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西部制造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了带动我国整体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央作出重大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在这个历史的关键时刻,西部制造业应该如何发展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发展制造业不是西部大开发的当前重点,发展制造业必须在人口、环境、资源等宏观经济和社会系统中加以综合考虑。讨论了西部制造业的改造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提出充分利用社会制造资源、联合起来去竞争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的时代,有机遇和挑战,也有激烈的竞争。阐述了广西必须紧紧抓住历史的机遇,新世纪的挑战,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重点办好广西大学,培育高素质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发展机械制造业中的汽车制造业,建造西部地区通向知识经济的坦途。  相似文献   

3.
西安在我国西部具有非常突出的战略地位,是我国国防装备、航空航天、电子、电力设备、仪器仪表、石油和筑路机械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但长期以来,西部经济整体发展滞后、创新能力弱、管理手段落后、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差等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作为制造业企业的密集区——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如何发挥沉积的潜能,实现跨越发展,本刊记者对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景俊海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4.
我国电焊机行业生产现状及逆变焊接电源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电焊机在我国装备制造业中的重要性 2005年9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人们期盼已久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会议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要坚持市场竞争和政策引导相结合,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相结合,重点发展和全面提升相结合。因此,发展我国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必须高度重视焊接技术及其电焊机的同步提高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发展制造业信息化 促进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分析了制造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地位及西部制造业对信息化的需求,提出了通过网络化和信息化发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中介服务的作用实现西部大中企业的结构调整和西部制造业信息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宝鸡市提出了发展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国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目标,2002年9月又成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由此,加大了建设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制造业基地的力度。市委市政府把制造业信息化作为工业发展目标,这是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与西部制造企业集群战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构建制造企业集群是新经济形势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以制造业信息化实施为背景,在分析西部制造业现状和制造企业集群发展方向的基础上,论述制造业信息化对促进西部制造企业集群发展的作用机理,探讨面向企业集群战略的制造业信息化实施框架。  相似文献   

8.
西安在我国西部具有非常突出的战略地位,是我国国防装备、航空航天、电子、电力装备、仪器仪表、石油和筑路机械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自2002年西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西安工业振兴计划”以来,西安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希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率先实现西部经济强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与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制造业历史地位,现在的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做了科学分析,阐述了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是工业化的中心,技术进步的舞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和国防安全的保障。在现存的不平等的世界秩序中,没有自己强大的制造业,要实现工业化是不可能的。实现工业,农业,服务业的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21世纪中国制造业肩负的重大使命和艰苦任务,必须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中,建立先进强大的中国制造业。  相似文献   

10.
西部制造业及其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施西部大开发不仅仅是一个区域性的发展战略,而且是一项总揽全局的重大战略。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西部经济的发展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分析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入手,通过对西部制造业现状的研究指出西部制造业落后的主要症结所在,最后提出西部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信息时代的全球制造策略--兼议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当前国际制造业的发展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论述发展全球制造的必然趋势,讨论全球制造企业发展的条件和方式,提出我国机械制造业应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的建议,并着重阐述开发应用CAD系统、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重要性,以及提出在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创新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和创建全球化制造企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产品开发技术与企业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Min  李原 《制造业自动化》1999,21(4):13-15,17
企业创新是企业在铁全球化竞争环境下的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必要能力。产品开发系统创新的基本环境,本文分析了现代产品开发技术对产品开发系统带来的变革,和甸企业产品开发系统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心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关键是产品的升级换代。数控化是创新机械产品的有效途径,其技术路线是用伺服电机驱动系统取代传统机械中的动力与传动装置,并用计算机数控系统对机械运动与工作过程进行控制,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功能和性能,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工程》既是数控技术应用工程,更是机械产品创新工程;既有机械工业发展强大需求的推动,又有成熟数控技术的支撑;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制度优越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实行有组织的创新;采取"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技术路线;目标是推广和应用数控技术,在10年内实现各行各业各类各种机械产品的全面创新升级换代,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式发展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14.
制造的革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全球制造业市场的发展与变化,讨论了制造的革新,提出制造生产模式的转换和制造自动化的目标。当代,快速多变的市场要求制造业企业从“少品种大批大量生产”转变成“多品种变批量的柔性生产”。与新的生产模式匹配的制造自动化的目标是柔性自动化。  相似文献   

15.
虚拟产品开发环境下的产品创新设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虚拟产品开发采用基于制造的仿真来优化产品和过程设计,为产品设计 和生产过程的优化提供了集成的建模和仿真环境,实现了一个的,共享的,网络化的,并行协作的产品开发环境,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产品生命周期的传统串行模式。结合新型剑杆织机的开发,研究了基于虚拟产品开发的创新设计,包括集成开发环境建立,创新设计和制造仿真三部分,它提高了产品性能,可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开发费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机械产品,首先介绍新产品开发中计算机辅助创新技术;而后阐述针对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关键技术,包括计算机辅助模块化技术,基于FEM的变量化结构快速优化技术,基于知识工程(KBE)的特定产品快速开发系统构建,基于CAX的快速设计/制造系统的集成,以及特定机械产品快速设计/制造软件系统的开发工具研究。最后以实例来介绍此技术的应用状况,以此来阐述产品快速设计/制造技术开发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其模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世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产品的更新周期变得日趋缩短,产品创新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产品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是否具有竞争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而采用什么手段和方法能够使这种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是集成创新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8.
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和产品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国际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趋势日益强劲,我国最具备接纳国防产业转移的吸纳力与优势。有选择地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中的高技术产业,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我国有希望在未来的10-15年成为世界装备制造和供应基地。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产品创新能力的提高。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西部地区只有进一步开放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西部制造企业集成化产品创新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品开发是新经济时代企业竞争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进行产品创新以应对新的竞争需要对于西部制造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应用系统的观点从管理角度对产品及产品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海尔集团和麦当劳的成功案例提出了集成化产品创新的框架模型。最后,针对西部的特点,提出了西部制造企业的产品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20.
以制造资源的开放使用为基础的产品创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种以制造资源的开放使用为基础的产品创新模式,旨在通过制造资源的开放使用使潜在的创新者能顺利地改变职能角色,获取相关的创新利润,从而促进创新的积极性,达到社会知识的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