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以山葡萄种间杂交种“公酿二号”为原料,研究发酵助荆对山葡萄酒精发酵的影响。实验表明:发酵助荆可加快山葡萄的酒精发酵进程,并且发酵比较彻底,还可降低挥发酸的生成量;但总酸含量增加;发酵助剂的最佳添加量为1.0g/kg。  相似文献   

2.
山葡萄酒苹果酸—乳酸发酵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山葡萄酒的风味,对其苹果酸—乳酸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山葡萄酒苹果酸—乳酸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初始pH 3.00,温度20℃,接种量4mL/100mL,含糖量10.7g/L。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对东北山葡萄酒进行二次发酵,制品pH值相对于原发酵葡萄汁升高0.19±0.05,总酸度(以苹果酸计)相对于原发酵葡萄汁降低(2.67±0.10)g/L,缓解了山葡萄原酒的酸涩味,增加了适口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加气起泡山葡萄酒的研制,利用山葡萄酒发酵工艺,以长白山特产野生山葡萄为原料,生产爽口型葡萄酒。从原料的选择、发酵生产到葡萄原酒的后处理、澄清以及调配,再到最后的加气灌装成含二氧化碳气体的红葡萄酒。  相似文献   

4.
低醇甜红山葡萄酒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多次研究,利用丰富的长白山山葡萄资源研制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山葡萄酒品种.确定了采用、榨汁、发酵等工艺,并解决了低醇甜红山葡萄香气和色泽问题及低温发酵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5.
以山乌桕蜜为原料,研究了蜂蜜醋的酿造工艺及其饮料的生产工艺条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醋酸发酵最优工艺条件及其饮料调配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醋酸发酵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起始酒精度7%(体积分数),接种量10%(体积分数),起始pH 4.5,发酵温度30℃,转速200 r/min,发酵周期6d;蜂蜜醋饮料调配的最佳条件是:山乌桕蜂蜜原醋10%(体积分数),莲花粉破壁液18%(体积分数),柠檬酸0.2%(质量分数),山乌桕蜂蜜8%(质量分数).所调配的蜂蜜醋饮料具有天然的蜜香和淡淡的花粉香,酸甜爽口,风味独特.  相似文献   

6.
采用发酵法生产山榛蘑酒,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出山榛蘑酒的最佳生产工艺条件:酒酵母用量1.0%,白砂糖用量22%,柠檬酸用量1.5%,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4d.经低温成熟酿制的山榛蘑酒风味纯正、酒体丰满、营养丰富.  相似文献   

7.
以鲜山葡萄、苹果为原料,研究混合果酒的酿造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混合果酒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山葡萄和苹果的果汁配比1:2混合发酵、酵母接种量0.02%、果胶酶0.3%、皂土澄清剂0.12%、D-异抗坏血酸钠0.01%、白砂糖20%、主发酵时间8 d,根据该工艺开发的山葡萄、苹果混合果酒的感官评分为84.25分,酒精度11.49%vol,总糖11.25 g/L、总酸2.47 g/L、SO_213.41 g/L。酿造的混合果酒呈酒红色、酒体醇厚、浓郁,具有山葡萄和苹果果酒特有的风味。  相似文献   

