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5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43篇
化学工业   80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6篇
建筑科学   8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788篇
水利工程   3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7篇
冶金工业   5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测定食药两用物质天麻、灵芝的外源性污染物,进行安全性风险评估。采用酸碱滴定法测定二氧化硫残留量,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7种重金属铬、铜、砷、镉、铅、汞和钡含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44种农药残留量,并利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重金属污染情况。15批天麻样品中二氧化硫检出率100%,超标率100%,25批灵芝样品检出率12%,无超标现象。天麻和灵芝中重金属含量按中药材属性判定时,合格率100%,按食品属性参照国家安全食品标准判定时,15批天麻中Cr超标11批,25批灵芝样品中Pb超标1批,As超标2批,Cr超标14批;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显示,天麻和灵芝中轻度以上污染率为73%和40%。灵芝中共检出毒死蜱、联苯菊酯和百菌清3种农药,均符合相关限量要求,天麻样品未检出农药。天麻和灵芝均存在外源性污染风险,天麻中二氧化硫和重金属超标,灵芝有农药超标的风险,研究可为食药两用类物质开展安全性风险评估及制定限量标准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2.
为了探究灵芝多糖合成途径中磷酸葡萄糖变位酶(α-PGM)的过表达对灵芝多糖发酵产生的影响,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同源性基因pgm转化灵芝原生质体,筛选灵芝转化子,测定灵芝胞外多糖产量及胞内多糖含量,并研究多糖合成过程中相关酶基因转录水平的相对表达量和酶的活性。结果发现在PGM过表达的重组型灵芝菌株中胞内多糖含量和胞外多糖量最高分别为21.02 mg/100 mg菌体和0.71 g/L,分别比野生型菌株高9.1%和39.2%;灵芝多糖生物合成途径中pgm、pgi基因转录水平表达量较野生型灵芝菌株处于上调状态,且多糖合成代谢中相关酶活性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3.
目的优化灵芝多糖脱色工艺,选取最优脱色方式。方法选取活性炭、壳聚糖、H_2O_2 3种脱色剂对灵芝多糖脱色处理,以脱色率和多糖保留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正交工艺优化。以2,2-二(4-叔辛基苯基)-1-苦肼基自由基(DPPH·)清除活性分析脱色后的灵芝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活性炭对灵芝多糖的脱色率为67.72%,多糖保留率为72.12%;壳聚糖对灵芝多糖的脱色率为33.57%,多糖保留率63.00%;H_2O_2对灵芝多糖的脱色率为84.11%,多糖保留率为73.12%,综合考虑H_2O_2脱色效果最好,壳聚糖脱色法所得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结论活性炭、壳聚糖、H_2O_2 3种脱色剂均可用于灵芝多糖脱色, H_2O_2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4.
建立改进的QuEChERS提取和净化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灵芝中17 种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干燥的灵芝粉加水浸润后,经乙腈均质提取,正丙基乙二胺、MgSO4净化去杂,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检测系统,电子电离源,HP-5毛细管柱分离,程序升温,离子扫描模式检测。在优化条件下17 种杀菌剂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大于0.98,方法检出限(RSN=3)在0.002~0.022 mg/kg之间,定量限(RSN=10)在0.007~0.072 mg/kg之间,方法的平均回收率为71.10%~119.55%,相对标准偏差为0.47%~20.05%。本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灵敏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5.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对灵芝子实体进行萃取,并通过模拟移动床(simulated moving bed,SMB)对粗萃物中的灵芝三萜类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研究其过程并监测灵芝酸A、灵芝酸F与灵芝醇B三种指标成分的含量变化。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条件,并搭配不同流动相设计了不同的SMB管柱组态,成功地移除了粗萃物中的高极性杂质与低极性杂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总三萜含量。结果表明:添加乙醇作为夹带剂可有效提高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的萃取率,萃取时间2 h可将目标组分萃取完全,且粗萃物中含有灵芝酸A 4.50%,灵芝酸F 3.39%,灵芝醇B 0.29%。此外,SMB管柱设计组态为1-1-3/3,可有效地移除高极性杂质,3 种指标成分灵芝酸A、灵芝酸F和灵芝醇B质量分数分别提高至19.34%、15.51%和0.74%。而SMB管柱设计组态为2/3/3时,可移除低极性杂质,灵芝酸A、灵芝酸F和灵芝醇B质量分数分别提高至5.70%、4.17%和0.85%。这显示,高极性杂质是超临界流体粗萃物中的主要杂质。因此,未来灵芝三萜类化合物量产应以移除高极性杂质为主要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06.
