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国内7种食用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总酚、生育酚、植物甾醇、苯并(a)芘、黄曲霉毒素B1、3-氯丙醇酯含量、氧化稳定性指数(OSI)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这7种食用植物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高(78.29%~91.92%),但不同油的脂肪酸组成比例各不相同,不饱和脂肪酸、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的分别为菜籽油(91.92%)、油茶籽油(80.44%)和葵花籽油(61.18%);微量活性成分中,菜籽油的总酚含量最高,为139.83 mg/kg;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中γ-生育酚含量较高,葵花籽油、米糠油中α-生育酚含量较高,大豆油生育酚含量最高,为1 129.21 mg/kg;不同油中植物甾醇均以β-谷甾醇为主,米糠油、玉米油中植物甾醇含量较高,分别为10 705.8 mg/kg和8 596.7 mg/kg;危害因子中,只有少数食用植物油检出苯并(a)芘和黄曲霉毒素B1,且含量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菜籽油、葵花籽油、大豆油、花生油中3-氯丙醇酯总量较低,均小于1.0 mg/kg;菜籽油、大豆油的氧化稳定性指数(OSI)较高,葵花籽油、油茶籽油的较低,且与总酚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在收储运以及制油工艺中,花生容易受到污染或因不适当的加工条件从而产生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如黄曲霉毒素B1、苯并(a)芘、3-氯-1,2-丙二醇酯和反式脂肪酸等.对影响花生油品质安全的物质的产生途径、检测方法及常见的脱除方法进行论述,有利于提升食用油品质安全,对促进花生油加工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我国市售精炼葵花籽油产品品质差异,采集市售9个主流品牌的16种精炼一级葵花籽油,按标准方法分析其理化品质(酸值、过氧化值、色泽)、营养品质(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谷维素、多酚含量)和安全品质(多环芳烃、苯并(a)芘、塑化剂、2-氯丙醇酯、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精炼葵花籽油产品的理化指标存在明显差异;精炼葵花籽油的主要营养素为维生素E(以α-维生素E计)和植物甾醇,含量均值分别达到63.81 mg/100 g和3 867.0 mg/kg;精炼葵花籽油中苯并(a)芘和多环芳烃的含量均低于我国标准限量,62.5%的样品中苯并(a)芘的含量低于欧盟限量(2μg/kg),87.5%的样品中多环芳烃的含量低于欧盟限量(10μg/kg);精炼葵花籽油中的塑化剂检出量较低,而3-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存在一定超标风险。研究结果说明不同精炼葵花籽油产品的精炼程度和品质控制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氯丙醇酯是氯丙醇的脂肪酸酯,包括氯丙醇单酯和氯丙醇双酯。氯丙醇酯主要存在于酸水解植物蛋白液(HVP)、婴幼儿奶粉、精炼食用油、咖啡、薯条等食品中,特别是在精炼食用油中含量较高。作为氯丙醇的一类前体物,氯丙醇单酯和氯丙醇双酯除了本身具有一定的毒性外,还都可以再水解或酶解而进一步生成有毒物质——氯丙醇。氯丙醇对肝、肾、神经、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均有毒性作用,而且还可以致癌。为了降低氯丙醇酯对人体的危害,人们开始对氯丙醇酯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包括其结构、存在、毒性、分析检测、形成机制与控制措施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氯丙醇酯以上各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对3-氯丙二醇酯的毒性、分析检测、形成机制和控制措施做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卷烟烟气有害成分联合作用的细胞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卷烟烟气有害成分的细胞毒性及其联合作用,以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e-2B细胞)为靶细胞,分别用卷烟烟气中5种有害成分4-甲基亚硝基-1-(3-吡啶基)-1-丁酮(NNK)、氨、苯并[a]芘、苯酚和巴豆醛单独及两两联合染毒,用MTT法测定染毒24 