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5篇
化学工业   8篇
建筑科学   4篇
轻工业   3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动物和植物型非常规蛋白资源的种类及其制备蛋白基木材胶黏剂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展望了非常规蛋白胶黏剂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摘 要:目的 分析不同菌材栽培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生长及营养品质差异,并对其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方法 以贵州5种常见菌材锥栗(Castanea henryi)、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光皮桦(Betula luminifera)、青冈(Quercus glauca)为主要培养料栽培糙皮侧耳,对糙皮侧耳菌丝生长、子实体主要农艺性状及营养品质进行分析。结果 糙皮侧耳在光皮桦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率更快,在锥栗和刺槐栽培基质中子实体主要农艺性状更好。刺槐栽培基质中糙皮侧耳子实体粗蛋白、Cu、Zn、K元素含量最高,锥栗栽培基质中糙皮侧耳子实体多糖、Na、Mg、Fe、Ca元素含量最高。以5种菌材栽培的糙皮侧耳子实体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及总药用氨基酸均为刺槐>青冈>光皮桦>构树>锥栗。5种菌材栽培的糙皮侧耳子实体呈味氨基酸主要为甜味和苦味氨基酸,其中以光皮桦栽培的糙皮侧耳子实体鲜味和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必需氨基酸营养品质评价及营养品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刺槐栽培糙皮侧耳子实体综合营养品质更好。Fe、苏氨酸、丙氨酸、谷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组氨酸、Zn和多糖是5种菌材栽培的糙皮侧耳子实体主要差异营养成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菌材营养成分主要与糙皮侧耳菌丝生长、子实体主要农艺性状和矿物质元素含量显著相关。结论 不同营养成分的菌材对糙皮侧耳子实体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不同,刺槐更适合作为生产糙皮侧耳主栽菌材。  相似文献   
3.
基于10多年来在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中荒野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的回顾与整理,指出荒野保护包括对荒野地的保护和对不同用地荒野性的保护两个层面。依据荒野的起源可以分为:(1)城市扩张中直接面临对未开发荒野的转化;(2)城市转型中面对棕地(工业用地的退出与转型);(3)废弃地(农田与乡村土地的弃置)的野化;(4)城市收缩中面临人工管理的退出、自然过程的进入等。提出应用野外调研、监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评估的方法,构建景观生态评估决策支持系统,在不同规划目标体系下,对荒野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规划。虽然中国城乡发展中对生物多样性、荒野保护的认识与制度建设还远远不够,但在城市治理与生产实践中已展开各类实践探索,各个层面决策者保护荒野与生物多样性的主观意愿不断增强,使得基于现场调查与生态评估的景观决策支持系统在荒野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中具有了极大的理论与应用价值。从允许开展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生物多样性效益后研究,到开展对规划建设前的预研究,到主动进行保护为主的城市发展规划,到生态农业中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主动保护的探索,10年间,荒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因全社会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渐渐深入而越发科学。随着《生物多样性公...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油茶籽加工处理方式对制取油脂品质的影响,以及不同压榨阶段和处理方式制取的油茶籽油品质的差异性,采用液压中试设备对烘制和炒制的油茶籽,以及粉碎蒸制处理后的油茶饼分别进行压榨制油生产试验,并对制取的油茶籽油进行品质分析。结果显示,烘制处理和炒制处理压榨制取的油茶籽油酸价和过氧化值差异显著(P<0.05),但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两种处理方式对制取的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影响不大,而烘制处理的磷脂含量较炒制处理低(P<0.05),甾醇总量、角鲨烯、总多酚以及总黄酮含量均较炒制处理高(P<0.05),烘制处理压榨制取的油茶籽油品质较佳;二次压榨制取的油茶籽油磷脂、甾醇总量和维生素E含量较一次压榨制取的油茶籽油高(P<0.05),但角鲨烯和总多酚含量较低(P<0.05);在二次压榨生产过程中,蒸制处理能影响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分,从而使部分脂肪酸组分的含量形成差异显著(P<0.05),且蒸制处理能使油茶籽油中的甾醇总量提高66.51%,但对油茶籽油中的角鲨烯、维生素E、总多酚及总黄酮的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油茶饼粉碎蒸制后二次压榨制取的油茶...