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瑞士乳杆菌L7(Lactobacillus helveticusL7)洗涤菌体生物合成共轭亚油酸(CLA)的能力,通过单因素和正交优化研究,确定了瑞士乳杆菌L7洗涤菌体合成c9,t11-CLA的最适条件:0.05mol/LPBS缓冲液(pH5.8)、1.00mg/mL亚油酸、23℃反应12h。在最适转化条件下,c9,t11-CLA产量达到0.54mg/mL。结果表明,洗涤菌体合成CLA的产量和分批发酵相近,可以继续进行瑞士乳杆菌L7固定化细胞发酵生产CLA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从酸菜汁中分离出的一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LT2-6能将亚油酸转化成共轭亚油酸。该菌株在MRS培养基中经0.03%(w/v)的亚油酸诱导培养后,所获得的洗涤细胞具有很强的转化能力。在厌氧环境下利用L.plantarumLT2-6的洗涤细胞进行转化生成CLA的反应。结果表明,适宜反应条件为:温度30℃、pH7.0(0.1mol/L的磷酸盐缓冲系统)、细胞浓度20%(w/v)、游离亚油酸浓度1.5%(w/v)、反应时间64h,获得CLA最高产量为7.87mg/mL,产物为c9、t11/t9、c11-CLA。  相似文献   

3.
从酸菜中分离出的一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诱导培养,在氮气保护下利用休止细胞催化制备共轭亚油酸.0.1M磷酸钠缓冲液、pH值7.0、亚油酸浓度2%(w/v)、细胞浓度20%(w/v)、30℃,反应64h,共轭亚油酸产量最高.c9,t11/t9,c11-CLA异构体在产物脂肪酸中的比例为30%.  相似文献   

4.
从传统泡菜中筛选得到1 株乳酸菌lp15 能够合成共轭亚油酸(CLA),经16S rRNA 全序列分析法和API 系统鉴定法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利用人工诱变方法,以lp15 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硫酸二乙酯(DES)依次诱变处理,经进一步液体发酵复筛获得多株突变菌株,CLA合成能力较出发菌株提高了29.3%~52.2%。其中lp15-2-1 突变菌株为CLA 生成能力最高菌株,MRS 培养液中添加0.2mg/mL LA 培养48h,CLA 产量达30.13μg/mL。经气相色谱(GC)检测分析,产物中cis9, trans11- 共轭亚油酸(c9, t11-CLA)占76.5%,trans10, cis12-共轭亚油酸(t10,c12-CLA)占23.5%。  相似文献   

5.
植物乳杆菌发酵脱脂牛乳生成共轭亚油酸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提高发酵牛乳共轭亚油酸(CLA)含量,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T2-6)发酵添加亚油酸的脱脂牛乳,并对其生成CLA的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种后6h CLA开始生成,24h CLA生成量达到最高,再延长发酵时间后CLA生成量缓慢下降。接种3~12h,牛乳滴定酸度快速增加,12h后滴定酸度增加缓慢。发酵18h时CLA的生成速率最大;24h时,牛乳pH降到4.0,CLA生成基本停止。牛乳发酵过程中,pH下降是影响植物乳杆菌LT2-6转化LA生成CLA的主要因素。脱脂牛乳中加入LA,经植物乳杆菌LT2-6发酵、脂肪酸萃取和甲酯化,并用气相色谱检测,结果显示:生成的CLA主要为cis9、trans11/trans9和cis11-CLA。  相似文献   

6.
一株植物乳杆菌转化生成共轭亚油酸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一株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LT2-6)发酵转化亚油酸(LA)生成共轭亚油酸(CLA)的特性研究。微氧环境有利于CLA的生成;温度为37℃、初始pH为7.0、底物LA浓度为0.075%时,菌体生长及CLA生成量较高。时间曲线结果表明,接种后8h,CLA开始生成;发酵24h时,CLA生成量达到最高(0.29g/L),LA转化率为387%。生成的CLA产物主要为cis9,trans11/trans9,cis11-CLA。  相似文献   

7.
赵微  张峰  张和平  赵国芬 《食品科学》2021,42(10):94-103
研究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p-8的菌体、菌体破碎液和重组亚油酸异构酶系转化亚油酸(linoleic acid,LA)为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的能力和机制。结果表明:L. plantarum p-8在含有LA的MRS上清液和菌体破碎液体外催化LA时,都可以低效产生cis9,trans11-CLA(c9,t11-CLA)、trans10,cis12-CLA(t10,c12-CLA)和trans9,trans11-CLA(t9,t11-CLA),但菌体中只有很少的t10,c12-CLA。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结果表明,亚油酸异构酶系的表达水平较低可能是CLA产量较低的原因。独立表达的重组亚油酸异构酶系成员、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lavin denine dinucleotide,FAD)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都存在才可完成LA转化为c9,t11-CLA、t10,c12-CLA和t9,t11-CLA,转化途径与L. plantarum AUK1009一致。L. plantarum p-8的亚油酸水合酶经同源建模后有3 个结构域,底物结合位点与FAD位点位于3 个结构域连接处的疏水空腔中,M76和Y180是2 个必需基团。  相似文献   

