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杏仁β-葡萄糖苷酶对刺梨果汁风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C-MS方法和感官评价分析杏仁β-葡萄糖苷酶对刺梨果汁酶解前后风味品质变化,结果得到,杏仁β-葡萄糖苷酶能明显增强刺梨果汁风味品质,刺梨果汁的最佳酶解工艺为:酶添加量20 U/L,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60 min,酶解前后果汁香气物质的成分及含量均显著增加,酶解后呈现香味的物质相对含量为72.127%,较酶解前相对含量的45.055%提高约1.5倍,并增加了乙酸己酯、罗勒烯、乙酸苯乙酯、β-丁香烯、依杜兰、丁酸乙酯、乙酸戊酯等多种呈香成分,有效提升刺梨汁香气,起到自然增香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佛手为原料,通过复合酶酶解得到佛手酶解物。经酶解,佛手香气特征较未经酶解的更为显著。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复合酶的最佳配比,即酸性纤维素酶7‰、果胶酶9‰、酸性蛋白酶6‰、β-葡萄糖苷酶6‰,该配比条件下,佛手酶解物特征香气突出,有明显的柑橘香、清甜香和果香。通过GC-MS对佛手酶解物与空白对照样进行关键香气成分分析得出,经过复合酶处理的佛手酶解物香气成分增加了8种;其主要香气成分如d-苧烯、γ-松油烯、橙花醛、α-蒎烯浓度均有所增加,香气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3.
采用Amberlite XAD-2树脂吸附洗脱分离得到杨梅汁键合态香气物质,在不同的酶解和酸解条件下处理键合态组分,基于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对水解得到的键合态香气物质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用果胶酶、β-葡萄糖苷酶2种酶水解,共检出22种键合态物质,包括顺-3-壬烯-1-醇、β-石竹烯等杨梅的特征香气物质。果胶酶酶解后的香气成分以酯类为主,β-葡萄糖苷酶酶解后以醇类为主,且香气含量更高,更适合作为杨梅汁的风味增香酶。在pH 1.0和pH 2.0条件下酸解杨梅汁,共检出19种化合物,以烷烃类物质为主;在pH 1.0条件下酸解处理的杨梅汁中检出的键合态香气物质种类多,成分更为丰富。酶解和酸解条件得到的键合态香气物质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与游离态香气成分相比,酸解后的产物有较强的刺激性以及异味的成分,酶解得到的组分更接近水果本身的风味。综合比较,利用β-葡萄糖苷酶酶解是更适合杨梅汁中键合态香气物质的释放。  相似文献   

4.
速溶茶粉是重要的茶叶深加工产品,酶工程技术是改良速溶茶粉及其加工产品风味的重要途径。为了解β-葡萄糖苷酶和α-L-鼠李糖苷酶对速溶绿茶粉水溶液香气的影响,运用感官检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香气强度值(OAV)方法对酶处理前后的速溶绿茶粉水溶液进行分析。感官评价和GC-MS分析发现,速溶绿茶粉水溶液主要呈焦糖香和甜香;β-葡萄糖苷酶处理后花香、甜香和青草香显著增强,焦糖香降低,顺式-3-己烯醇、香叶醇、己醇、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醛这些重要的挥发性化合物的含量显著增加;α-L-鼠李糖苷酶处理后速溶绿茶粉水溶液中焦糖香显著降低;两种酶结合处理后青草香和甜香进一步增强,顺式-3-己烯醇和水杨酸甲酯的含量进一步增加。OAV分析发现,速溶绿茶粉水溶液主要香气贡献成分为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2-乙基呋喃、柠檬烯和壬醛;β-葡萄糖苷酶处理后主要香气贡献成分为顺式-3-己烯醇、水杨酸甲酯、香叶醇和癸醛;α-L-鼠李糖苷酶对速溶绿茶粉水溶液各成分的OAV值没有显著影响;两种酶联合处理可进一步增强顺式-3-己烯醇的OAV值。以上研究表明β-葡萄糖苷酶可显著改变速溶绿茶粉水溶液的香气,且α-L-鼠李糖苷酶与β-葡萄糖苷酶对增强速溶绿茶粉水溶液的青草香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为改良速溶茶粉加工食品的风味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5.
采用Kramer感官品评,并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方法,研究黑曲霉β-葡萄糖苷酶对赤霞珠葡萄新酒酶解增香调控的最佳条件及香气物质影响。结果表明,酶解增香处理的最佳条件为酶解温度45℃、酶解时间4.0 h、加酶量4.0 U/m L。酶解样品经SPME-GC-MS检测分析,共定性出59种呈香物质,方差分析得知其中35种物质酶解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香气物质相对含量总量增加24.59%,其中以萜烯及C13-降异戊二烯类物质增量最为明显,为118.54%。酶解处理对提高葡萄酒中典型性香气,进一步改善葡萄酒风味起到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β-葡萄糖苷酶对刺梨汁香气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龙里刺梨为研究对象,通过Amberlite XAD-2树脂对刺梨汁中游离态和键合态香气物质进行分离,不同来源β-葡萄糖苷酶酶解刺梨汁,经气质联用(GC-MS)仪分析,比较其酶解效果及差异性。结果表明,木霉β-葡萄糖苷酶酶解刺梨汁释放11种风味物质。杏仁β-葡萄糖苷酶酶解释放26种风味物质,其中叶醇、己醇、茶香酮、异香叶醇、紫罗烯、棕榈酸等20种风味物质均为嗅感物质且含量较高,可作为刺梨汁的增香酶制剂。刺梨汁中共检测出43种游离态风味物质,主要以酚类和酯类为主;通过杏仁β-葡萄糖苷酶酶解后检出33种键合态风味物质,以酮类和醛类为主,8种物质同时存在于游离态和键合态物质中,且在键合态中释放出新的风味物质26种。  相似文献   

