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7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5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3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在国产工业软件崛起的大趋势下,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研发了自主PDM软件(海云PDM)。文中在海云PDM内核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数据建模方法,并研发了图形化数据建模管理工具,通过与Rational Rose集成,使数据建模符合UML建模规范。同时,对海云PDM与国产三维CAD设计软件SPD进行了数据集成,分析了SPD各专业的数据层次结构及数据关系,实现了三维模型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相似文献   
4.
膜污染问题一直阻碍着膜工艺的商业化推广,而影响膜污染的关键因素是活性污泥的生物絮凝行为.本文探究了生物絮凝的机理,并总结了强化生物絮凝行为的一些方法.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不同的工作空间对机构性能评价的准确性和柔索布局对工作空间的影响,本文给出了完全约束和冗余约束柔索并联机构的力螺旋可行工作空间判断条件,即需要同时具备结构矩阵满秩、结构矩阵零空间元素大于0和柔索拉力具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最大最小值限制;推导了力螺旋可行工作空间算法,并且采用8柔索6自由度并联机构进行验证;提出了8柔索并联机构布局方案并进行了工作空间仿真分析,确定新的布局方案对提高柔索并联机构工作空间的有效性。采用提出的算法对新布局方案的柔索与末端执行器铰接点位置进行优化,确定了最佳铰接点位置。结果表明:力螺旋可行工作空间相比于力螺旋封闭工作空间对机构性能评价更准确;布局方案比典型布局方案的力螺旋可行工作空间点数提升约19%。  相似文献   
6.
面对电力供应及服务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供电企业主动优化营商环境,升级内部生产和营销服务调度指挥体系。本文以实现调配控服一体化的贵安供电局为代表,进一步探讨服务调度与电网调配控融合。通过整合主配网生产、营销服务业务的监控,探讨建立调配控服一体化运营监控体系,使各专业衔接更加紧密,提升生产和服务的运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推进调配控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卤水与纯碱工业蒸氨汽(氨气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积比为5∶1)为原料制备高纯氧化镁前驱体,以净化后卤水的波美度、物料比、水热反应温度、纯化时间以及纯碱蒸氨汽的通气速率5个因素,设计5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并通过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卤水的波美度为25.1Bh、物料比为3∶1、反应温度为70℃、纯化时间为0.5 h、通气速率为50 ml/h的条件下可以制备出较好的4MgCO_3·Mg(OH)_2·4H_2O晶体。影响氧化镁转化率的主次因素依次为物料比、卤水波美度、反应温度、通气速率、纯化时间。  相似文献   
8.
浓海水综合利用可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减少浓海水的环境影响。随着海水淡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提取技术的提升,商业化的浓海水综合利用正在逐步成为可能。总结了国内外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我国浓海水综合利用产业的经济潜力,结果显示我国现有膜法海水淡化工程满负荷运转时,浓海水排放量约为169.69万m3/d,B,Li,Rb是浓海水中浓度较高、产品附加值较高的几种物质,如能实现连续生产,其经济价值将是现有淡化水生产的3倍以上。此外,本文总结了浓海水中镁、钾、铷、硼、锶、锂等的提取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9.
宋达  张立勋  王炳军  高源  薛峰  李来禄 《机器人》2018,40(4):440-447
为了让航天员在没有太空真实环境的地面上模拟太空环境进行虚拟作业训练,设计了一种与虚拟现实(VR)技术相结合的柔索牵引式力觉交互机器人.首先,根据微重力环境中物体的运动特性设计机器人的构型,建立移动平台、驱动单元、人推物体运动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并进行运动学分析.然后,针对系统冗余驱动及力控制任务,提出一种复合控制策略,即以柔索长度变化为速度控制内环,力的外环控制为力/速混合控制.最后,分别进行单柔索加载和人机系统力觉交互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可以使柔索驱动单元降低10%的恒力跟随误差并能稳定地跟随余弦力的变化,验证了该控制策略对多余力抑制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传统MEMS工艺,利用精巧的结构设计和准确的工艺控制,制作出一种新型的、在芯片上可集成的、直径可控的硅纳米线,对其形貌和电学特性进行了初步测试和讨论.纳米线的直径达到50nm以下,长度为3~15μm,两端固支,底部悬空.电学测试结果表明,硅材料的表面活性很高,由于比表面积的增大,硅纳米线哌的电学特性受表面态的影响非常大.新鲜表面的硅纳米线与暴露在空气中一定时间的纳米线的I-V特性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