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粮食与油脂》2017,(9):22-25
采用己烷浸出和超临界CO_2萃取2种制油工艺提取盐肤木果籽油,并对其品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浸出法与超临界CO_2萃取法相比,所制取盐肤木果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较低,不皂化物含量、甾醇含量、磷脂含量、维生素E较高,浸出油的氧化诱导时间为7.82 h,远高于超临界CO_2萃取油脂的0.61 h,说明浸出法制取的盐肤木果籽油的氧化稳定性好。2种工艺所制取盐肤木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没有显著差别,主要脂肪酸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α-亚麻酸。  相似文献   

2.
从原料米糠中分离出纯稻米胚和纯米糠,利用溶剂浸出法分别提取其中油脂并进行品质分析对比,以研究稻米胚及米胚油的营养品质。结果表明:稻米胚粗脂肪含量27.06%,粗蛋白含量19.50%,粗纤维含量4.88%,比米糠粗脂肪、粗蛋白含量明显提高,粗纤维含量降低;米胚油的酸值(KOH)、过氧化值、维生素E含量、谷维素含量、植物甾醇含量分别为21.7 mg/g、6.1 mmol/kg、43.18 mg/100 g、0.47%、3.07%,与米糠油相比,米胚油的酸值(KOH)降低了23.8 mg/g,过氧化值降低了1.7 mmol/kg,维生素E含量提高了17.18 mg/100 g,植物甾醇含量相差不大,谷维素含量降低0.93个百分点。米胚油在酸值和维生素E含量方面较米糠油具有明显优势,新鲜稻米胚既可以直接作为营养丰富的产品,也是优质食用油的原料。  相似文献   

3.
对黑果枸杞油中脂肪酸、植物甾醇组成及维生素A、维生素E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黑果枸杞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0.0%,其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分别为17.9%、67.6%和4.0%;植物甾醇由β-谷甾醇、菜油甾醇和豆甾醇组成,总含量为489.2 mg/100 g;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含量分别为0.3 mg/100 g和46.3 mg/100 g。黑果枸杞油是一种具有开发价值的新型植物油。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临界CO_2技术萃取树莓籽油,利用GC法测定脂肪酸组成,GC-MS联用法测定甾醇组成,HPLC测定生育酚含量,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多酚含量。结果表明:超临界CO_2萃取树莓籽油的平均出油率为17.90%±0.3%;共检测到10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相对含量(57.44%)最高,其次是α-亚麻酸(26.58%)、油酸(11.94%)和棕榈酸(2.10%);脂肪伴随物中,共检测出7种甾醇,总甾醇含量为861.85 mg/100 g;γ-生育酚、α-生育酚和δ-生育酚含量分别达到799.248、602.996 mg/kg及13.371 mg/kg;多酚平均含量为(341.19±8.94)mg GAE/kg。此研究为树莓籽油及其他蔷薇科植物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以大豆胚芽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亚临界丁烷萃取大豆胚芽油的工艺条件,并与正己烷萃取工艺对大豆胚芽油中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含量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亚临界丁烷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原料粒径40目,萃取温度50℃,每次萃取时间40 min,萃取5次。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大豆胚芽出油率可达95.0%。与正己烷萃取工艺相比,亚临界丁烷萃取大豆胚芽油中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的含量均较高,尤其是植物甾醇的含量提高了2倍,二者的含量分别可达3.80 mg/g和16.95 mg/g。  相似文献   

6.
采集不同产地和不同年份的盐肤木果籽,采用索氏抽提法提取盐肤木果籽油,对盐肤木果籽的主要组分和盐肤木果籽油的品质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盐肤木果籽含粗脂肪9.41%~11.21%,粗蛋白质15.40%~19.38%,粗纤维31.50%~32.72%;盐肤木果籽油为暗黄色,酸值(KOH)5.4~7.3 mg/g,过氧化值0.9~1.2 mmol/kg;不同产地盐肤木果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相差不大,主要脂肪酸为亚油酸(75.03%~75.37%)、油酸(12.58%~12.94%)、棕榈酸(7.93%~8.05%)、硬脂酸(2.05%~2.12%)、α-亚麻酸(1.24%~1.32%);盐肤木果籽油中维生素E含量1 007.3~1 062.0 mg/kg,甾醇含量0.30%~0.42%,磷脂含量0.807%~0.873%。盐肤木果籽油经过精炼可以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优质食用油。  相似文献   

7.