8.
瑞士乳杆菌L7生物转化共轭亚油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瑞士乳杆菌L7(Lactobacillus helveticusL7)分批发酵生物转化c9,t11-CLA的优化条件:MRS培养基、30℃发酵、静置培养、LA浓度为1.000 mg/mL、发酵时间36h。5L发酵罐分批发酵时,c9,t11-CLA的产量高达0.572 mg/mL。  相似文献   

9.
该文研究了在MRS培养基中添加0.05 mg/mL LA(Linoleic acid,LA)和不同浓度的乙醇时植物乳杆菌p-8的CLA(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转化率和CLA合成相关酶转录水平的差异情况。结果显示,发酵液中的三种CLA异构体转化率都是在添加0.50%乙醇时最高,其中转化cis9,trans11-CLA(t9,t11-CLA)异构体最高,为2.49%,比不添加乙醇增加2.37倍。添加不同浓度乙醇的发酵液中trans10,cis12-CLA(t10,c12-CLA)转化率都是最低的。菌体中产生的CLA非常少,但规律与发酵液的基本一致。添加0.50%乙醇菌体中t9,t11-CLA转化率最高,其转化率仅为0.05%,比不添加乙醇增加了5倍。当乙醇浓度高于0.50%时,各种不同CLA异构体的转化率却都减少。结果表明CLA是在胞液内产生后再被运转到胞外的,一定浓度范围内的乙醇胁迫通过提高CLA合成相关的酶基因转录水平,进而促进了CLA的转化,可见CLA合成相关酶基因转录水平是造成CLA转化率差异的主要原因。结果为阐明植物乳杆菌p-8产CLA的分子机制和寻找有效提高CLA生成的调控手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酸菜中分离出的一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诱导培养,在氮气保护下利用休止细胞催化制备共轭亚油酸。0.1M磷酸钠缓冲液、pH值7.0、亚油酸浓度2%(w/v)、细胞浓度20%(w/v)、30℃。反应64h,共轭亚油酸产量最高。c9,t11/t9,c11—CLA异构体在产物脂肪酸中的比例为30%。  相似文献   

11.
以红花籽油为原料,比较了2种高纯度共轭亚油酸(CLA)的制备方法:(1)碱法异构化-尿素包合、(2)皂化-尿素包合-碱法异构化。针对每种方法确定了尿素包合和碱法异构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所得的CLA异构体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按照方法(2)先获得高纯度亚油酸(LA),再对其碱法异构化制备CLA可以得到纯度更高的产品。该方法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制备得到的CLA的纯度为97.22%,收率为32.08%,其中c9t11-CLA含量为45.14%,t10c12-CLA含量为49.12%。  相似文献   

12.
共轭亚油酸(CLA)是一类具有不同位置和几何异构体的十八碳二烯酸的总称。CLA因结构多样而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目前研究较多的活性异构体为c9,t11-CLA和t10,c12-CLA。生物合成法因产物结构单一、安全性高而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然而其产量仍有待提高。本研究从内蒙古传统发酵乳中筛选鉴定到10种菌株,选择CLA产量较高的植物乳杆菌HB-01,测定其发酵性能。利用均匀设计优化发酵条件为接种量4%,LA添加量0.7 mg/mL,pH 6.5,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32 h,4℃后熟12 h。  相似文献   

13.
共轭亚油酸(CLA)是亚油酸(LA)的一组位置和空间异构体的总称,其中具有生理活性的异构体是c9,t11-CLA和t10,c12-CLA,它们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医药价值。在乳球菌属和链球菌属等乳酸菌、丙酸杆菌、瘤胃细菌以及其它菌属中,分离纯化得到的亚油酸异构酶,可催化LA异构化为CLA,利用酶法合成CLA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化学合成法的缺陷。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紫外、微波、等离子体诱变、离子注入等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变、改造亚油酸异构酶,优化产酶条件和酶学特性,还阐述利用定点突变、基因敲除等基因工程方法,对生产菌株进行改造和培养条件优化,提高CLA产量的相关研究,为进一步筛选出高产共轭亚油酸菌株和CLA的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亚油酸异构酶能够催化亚油酸(LA)生成不同类型共轭亚油酸(CLA),共轭亚油酸是一类由不同位置和几何异构体组成的有两个共轭双键的十八碳二烯酸,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且广泛存在于多种食物中。目前报道的丙酸杆菌虽能够生产t10,c12-CLA,但含量较低。为提高CLA的产量,以痤疮丙酸杆菌的亚油酸异构酶基因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扩增亚油酸异构酶基因到大肠杆菌中表达,采用亲和层析的方法分离纯化重组大肠杆菌发酵液中的亚油酸异构酶。优化的亲和层析条件:上样量10 m L,流速0.25 m L/min。酶被纯化了13.22倍,比活力达12.30 U/(mg蛋白),回收率为94.84%。经SDS-PAGE检测,该蛋白分子质量为55 ku。采用气相色谱检测该蛋白催化LA生成t10,c12-CLA,酶活为(34.775±0.07)U/m L,该酶为亚油酸异构酶。  相似文献   

