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2篇
  免费   342篇
  国内免费   48篇
电工技术   36篇
综合类   30篇
化学工业   75篇
金属工艺   1286篇
机械仪表   15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59篇
能源动力   3篇
轻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无线电   6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0篇
冶金工业   227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49篇
  1986年   39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11.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以及X射线衍射等技术,对Ag-18Cu-30Zn-2Ni合金的铸态组织、相组成及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合金主要由白色基体、细小片层状共晶胞及直径为2~6μm的黑色颗粒相组成;铸态合金的物相组成为面心立方(fcc)晶格结构的Ag基固溶体相、灰色层状共晶相(Ag+Cu64Zn36)及简单立方(sc)晶格结构的近球形黑色颗粒Cu2Ni Zn相;Ag Cu Zn Ni合金的平衡凝固路径为:L→L+γ→(L+α1)+γ→((α2+β)+α1)+γ。  相似文献   
112.
分别采用熔铸法和D-KH法(叠轧复合-扩散合金化工艺)制备了Ag-22.4Cu-20Sn钎料合金,采用XRD、SEM、DSC及万能力学试验机等测试技术,对合金相组成、显微组织、熔化特性、钎焊接头的剪切强度和钎焊界面形貌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D-KH法制备的钎料相组成为(Ag)、Cu3Sn、Ag5Sn相,而熔铸法制备的钎料相组成为(Ag)、Cu3Sn、Ag5Sn以及Cu41Sn11相;D-KH法制备的钎料合金液固相线均降低,熔程减小。与熔铸法相比,用D-KH法制备得到的厚度0.1 mm的钎料薄带,润湿铺展性更优、接头剪切强度更高、接头强度稳定性更好。  相似文献   
113.
研究了加压碱溶载体法从氧化铝基含钯废催化剂中回收钯的工艺。在高压釜中,反应温度200℃,压力12 kg/cm2,时间6 h,氧化铝载体的溶解效率大于95%;选择甲酸钠作为抑制剂,可将钯在溶液中的浓度降低至0.0005 g/L以下;富集物经溶解-精炼得到纯度大于99.98%的海绵钯,钯直收率为99.02%。  相似文献   
114.
在微电子封装过程中,键合丝被广泛应用,而键合可靠性对于产品的应用性能有着极大的影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键合丝与常用的铝焊盘之间是异质材料,在应用和服役的过程中会在界面上产生金属间化合物(IMC),对器件可靠性产生影响,同时,键合强度也与键合丝和焊盘之间的界面反应联系密切,因此了解键合丝与铝焊盘之间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与演变对键合可靠性的影响是有必要的。本文综述了Au/Al、Ag/Al和Cu/Al三种键合界面上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与演变的研究现状,并根据目前的应用状况,展望了未来的应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5.
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VD)技术制备了HfO2涂层和Ir/HfO2复合涂层,采用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对涂层的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沉积Ir时,沉积室升温速率≤10 ℃/min时,制备出的Ir/HfO2复合涂层经真空高温热处理后可获得表面质量良好的Ir层,且Ir层纯度达到99.77%;真空热处理有益于提高Ir/HfO2复合涂层之间的结合程度,且热处理温度越高,结合效果越好;表面制备有HfO2涂层的Ir棒在1980 ℃氧化10 h的条件下,HfO2涂层对Ir的保护效果显著,可将Ir的氧化深度由毫米级降至数十微米。  相似文献   
116.
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NOx)和碳烟颗粒物(PM)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但是现有的技术仅能对NOx或PM的排放实现单独净化。与其他尾气净化技术相比,柴油机颗粒物-氮氧化物减排系统(DPNR)兼具NOx和PM净化效果,成为下一代NOx和PM协同净化的首选催化系统。本文综述了DPNR催化反应机理以及系统中NOx和PM系统净化用的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进展;总结了Pt基催化剂在不同条件下同时消除NOx和PM的催化活性,系统地讨论了Ba、K、Mn等元素掺杂对Pt基催化剂的影响。同时归纳比较Ag基、Ru基与Pt基催化剂在PM氧化和NOx消除方面的区别,为研究开发同时消除NOx和PM的高效催化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7.
单晶铱与其它面心立方金属相比表现出反常的变形行为,其本征变形断裂机制仍存在争议。本文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单晶铱在1K下沿[100]、[110]和[111]取向的拉伸变形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单晶铱在3个取向应力-应变曲线上的变形行为差异明显。由于变形机制不同,包括弹性模量、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以及延伸率在内的力学性能在几个拉伸取向上或多或少存在差异。在拉伸载荷作用下,[100]取向单晶铱变形主要通过位错滑移还有少量空位聚集;[110]取向的塑性变形由堆垛层错引起;而[111]取向单晶铱断裂前产生的塑性变形量很少。  相似文献   
118.
张锦云  谭文进  李春辉 《贵金属》2019,40(S1):104-107
丙烷脱氢失效铂基催化剂的种类主要以炭含量划分为低炭和高炭型,回收其中的铂,重点在于炭的脱除。生产和实验数据表明,低炭型丙烷脱氢催化剂在预处理500℃,处理时间4 h,酸比1:1.7,回收率达到98%;高炭型丙烷脱氢催化剂预处理900℃,通氧流量6~13 L/min,热处理时间6 h,6段动态热处理,直收率达到90%,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9.
以RuO2和CuO为活性组分和辅助活性组分,添加CeO2作为助剂,采用硝酸盐浸渍法负载在分子筛载体上,焙烧制备Ru-Cu-Ce复合催化剂。采用比表面分析仪(BET)、X射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用静态实验评价氧化去除氨氮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u和Ce的添加能够提高Ru催化剂的性能,Ce可以抑制Cu的溶出损失。催化剂制备的最佳焙烧条件为300℃焙烧4.5 h。对200 mL初始浓度为205.8 mg/L的模拟氨氮废水,0.25%Ru-1%Cu- 1%Ce催化剂常压氧化降解的最佳条件为:初始pH=10,温度80℃,30%双氧水添加量为处理水量的1/2000,氨氮去除率可达85.6%,催化剂重复使用7次性能无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0.
微生物法在吸附处理重金属污染和回收贵金属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利用载体A固定化大肠杆菌开发了一种高效微生物固定化吸附剂,研究其对Pd(II)的吸附特性,构建其对Pd(II)的动态吸附模型,并开展了循环再生实验。结果表明,吸附柱的穿透时间和耗竭时间与大肠杆菌的浓度、微生物固定化吸附剂的填充量成正相关,与溶液流速成负相关;载体A:粘结剂:大肠杆菌的质量比为4:1:3,固定化吸附剂添加量为15 g、溶液流速3 mL/min时,吸附柱对Pd(II)有较好的吸附效率,穿透时间和耗竭时间分别为60 min和360 min;使用2 mol/L的HCl对负载Pd(II)后吸附剂进行解吸处理,解吸率达到99.32%;吸附-解吸循环5次后,固定化吸附剂对Pd(II)的吸附量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