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7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3篇
建筑科学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71篇
无线电   12篇
一般工业技术   7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本实验以哈密瓜为原料,优化了清洗工艺,研究了高压二氧化碳(high pressure carbon dioxide,HPCD) 处理对鲜切哈密瓜贮藏期间(4 ℃避光贮藏8 d)微生物(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感官指标(质量损失 率、质构、感官评价)、品质指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pH值、VC含量)、酶(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 PPO)、过氧化物酶)活力的影响。本研究首先确定了强酸电解水清洗25 min为最佳清洗工艺,清洗后鲜切哈密 瓜的菌落总数下降了0.81(lg(CFU/g))。2.5、3.5、4.5 MPa处理8 min后的鲜切哈密瓜在贮藏期间微生物数量显 著增加,PPO活力上升,且在贮藏8 d时,质量、硬度和VC含量分别下降了16.45%~42.70%、30.38%~48.97%和 96.25%~96.73%。本研究为HPCD技术应用于鲜切哈密瓜加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2.
8个品种辣椒籽成分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个不同品种(定州新一代辣椒、朝天椒、益都椒、四平头辣椒、红安6号线椒、红龙13号金塔椒、新疆甜椒、印度TEJA辣椒)辣椒籽的主要成分、营养成分和抗氧化物质进行分析,为辣椒籽高值化的综合利用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辣椒籽主要含有膳食纤维、蛋白质和脂肪,质量分数分别为40.10%~51.27%、17.30%~19.83%和11.53%~16.70%;辣椒籽中还含有16种氨基酸(15.16%~18.64%)、9种矿物质元素,其中钾含量达到7 790~11 566.67 mg/kg;不饱和脂肪酸占辣椒籽脂肪酸80%以上,其中亚油酸质量分数为7.04%~9.72%,占总脂肪酸72.20%~74.26%;VE、VC、酚类、黄酮等抗氧化物质含量分别为1.27~8.01、0.24~2.36 mg/100 g、11.43~20.22 mg GAE/g、2.36~12.58 mg RE/g,辣椒碱类物质含量为0.07~5.21 mg/100 g。其中,新疆甜椒籽膳食纤维和VE含量最高,益都辣椒籽蛋白质、油脂和黄酮含量最高,印度TEJA辣椒籽具有较高的总酚和辣椒碱类物质。  相似文献   
33.
脉冲电场辅助提取花色苷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压脉冲电场技术(pulsed electric field)是一种非热处理技术,它因能对生物细胞的细胞膜造成不可恢复的损伤而可应用于辅助提取细胞内物质。为此以红莓为实验材料,研究了PEF辅助提取法对红莓中花青素提取率的影响,并考察了在提取过程中PEF对花青素的降解作用。实验结果表明:PEF处理破坏了红莓果细胞的细胞膜,增大了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增大了花色苷由细胞内向细胞外的传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花色苷的提取率,并缩短了提取时间,提取率随着处理脉冲个数的增加而增大。在提取过程中,PEF对目标提取物Cy-3-gly具有显著的降解作用,且降解作用随着处理场强的增大及处理脉冲个数的增多而增大,PEF处理后的Cy-3-glu与对照样品具有相似的光谱特征,但在519nm处的吸收降低,333nm处的吸收稍有增大,这表明PEF处理使得Cy-3-glu生成了查尔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34.
高压二氧化碳杀菌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红梅  廖小军  胡小松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9):387-390,395
高压二氧化碳(HPCD)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非热杀菌技术,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目前对其杀菌机理尚未明确。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有关HPCD杀菌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HPCD对微生物细胞内几个作用靶点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蛋白质、酶和核质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5.
该研究以山药、秋葵、猕猴桃为原料制备得到的复合山药泥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超高压(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HHP)处理(400 MPa/5 min,400 MPa/10 min,500 MPa/2 min)和热处理(Thermal processing,TP)(97 ℃/2 min)对复合山药泥在4 ℃下贮藏24 d中微生物、营养成分、抗氧化性、内源酶活性及粒径等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贮藏期间,HHP能很好地抑制微生物生长,400 MPa/5 min和500 MPa/2 min处理样品菌落总数均小于1 lg CFU/g,且所有处理样品中均没有霉菌和酵母菌检出;相比于TP处理,HHP处理后的复合山药泥的总酚含量提高了60.66%~227.54%,因此在贮藏期间其抗氧化能力相对更强;贮藏期间,HHP组的?E显著小于TP组,24 d后TP组的?E达到了25.26,而500 MPa/2 min组仅为5.44,因此HHP处理更能维护复合果蔬泥在贮藏期间的色泽。但是,由于不能有效抑制PME的酶活,HHP处理组在贮藏期间的粒径和黏度均高于TP处理。综上,HHP处理能够满足复合果蔬泥的商业应用需求,但对内源酶活性的抑制效率不高。  相似文献   
36.
