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轻工业   1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2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道亮  王嫦嫦  郭婷  周鸿媛  张宇昊  马良 《材料导报》2021,35(12):12169-12174
本工作以溴氰菊酯为模板分子,采用掺杂法制备了兼顾磁性、上转换和分子印迹特性的传感材料(UCNP-Fe3O4-MIP),并基于该传感材料建立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传感体系,用于高效快速地识别分析果蔬中的溴氰菊酯.结果表明,上转换纳米材料(Upconversion particle,UCNP)是直径约为50 nm的六边形结构,呈均匀分布,经分子印迹层包裹后合成的UCNP-Fe3O4-MIP的直径约为170 nm.应用该传感体系检测溴氰菊酯的线性范围为0.001~0.8 mg/L,检出限为6.28×10-4 mg/L,对葡萄的加标回收率为89.59%~97.19%,相对标准偏差为6.08%~8.08%;对白菜的加标回收率为92.71%~103.82%,相对标准偏差为4.22%~8.93%,与气相色谱法进行方法对比,准确度无显著性差异.本工作所采用方法的灵敏度比高效液相色谱高2个数量级,传感检测仅需大约1 min,操作步骤简单方便,检测成本低.本工作建立的磁性上转换分子印迹传感体系可用于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溴氰菊酯的快速、低成本、高灵敏和高特异性的测定.  相似文献   
2.
以不同新鲜度(4 ℃下贮藏1、2、3、4、5 d)的鳝鱼肉为原料,研究其加热过程中蒸煮失水率、化学作用力以及蛋白结构的变化规律与差异,探讨贮藏过程中鳝鱼肉品质劣变机制。结果表明:低新鲜度鳝鱼肉在贮藏过程中蛋白发生降解,导致加热过程中蒸煮失水率更高;加热过程中,鳝鱼肉蛋白间离子键和氢键随加热进行逐渐被破坏,疏水作用和二硫键逐渐成为主要作用力;贮藏1~2 d的鳝鱼肉在加热过程中,疏水相互作用含量增加,二硫键含量在加热前期逐渐增加,后期变化不大;贮藏3~5 d的鳝鱼肉在加热后期疏水相互作用和二硫键含量降低;蛋白结构变化分析表明,新鲜度较差的鳝鱼肉,蛋白二级结构随着加热进行展开程度增加,且疏水基团更倾向于包埋在内部,与疏水作用变化趋势一致。综上:贮藏时间较长的鳝鱼肉在加热过程中蛋白更容易降解、二级结构展开和疏水基团的包埋程度更高,导致疏水作用和二硫键含量的降低,进而造成熟化鳝鱼肉蒸煮失水率高,质构品质劣变。本研究结果为不同新鲜度鳝鱼肉熟化后品质劣变机制的阐明提供了初步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制备含有不同质量浓度(0、0.3、0.5、0.8 g/L)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RosA)的兔皮明胶膜,采用明胶膜单独包装和以明胶膜作为内包、聚乙烯(polyethylene,PE)膜为外包两种方式对新鲜猪肉进行包装。结果表明:使用RosA明胶膜包装可有效抑制猪肉在冷藏过程中挥发性盐基氮含量、菌落总数和pH值的上升,并对脂肪氧化有一定抑制作用,且保鲜效果与实验选择范围内RosA的质量浓度呈正相关。0.8 g/L RosA明胶膜包装组与单纯PE包装组可分别使猪肉的货架期由4 d(对照组)延长至8 d和6 d,PE/0.8 g/L RosA明胶膜包装组则可将货架期延长至10 d。此外,通过测定色差、硬度等指标以及直观观察猪肉颜色,发现贮藏过程中PE/RosA明胶膜包装组较单独RosA明胶膜包装组可以更好地保持猪肉质构品质和色泽。因此,PE/RosA明胶膜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活性包装方式,用于肉类的冷藏保鲜。  相似文献   
4.