h后的细胞存活率,计算细胞的平均半数致死剂量(LC50),用效应图解法对联合作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①NNK、氨、苯并[a]芘、苯酚和巴豆醛的LC50分别为87.2、395.5、5.4、61.9和6.9 mg/L;②NNK与氨、NNK与苯并[a]芘、NNK与苯酚、NNK与巴豆醛、氨与苯并[a]芘、氨与苯酚、氨与巴豆醛、苯并[a]芘与苯酚、苯并[a]芘与巴豆醛、苯酚与巴豆醛的LC50分别为46.2、10.9、14.1、30.4、76.4、86.1、39.0、6.1、1.1和22.1 mg/L;③(NNK与氨、NNK与苯并[a]芘、NNK与苯酚、苯并[a]芘与苯酚、苯并[a]芘与巴豆醛、氨与巴豆醛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而NNK与巴豆醛、苯并[a]芘与氨、苯酚与氨、苯酚与巴豆醛之间无协同作用.因此,卷烟烟气有害成分的细胞毒性存在明显差异,其联合作用的细胞毒性效应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食用植物油中3-氯丙醇酯(3-MCPD ester)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并对93份深圳市售食用植物油中3-氯丙醇酯的含量进行调查。方法称取0.1 g样品,用1 m L甲醇钠甲醇溶液(0.25 mol/L)将脂肪中的3-氯丙醇酯水解成3-氯丙醇(3-MCPD),用硅藻土小柱净化后,七氟丁酰基咪唑进行衍生处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3-氯丙醇酯含量,采用内标法定量。结果 3-氯丙醇酯在250~5000μg/kg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3个浓度水平下加标回收率为78.5%~99.8%,相对标准偏差为2.5%~6.0%。93份食用植物油样品中,检出率28%,3-氯丙醇酯含量为0~73.70 mg/kg。结论深圳市成年人群食用植物油平均3-氯丙醇酯的摄入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7.
旨在改善国内市售米糠油品质,选取11种国内外来源的米糠油,对其基本理化性质、脂肪酸及甘油酯组成、生物活性成分及有害物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米糠油酸值、过氧化值、色泽等基本理化指标均符合国标限定要求;不同来源米糠油脂肪酸组成差别不大,甘油酯组成差异明显;不同来源米糠油中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差异较大,谷维素含量在3 200~26 000 mg/kg范围内,植物甾醇含量在224~5 197 mg/kg范围内,生育酚含量在35~400 mg/kg范围内,角鲨烯含量在1~12 mg/kg范围内;不同来源米糠油塑化剂及苯并(a)芘含量均符合国标限定要求,然而国产的米糠油中3-氯丙醇酯及缩水甘油酯含量远超欧盟标准。国内米糠油加工企业应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精炼过程中氯丙醇酯及缩水甘油酯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潲水油在精炼中卫生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食用油脂精炼工艺,对毛潲水油进行不同程度精炼处理,并对不同精炼阶段的样品进行卫生指标检测.结果表明,经脱胶、脱酸、脱色、脱臭后的样品黄曲霉毒素B1及苯并(a)芘高达21μg/kg和11μg/kg,分别超出国家规定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5%和10%,且其电导率及极性成分也远高出市售食用植物油.因此,毛潲水油及其各精炼阶段的样品均属不可食用油脂.  相似文献   

9.
目的结合2017—2019年杭州市市售婴幼儿配方乳粉(以下简称乳粉)脂肪酸氯丙醇酯(以下简称氯丙醇酯)污染水平及0~3岁婴幼儿每日乳粉消费量,评估0~3岁婴幼儿人群通过乳粉摄入3-氯丙醇酯的暴露风险。方法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乳粉中3-氯丙醇酯及2-氯丙醇酯(分别以3-氯丙醇和2-氯丙醇计)含量;结合我国婴幼儿喂养指南推荐的各年龄段每日乳粉消费量,采用点评估法对目标人群3-氯丙醇酯暴露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杭州市市售乳粉样品中氯丙醇酯污染普遍存在;不同月龄婴幼儿每日通过乳粉摄入3-氯丙醇酯的中位数暴露水平在0.46~2.50μg/kg BW之间,占每日可耐受摄入量(TDI,2μg/kg BW)的23.0%~125.0%;3-氯丙醇酯的第97.5百分位数(P97.5)膳食暴露量在0.87~4.30μg/kg BW之间,占TDI的43.5%~215.0%,其中0~6月龄婴儿的P97.5暴露水平均高于TDI,存在较高健康风险。结论杭州市0~3岁婴幼儿通过乳粉摄入3-氯丙醇酯的暴露存在健康风险,对于P97.5目标人群,3-氯丙醇酯的暴露水平明显偏高,存在较高风险。  相似文献   

10.