7.
以安梨皮渣为原料制备安梨皮渣酒和皮渣醋,在酒精发酵前添加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酶解,以不添加β-葡萄糖苷酶样品为对照。经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定性和定量分析,在对照皮渣酒、酶解皮渣酒、酶解皮渣醋样品中分别检测出芳香成分57、62、41 种。其中醇类和酯类物质在3 种样品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固定化β-葡萄糖苷酶酶解皮渣酒中挥发性物质总含量(6 706.43 μg/L)较对照皮渣酒(3 383.61 μg/L)提高了98.20%。再以β-葡萄糖苷酶酶解皮渣酒为原料,进行醋酸菌发酵后共检测出挥发性物质10 179.19 μg/L。安梨皮渣酒和皮渣醋中香气成分组成上差异较大,醋酸菌发酵在保持安梨本身特征性香气的同时,进一步形成了具有水果醋特征性香气的物质。  相似文献   

8.
酒类酒球菌(Oenococcus oeni)是葡萄酒苹果酸乳酸发酵(MLF)中的主要微生物,糖苷物质是葡萄酒中的重要香气前体物,β-葡萄糖苷酶是降解糖苷物质的关键酶。酒类酒球菌β-葡萄糖苷酶对增加葡萄酒香气,提升葡萄酒整体品质具有重要作用。该文介绍了β-葡萄糖苷酶的定义、分类、作用机制和测定方法,阐述了酒类酒球菌β-葡萄糖苷酶活,探讨了pH值、发酵温度、乙醇浓度、糖含量和二氧化硫含量对酶活的影响,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研究了酒类酒球菌β-葡萄糖苷酶基因,并对酒类酒球菌葡萄糖苷酶未来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这对深入认识葡萄酒生物增香机理和提高葡萄酒整体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柠檬果汁酶解前后香气成分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测定了新鲜柠檬汁及经杏仁β-葡萄糖苷酶酶解处理的柠檬汁的各香气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鉴定出25种香气物质,新鲜柠檬汁中检出其中的23种,酶解汁中检出25种.经过酶解工艺处理后,酶解汁中香气成分的总量增加了11%,种类有所增加,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变化不大,说明酶解处理不仅较好地保留了原汁香气的协调性,还释放出了新的潜在香气物质,弥补了加工过程中香气物质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处理方法对茶叶提取液香气成分的影响,分别采用超声波和β-葡萄糖苷酶、纤维素酶、果胶酶辅助提取,结合GC-MS技术和感官评价对茶叶提取液进行香气特征和组分分析,利用气味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 OAV)结合主成分分析探讨提取液中关键香气物质。GC-MS结果显示,不同处理方法的茶叶提取液香气成分组成和含量有一定差异,共鉴定出87种化合物,共有香气物质58种,其中醇类物质最丰富,含量最高。OAV结果表明,β-紫罗兰酮、香叶醇、芳樟醇是主要的关键香气物质,以花香为主体香,反,反-2,4-癸二烯醛还赋予纤维素酶提取液浓郁的脂香。主成分分析发现,因关键香气物质不同使得4种提取液香气差异较大。感官评价表明,β-葡萄糖苷酶提取液的香气浓郁且持久性好,协调度高,层次感丰富。香气物质组成和含量的不同造成香气差异较大,以β-葡萄糖苷酶提取液的整体香气最佳。  相似文献   