以稳定化小麦胚芽为原料,分别采用亚临界丁烷、超临界CO2和有机溶剂萃取小麦胚芽油,通过对比分析小麦胚芽油得率、水分含量、酸值、过氧化值、茴香胺值、脂肪酸组成、VE以及氧化稳定性指数(OSI),研究萃取方式对小麦胚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萃取方式中,超临界CO2萃取的小麦胚芽油水分含量最高,为4.32%;亚临界丁烷萃取的小麦胚芽油的得率(9.24%)、OSI(2.55 h)、VE含量(3 749.79 mg/kg)最高,而有机溶剂萃取的小麦胚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和茴香胺值最高;萃取方式对小麦胚芽油的脂肪酸组成无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小麦胚芽油的品质受萃取方式的影响,亚临界丁烷萃取的小麦胚芽油品质较高。  相似文献   

8.
对4个不同产地的油莎豆样品进行主要组分含量测定,对压榨法、溶剂浸出法所制取的8个油莎豆油样进行特征指标及质量指标、脂肪酸组成、维生素E组分含量测定,并对油莎豆饼粕主要组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油莎豆粗脂肪含量18.71%~26.14%,不同产地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粗蛋白质含量5.20%~6.61%,总糖、淀粉含量分别为52.52%~63.34%及21.55%~33.58%;油莎豆油酸值(KOH)1.00~2.67 mg/g,甾醇含量66.42~174.76 mg/100 g,磷脂含量0.02%~0.73%,压榨油的酸值、甾醇含量、磷脂含量均低于浸出油;过氧化值0.02~2.92mmol/kg,压榨油高于浸出油;维生素E含量42.09~60.50 mg/100 g(其中α-生育酚占维生素E总量的32.91%~63.93%),油酸、亚油酸含量分别为67.71%~74.60%及8.79%~11.48%,是一种优质的食用油;油莎豆饼粕粗蛋白质含量5.89%~7.88%,总糖及淀粉含量分别为60.30%~76.43%及24.63%~36.77%,相比于其他油料,油莎豆及其饼粕的粗蛋白质含量低、糖类含量高,适宜作为食品及饮品原料。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亚临界丙烷、超临界CO_2及正己烷作为介质对米糠油提取品质的影响,对比分析了由3种介质提取所得米糠油的脂肪酸组成,γ-谷维素和α-生育酚含量,油脂氧化稳定性以及油脂颜色等。试验结果表明,3种介质提取所得米糠油的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差异,但γ-谷维素、α-生育酚、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有显著不同,其中亚临界对这些成分的提取量最高,分别达21.08、0.97、30.4和11.14 mg/g;米糠油的氧化稳定性试验结果显示,亚临界丙烷萃取所得的米糠油在常温下具有优越的稳定性,高于超临界CO_2和正己烷提取所得米糠油;而超临界CO_2提取所得米糠油的色泽最浅,感官品质较好。总之,亚临界丙烷对米糠油有较好的提取率和油脂的氧化稳定性,并且较充分保留了米糠油中γ-谷维素、α-生育酚、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生理活性成分,是一种适用于米糠油保质萃取的良好介质。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CO2萃取沙蒿籽油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沙蒿油的工艺过程,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到了最佳萃取条件,即:油料粉碎度40目,油料含水量7%,萃取压力40MPa,萃取温度50℃,萃取时间60min,CO2流量4L/h,此条件的取油率为17.62%.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沙蒿油维生素E含量为1170mg/kg,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以上,其中亚油酸含量超过80%,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甾醇、黄酮类等有效成分,是极具保健作用的优质食用油,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不同提取方式茶叶籽油脂肪酸及V_E组成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脱壳茶叶籽为原料,分别采用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压榨法及索氏法从茶叶籽中提取茶叶籽油,采用国标方法分析了不同提取方式得到的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VE组成。结果表明:采用三段式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不同萃取阶段得到的茶叶籽油脂肪酸组成存在一定变化规律,随着萃取压力及温度的升高,超临界CO2萃取出部分微量脂肪酸,包括:C14∶0、C16∶1、C20∶0,而这些脂肪酸在采用压榨法及索氏法提取得到的茶叶籽油中未检出。茶叶籽油中VE以α-VE为主,采用三段式超临界CO2选择性萃取茶叶籽油,VE主要在第一阶段被萃取出来,后呈逐段降低趋势,而且第一阶段茶叶籽油中VE含量高于压榨法及索氏法。  相似文献   

12.