模拟黄曲霉毒素B_1紫外光降解技术,研究不同紫外照射剂量下花生油中酸价、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苯并(a)芘、黄曲霉毒素B_1等品质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紫外光照射强度800~1 600μW/cm~2范围内,花生油除过氧化值略有上升,其他指标基本无变化。小油坊使用紫外光降解设备时应尽量减少辐照时间,防止因花生油过氧化值增加超出国家标准要求范围,带来新的食品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法(SPE-UPLC-MS/MS)同时测定食品中18种3-氯丙醇酯的方法,并对部分市售含油脂食品中氯丙醇酯的含量进行调查。方法样品用叔丁基甲醚-乙酸乙酯(8∶2,V/V)超声提取;经Sep-Pak Silica硅胶萃取小柱、OASIS HLB固相萃取小柱(预先用甲醇活化)二次净化,以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2.1 mm×150 mm,1.7μm)分离,以多反应监测模式(MRM)进行监测,内标法定量。结果18种氯丙醇酯在1.0~200.0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为0.999 1~0.999 8)。食用油在0.10、1.0和10.0 mg/kg3个添加水平范围内的平均回收率为80.2%~98.5%,RSD8.1%。食用油中18种氯丙醇酯的检出限在1.17~30.1μg/kg之间,92.0%(46/50)的食用油中检出多种3-氯丙醇酯,含量分别在7.55~5 360μg/kg之间;75.0%(9/12)的含油脂食品中检出多种3-氯丙醇酯,含量在6.62~1 569.8μg/kg之间。结论建立的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质谱联用法同时测定食品中18种3-氯丙醇酯的方法快速简单、准确有效,可以满足各种食用油和含油脂食品中3-氯丙醇酯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2.
余晓琴 《中国油脂》2020,45(10):127-131
以实际案例和文献资料收集为基础,主要围绕食用油检测从采样到结果判定一系列过程中可能涉及的操作风险点进行分析,并对部分典型检验指标(苯并(a)芘、塑化剂、抗氧化剂、残留溶剂、过氧化值、酸价、辣椒素、黄曲霉毒素B1)进行分析,介绍了分析过程中实验室环境、接触器具、试剂、样本本底、特殊基质干扰、指标稳定性等对实验结果有关键影响的因素,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旨在为食用油检验风险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食品中的3-氯丙醇酯在人体内会水解为游离的3-氯丙醇而影响人体健康,已成为国际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本文主要综述了3-氯丙醇酯的几条生成途径,包括氯离子直接亲核进攻途径、环酰氧鎓离子中间体途径和缩水甘油酯中间体途径、环氧化物环自由基途径,3-氯丙醇酯的生成主要受加热温度和时间、pH、含水量、氯化钠含量及金属离子等因素的影响。最后从精炼植物油和食品加工两个过程提出了控制食品中3-氯丙醇酯含量的措施,并对食品中3-氯丙醇酯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3-氯丙醇酯是食用植物油中新近发现的潜在危害物质,其代谢产物3-氯丙醇具有肾脏毒性、生殖毒性、神经毒性、免疫毒性和致突变性,我国绝大多数食品安全标准中无3-氯丙醇酯限量要求。江苏省进口食用植物油风险监控数据显示,36个样品中有28个检出3-氯丙醇酯。统计分析发现: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加拿大的食用植物油产品受3-氯丙醇酯污染风险较高,而棕榈液油和菜籽原油中3-氯丙醇酯含量也比其他食用植物油高。从扩大取样量、制定行业标准、全过程风险分析、制定防控体系方面探讨了进口食用植物油中3-氯丙醇酯的监管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比了黑花生油生产中两种不同的加热方式,研究了传统蒸炒和微波加热对黑花生油品质和风味的影响。分别测定了不同处理方式对原料花生仁和成品花生油中的黄曲霉毒素B1、苯并[a]芘及锌元素等安全和质量指标的影响;详细分析了二滤黑花生油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成。微波烘烤与传统蒸炒相比并未显著降低黄曲霉毒素B1和苯并[a]芘的含量,而对于花生仁中的锌元素具有更高的保留效果。微波烘烤的黑花生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吡嗪类占比68 %~79.31 %,醛类类占比8.52 %~19.16 %;微波烘烤与传统蒸炒两种加热方式对黑花生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类别产生影响不大。