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33篇
  免费   845篇
  国内免费   262篇
电工技术   174篇
综合类   1054篇
化学工业   3308篇
金属工艺   314篇
机械仪表   243篇
建筑科学   706篇
矿业工程   234篇
能源动力   108篇
轻工业   6412篇
水利工程   189篇
石油天然气   398篇
武器工业   42篇
无线电   198篇
一般工业技术   376篇
冶金工业   224篇
原子能技术   61篇
自动化技术   199篇
  2024年   117篇
  2023年   430篇
  2022年   506篇
  2021年   500篇
  2020年   506篇
  2019年   525篇
  2018年   325篇
  2017年   425篇
  2016年   437篇
  2015年   511篇
  2014年   862篇
  2013年   703篇
  2012年   794篇
  2011年   813篇
  2010年   636篇
  2009年   650篇
  2008年   756篇
  2007年   652篇
  2006年   558篇
  2005年   491篇
  2004年   482篇
  2003年   420篇
  2002年   325篇
  2001年   250篇
  2000年   209篇
  1999年   177篇
  1998年   166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132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97篇
  1992年   95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米酵菌酸是一种由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酵亚种产生的生物毒素,该毒素结构稳定,一般烹调方法不能破坏其毒性,摄入后通常引起人体器官损害甚至死亡。谷类发酵食品(河粉、发酵米粉、玉米面等),薯类食品(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变质银耳和黑木耳,椰子制品等均易受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酵亚种污染。米酵菌酸中毒事件常见于东南亚地区和印度尼西亚,我国近几年来时常发生相关食物中毒事件,并有死亡案例。本文就米酵菌酸的毒理性质、病原学特征和近几年国内米酵菌酸的有关检测方法进行综述,为预防及处置米酵菌酸相关中毒事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2.
镰孢菌毒素的主要类型及其收获前后的生物防控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镰孢菌毒素是镰孢菌属真菌产生的多种有毒性的次级代谢产物的总称,在自然界中分布极为广泛,是常见的污染粮食和饲料的真菌毒素种类,严重威胁人畜健康。近年来镰孢菌毒素污染粮食和饲料的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和饲料安全热点问题之一。由于农产品收获后的物理、化学的脱毒方法存在着脱毒不彻底、营养成分流失和化学试剂残留对人畜健康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因此以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综合防控镰孢菌及其毒素危害的方法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将重点介绍镰孢菌毒素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动植物的危害,阐述农产品收获前后生物防治镰孢菌及其毒素危害的方法,并探讨各种防控方法的优缺点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镰孢菌毒素综合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3.
摘 要:目的 对湿米粉与淀粉制品(统称为“湿粉”)及其原料米中分离的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进行溯源分析。方法 采用GB/T 4789.29—2003在14份湿粉及其原料米中分离出34株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 菌并进行菌株全基因组重测序,以Burkholderia_gladioli_Co14作为参比基因,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数据构建进化树,分析不同菌株的同源关系。结果 来源于相同产地标识的样品的菌株呈现较好聚类;来源于同一生产企业的湿粉和碎米样品的菌株具有高度同源关系。结论 提示原料米中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基因组序列与产地溯源具有较大的相关性,在湿粉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传递的风险。  相似文献   
994.
食源性沙门菌流行趋势及耐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门菌病是主要的食源性疾病,构成了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由沙门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也占首位。本综述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食源性沙门菌流行趋势,回顾了我国多个省市从肉制品或肉制品生产链中检出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的情况,从耐药情况和耐药机制两方面简述了食源性沙门菌耐药性,分析了食源性耐药菌通过食物链和粪-口途径在养殖业-社区-医院间的传播模式。研究发现,肉制品可能是人类沙门菌病主要的传染源,且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肉制品中耐药性沙门菌的检出率居高不下,这使临床医生治疗时可选择的药物受到限制。随着家禽肉类食品的日益全球化,沙门菌病的控制可能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因此控制沙门菌的传播需要采取新的综合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评价平板法定量检测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效果以保障其准确性和灵敏性。方法 选择市场上常用的5种显色培养基和PALCAM琼脂培养基进行试验,根据4789.28-2013对培养基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估;依据GB 4789.30-2016进行单增李斯特氏菌平板计数,通过配对t检验法对6种培养基定量结果进行分析,同时比较涂布法和倾注法两种接种方法的差异性。结果 市售的6种培养基半定量测试中,目标菌的生长指数G>6,非目标菌的生长指数G<1,质量符合标准检测要求;统计分析显示6种培养基获得的单增李斯特氏菌计数结果无显著差异,但显色培养基的上菌落分布均匀,容易辨认,效果优于PALCAM;同时过分析两种接种方法的检测结果,发现涂布法和倾注法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市售的6种培养基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且对单增李斯特氏菌的计数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涂布法和倾注法两种接种方法具有可交换性。  相似文献   
996.