包亚妮  董建青  袁芳 《食品科学》2011,32(10):12-17
利用气相色谱(GC)测定栀子油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栀子油中主要含有5种脂肪酸,即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和亚麻酸。在萃取压力30MPa、温度55℃、CO2流速15kg/h条件下分别占44.38%、24.96%、24.83%、2.55%、1.31%。萃取压力、温度、CO2流速对其脂肪酸组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显著。通过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得出栀子油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不同萃取压力、温度、CO2流速对栀子油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系统研究我国主要栀子果实的品种品质,以山栀子和水栀子果实为原料,测定果重、果皮厚度、果高、果直径、壳仁比、出籽率、出油率等主要经济性状及粗蛋白、粗脂肪、膳食纤维、可溶性总糖等营养成分和总环烯醚萜类、总藏红花素、总胡萝卜素和总黄酮等功能成分含量。同时对栀子果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和不皂化物组成及主要有益因子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水栀子果在单果重量、果实直径等经济指标上显著高于山栀子果,而总环烯醚萜含量显著较低,其余主要营养功能成分无显著性差异。两种栀子果的油脂含量相近(约25 %),理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主要脂肪酸均为亚油酸,含量高于48 %。栀子果油的不皂化物主要有甾醇类、三萜醇类、烃类和维生素E类,其中以甾醇类含量最高。山栀子果油中的甾醇、维生素E及角鲨烯等主要有益因子含量高于水栀子。综合分析,水栀子从果实产量及产油量上优于山栀子,但总环烯醚萜含量及油中主要有益因子含量较低。两者从栀子果及果油的营养、功能方面评价各有千秋,故在食用特别是栀子果油的利用方面两者可混用。实验结果为栀子果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不同提取方法研究对栀子籽油品质影响,以提高栀子籽的综合利用率。采用压榨法、正己烷浸出法和丁烷亚临界萃取法提取了栀子籽油,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出油率、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及主要不皂化物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丁烷亚临界萃取法出油率最高;丁烷亚临界萃取法得到的栀子籽油理化性质最佳;提取方法对栀子籽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较小,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3.93%~76.82%,其中亚油酸含量为(53.27%~54.09%),油酸含量为(19.48%~21.32%),主要不皂化物成分含量更高。综合考虑丁烷亚临界萃取法得到的栀子籽油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15.