11.
老鹰茶特征性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蕾  王杰  罗理勇  曾亮 《食品科学》2019,40(10):220-228
为了解老鹰茶特殊香气的成因,以17 个市售老鹰茶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香气成分组成,结合主成分分析、香气活性值、含量比较共同筛选确定老鹰茶的特征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老鹰茶的香气成分主要包括6 大类:萜烯烃类61 种,醇类22 种,醛类15 种,酮类10 种,酯类4 种,其他类5 种,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经主成分分析,筛选出α-古巴烯、α-檀香醇等20 种香气成分对老鹰茶香型具有较大贡献;香气活性值与含量比较分析表明,月桂醛、β-紫罗兰酮、表蓝桉醇等38 种成分对老鹰茶香气贡献较大;综合主成分分析、香气活性值、含量比较3 种方法确定斯巴醇、α-波旁烯、去氢白菖烯等12 种香气成分是老鹰茶特征刺激性樟香的主要成因;月桂醛、α-蒎烯、3-蒈烯、β-紫罗兰酮等17 种成分为老鹰茶增添花果香、松脂香;α-檀香醇、α-古芸烯、愈创木烯等9 种成分呈现老鹰茶的木香、檀香、草药香。  相似文献   

12.
葡萄酒酿造过程中产β-葡萄糖苷酶酵母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葡萄酒酿造的微环境中,产β-葡萄糖苷酶的酵母菌种类繁多,其酶的活性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该文对产β-葡萄糖苷酶的酵母菌种类、产酶部位、产酶工程菌的构建、产酶酵母菌的选育方法以及酿造过程中酶解产香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高产β-葡萄糖苷酶酵母菌的选育和葡萄酒酿造过程中香气品质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β-葡萄糖苷酶酶解作用对蟠桃汁风味变化的影响,实验采用GC-MS检测技术对不同酶解处理方式的蟠桃汁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通过重复性实验、化学反应推断和主成分分析(PCA)构建了蟠桃汁中不同挥发性物质种类与感官属性间的相关性响应模型。结果表明:单一的热反应对蟠桃汁的挥发性物质组成影响很大,酯类、醇类物质丧失明显,β-葡萄糖苷酶酶解后能够较为明显的提高酯、醇类物质整体含量,论证了β-葡萄糖苷酶对蟠桃汁增香作用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结合PCA分析发现大部分的酯类和醇类与优良感官属性如桃果香、花清香、香甜味呈现正相关性,而烃类和杂环类物质则与不良风味属性(异味和蒸煮味)呈现较大响应度,结果再次证实β-葡萄糖苷酶能够对蟠桃汁的风味品质优化起到积极作用,适合引入到实际生产中作为蟠桃汁增香酶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对西双版纳和保山2种滇产艾纳香的挥发性成分进行研究,揭示其主要香气成分并比较产地差异。方法样品经50℃加热1.0 h,顶空富集30min,在250℃解析2.0min后利用GC-MS进行测定,对其香气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以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个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2种艾纳香中分别分离鉴定了57、53种化合物,占各自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8.32%和98.14%,其中2种艾纳香的共有化合物为52种。樟脑、(-)龙脑、β-石竹烯、α-蒎烯、β-蒎烯、莰烯等6种香气成分占版纳艾纳香挥发性成分总量的86.31%,占保山艾纳香82.00%。樟脑、(-)龙脑、β-石竹烯等3种成分占版纳艾纳香挥发性成分总量的63.02%,保山的为48.10%。结论西双版纳及保山2种滇产艾纳香的挥发性成分种类基本一致,且具有6种共同的主要香气成分,但6种主要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存在明显不同,保山艾纳香中的樟脑、(-)龙脑、β-石竹烯3种香气成分含量明显更丰富,而另外3种成分低于版纳艾纳香。研究结果可为滇产艾纳香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奶油酶解增香研究主要是以奶油或无水奶油为原料,利用脂肪酶酶解乳脂肪,通过控制酶解条件,得到不同香气特征的酶解产物。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酶解奶油产物的风味物质,通过气-质联用结合气相-嗅闻法(GC-O)分析酶解奶油样品的特征风味成分,确定其中的主要呈香物质以及各物质对风味的贡献度。通过嗅闻实验最终检测到17种与样品风味有对应关系的挥发性物质,其中丁酸、己酸、癸酸、辛醛、柠檬烯、辛酸、己酸乙酯、δ-己内酯、乙酸、己酸丁酯等组分的气味强度较高,是酶解奶油产物的主要呈香组分。  相似文献   

