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改变淀粉颗粒的粒径来研究淀粉的交联。交联程度高的淀粉,溶胀度低,在同温度下黏度低。通过测定交联淀粉的黏度与溶胀度发现:淀粉的交联难易程度的大小随着淀粉颗粒粒径的变化而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淀粉颗粒粒径越大,淀粉越易发生交联反应,同一交联条件下越易形成交联程度高的淀粉。  相似文献   

2.
三偏磷酸钠交联马铃薯淀粉颗粒膨胀历程及溶胀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淀粉与三偏磷酸钠的交联反应,通过控制交联反应程度,成功地控制了交联淀粉颗粒地膨胀并使其停留在不同的溶胀阶段,详细地研究了处在不同溶胀阶段交联淀粉颗粒的结构特征和变化趋势,揭示了交联淀粉颗粒由高交联非糊化到低交联溶胀糊化具体地膨胀历程及溶胀机理,即交联马铃薯淀粉是以颗粒尾端为主的不均衡膨胀。  相似文献   

3.
三氯氧磷交联马铃薯淀粉颗粒膨胀历程及溶胀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淀粉与三氯氧磷的交联反应 ,通过控制交联反应程度 ,成功地控制了交联淀粉颗粒的膨胀并使其停留在不同的溶胀阶段。本文详细地研究了处在不同溶胀阶段交联淀粉颗粒的结构特征和变化趋势 ,揭示了交联淀粉颗粒由高交联非糊化到低交联溶胀糊化的膨胀历程及溶胀机理 ,即交联马铃薯淀粉是以颗粒尾端为主的不均衡膨胀。  相似文献   

4.
李晓玺  陈玲  李琳  李冰 《食品科学》2006,27(6):64-69
利用体外消化模型对不同交联度的三氯氧磷交联木薯淀粉的消化速度和抗消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氯氧磷交联木薯淀粉被唾液α-淀粉酶消化的速度随交联度的增大而降低。高交联降低淀粉颗粒和淀粉糊的消化速度,低交联增大淀粉颗粒的消化速度但对淀粉糊的消化速度影响程度较小。同时用Megazyme全淀粉分析盒分析了三氯氧磷交联反应对木薯淀粉抗消化性能的影响。三氯氧磷交联木薯淀粉被酶水解的程度随交联程度的增大而降低,且所含的抗消化淀粉的总量也随着交联程度的增大而减少。高交联特别是使淀粉达到非晶化时淀粉的抗消化性能越强。但是在交联度小于1.71×10-2的范围内,凝沉的交联淀粉消化程度随着交联程度的提高而增大,当交联度继续增大时消化程度则降低。通过控制淀粉的交联程度可以调节淀粉与酶反应的敏感程度和反应活性,从而影响淀粉的营养特性。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以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非糊化的高交联玉米淀粉的方法,测定了反应的取代度和布拉班德粘度曲线,提出高交联玉米淀粉与原淀粉颗粒不同,在沸水只发生轻微溶胀,呈非糊化颗粒态。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木薯淀粉(NS)、交联淀粉(CS)、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酯(OSAS)和辛烯基琥珀酸交联淀粉酯(COSAS)的颗粒形态、粒径分布、透光率、蓝值、黏温性、耐酸耐碱性等物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4种淀粉的颗粒形状均呈尾端内凹或空心的半球形,粒径差异不显著,CS、OSAS和COSAS颗粒表面与NS相比较为粗糙。4种淀粉透光率大小依次是:NS>OSAS>COSAS>CS;随着交联度与取代度的增加,CS、OSAS、COSAS的蓝值变小。NS糊黏温性与耐酸耐碱性均较差,CS糊黏温性与耐酸耐碱性好,OSAS糊黏度高但黏温性与耐酸性较差,COSAS糊黏度较高,黏温性较好,具备一定耐酸耐碱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木薯淀粉与三氯氧磷的交联反应,通过控制交联反应程度,成功地控制了交联淀粉颗粒的膨胀并使其停留在不同的溶胀阶段,详细地研究了处在不同溶胀阶段的三氯氧磷交联木薯淀粉颗粒的结构特征和变化趋势,揭示了三氯氧磷交联木薯淀粉颗粒的具体的膨胀历程及溶胀机理,即木薯淀粉是“花蕾绽放式”膨胀历程。  相似文献   

8.
非晶颗粒态玉米淀粉制备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地报道了水分散体系高温溶胀、常温碱分散体系强碱溶胀作用非晶颗粒态玉米淀粉制备方法,采用偏光显微镜对多晶态向非晶态的变化进行了确认,提出在一定条件下,高交联玉米淀粉可以由原淀粉多晶颗粒态制备成只含无定形结构的非晶颗粒态淀粉。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以三氯氧磷为交联剂制备非糊化的高交联马铃薯淀粉的方法,测定了反应的取代度和布拉班德粘度曲线,研究了在沸水中受热后非糊化淀粉的颗粒形貌及粒度分布等特性。提出高交联非糊化马铃薯淀粉存在着不同于原淀粉颗粒的沸水中只发生轻度有限溶胀的非糊化颗粒态。  相似文献   

10.
三偏磷酸钠交联玉米淀粉颗粒膨胀历程及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淀粉与三偏磷酸钠的交联反应,通过控制交联反应程度,成功地控制了交联淀粉颗粒膨胀程度并使其停留在不同的溶胀阶段,详细研究了处在不同溶胀阶段交联淀粉颗粒的结构特征和变化趋势,揭示了三偏磷酸钠交联玉米淀粉颗粒的膨胀历程及结构特征,即随着淀粉颗粒交联程度的降低,颗粒的膨胀历程由中心脐点处爆裂膨胀方式转化为颗粒整体向外的均匀膨胀方式.  相似文献   