刘玉兰  王小磊  刘海兰  田原 《食品科学》2018,39(20):197-201
以不同产地盐肤木果为原料,分别采用溶剂浸出法、热榨法、冷榨法提取盐肤木果油,对盐肤木果的主要组分和盐肤木果油的品质进行检测分析,并与盐肤木果籽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盐肤木果粗脂肪质量分数为19.17%~19.62%,粗蛋白质量分数为8.87%~11.98%,粗纤维质量分数为25.20%~31.41%;盐肤木果毛油的酸价(以KOH计)为12.5~22.7?mg/g,过氧化值为14.5~47.9?mmol/kg,毛油色泽很深且难以脱除。盐肤木果油的主要脂肪酸是棕榈酸(25.92%~38.50%)、油酸(14.77%~18.49%)、亚油酸(38.05%~54.30%)、硬脂酸(2.30%~3.26%)、α-亚麻酸(1.75%~2.56%);盐肤木果油VE含量为682.8~837.9?mg/kg,总黄酮质量浓度为102.28~165.92?mg/100?mL,甾醇含量为37.28~108.07?mg/100?g;盐肤木果油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明显低于籽油(分别约为70%和90%),亚油酸相对含量显著低于籽油(分别为54.30%和74.08%),棕榈酸相对含量高于籽油(分别为25.92%和8.13%)。盐肤木果油与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及毛油品质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压榨法、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和水代法3种制油方法对枸杞籽油的脂肪酸组成、酸价、过氧化值、VE以及β-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水代法制取的油脂,其亚油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制油方法;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制取的油脂,其亚麻酸、油酸、VE和β-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制油方法;3种制油方法所得油脂过氧化值及酸价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以压榨法制取的油脂(压榨油)为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不同加工方式对浙江红花油茶茶油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首先分析了山茶属中普通油茶、小果油茶、越南油茶和浙江红花油茶果实主要经济性状。结果表明,4种油茶中,浙江红花油茶的种仁含油率(60.7%)和干籽含油率(37.2%)最高,鲜果含油率仅次于小果油茶。从经济角度考虑,浙江红花油茶最具发展前景。然后以浙江红花油茶为材料,研究了CO2超临界萃取、低温冷榨、溶剂萃取3种不同的加工方式对其油脂提取率、酸价、过氧化值、碘价、色泽、皂化值、透明度、维生素E、油脂氧化稳定性、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CO2超临界萃取的油脂提取率(92.09%)最高,低温冷榨法(74.1%)显著低于其他2种方法。低温冷榨和溶剂萃取的酸价、过氧化值显著低于CO2超临界萃取法,二者油脂氧化稳定性也显著好于后者。维生素E含量:CO2超临界萃取法>溶剂萃取法>低温冷榨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冷榨法、索式提取法、亚临界丁烷萃取法对接骨木籽油得率、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以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方法:以接骨木籽为原料,采用冷榨法、索式提取法和亚临界丁烷萃取法3种方式提取接骨木籽油,参考国家标准测定其理化指标与体外抗氧化活性,并利用GC-MS联用技术分析其脂肪酸组成。结果:3种提取方式中,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的得油率最高(28.8%),索式提取法次之(27.6%),冷榨法最低(18.8%);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所得的接骨木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最低,碘值最高;3种不同提取方式所得的接骨木籽油脂肪酸组成相似,主要成分为亚麻酸、亚油酸、棕榈酸,但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所得的接骨木籽油的亚麻酸含量最高,为46.94%;3种提取方式所得的接骨木籽油均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但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的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高于冷榨法与索式提取法。结论:不同提取方法对接骨木籽油的品质存在一定影响,亚临界丁烷萃取法对接骨木籽油有较高提取率,所得油脂品质较好,是提取接骨木籽油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以正己烷、乙酸乙酯、乙醇3种溶剂并结合超声辅助提取栀子果油,对所获得的3种粗油和乙醇提取的副产物的得率、油脂组成、生物活性成分以及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分析。在固液比(1:8)、温度(40℃)、时间(20 min)、超声强度(200 W)的条件下,乙醇提取得油率为13.26%,略低于正己烷14.86%和乙酸乙酯13.84%,副产物乙醇胶体相是乙醇提油后4℃静置分层得到的,得率为9.68%。乙醇提取栀子果油相中总生育酚含量为1.62μg/mg,是正己烷提取粗油的1.27倍;总甾醇含量为22.63μg/mg,是乙酸乙酯提取粗油的1.29倍。挥发性香草酸、丁香酸、丁香醇为乙醇提取粗油中的主要芳香成分。副产物醇溶性胶体相中检出了γ-亚麻酸(1.50%)和反式亚油酸(1.14%),而在粗油中并未检出;醇溶性胶体相DPPH、ABTS清除率的IC50值分别为0.61mg/m L和0.40 mg/mL,极显著小于粗油中的检验结果(7.60~10.3 mg/mL);通过UPLC-Triple-TOF/MS在醇溶性胶体相中初步鉴定出西红花酸及8种带糖衍生物。实验证明,用乙醇提取栀子果油气味芳香,Omega-6型油脂种类及含量丰富,生育酚、甾醇等活性物质含量更高,此外副产物中的西红花及其衍生物有很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因此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