8.
周亚军  王宁  陈艳  张玉  王淑杰 《食品科学》2021,41(24):131-139
为探究发酵条件对山黑猪肉干发酵过程中理化性质和感官品质的影响,以山黑猪后臀肉为原料,考察发酵温度、接种量和菌种配比3?个因素对山黑猪肉发酵过程中pH值、水分活度(aw)、总游离氨基酸、组胺、亚硝酸盐残留量、蛋白质分子质量、色泽、质构和感官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菌种配比组中,随着木糖葡萄球菌占比增大,游离氨基酸含量、L*、a*逐渐升高(P<0.05);随着清酒乳杆菌清酒亚种占比增大,pH值、aw降低,硬度和咀嚼性增大(P<0.05);发酵32?h,随接种量增大,组胺含量上升趋势减缓,亚硝酸盐残留量、弹性降低(P<0.05),硬度、咀嚼性、a*逐渐增大(P<0.05),107?CFU/g组感官评价最佳;发酵32?h,随发酵温度升高,pH值、aw、亚硝酸残留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游离氨基酸、硬度、咀嚼性、L*和a*显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因此,选择合适的发酵条件可以改善发酵山黑猪肉干色泽和质构,提高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亚硝酸盐残留量,提高产品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刘月华  周兆梅 《中国酿造》2012,31(4):191-194
以野生山丁果为原料,葡萄酒活性干酵母为发酵菌种,研究山丁果果酒发酵工艺。考察果汁初始糖度、酵母接种量、发酵温度和果汁初始pH值等因素对山丁果果酒各项指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优化试验,得到野生山丁果果酒发酵最佳工艺条件:糖度18%、初始pH值为4.0、发酵温度24℃、酵母接种量0.4%。该工艺发酵的野生山丁果果酒酒体呈浅粉红色,清亮透明,具有新鲜山丁果清新的果香和醇厚协调的酒香,酒度12.5%、残糖1.45g/L、VC 380mg/L、酸度4.8g/L。  相似文献   

10.
以海南坡稻山兰为主要原料,在传统手工酿造山兰甜酒的工艺基础上添加嗜杀酿酒酵母作为发酵剂能保持山兰甜酒原始的酒醇甘甜微苦风味,维持独特的米脂芳香。控制和净化发酵醪中的酵母品质,在发酵过程中保持酒味纯正,使糖化与发酵得到同步,发酵力得到加强,酒味更加醇厚。同时发酵环境得到净化,发酵时间缩短,生产效率提高。嗜杀酵母发酵剂令山兰甜酒出现苦味物质的时间提前,同时相对传统工艺生成较高浓度的高级醇,可采取定时移除酒液的方法解决。  相似文献   

11.
野生猕猴桃干酒酿造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神农架野生猕猴桃为原料,研究猕猴桃干酒发酵工艺。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法,对发酵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猕猴桃干酒发酵最佳工艺参数为果胶酶用量80mg/L,SO2添加量为72mg/L,发酵基质初始pH3.5,活性干酵母接种量300mg/L,发酵温度25℃。该工艺酿造的野生猕猴桃干酒口感丰满,香气协调,维生素C含量高。  相似文献   

12.
生态发酵技术原理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发酵食品因其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由于传统发酵食品多通过自然接种的方式生产,导致产品存在批次稳定性差、生产效率低和食品安全不可控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提出生态发酵技术的概念。生态发酵技术基于微生物生态学原理、微生物学原理及微生物组学技术,由上游的发酵微生物菌群解构技术、中游的核心功能微生物菌群重组技术和下游的发酵过程控制技术三大部分组成。运用生态发酵技术有望实现传统发酵食品的稳定、效率和安全生产。文章主要阐述了建立生态发酵技术的必要性、内涵和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高浓酿造是采用高浓麦汁发酵,之后进行稀释的啤酒酿造技术,该方法可显著提高生产效率,被广泛应用于啤酒生产中。虽然高浓酿造技术基本发展成熟,但仍存在发酵周期长以及后稀释造成风味不平衡的问题。由于高浓麦汁的特性,会导致发酵不彻底、发酵缓慢以至于延长发酵周期。该文分别从原料、发酵条件、菌株质量方面对高浓酿造啤酒发酵周期影响因素作了综合阐述,并对解决发酵周期长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提供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14.
利用野生酸枣酿制果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本以野生酸枣为原料,经过酒精发酵和醋酸发酵两个工艺过程,制得了酸枣果醋。通过在酸刺肉中添加0.2%的果胶酶进行酶解处理,解决了酸枣中含有大量果胶而不利于发酵的问题,制得的果醋风味纯正,并带有浓郁的刺香味,是一种价值较高的营养保健型果醋。  相似文献   