链格孢霉毒素是由链格孢霉菌属(Alternaria species)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在水果、蔬菜以及粮食作物中污染率极高,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类食物链,引发食品安全问题。为研究链格孢霉毒素细交链格孢菌酮酸(Tenuazonic Acid,TeA)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转运及代谢,本文采用稳态荧光光谱、同步荧光光谱、3D荧光光谱和圆二色光谱法等方法对TeA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和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及机理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模拟血液生理pH条件下(pH7.40)TeA对两种模式血清白蛋白均产生了静态猝灭作用,形成了稳定的非荧光复合物;结合位点数表明TeA和血清白蛋白以1:1比例结合;热力学分析表明TeA和两种血清白蛋白之间相互作用涉及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ΔH>0,ΔS>格孢霉毒素0);3D荧光、同步荧光结果表明TeA的结合使两种血清白蛋白的氨基酸残基微环境极性改变;圆二色谱表明TeA与血清白蛋白结合使HAS与BSA中的α-螺旋结构含量增加。TeA与HAS和BSA的结合可自发进行,且有较强的结合能力,结合后两种血清白蛋白的构象均发生变化。该结果为链格孢毒素在动物体内暴露和代谢动力学研究等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一种基于刷状纳米级ZnO富集,适配体特异性识别的电化学传感技术用于果品中展青霉素(patulin,PAT)的高灵敏度检测。ZnO纳米刷的引入可以有效增大PAT特异性适配体的负载量,进而增强对待测体系中目标物PAT的识别和捕获能力,实现PAT高灵敏度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PAT的线性范围是0.5~1×10^3μg/L,最低检出限为0.15μg/L,检测苹果汁和山楂片样品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4.75%~110.84%,对于赭曲霉毒素A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该方法结合可控形貌纳米材料富集了PAT适配体的生物识别能力,从而实现了对PAT的快速、准确、高灵敏度检测,为其他真菌毒素传感器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以鲢鱼肉为原料,首先研究不同预处理方式对其保质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筛选效果最优的两种方式,重点探讨鲢鱼肉预处理后冷藏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结果表明:未处理组和单纯的气调处理组鱼肉冷藏14 d后均出现变质,ClO2+100% CO2气调处理和超高压处理效果最优;与未处理组相比,超高压处理后鱼肉冷藏过程中持水力和质构特性显著提高,蒸煮损失率显著降低(P<0.05),ClO2+100% CO2处理后,鱼肉贮藏过程中的品质保持不及超高压处理组,但是优于未处理组;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拉曼光谱分析表明,超高压处理促进了鱼肉体系中新的氢键的形成,且蛋白质结构较未处理组更加有序,进而改善了鱼肉的品质特性;气调协同ClO2则通过抑制鱼肉内源性酶活性,减少了贮藏过程中鱼肉蛋白的降解,从而改善鱼肉品质。  相似文献   
7.
为构建一种稳定、结构可控的光-磁复合材料并将其用于农药残留检测当中,本实验采用高温溶剂热法制备上转换纳米材料(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研究温度、转速对UCNPs的影响,实现UCNPs的可控制备。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三种不同结构的多功能光-磁复合纳米材料,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方法研究多功能纳米材料的形貌、结构等性能。此外,利用此复合纳米材料研究柑橘中各类型农药的响应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UCNPs粒径大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结构的UCNPs-Fe3O4复合材料中,A结构(UCNPs材料粒径更大的卫星结构)的荧光特性更强;B结构(两种原材料粒径相近的交织结构)在室温下同时具有20.5 emu·g-1的饱和磁化强度和较高的荧光强度,性能平衡;C结构(Fe3O4材料粒径更大的卫星结构)的磁性最佳。同时,该复合材料对柑橘中菊酯类农药、新烟碱类农药、氨基...  相似文献   
8.
嫩度是肌肉重要的食用肉品质特征之一,影响肌肉嫩度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肌原纤维、胶原蛋白、内源酶在内的内部因素,和温度、pH值等外部因素。阐述了物理(电刺激、高压处理、超声波)、生物化学(盐类、有机酸和生物酶)处理技术以及多种嫩化方法结合技术改善肌肉嫩度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的嫩化机理,并就肌肉嫩化机理分析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就是为了适应信息社会而对教育进行的全方位的变革,其终极目标在于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育使教育能够培养出满足信息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并最终实现根本上的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的目标不是传统教育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计算机化和网络化只是教育信息化的一个必然阶段,目的是为了培养出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郭婷  叶志杰  周鸿媛  张宇昊  马良 《食品科学》2021,42(20):305-309
构建基于核酸染料Genefinder和适配体的荧光传感体系用于检测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OTA适配体与其互补链形成双链结构,Genefinder染料与双链结构DNA结合后产生较强的荧光信号,加入OTA后,适配体与OTA结合形成四链体结构,双链打开,Genefinder染料荧光强度降低。结果表明,该荧光传感体系的线性范围为50 pg/L~300 ng/L,实际检出限为50 pg/L,对OTA有较强的选择性。这种简单、快速、特异性强的荧光传感体系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