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规律及流行特点,探讨其空间聚集性,为预防和控制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提供措施建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9年全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进行分析比较,采用Arcgis 10.6软件对数据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绘制相关地图。结果 2010—2019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共报告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1 110起,中毒49 457例,死亡87例。第三季度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9月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高发月份。在查明原因的事件中,肉与肉制品污染引起的事件数(19.10%)最多。非伤寒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分别占事件总数和中毒总人数的56.04%和61.17%。发生在集体食堂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数(39.46%)和中毒人数(34.79%)最多,发生在家庭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死亡人数最多(83.91%)。广东、四川、云南、广西、山东等地报告的事件数和中毒人数居全国前5位,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在空间上呈现集聚性分布,热点地区主要分布于云南省大部分地区,广西西部及北部、四川省南部、重庆市、湖北省西部及北部、湖南省西部及南部、广东省中部及北部。结论 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数、事件起数居于各类食物中毒事件首位,建议相关部门在重点时段,对集体食堂、餐饮服务单位等重点场所加强监管,严格落实各项食品安全标准及要求,对重点人群加强宣传教育。建议细菌性食物中毒热点地区探索其空间聚集性的形成原因及机制,采取相对应措施减少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中北部地区,由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频有发生,中毒食物多为变质的发酵玉米面制品、长时间泡发的木耳和变质的银耳等。然而近年来南方地区相关中毒案例显著增长,广东传统河粉等米面淀粉制品存在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致人中毒死亡的风险,其毒素的致死率高,危害性强,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本综述总结了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及其毒素米酵菌酸在理化、生化、检测技术、污染状况和影响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鲜湿米粉中毒事件作出思考,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两起酵米面黄杆菌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郭玉来,孙金,杜景林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卫生防疫站(066500)1993年9月2日和9月9日,我县先后发生两起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进食人数10人,中毒人数8人,死亡3人。其中,一起发病率、死亡率均为10...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了一起因食用变质粘玉米面引起的食物中毒,24人进食,21人中毒,6人死亡。从剩余粘玉米中分离出两株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毒试验阳性;薄层层析法检出米酵菌酸含量分别为83.3ppm 和166.6ppm,临床表现以恶心、呕吐、腹痛、上消化道大量出血、肝脏进行性肿大、全身皮肤黄染、肾功能衰竭、脑水肿等为主。1988年8月10日,江苏省如皋县发生一起食用变质粘玉米面引起的食物中毒,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细菌学检验和毒素测定,证实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体外毒素——米酵菌酸所致。  相似文献   

5.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椰毒假单胞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快速检测椰毒假单胞菌的方法.根据公布的椰毒假单胞菌16S~23SrR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建立了LAMP反应体系,在此基础上检测了蜡样芽孢杆菌菌液和人工污染蜡样芽孢杆菌的银耳样品,并将LAMP法与PCR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LAMP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椰毒假单胞菌的检出限为5.4CFU/mL,是PCR方法检测灵敏度的1000倍,人工污染银耳样品中的椰毒假单胞菌的检出限为76CFU/g,样品中椰毒假单胞菌的检测过程(包括DNA提取、LAMP和电泳)可在2h内完成,因此LAMP可以简便快速有效地检测食品中的椰毒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广西酵米面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及其规律,为有效开展防制酵米面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对1996-2005年广西酵米面食物中毒的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1996-2005年广西共报告11起酵米面中毒,中毒77人,死亡50人,病死率64.94%。中毒地点主要发生在广西西北部的巴马、隆林、凌云等8个山区县的农户,中毒原因系食用制作后贮存多日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的酵米面所致。调查结果显示,酵米面食物中毒是危害广西西北部山区村民身体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做好宣传教育,使村民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改变食用制作后贮存多日的酵米面习俗,是防止酵米面食物中毒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286起沙门菌食物中毒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预防沙门菌食物中毒的发生,对山东省1983年~2002年的沙门菌食物中毒情况进行了分析.20年共发生沙门菌食物中毒286起,11228人中毒,15人死亡.平均年发病率为1.13/10万,病死率为0.13%,2、3季度为中毒高峰季节,中毒起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5.87%、72.73%、80.00%;中毒地区以农村为主,是城市的6倍;中毒食品以猪肉最多,中毒起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61.18%、62.46%、80.00%;中毒责任单位主要源自个体商贩,中毒起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46.50%、51.28%、46.67%;中毒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原料污染造成的,中毒起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44.41%、42.12%、53.33%.为减少该类中毒发生,建议夏秋季节加大对流通领域肉类食品的抽检力度,在农村加大食物中毒的常识、预防措施的宣传,以减少该类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的病原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食物中毒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为查明中毒原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离鉴定和毒性试验按照国家标准方法 WS/T 12—1996《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和GB/T 4789.2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进行。米酵菌酸检测按照GB/T 11675—2003《银耳卫生标准》执行,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样品开展检测。结果经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仪和基因指纹鉴定仪进行鉴定,4份样品中3份鉴定结果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小鼠毒性试验阳性。4份样品均检测出米酵菌酸。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源于食源性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  相似文献   