本文对比了超高压(Ultral high pressure processing,HPP,600 MPa,1 min)和高温短时(High temperature short time,HTST,110℃,8.6 s)杀菌处理对非浓缩还原(Not from concentrate,NFC)橙汁处理前后及4℃、25 d贮藏期内微生物、基本理化指标以及颜色、稳定性、生物活性成分、抗氧化活性等品质的影响,并在贮藏期末对杀菌橙汁进行了感官评价。结果表明,HPP和HTST处理后NFC橙汁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乳酸菌、嗜冷菌均降低至检测限以下(<10 CFU/mL),储藏25 d后HPP处理橙汁微生物仍未检出,符合国家果蔬汁饮料行业标准《NY/T 434-2016》,而HTST处理橙汁在贮藏期末菌落总数和霉菌酵母数量开始增加。HPP处理对橙汁色泽的L*、b*值无显著影响(P>0.05),使a*值显著增大(P<0.05),总色差ΔE低于HTST处理。HPP处理对橙汁悬浮稳定性的保持和果胶甲基酯酶(Pectin methylesterase,PME)的钝化效果较差,处理后HPP组和HTST组PME残留活性分别为92.31%和14.42%,贮藏末期分别为30.77%和0.03%,贮藏期间HPP组悬浮稳定性下降了95.45%。HPP处理显著提高了NFC橙汁的总酚含量13.50%(P<0.05),对维生素C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FRAP铁离子还原能力、综合感官评价无显著影响(P>0.05),显著高于HTST处理橙汁(P<0.05)。综上所述,HPP处理有助于保持橙汁的营养和感官品质,保留新鲜风味,比HTST处理更具优势,但对PME酶的钝化效果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37.
蒜泥绿变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前人对洋葱泥红变的研究基础上,研究了蒜泥绿变的机理。通过测定休眠与打破休眠的大蒜中γ-谷氨酰转肽酶的活性存在与否,大蒜中γ-谷氨酰转肽酶活性的变化与蒜泥绿变的关系,以及在不能绿变的大蒜中添加γ-谷氨酰转肽酶而使蒜泥变绿,确定了γ-谷氨酰转肽酶对蒜泥绿变的作用。研究了与蒜泥绿色素形成有关的物质:色素中间体、蒜酶、氨基酸、羰基化合物和色素前体,提出了蒜泥绿色素形成的假说。  相似文献   
38.
以苹果皮、核为主要原料,采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经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生产苹果醋饮料。分析比较了苹果皮、核、汁与正常苹果汁的基本成分的差异;探讨了酵母菌种、醋酸菌种的驯化培养;通过正交试验对苹果醋饮料的配方和感官指标进行了优化。所生产的苹果醋饮料产品的质量达到了有关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39.
高压脉冲电场设备及其在食品非热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较全面了解高压脉冲电场(PEF)食品非热加工技术,总结了清华大学在PEF上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对PEF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工业化发展现状进行了综述.首先分析了清华大学4代高压脉冲电场系统的电源结构拓扑和性能以及处理室的结构特性,其次对相关系统在液态食品处理领域的应用研究进行了总结介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近10 a的努力,清...  相似文献   
40.
碳水化合物是主要的食品组分之一,其构象灵活复杂,导致现有的试验方法难以深入、全面地获得其在分子水平的详细信息。分子动力学(MD)模拟作为一种理论计算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碳水化合物的研究中。其能够提供碳水化合物分子构象以及相互作用的驱动力、结合能和作用位点等信息,是对真实试验结果的有效补充和深入挖掘。本文综述MD模拟的概念、软件和力场、一般流程以及新方法,结合实例,分析MD模拟在碳水化合物构象表征、聚集行为以及加工过程对碳水化合物的影响等研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阐述其在解析碳水化合物与其它组分相互作用机制方面的巨大潜力,以期为深入解析碳水化合物的构效关系,提高其应用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