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p H 7.41的生理条件下,以溴化乙锭(EB)作为光谱探针,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对茜草色素光泽汀(Luc)与DNA的相互作用机理做了初步探讨。同时还研究了光泽汀对DNA分子的热变性以及粘度影响。在碘化钾(KI)效应实验中,以碘化钾作为荧光猝灭剂探讨光泽汀与DN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循环伏安法法研究光泽汀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规律,根据循环伏安曲线及溴化乙锭对光泽汀与DNA作用的影响,推断光泽汀与DNA主要作用方式为嵌插。结果显示:光泽汀与DNA之间相互作用的结合比为n(Luc):n(DNA)=2:1,Luc-DNA复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8.12×104 L/(mol·cm)。在光泽汀存在的条件下,DNA分子的热变性温度和粘度都会增加,并且在碘化钾效应实验中可降低碘化钾的荧光猝灭效应,同时Luc的电化学变化规律同EB相似。在本实验条件下,光泽汀与DNA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存在嵌插。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银杏酚C15∶1与DNA的相互作用情况。方法:吖啶橙(AO)为荧光探针,在293 K和310 K p H7.4的Tris-HCl缓冲液中,采用荧光光谱法、粘度法和热溶解实验研究银杏酚C15∶1和鲱鱼精DNA的相互作用方式。结果:银杏酚C15∶1与AO-DNA之间的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作用力类型是以氢键作用为主,判断银杏酚C15∶1与AO-DNA之间的作用方式主要是嵌插作用。结论:粘度法及热变性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银杏酚C15∶1与AO-DNA之间的主要作用方式是嵌插模式。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EB与DNA体系进行了光谱法研究,发现EB与DNA之间具有嵌插作用,同时也研究了EB与鸟嘌呤,EB与腺嘌呤体系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发现EB与鸟嘌呤,腺嘌呤不发生作用,再次说明了EB是嵌入DNA的双链中,与单个碱基不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循环伏安法、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壳聚糖与DN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壳聚糖与DNA分子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DNA的紫外吸收光谱随壳聚糖浓度的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增色效应和较小的红移。同时发现,随着壳聚糖浓度的增加,NaH2PO4-Na2HPO4、DNA和溴化乙锭(EB)混合溶液的荧光强度值下降,说明了壳聚糖和EB与DNA之间的结合存在竞争性;随着NaH2PO4-Na2HPO4离子浓度的增加,壳聚糖-EB-DNA三者形成的平衡体系整体荧光强度不断减弱,表明壳聚糖是以静电与DNA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研究苯乳酸的防腐作用机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苯乳酸与小牛胸腺DNA(Thymus DNA,ct-DNA)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法测定ct-DNA在苯乳酸浓度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呈现增色效应和微小的蓝移(3 nm),紫外结合常数为Kb=8.4×10~3 M~(-1)(R=0.98849);在苯乳酸存在的情况下ct-DNA的激发波长280 nm,发射波长(300~500)nm下荧光强度明显增加,同时EB-DNA复合体系的荧光强度逐渐减弱,发生荧光猝灭;根据Sterm-Volmer方程得到PLA与EB属于静态和动态混合的猝灭方式。综合紫外和荧光光谱法分析苯乳酸与ct-DNA发生了静电结合和嵌插结合的作用。将光谱学应用于天然抑菌物质的抑菌机制研究中,为后续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研究明日叶根的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以及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在pH为7.2的Tris-HCl缓冲溶液体系中,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技术研究明日叶根黄酮和DNA复合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利用Stem-Volmer方程探讨明日叶根黄酮对DNA的荧光猝灭机制,计算出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DNA与明日叶根黄酮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25℃时结合常数为5.35×105L/mol,热力学参数rSs m=97.5 J/Kmol,rGs m=-3.32×104J/mol,rHs m=-4.147×103J/mol表明黄酮分子与DNA作用以氢键和范德华力为主,通过嵌插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均相法合成了水溶性壳聚糖季铵盐(HTCC),利用傅里叶红外(FTIR)光谱及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HTCC为壳聚糖C2位氨基H被季铵盐侧链取代的产物。在p H7.4的生理条件下,以吖啶橙(AO)为荧光探针,采用荧光光谱法、圆二色谱法,并结合小牛胸腺DNA(ct DNA)热变性测定等实验手段,初步探讨了HTCC与ct DNA的相互作用机理,荧光光谱的分析结果表明:HTCC对AO-ct DNA体系有猝灭作用,且符合静态猝灭特征。圆二色谱、热变性曲线分析结果表明:HTCC主要以嵌插的方式与ct DNA结合,使双螺旋结构更紧密。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采用荧光光谱、紫外- 可见光谱和盐效应等手段研究荷叶碱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pH7.4 的Tris - HCl 介质中, 以中性红为荧光探针,对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理条件下(pH7.4),荷叶碱与DNA 发生作用方式为混合方式,嵌插与沟槽作用是两种主要作用方式,DNA 对荷叶碱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测得其结合常数为1.396 × 106 L/mol。  相似文献   

9.