顾爱宏 《当代化工》2012,(11):1271-1275
灵芝(Ganodernlalucidum)是担子菌门,非褶菌目,灵芝科,灵芝属真菌(Alexopolus,1979,Mims;2002),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医疗价值。本课题以灵芝孢子粉为主要原料,以多糖提取量为考察指标,改进灵芝的提取工艺。本论文使用热水浸提,连续冷冻,酶解等方法对灵芝进行多糖的提取;并采用Sevage法除蛋白、减压蒸馏浓缩粗样、乙醇分级沉淀等操作对灵芝多糖提纯。结果表明:料液比l:20,在70cC下浸提2h,并加入碳酸钠,使溶液pH为10的条件下,多糖的提取最佳。连续冷冻法多糖的得率6.68%,热水浸提法得率是2.6%,酶解法粗多糖的提取率达7.11%。本课题优化了实验的条件,灵芝多糖的提取率大大提高,为工艺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07.
利用HPLC法研究了灵芝真菌发酵过程中胞内外麦角固醇的含量,经紫外全波长扫描,确定测定波长为282mm,研究表明:此方法测定麦角固醇含量最大标准偏差为O.92%,得到线性回归方程为y=28685x-382.61(R=0.9998),该回归方程在20~500嵋的范围内。精密度试验,灵芝真菌发酵胞内外麦角固醇含量RsD分别为O.40%和1.96%,说明此试验设计条件精密度良好,经加标后,麦角固醇的回收率在96.82~102.50%之间,表明此方法用于测定灵芝真菌发酵过程中麦角固醇含量准确、可行,经测定灵芝真菌发酵至120h,麦角固醇含量增至最高,胞内含量达到O.64mg/g,胞外含量达到0.07mg/mL。  相似文献   
108.
杜娟  杨亚飞 《饮料工业》2013,16(3):22-25
将现代灵芝真菌深层发酵技术与成熟的啤酒发酵技术相结合,生产高营养价值的灵芝啤酒。探索了灵芝保健啤酒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与技术参数,结果表明,最佳生产工艺参数为:灵芝发酵温度28℃、pH5.6;酵母发酵温度14℃、酵母接种量6%。  相似文献   
109.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3,(9):200-204
采用高速剪切闪式提取技术从灵芝中提取总甾醇。GC-MS分析表明:灵芝总甾醇提取物中主要含有麦角甾醇和麦角甾-7,22-二烯-3β-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提取工艺,在剪切机转速8 400 r/min、液料比25∶1(mL∶g)、剪切时间9 min的最优条件下,麦角甾醇实际得率为0.072 1%。对灵芝总甾醇提取物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的测定,V C做阳性对照,灵芝总甾醇(以麦角甾醇计)浓度为1mg/mL时,对DPPH·的清除率达95.16%,对ABTS+·的清除率达81.33%,对·OH的清除率达55.41%,还原力吸光度为1.746。  相似文献   
110.
刘国杰 《现代食品科技》2013,29(6):1346-1348
采用CO2超临界萃取深层发酵灵芝真菌菌丝体中麦角固醇的含量,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L9(34)正交实验优化萃取条件,结果表明,萃取压力、萃取温度的作用效果显著,CO2流量影响不显著,三因素的适宜组合为:A2B3C3即:萃取压力20 MPa、萃取温度50 ℃、CO2流量2.5 L/min,试验验证此组合条件下麦角固醇的萃取量为1.1362 mg/g,高于正交试验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