用共沉淀还原扩散法制备了不同Y含量的FeCuCoY超细合金粉,并对其物理性能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Y含量对FeCuCoY粉末物相、粒度、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Y元素的加入会引起粉末的衍射特征峰发生微小的偏移,使Co3Fe7相与FeCo4相的晶包参数发生了微小的改变。适量添加Y元素可明显降低FeCuCoY超细合金粉末的粒度和松装密度。FeCuCoY超细合金粉末的形貌均为表面疏松的海棉状,粉末的一次颗粒尺寸随着Y元素含量的增大而变小。通过分析,推测Y元素在FeCuCoY超细合金粉中的最佳添加量为0.5wt.%。  相似文献   

18.
亚麻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在加热过程会发生氧化和异构化,试验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温度下亚麻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油温低于120℃加热不会对其中的脂肪酸造成显著影响(P0.05);高于160℃时,随着温度升高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变化显著(P0.05),到达240℃时,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由65.241 g/100 g降低到16.013 g/100 g;反油酸(C18:1t)相对含量增加至3.31%,反亚油酸(C18:2t)增加至4.58%,反亚麻酸(C18:3t)增加至29.01%。建议在日常烹饪过程中控制亚麻籽油的加热温度,保证营养健康。  相似文献   

19.
为开发可应用于医疗敷料的铜离子纳米纤维膜,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聚丙烯腈/ 无水硫酸铜复合纳米纤维膜,探讨了纺丝液质量分数及黏度、导电率对纺丝过程和纤维外观形貌的影响,并对其所含元素及纤维粒径分布进行测试表征。结果表明:铜离子存在于纳米纤维膜中;在设定的纺丝工艺参数下,当纺丝液中聚丙烯腈的质量分数增加时,溶液黏度随之增加,纤维直径逐渐变大;当纺丝液中无水硫酸铜的质量分数增加时,溶液导电率随之增加,纤维直径先变小后变大,且易出现纤维粗细不匀及串珠现象;当纺丝液中聚丙烯腈与无水硫酸铜质量比为8:3时,纤维的外观形貌最好,且直径在300 nm左右。  相似文献   

20.
氧化壳聚糖/明胶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溶液共混法制备了氧化壳聚糖与明胶的共混膜,通过测定不同醛基含量的氧化壳聚糖/明胶共混膜的红外光谱图、不同温度下的运动黏度以及热变性温度,证实了氧化壳聚糖可以与明胶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而且经过氧化壳聚糖处理后的明胶耐热性有一定的提高;同时考察了氧化壳聚糖的醛基含量对共混膜理化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盐浓度及溶液pH对共混膜及单独明胶膜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膜的平衡溶胀度普遍比纯明胶膜的低,共混膜具备一定的pH敏感性和盐敏性,作为一类潜在的生物医学材料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