在生理酸度(pH7.4)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桑色素与溶茵酶(LYS)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发现,桑色素对溶菌酶的内源荧光产生强烈的猝灭作用,其荧光机理为静态与动态并存的复合猝灭方式.求出了不同温度下桑色素与溶菌酶作用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由Van't Hoff方程式计算了桑色素与溶菌酶反应的热力学参数:焓变(AH)和熵变(AS)值分别为-30.26kJ/mol和26.76(J/mol·K),表明桑色素与溶菌酶之间的作用力以静电引力为主.根据Fs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出了桑色素与溶菌酶色氨酸残基之间的结合距离为4.05nm.同步荧光光谱显示,桑色素使得溶菌酶的构象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0.
胡兴  张国文  付鹏  占春瑞 《食品科学》2010,31(19):146-149
在人体生理酸度(pH7.4)下,运用紫外、荧光光谱法和DNA 熔点实验研究抗蚜威与小牛胸腺DNA 的作用方式以及Cu2+、Ca2+ 和Mg2+ 分别对两者结合的影响。溴化乙锭(EB)竞争实验和DNA 熔点测定结果表明,抗蚜威主要是通过嵌插方式与DNA 碱基发生作用。3 种金属离子均能与抗蚜威络合,络合物的生成使体系的紫外吸收峰强度和形状发生改变,并能不同程度地猝灭DNA-EB 复合物的荧光;Cu2+、Ca2+ 的存在使DNA- 抗蚜威复合物的结合常数呈现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而Mg2+ 的参与能增强两者之间的结合。由此推断出,金属离子对抗蚜威与DNA 结合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金属离子与DNA 的碱基和磷酸基团间结合的相对亲和比。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赤藓红与溶菌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赤藓红能够以静态猝灭形式有效地猝灭溶菌酶的荧光,形成1∶1复合物。热力学结果表明赤藓红与溶菌酶体系主要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力和氢键,分子对接的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个观点。根据荧光实验数据建立了赤藓红与溶菌酶的结合率模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无论是蛋白结合率还是色素结合率都呈现下降的趋势,结合体系的稳定性越来越低,并且由分子对接结果得知结合作用会对溶菌酶的活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赤藓红与溶菌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赤藓红能够以静态猝灭形式有效地猝灭溶菌酶的荧光,形成1∶1复合物。热力学结果表明赤藓红与溶菌酶体系主要作用力类型为疏水作用力和氢键,分子对接的结果也进一步说明了这个观点。根据荧光实验数据建立了赤藓红与溶菌酶的结合率模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无论是蛋白结合率还是色素结合率都呈现下降的趋势,结合体系的稳定性越来越低,并且由分子对接结果得知结合作用会对溶菌酶的活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荧光光谱法与紫外光谱法研究胭脂红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荧光猝灭结果表明:在模拟生理条件(p H=7.4)下,胭脂红对蛋白质的动态猝灭常数为4.54×10~(13)L/(mol·s),属于静态猝灭;298K时其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分别为5.33×10~7L/mol和1.35;热力学参数熵变(ΔH)与焓变(ΔS)均为负数,表明胭脂红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和氢键;依据F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胭脂红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为3.75 nm,两者之间极有可能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现象,导致荧光猝灭。同步荧光光谱法和三维荧光光谱法试验表明:胭脂红引起BSA分子构象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单宁酸(tannic acid,TA)具有抑菌性、抗氧化性性能,镁离子具有重要的生理调节作用,通过络合反应将单宁酸和氯化镁制备成单宁酸络合镁(tannic acid complexing magnesium,T-Mg)。为了进一步了解T-Mg的一些功能,本文利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黏度法和热变性等方法在体外模拟体内环境研究了单宁酸络合镁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相互作用方式并进行分析。T-Mg与DNA相互作用后,随着DNA浓度的增加,T-Mg-DNA体系紫外吸收峰呈现先减色效应和微弱的红移,最大减色率为1.82%,后增色效应,增色率为5.2%;采用摩尔比法,在pH=7.4的缓冲溶液中,25℃时,最大吸收波长222nm处,求得T-Mg与DNA结合比为n(T-Mg):n(DNA)=5.88:1,结合常数为6.20×10~7L/mol;由于T-Mg嵌入到DNA碱基对之间,使得T-Mg-DNA体系荧光吸收强度增强,最大增幅为2.14倍。黏度法和热变性法表明,T-Mg可使DNA的黏度降低、热变性温度升高,进一步证实了T-Mg与DNA之间作用方式为以T-Mg部分插入为主导,镁离子促进了T-Mg和DNA之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含肟分子作为检测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氰基磷酸二乙酯(DECP)的探针。含肟分子可与DECP发生亲核取代反应,产生环化产物或有机磷酸酯类产物,引起荧光信号的"开启"和电化学信号的"降低",从而实现对DECP的荧光和电化学双通道检测。荧光分光光度法和循环伏安法对DECP的检出限可达10~(-11)mol/L。  相似文献   