15.
郑钰  王武  张静  陈姗姗 《食品科学》2009,30(23):383-387
亚油酸异构酶可由保加利亚乳杆菌经诱导产生,可以将亚油酸(LA)转化为共轭亚油酸(CLA)。本实验对诱导保加利亚乳杆菌产亚油酸异构酶的条件进行研究,利用紫外和气质联用仪(GC-MS)检测所生成的CLA。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1.5‰(V/V) LA 时所产酶的共轭亚油酸转化率最高;温度为36℃,培养36h 为较适的培养条件;单独添加0.1%(m/V)的乳糖或0.1%(m/V)的氯化钠有利于诱导产酶;在培养基中直接添加LA 的效果优于培养3至12h 后再进行添加。诱导所产酶可将LA 转化为CLA,且含有9c,11t-CLA 异构体。  相似文献   

16.
共轭亚油酸高产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共轭亚油酸(CLA)因具有抗肿瘤、增强免疫力、抗动脉粥样硬化、减肥、抗氧化等功效,在医药与保健食品领域显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获得CLA的主要途径是化学合成法,化学合成法产量高,但产物异构体众多,成分复杂,分离提纯困难,生物法因其反应条件温和,产物成分较单一,在食品医药领域展现出了良好前景。为筛选共轭亚油酸高产菌株,本文在有氧条件下,采用MRS培养基从泡菜环境中分离出16株产共轭亚油酸的菌株,其中PC-3菌株具有较高的CLA转化率,且能将亚油酸转化为具有生物活性的c9,t11-CLA和t10,c12-CLA。经形态学特征(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生理生化试验分析(API-50CHL)及16S r DNA序列分析及同源性分析,PC-3菌株被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C-3),其16S r DNA基因序列长度为1460 bp,该序列Gen Bank的登陆号为JX270774.1。  相似文献   

17.
研究利用Lipase AYS催化甲醇和共轭亚油酸(CLA)进行酯化反应,以期对共轭亚油酸异构体进行拆分制备共轭亚油酸功能单体。通过考察酯化反应的影响因素,确定了最优反应条件为:Lipase AYS加酶量180 U/g,反应温度40℃,CLA与甲醇摩尔比1∶1,缓冲液p H 6.5。在最优条件下反应8 h,总酯化率为49.5%,分离产物可以得到甲酯相与脂肪酸相,甲酯相中c9,t11-CLA甲酯的拆分效率达到86.2%,脂肪酸相中t10,c12-CLA的拆分效率达到80.0%,两者回收率分别为72.4%和54.2%。  相似文献   

18.
周倩  刘佩  马鎏镠  阮晖  何国庆 《食品科学》2010,31(21):195-199
对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lp15-2-1 转化亚油酸生成共轭亚油酸(CLA)发酵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佳接种量、培养温度、初始pH 值、培养时间、亚油酸添加时间、亚油酸质量浓度。采用响应面Box-Benhnken 试验设计,建立初始pH 值、培养温度和亚油酸质量浓度的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模型,所得植物乳杆菌发酵产共轭亚油酸的最佳参数为:温度30℃、亚油酸质量浓度0.21mg/mL、初始pH6.3,此条件下,CLA得率为44.77μg/mL,CLA 理论得率为45.326μg/mL,转化率为21.32%,与优化前转化率7.78% 相比,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9.
夏嘉祎 《中国油脂》2021,46(2):102-106
以选定的乳杆菌为对象,系统性地探究其生物转化共轭亚油酸(CLA)的规律,并筛选得到高产菌株。首先用酶标仪快速检测法,对5个种属76株乳杆菌生物转化CLA的能力进行了分析,然后利用GC-MS进一步分析高产菌株生物转化CLA产物异构体组成。结果显示:植物乳杆菌大部分可生物转化CLA,但菌株间转化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副干酪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卷曲乳杆菌普遍具备生物转化CLA的能力,但转化能力不高;唾液乳杆菌普遍不具备生物转化CLA的能力。筛选得到3株高产菌株,其中植物乳杆菌CCFM241 CLA的转化能力最高,CLA转化率为16.35%,转化产物存在3种CLA异构体,以t9,t11-CLA为主。  相似文献   

20.
朱义松  刘晓华  曹郁生 《食品科学》2012,33(21):231-235
对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L7发酵生产c9,t11-CLA的固定化条件进行研究。应用响应面法对细菌固定化的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优化条件为:海藻酸钠质量浓度1.78g/100mL、氯化钙质量浓度3.13g/100mL、固定化时间60.30min,利用在此条件下制备所得的固定化胶珠发酵,c9,t11-CLA的产量达到561μg/mL。固定化细胞重复利用5次后活力没有明显变化,c9,t11-CLA产量保持在549μg/mL。电镜观察发现,固定化胶珠表面及内部为错综复杂的网状通道结构,能够很好的满足物质的传递。结果表明菌体细胞经海藻酸钠固定,可以有效提高菌体的重复利用率,从而降低c9,t11-CLA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