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楠竹笋生长时期对土壤中铅(Pb)和镉(Cd)的累积效应及在各器官中的分配特征,在竹笋生长期的楠竹林里,施加外源硝酸铅(Pb(NO3)2)和硝酸镉(Cd(NO3)2)模拟土壤不同污染程度:5 mg·m-2轻度污染、50 mg·m-2中度污染、500 mg·m-2重度污染以及0 mg·m-2(对照)4个浓度梯度的Pb、Cd,分析Pb和Cd在楠竹笋不同生长期及各器官中的富集、累积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笋中各部位Pb、Cd的富集与外施Pb、Cd浓度和时间呈正相关,竹笋体内Pb和Cd的累积量随时间推移、污染程度增强而明显增加。三种污染程度中,除重度污染笋底在第21 d Pb含量超标,楠竹笋可食部分Pb含量均低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1.0 mg·kg-1);轻度、中度污染的竹笋可食部分Cd含量在0.02~0.14 mg·kg-1,低于国家食品卫生标准(0.2 mg·kg-1),然而重度镉污染使可食部分竹笋在第14 d以后含量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重度污染时,施药第21 d后Pb、Cd在竹笋各器官中的累积百分比分别表现为笋根(73.84%、72.79%),笋底(6.33%、6.97%),笋中(2.52%、1.95%),笋尖(2.68%、0.52%),笋皮(14.63%、17.77%)。生物富集系数(BCF)和转移系数(TF)呈"上升"趋势。综上认为,Pb和Cd在楠竹笋体内具有明显的累积效应,并可转移到竹笋地上部各器官或组织中,导致这些器官或组织被Pb和Cd污染。  相似文献   
6.
为寻求核桃多肽的最佳制备方法,以酶法水解核桃蛋白为基础,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核桃多肽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酶解时间3 h、酶解温度38℃、p H 6.8、酶添加量4%、底物浓度为2.4%时,核桃多肽的抗氧化活性最佳,此时DPPH清除率可达92.35%。  相似文献   
7.
以贵州怒江山茶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通过单因素试验探讨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流量及物料质量对茶籽油提取率的影响,然后再采用响应面分析法(RSM)对超临界CO2萃取技术提取油茶籽油工艺进行优化并对产品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油茶籽油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为27.60 MPa、萃取温度为40℃、萃取流量为350 L、物料质量为300.05 g,在此条件下油茶籽油的提取率为94.89%,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86.54%,过氧化值低于1.66 mmol/kg,毛油澄清透明,苯并芘含量远低于压榨法所得毛油。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指接板生产工艺条件进行改进研究.[方法]利用杉木、马尾松、楸树、香椿等几个主要用材树种作为试制材料,在改性脲醛树脂胶黏剂的胶合下,以胶压强度、时间、施胶量作为工艺条件研究因子,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得到不同树种最优生产工艺参数.通过指接板的物理力学性状的研究,寻找到密度、指榫长度之间的关系,以及顺纹抗压强度.[结果]杉木平均密度0.33 g/cm<'3>,指榫长10~13mm,顺纹抗压强度46 MPa,工艺条件最佳组合涂胶量260 g/m<'2>,胶压时间5 s.胶压强度0.8 MPa;马尾松平均密度0.45 g/cm<'3>,指榫长12~14mm,顺纹抗压强度38 MPa,工艺条件最佳组合涂胶量260 g/m<'2>,胶压时间3 s,胶压强度1.1 MPa;楸树平均密度0.47 g/cm<'3>,指榫长12~14 mm、顺纹抗压强度22 MPa,工艺条件最佳组合涂胶量260 g/m<'2>.胶压时间5 s,胶压强度1.6 MPa;香椿平均密度0.59g/cm<'3>.指榫长12~15mm,顺纹抗压强度21 MPa,工艺条件最佳组合涂胶量260 g/m<'2>,胶压时间5 s,胶压强度1.6 MPa.[结论]其甲醛释放量达到E<,1>标准,使指接板的生产工艺得到改进,板材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9.
为寻求核桃多肽的最佳制备方法,采用双酶水解核桃饼粕,以水解度为考察指标,研究复合酶质量配比、温度、pH值、底物质量浓度、时间、酶添加量对酶解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双酶水解核桃饼粕制备核桃多肽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复合酶质量配比为2∶1、温度为40℃、pH值为7.2、底物质量浓度为40 g/L、时间为4 h、酶添加量为5%。在最佳条件下,核桃饼粕的水解度为26.72%。  相似文献   
10.
以规范规定的最小桩距3.0D,3.5D,4.0D三种桩距的桩进行桩侧摩阻力模型假定,得出在桩距小于最小桩距的情况下桩侧摩阻的折减系数,对墙下布桩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意义,极大的方便了在墙下布桩的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