1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3):262-268
多酚化合物是食物中对人体健康有促进作用的功能活性成分,其功能作用的发挥与食物中其他营养成分(如蛋白质、多糖)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为深入研究食品加工过程中功能营养成分的相互作用与变化,本文综述了多酚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机制及表征方法,包括荧光光谱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圆二色谱、等温滴定量热法、核磁共振法、原子力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分子对接和分子动态模拟等。多酚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氢键、疏水相互作用、静电相互作用和范德华力,应用多种表征方法可全面地解析植物多酚与蛋白质相互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多酚和蛋白质是构成复杂食品体系的重要物质,利用多酚和蛋白质之间的分子互作,改变蛋白结构并提升乳液稳定性,已成为当前食品加工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荧光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圆二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研究卵白蛋白(OVA)与绿原酸(CA)的相互作用,并利用OVA-CA复合物制备高稳定性乳液。结果表明:CA对OVA的内源荧光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结合位点数为1,结合位点更接近于OVA分子中色氨酸残基的位置。二者结合的主要作用力是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CA的加入会改变OVA的蛋白质二级结构,其中,随着CA浓度的增加,α-螺旋含量逐渐增加,β-折叠含量逐渐减小。通过比较不同浓度CA下OVA-CA乳液的粒径,选择OVA ∶ CA=1 ∶ 0.1(摩尔比)为最适比例,制备粒径为(755.13±140.29) nm的乳液。与OVA乳液相比,OVA-CA乳液在常温下保持7 d,乳液状态稳定,同时pH值和盐离子(0~0.125 mol/L)稳定性显著提高。研究结果将为改善蛋清蛋白功能特性,拓展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领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苯乳酸与食源性致病菌基因组的相互作用机制,选取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10403s)和大肠杆菌(E.coli 44752)采用凝胶电泳阻滞实验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苯乳酸与胞内、胞外基因组DNA的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苯乳酸与单增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的胞内DNA迁移率和条带亮度均未发生变化,无相互作用;苯乳酸对单增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的胞外DNA发生结合作用。单增李斯特菌体外DNA在苯乳酸16~32 mmol/L浓度下,与苯乳酸发生结合作用,结合常数为9.16×10~5M~(-1);大肠杆菌体外DNA在苯乳酸2~16 mmol/L的浓度下,与苯乳酸发生结合作用,结合常数为7.36×10~5M~(-1)。两者的结合方式为静电结合和嵌插结合。  相似文献   

19.
防腐剂是食品工业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但是食品防腐剂仍存在种类少、耐药性和安全性等问题, 新型抑菌剂的研发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已经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脱氧核糖核苷酸(DNA)是抑菌剂发挥作用的重要靶点, 抑菌剂与DNA作用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抑菌剂与DNA的作用方式有直接结合和间接影响, 直接结合方式有静电结合、沟槽结合和嵌插结合, 探究两者作用方式的研究方法对明确抑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抑菌剂与DNA结合方式的研究方法,包括光谱法、电化学方法和热力学方法等常规的方法, 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单分子力谱技术等新兴方法, 为抑菌机理的研究、新型抑菌剂的开发及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食品与发酵工业》2020,(3):180-187
采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圆二色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等方法分析异荭草素、鞣花酸和安石榴苷与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三种多酚类化合物对BSA的荧光猝灭机制主要为静态猝灭;与3种多酚结合后,BSA的构象发生变化,异荭草素与BSA的结合位点比例约为2∶1,安石榴苷、鞣花酸与BSA的结合位点比例约为1∶1;异荭草素、安石榴苷、鞣花酸与BSA相互作用的主要作用力初步确定为疏水作用力,并且此3种多酚与BSA之间的结合主要是吸热和熵驱动的反应。3种多酚均与牛血清蛋白产生不同程度的结合,为蛋白质与多酚复合物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