微波不均匀性会导致少量花生产生焦糊现象,因此在替代传统蒸炒工艺用于热榨花生油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微波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选择性合成1-月桂酸-3氯丙醇酯(即sn-1月桂酸氯丙醇酯)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方法在无溶剂体系中,以硫酸铁催化月桂酸对环氧氯丙烷进行开环反应,高选择性合成1-月桂酸-3-氯丙醇酯。产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红外光谱、质谱进行表征。结果在优化条件下(反应温度50℃,催化剂硫酸铁用量为3%,反应时间为48 h)反应转化率可达75.9%,选择性高达90.0%。结论该方法为无溶剂反应体系,成本低廉,环境污染小,催化剂价廉易得,操作方便且产物选择性好,催化剂在后处理过程中极易脱除,是一种高效、绿色、方便、实用的选择性合成sn-1氯丙醇单酯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氯丙醇酯污染是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食品安全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3-氯丙醇酯污染更为突出,各种食用油或油脂食品中都含有一定量的3-氯丙醇酯。总结了国内外对3-氯丙醇酯的研究现状,介绍了3-氯丙醇酯来源、毒理和安全性、可能的形成机制、检测方法、污染水平、控制措施和精炼过程中形成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旨在推动我国油脂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氯丙醇酯——油脂食品中新的潜在危害因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氯丙醇酯是油脂食品中新近发现的一个潜在危害因子,日本Econa烹调油因高含量3-氯丙醇酯而被迫停止销售的事实表明氯丙醇酯问题已开始对油脂行业产生实质性影响,本文总结了当前国际学术界和业界对氯丙醇酯类物质的研究现状,对氯丙醇酯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定义和初步的分类,分析了氯丙醇酯可能产生的潜在毒性,介绍了油脂食品中氯丙醇酯的来源、形成途径和控制措施。最后建议我国相关部门应积极介入,主动应对挑战,开展对氯丙醇酯安全问题的研究,以指导油脂食品的生产和消费,推动我国油脂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准确测定蔬菜、水果及粮食中多环芳烃含量,了解河北省内上述食品中14种欧盟优控多环芳烃(苯并(c)芴、苯并(a)蒽、?、5-甲基?、苯并(j)荧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二苯并(a,l)芘、二苯并(a, h)蒽、苯并(g,h,i)苝、茚并(1,2,3-cd)(a)芘、二苯并(a,e)芘、二苯并(a,i)芘、二苯并(a,h)芘)的实际污染状况。方法 样品经环己烷:乙酸乙酯(1:1, V:V)溶液超声提取后,浓缩至近干,经正己烷复溶后通过多环芳烃专用固相萃取柱进行净化处理,洗脱液经浓缩后用乙腈定容,采用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进行检测。结果 14种化合物的线性范围为1.00~18.0μg/kg;方法回收率为60.9%~125.4%,相对标准偏差为2.2%~7.6%;苯并(c)芴、苯并(a)蒽、?、5-甲基-1,2-苯并菲、苯并(j)荧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二苯并(a,e)芘、二苯并(a,i)芘、二苯并(a,h)芘检出限为0.15μg/kg;二苯并(a,l)芘、二苯并(a, h)蒽、苯并(g,h,i)苝、茚并(1,2,3-cd)芘检出限为0.3μg/kg。市售的96份样品中, 检出不同种类不同含量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 检出率为51.0%。结论 本方法重现性好,检测灵敏度高,可用于水果、蔬菜及粮食中14种多环芳烃的检测。  相似文献   

20.
用甲醇-水(55:45)、三氯甲烷、苯-乙腈(98:2)等有机溶剂作为提取剂,用三氟乙酸作衍生剂,通过带荧光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线性回归关系良好,方程为y=3.10x-0.63,相关系数r=0.9999。不同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回收率为84.2%-86.9%,平均变异系数RSD=6.09%。在总共150份检测的玉米、大米和花生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总的检出率为82.0%,总的超标率仅为6%,但不同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的变幅较大(0-485.34μ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