15.
Yeast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the spontaneous fermentation of cider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reports the influence of cider-making technology (pneumatic and traditional pressing) on the dynamics of wild yeast populations. Yeast colonies isolated from apple juice before and throughout fermentation at a cider cellar of Asturias (Spain), during two consecutive years were studied. The yeast strains were identified by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the 5.8S rRNA gene and the two flanking internal transcribed sequences (ITS). The musts obtained by pneumatic pressing were dominated by non-Saccharomyces yeasts (Hanseniaspora genus and 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 whereas in the apple juices obtained by traditional pressing Saccharomyces together with non-Saccharomyces, were always present. The species Saccharomyces present were S. cerevisiae and S. bayanus. Apparently S. bayanus, was the predominant species at the beginning and the middle fermentation steps of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reaching a percentage of isolation between 33% and 41%, whereas S. cerevisiae took over the process in the final stages of fermentation. During the 2001 harvest, with independence of cider-making technology, the species Hanseniaspora valbyensis was always isolated at the end of fermentations.  相似文献   

16.
麻疯树籽粕是麻疯树种子提油后的主要副产品,在饲料、食品及日用化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由于其蛋白质和糖类含量较高,可以作为微生物生长基质,故文章对近年来有关通过微生物发酵进行麻疯树籽粕资源化利用的有关研究做了总结。筛选高效功能野生菌株或构建基因工程菌,优化发酵工艺,以增强麻疯树籽粕的堆肥和脱毒效果,提高其厌氧发酵产沼气量,增加酶蛋白等功能物质的累积和改进其营养效价,尤其是在微生物发酵麻疯树籽粕脱毒机制和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方面亟待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7.
同步糖化浓醪发酵影响因素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旭 《酿酒》2008,35(4):60-63
目前发酵法生产燃料乙醇普遍存在着成本较高,耗能过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今后发酵法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高浓度酒精发酵为生产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浓醪发酵工艺基础上,采取同步糖化工艺措施能够进一步降低原料消耗及综合能耗,符合燃料乙醇生产技术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充分探讨同步糖化发酵过程的影响因素,在工业装置上摸索出同步糖化浓醪发酵过程的控制手段,在传统发酵酒精浓度12%vol的基础上,发酵酒精浓度增加到14%vol。  相似文献   

18.
以产丁二酸杆菌为出发菌株,利用紫外线诱变,经氟乙酸、丙烯醇两种方法筛选突变株。研究了诱变菌株发酵时不同的发酵条件对发酵产物产量的影响及代谢通量。实验表明,在CO2充足条件下,接种量为6%、摇床转速为200r/min、发酵72h时,目标产物丁二酸产量最高,达7.87g/L,而副产物的产量不高。代谢通量结果表明,原始菌株的葡萄糖利用率很低,经过诱变筛选以后,丁二酸代谢通量提高了4.1%。  相似文献   

19.
乌毛蕨保健酒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野生药用植物乌毛蕨全草和糯米为主要原料、采用发酵方法酿造乌毛蕨保健酒.研究了乌毛蕨草粉的用量和主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添加7.0%乌毛蕨全草粉糖化发酵的成品酒感官质量最好.优化的主发酵工艺条件为0.12%YWBY接种量、料水比1∶1.4,于25℃下发酵6d.再经后发酵、压榨、澄清、灭菌等步骤,研制出富含黄酮类化合物而具有特殊药用功效,且色、香、味俱佳与具有独特蕨酒风格的乌毛蕨保健酒.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以发酵的蓝靛果与樱桃果实为原料加工发酵型蓝靛果复合果酱的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蓝靛果与樱桃鲜果复合比、发酵时间、柠檬酸添加量为因素,进行了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确定蓝靛果与樱桃的鲜果复合比在0.4~1.0之间,果酱的风味较好,果汁发酵时间1 6h~24h,果酱的醇香味适宜,柠檬酸质量分数为0.3%~0.5%之间酸甜都较好;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发酵型蓝靛果复合果酱加工的最佳方案为蓝靛果与樱桃鲜果复合比为0.4,发酵时间24h,柠檬酸质量分数为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