11.
报道了水分散体系高温溶胀、常温碱分散体系强碱溶胀作用非晶颗粒态马铃薯淀粉的制备方法 ,采用偏光显微镜对多晶态向非晶态的变化进行了确认 ,提出在一定条件下 ,高交联马铃薯淀粉 ,可以由原淀粉多晶颗粒态制备成只含无定形结构的非晶颗粒态淀粉  相似文献   

12.
高交联木薯淀粉非糊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以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非糊化的高交联木薯淀粉的方法,测定了反应的取代度和布拉班德粘度曲线,提出高交联木薯淀粉与原淀粉颗粒不同,在沸水中只发生轻微溶胀,呈非糊化颗粒态。  相似文献   

13.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紫外分光光度计和布拉班德黏度计对西米柠檬酸酯淀粉的性质进行测定和分析,并与西米原淀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西米淀粉经柠檬酸酯化作用后,其表面被侵蚀,甚至有的颗粒已破碎,偏光十字变弱,结晶度降低;西米柠檬酸酯淀粉的溶胀度和透明度都远远小于原淀粉;通过淀粉糊黏度分析发现,西米淀粉与柠檬酸在酯化作用下发生交联,其浆液在黏度测定过程中不发生糊化和胶凝。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以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非糊化的高交联马铃薯淀粉的方法;测定了反应的取代度和布拉班德粘度曲线,提出高交联马铃薯淀粉与原淀粉颗粒不同,在沸水中只发生轻微溶胀,呈非糊化颗粒态。  相似文献   

15.
以三氯氧磷为交联剂制备非糊化的高交联木薯淀粉,并测定了反应的取代度和布拉班德粘度曲线,研究了在沸水中受热后非糊化淀粉的颗粒形貌及粒度分布等特性.提出高交联非糊化木薯淀粉存在着不同于原淀粉颗粒的在沸水中只发生轻度有限溶胀的非糊化颗粒态  相似文献   

16.
李晓玺  陈玲  温其标  李琳 《食品科学》2002,23(10):25-28
利用微生物在半生物体内模型中系统研究了三氯氧磷交联淀粉的生物降解性能。结果表明,淀粉经三氯氧磷交联化后,其微生物降解的速度和程度随交联度的提高而降低。低程度的交联可促进淀粉的微生物降解速度和程度,而高交联对淀粉的微生物降解却起到抑制作用。通过控制三氯氧磷交联淀粉的交联度可以调解淀粉的微生物降解速度和降解程度。  相似文献   

17.
青稞淀粉和小麦淀粉的理化性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青稞淀粉的理化性质,包括淀粉的颗粒形态、粒度分布及淀粉糊透明度、溶解度、膨胀力和糊化特性,并与小麦淀粉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青稞淀粉颗粒的平均粒径大于小麦淀粉颗粒的平均粒径,青稞淀粉颗粒大小和形状分布均匀;青稞淀粉糊透明度大于小麦淀粉糊,但在储藏过程中,青稞淀粉糊透光率变化显著;青稞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力均大于小麦淀粉糊,这与小麦淀粉中小颗粒淀粉含量较多有关;与小麦淀粉的糊化相比,青稞淀粉成糊温度低,糊化容易,但峰值黏度低,衰减值大,热糊稳定性差,回生值大,冷糊稳定性差,易老化。  相似文献   

18.
西米交联淀粉的理化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采用水分散法制备西米交联淀粉,利用扫描电镜、聚焦光束发射测量仪、Bra-bender快速黏度计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其性质进行测定和分析,并与西米原淀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西米交联淀粉发生了中等程度的交联;西米交联淀粉保持了西米原淀粉绝大多数颗粒完整、呈椭圆形、存在断切面和断切面处有凹坑的形貌特征,但其表面比较粗糙,有凹痕,且断切面处凹坑更加明显;西米交联淀粉颗粒粒径分布图呈单峰,在水相中的平均粒径为30.1μm,比西米原淀粉颗粒小;西米交联淀粉比西米原淀粉难于糊化,其热稳定性和冷糊稳定性均优于西米原淀粉,有很高的最终黏度;西米交联淀粉的透光率为5.1%,小于西米原淀粉,其透明度较差。  相似文献   

19.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技术和多功能偏光显微技术系统研究三氯氧磷交联淀粉在生物降解过程中的颗粒形貌和结晶结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交联度的增大,颗粒被微生物破坏的程度变小.经三氯氧磷高交联后的木薯淀粉在微生物降解过程中颗粒的偏光十字变化不明显,表明一定程度的三氯氧磷交联会抑制微生物对淀粉颗粒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热处理温度和水分对淀粉损伤及损伤后淀粉糊特性的影响,揭示小麦淀粉的热损伤程度与糊化度、糊黏度特性之间的关系,以市售面粉分离的总淀粉、A-淀粉和B-淀粉为原料,经30~90 ℃的温度处理后,测定其在高、低水分下的破损淀粉含量、糊化度及糊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水分下,淀粉损伤、糊化度和淀粉糊性质随热处理温度变化不明显;高水分含量下,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破损淀粉含量和糊化度呈明显上升趋势,热损伤程度与糊化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5),糊化温度略有增加,主要的黏度参数显著下降,损伤淀粉与峰值黏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