16.
夏延斌  邓佐 《现代食品科技》2013,29(11):2752-2756
为考察普通甜菊干叶与按绿茶加工方式加工的甜菊茶制品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普通甜菊干叶检出76种挥发性物质,而按绿茶加工方式得到的甜菊茶制品检出73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共有的香气成分有β-榄香烯、α-香柠檬烯、(E)-β-金合欢烯、α-葎草烯、反式-橙花叔醇等,但各自的相对含量差别较大;另外,甜菊茶制品与甜菊干叶具有自己独特的香气成分,甜菊干叶的特有香气成分主要有石竹烯、甘香烯等。甜菊茶制品的特有香气成分主要有柏木烯醇、二氢猕猴桃内酯、(-)-异丁香烯等挥发性成分。甜菊茶制品与甜菊干叶挥发性成分相比,烯烃类化合物的种类及含量有所减少,而醛类、脂类、醇类化合物类有所增加,说明快速热加工对甜菊叶具有增香去异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β-葡萄糖苷酶对糖苷键的水解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酿酒、茶增香、保健品开发等领域.发酵环境中非酿酒酵母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活力高于酿酒酵母,可在酿酒酵母酶活力不足时进行补充.本文对发酵过程中不同的影响因素如酵母合成和释放β-葡萄糖苷酶的能力、发酵环境中的温度、酸碱度和可发酵糖浓度等对β-葡萄糖苷酶活力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对...  相似文献   

18.
通过来源于微生物的β-葡萄糖苷酶与常规的杏仁酶酶解糖苷键,释放出的键合态芳香组分的成分和含量比较表明:杏仁酶对橙汁的键合态组分的酶解效果好于微生物酶,但对橙皮的作用效果相反;橙汁(皮)中键合态芳香物质成分近似于游离态芳香组分。说明来源于微生物的β-葡萄苷酶是一种来源广泛、价格低廉适合于工业化生产,具有自然增香作用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19.
酶解法提取多糖条件温和,能提高多糖得率,而酶解用酶种类和浓度可能对多糖的生物活性如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有一定影响。采用纤维素酶、柚苷酶、β-半乳糖苷酶、α-淀粉酶、中性蛋白酶和碱性蛋白酶6种常用酶分别对桦褐孔菌高温水提粗多糖(High temperature water-extracted polysaccharides,HIOP)进行酶解,测定酶水解前后对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原HIOP在10μg/m L时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83.72%相比,经α-淀粉酶、β-半乳糖苷酶、柚苷酶、纤维素酶、中性蛋白酶和胃蛋白酶酶解处理后的HIOP,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显著降低。表明HIOP均不适合用这6种酶酶解法来提取。  相似文献   

20.
研究佛手精油的挥发性物质和关键香气成分。佛手经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结合气相色谱-嗅闻(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技术对挥发性物质和香气成分进行分析。GC-MS-O检测出36种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为D-柠檬烯(34.69%)、γ-松油烯(20.42%)、β-甜没药烯(4.59%)。采用稀释法和强度法分析发现D-α-蒎烯、D-柠檬烯、β-芳樟醇、别罗勒烯、4-松油醇、α-佛手柑烯具有较大的香气强度;D-α-蒎烯、β-蒎烯、β-罗勒烯、橙花乙酸酯、α-佛手柑烯具有较大风味稀释因子。综合分析认为D-α-蒎烯和α-佛手柑烯是佛手精油的关键特征香味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