9.
近日,卫生部通报,今年第三季度共收到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65起,中毒2382人,其中死亡50人。与2011年同期相比,报告起数减少11%,中毒人数减少26.1%,死亡人数减少18%。按食物中毒原因分析,第三季度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事件的中毒人数最多,占总中毒人数的53.6%,主要是由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肉毒毒素等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有毒动植物及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是第三季度食物中毒事件造成人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1997-2007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广州市食物中毒事件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7-2007年的食物中毒档案资料,建立数据库,归类统计分析。结果1997-2007年广州市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520起,中毒人数10103人,死亡41人,发病率为12.82/10万,平均中毒规模为19.43人/起;中毒起数和发病率总体呈阶段性上升趋势,但中毒规模呈下降趋势;中毒高发时间在5-10月份;中毒食物以动物类食品为主(52.69%);42.31%的中毒场所发生在集体食堂;致病因素以微生物污染为主(52.31%);中毒发生原因主要为生熟食品交叉污染以及原料污染或变质;引起中毒死亡主要原因为毒蘑菇和假酒中毒。结论广州市食物中毒预防与控制重点是集体食堂熟肉食品微生物性中毒;加强预防食物中毒宣教工作将有效控制误食有毒食物中毒死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分析云南省一例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事件。 方法 参照GB/T 4789.2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对样品进行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检测。按照GB 5009.189-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米酵菌酸的测定》检测样品中的米酵菌酸, 采用液相色谱法对样品进行检测。用VITEK 2COMPACT 全自动微生物生化鉴定仪和飞行时间质谱进行微生物鉴定。结果 2份样品鉴定结果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2份样品均检测出米酵菌酸, 含量分别为18.0和24.2 mg/kg。 结论 本次食物中毒源于食源性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降低湿米粉中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风险,防止湿米粉米酵菌酸中毒事件发生。方法:采用加热和紫外的方法对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的灭活条件进行研究。结果:加热和紫外均可以杀灭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结论:湿米粉企业可以使用加热或紫外的方法来防止产品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  相似文献   

13.
采用在湿米粉及其原料米和米浆中分别接入不同浓度(103、105和107 cfu/mL)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简称“椰毒假单胞菌”),在最佳产毒温度(26 ℃)和最佳生长温度(36 ℃)中培养并检测毒素米酵菌酸含量变化等技术,研究分析了椰毒假单胞菌在三种食物基质中的生长产毒规律以及相关风险。结果表明:椰毒假单胞菌产米酵菌酸的量与食物基质中椰毒假单胞菌量呈正相关,与食物性状、含水量等有较大相关性;相同接菌量、培养温度和时间下,湿米粉中米酵菌酸含量高于原料米和米浆(最高约5000多倍);湿米粉和原料米分别接菌105 cfu/mL、26 ℃和36 ℃培养,培养48 h时湿米粉中米酵菌酸含量可高达27 mg/kg,风险较高,原料米培养期间(35 d)米酵菌酸含量约在0.7~16 µg/kg,风险较低。研究提示应从原料、生产、储运、经营和消费全链条来加强防控湿米粉被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产毒。  相似文献   

14.
食事资讯     
2000年全国食物中毒超六千 2000年,卫生部收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50起,有6237人中毒,135人死亡。这是卫生部近日向传媒通报的一个内容。 据介绍,细菌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化学性食物中毒发生率最高,死亡人数最多;学生集体食堂中毒人数最多;家庭就餐引起中毒的致残数最多。在食物中毒的原因中,由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问题十分突出,主要是人为投毒和家药不合理使用造成食物污染所致;细菌性食物中毒未得到有效控制;有毒动植物中毒不容忽视。有关报告表明:我国目前没有疯牛病 农业部的有关评估报告显示:由于管…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了由不同种植银耳后,于同一个时间,银耳生长过程中腐烂变质,人们食了变质银耳而中毒。对中毒同批变质及未变质银耳进行了病原菌培养及毒素检验。共检验各种银耳23份,其中检出椰毒假单胞菌毒素者9份,检出椰毒假单胞菌者15份,对检出的菌株进行了系统鉴定及产毒试验;在检验过程中对增菌培养基和分离培养基进行了对比观察,其结果增菌比直接分离,培养基内加入一定量氯霉素比不加者效果为好。对该菌在我省布分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提出预防酵米面及银耳中毒对策。  相似文献   

16.
调查分析安康市食品污染状况,预防食物中毒暴发流行。按照《全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的要求采样、检测、保存菌株、网络报告。共计监测672份样品,检出致病菌50株,总检出率7.44%。检出沙门、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大肠杆菌O157∶H7,检出率分别为0.17%、3.21%、2.87%、6.76%、0.83%;阪崎肠杆菌、致泻大肠杆菌、大肠杆菌O104∶H4、志贺氏菌均未检出。安康市食品致病菌污染状况复杂,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检出率较高,尤其应注意单增李斯特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17.
报导了我省首次从一起霉变甘薯淀粉食物中毒标本中分离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该菌株经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及产毒试验予以证实。同时测定了患者发病后急性期的血清抗体及同周围正常人群血清抗体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证实本次食物中毒由该菌引起本菌的检出,对我省今后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酵米面中毒(也称臭米面中毒)是由椰毒假单膪菌酵米面亚种(曾称酵米面黄杆菌)毒素引起的一种食物中毒。[1]由于酵米面中毒病死率高,危害较大,全国各地对其中毒病因,防治方法等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1983~1988年我院收治了两起共11例患者。经积极抢救治疗,有8人死亡,病死率为72.7%。本文就其临床表现,病原学检验和病理学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分析2018年广东省米面制品、淀粉及其制品中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方法 在广东省中选取粉丝粉条、河粉米粉等米面制品、淀粉及其制品的企业、超市、农贸市场及餐饮单位为采样点, 随机抽取1570份样品按照GB/T 4789.2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检验》进行检验和VITEK2鉴定。结果 1570份样品中5份检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 其中只有1份检出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 检出率为0.06%(1/1570)。结论 米面制品、淀粉及其制品中检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 表明广东省米面制品、淀粉及其制品中存在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风险。为最大限度降低或消除风险隐患, 相关部门应加强安全监管,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及米酵菌酸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及米酵菌酸的研究进展(综述)王静刘秀梅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100050)椰毒假单胞菌(Pseudomonascocovenenans)是1960年从印度尼西亚发酵食物Tempebongkrek中毒样品中分离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