铜绿假单胞菌是包装饮用水中污染风险较大的一种条件致病菌。科学规范的检验方法标准能够为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监测提供良好的技术保障。GB 8538-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是我国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检测主要依据的食品安全标准。本文对该标准“57 铜绿假单胞菌”部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方法涉及的培养基、试剂以及滤膜进行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和质控方法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完善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了解吉林省3121份水产品及其制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 为防控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吉林省9个地市级行政区采集市售水产品及其制品样品共3121份,包括鲜活产品、生食产品、冷冻鱼糜制品和熟制品。按照国家标准方法检测10种食源性致病菌。结果 全部3121份样本食源性致病菌总阳性检出率为2.3%(72/3121)。检出率最高为生食产品(4.6%,25/540), 其次是冷冻鱼糜制品(2.5%,23/938)和鲜活产品(1.5%,24/1556)。检出的主要致病菌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副溶血性弧菌主要污染生食产品和鲜活产品,检出率分别8.9%(16/180)和6.0%(18/299)。单增李斯特菌主要污染冷冻鱼糜制品,检出率为8.6%(21/244)。熟制品致病菌检出率为0%。其他致病菌检出率很低,甚至为0%。结论 吉林省市售的水产品及其制品受到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 存在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998.
摘 要: 目的 探究偏重亚硫酸钠对微生物法测定婴幼儿食品和乳品中维生素B12(VB12)含量的影响。方法 通过在标准工作液和样品待测液中添加质量浓度梯度为0、0.0025、0.005、0.02、0.08和0.16 mg/mL偏重亚硫酸钠, 测定不同处理组实验样品中VB12含量值并对质控样品进行质控结果分析, 研究偏重亚硫酸钠对莱士曼氏乳杆菌生长的促进作用及其对原生VB12提取的影响。结果 在标准溶液中添加质量浓度为0~0.16 mg/mL的偏重亚硫酸钠都可以促进莱士曼氏乳杆菌的生长。偏重亚硫酸钠能促进样品中原生VB12的提取。偏重亚硫酸钠终浓度在0~0.16 mg/mL的范围内都不会抑制莱士曼氏乳杆菌的生长, 同时在0~0.05 mg/mL的范围内, 随偏重亚硫酸钠质量浓度增加, 原生VB12的提取会成比例增加。结论 偏重亚硫酸钠在0~0.16 mg/mL浓度范围内可以促进莱士曼氏乳杆菌的生长, 提高食品原生VB12的提取率, 进而增加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为满足实验室酵母菌日常检验质量控制需求及实验室间比对,制备解脂耶氏酵母菌检验用标准物质。方法 通过生化、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及ITS位点测序对研究用菌株进行菌种鉴定确认后,刮取适宜菌苔于保护剂中混匀后冻干,制备104 CFU/样品浓度的标准物质。参照CNAS-GL003等标准要求进行均匀性检验后,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结果进行评价。将样品放于25 ℃和37 ℃及-20 ℃、4 ℃条件下,分别进行运输稳定性检验及储存稳定性检验。依据国家标准GB 4789.15,将研制的本标准物质加入7类食品基质共20件样品中进行检验,验证真实食品样品中适用性。组织3家实验室,对本标准物质进行协作标定。结果CMCC98025经生化鉴定为解脂耶氏酵母菌,准确度为93%;MALDI-TOF MS鉴定结果为解脂耶氏酵母,分数为2.012;ITS位点测序结果与NCBI Genbank中已有序列比对,匹配最优结果为解脂耶氏酵母Yarrowia lipolytica(Accession number :CP061015.1;Query Cover:95%;Ident:100%)。均匀性测试结果符合正态分布,通过单因子方差分析计算F0.05(19,20)=2.137,F值为1.697,F<F0.05,符合均匀性要求。25 ℃及37 ℃培养箱中放置7天,标准物质中菌含量仍保持在104 CFU/样品,可保持稳定。标准物质于4 ℃储存28天及-20 ℃储存90天,菌含量为104 CFU/样品,复苏率均在91%以上,说明4 ℃放置较短时间及-20 ℃放置较长时间样品稳定。7类食品样品基质中加入本标准物质后进行检验,均可检出,回收率为81.3%。经三家实验室协作标定,本标准物质平均浓度为2.0~3.0×104 CFU/样品。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解脂耶氏酵母菌标准物质均匀性、稳定性、真实食品样品中应用验证及协作标定结果均符合要求,可应用于食品中解脂耶氏酵母菌定性检验,今后可作为实验室日常检验工作的阳性对照质控样品,也可作为实验室间比对样品发放,以保障日常检验工作结果可靠性,进一步提升检验机构人员的检验水平。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开发一套基于酸处理的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选择性增菌方法,提高食品中STEC菌株的检出率。方法 选择12株不同血清型STEC菌株以及13株常见干扰菌,评价其对不同酸处理条件(pH2.0、2.5、3.0)的耐受性;考察筛选的酸处理条件对营养胁迫和冷冻胁迫状态STEC菌株生长活性的影响;比较研究酸水解酪蛋白、酵母提取物和丙酮酸钠等成分对胁迫状态STEC菌株的促生长作用,优化酸处理后中和/促生长培养基配方;比较增菌前与增菌后两种酸处理方式对STEC菌株分离效果的影响;最后通过人工污染样品,评价本研究建立的STEC酸处理选择性增菌方法的检测效果。结果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不依赖于抑菌成分的STEC选择性增菌方法,样品在增菌前经酸处理培养基室温处理2 h,降低背景杂菌干扰,再通过中和/促生长培养基(TSB-1.5%Tris-0.1%丙酮酸钠)进行目标菌的增菌培养;人工污染试验结果表明,本方法与我国现行GB4789.36-2016标准方法相比,能够有效减少背景杂菌的干扰、获得更高的STEC分离效率。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基于酸处理的STEC选择性增菌方法能够有效提高食品中STEC菌株的检测效率和检测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