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7篇
电工技术   10篇
综合类   25篇
化学工业   20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8篇
建筑科学   20篇
矿业工程   7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61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武器工业   10篇
无线电   7篇
一般工业技术   7篇
冶金工业   4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本文立足于数字电视安全播出问题,对数字电视系统各主要环节存在的侵入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出了保证有线数字网络安全运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32.
新疆营盘出土大量汉晋时期的纺织品.运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图像处理软件观察营盘出土丝纤维,对其进行形貌分析、初步分类.对丝纤维截面、截面积特征规律、纤维断口与老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分析纤维截面的离散度和扁平度.结果显示:新疆营盘出土纺织品中出现近似现代桑蚕丝和近似现代丝的小型丝.同时新疆营盘出土丝织品保存较好,但丝纤维降解受热老化影响大.  相似文献   
33.
我国大部分煤炭资源埋藏在山区地表下,多年来大面积高强度的开采作业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还成为诱发各种地质灾害的主导因素。以河北某煤矿为例,提出该煤矿区的生态恢复与治理方案,并分析其可行性,以期对改善和恢复当地生态环境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4.
城市景观河道生境改善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城市景观河道生境改善技术的应用进展,总结了城市景观河道生境改善的技术特点及适用条件,分析了城市景观河道生境改善技术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35.
 摘 要 为了将出土的固结丝织品揭展开来,首先分析了固结物的主要成分,又自行研制出一种针对南京报恩寺出土固结丝织品的揭展剂,通过对固结丝织品滴加揭展剂前后结构与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在温度30℃、相对湿度70%、揭展时间10 min 的条件下,固结丝织品揭展前后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色差、红外光谱、热性能以及氨基酸含量等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此揭展剂可用于出土固结丝织品的揭展。  相似文献   
36.
赵丰 《丝绸》1987,(12)
综述丝绸类专业博物馆发展的现状,并就筹建丝绸博物馆的一些基本问题谈了看法,最后阐述了丝绸博物馆与丝绸史研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7.
草木染的起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草木染”这一名词,据说是由日本学者山崎斌氏在1929年提出的,但实际上中国古代早已产生了这一思想。《周礼·地官》司徒之属中有一官职称为“掌染草”,即掌管用于染色的草木。据汉代郑玄注释,有茜草、蓝草、橡斗、紫草等,其中有草本植物,也有木本植物。再从我国“染”字的造字方法来看,它由“木、水、九”三部分组成,是一个会意字,其中“木”就是用于染色的原料,如茜、栀之类;“水”就是浸渍染料的溶液,浸出染液后方能染色;而“九”则是染的次数,许多染料都要经多次套染方能染深,这说明古代染色所用的染料取自草木一类的天然植物。到了唐代,有人在《唐六典》中就更明确地提出了草木染的概念:  相似文献   
38.
王永礼  赵丰 《丝绸》2006,(11):49-51
模拟丝织品文物出土前在水中浸泡的状况,对植物染色的桑蚕丝绸进行水解老化实验,研究潮湿环境对丝织品文物老化所产生的影响,探讨染色丝绸的色彩在去离子水长期浸泡情况下的变化规律。研究涉及了6种丝绸样品:白色丝绸、红色丝绸、黄色丝绸、茶色丝绸、蓝色丝绸和黑色丝绸。通过对实验样品的色差分析,发现了各种颜色的丝绸样品在水解老化时的色泽变化规律,可以作为确定彩色丝织品文物保存环境的参考。  相似文献   
39.
读了郭廉夫同志的小文《一枝能著两般花》之后,颇受启发,并由此联想到了元代张昱的一首《织锦词》: 行家织锦成染别,牡丹花红杏花白, 作双紫燕对衔春,一片锦成过半月。……诗中写道,有些行家的织锦方法不同于一般,他并不是“织彩为文”,而是先用一色的素丝进行织造,然后染色,染成时方显出鲜艳斑烂的各式纹样:红色的牡丹花斜倚东风,洁白的杏花独占枝头,还有一对紫燕正衔  相似文献   
40.
薛冬梅  赵丰  赵安如  王淑娟 《丝绸》2022,59(2):145-151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南宋赵伯澐墓出土一双丝质“编织鞋”,其制作技艺精巧独特,令人称奇。文章运用实物观察、比较分析、推理验证等研究方法,首先对实物进行观察分析,描述其各部分基本特征;然后将“编织鞋”与其他古代鞋履进行比较,宏观上推测其制作方法,进而转入微观视角,绘制鞋面组织结构图,推测鞋面成形工艺;最后以实践的方式进行验证。研究表明:赵伯澐墓“编织鞋”实际是采用了满地环编绣的装饰技法,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编织鞋”。通过研究不仅有利于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助于启发当代织绣设计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