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比较了六个品种桑葚的基本理化性质和风味成分。通过对桑葚的水分、灰分、总酸、可溶性固形物、p H值和有机元素C、H、N元素的测定,获得其理化性质;并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桑葚中有机酸含量,用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桑葚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六种桑葚理化性质具有一定的差异,水分含量为66.65%~84.83%,灰分0.63%~1.21%,p H 4.31~6.06,总酸0.037%~0.062%,可溶性固形物8.7~18.2°Brix;各种桑葚中有机酸的组成和含量存在明显的差异,白桑葚、紫桑葚、黑珍珠、大十和283桑葚都是酒石酸含量最高,而32109桑葚不含酒石酸,以柠檬酸含量最高;六种桑葚共鉴定出99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醇类、酯类、醛类、酮、烯烃、酸和烷烃等,各种桑葚所含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均有较大差异。依据上述结果,大十酸度高,水分含量高,适合加工;白桑葚味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黑珍珠、283桑葚酸甜适中,香气浓郁,适合鲜食;32109桑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酸度适中,香气充足,更适宜深加工;紫桑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酸度适宜,可以酿酒。  相似文献   

2.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4,(3):192-195
采用动态顶空采样(DHS)方法对4个品种(紫珀、燕魁、燕龙、早丰)板栗花进行挥发性香气的提取,之后用全自动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ATD-GC/MS)联用技术进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品种板栗花共有的挥发性香气成分主要为2,2,3,3,4,4-六甲基-四氢呋喃、四氢-2,5-二甲基-2H-吡喃甲醇、2-丙基-1-戊醇、3,3-二甲基丁基-叔丁基-乙醚和2,6-二苯基苯酚。酯类和醇类是构成板栗花香气的主要成分。紫珀与其余3个品种相比,其挥发性气体中主要香气物质的相对含量均较高,实际上紫珀花的香气也更为强烈些。  相似文献   

3.
不同产地桑葚酿造的果酒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了不同产地桑葚酿造的果酒中的香气成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的桑葚发酵果酒中香气成分的种类和酒精含量均有较大差别。从不同产地桑葚发酵酒样检测到的92种香气成分中仅有21种共有成分,含量前十位的主要香气成分中,共有的有6种。三种桑葚酒中,北京桑葚和云南桑葚发酵酒的酒精含量都相对较高;河北桑葚发酵酒香气含量相对较高,但酒精含量稍低。  相似文献   

4.
以贵州开阳县大十桑葚为原料,研究分批发酵、分批补料发酵、分批带渣发酵对桑葚果酒中功能性成分及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分批带渣发酵桑葚果酒功能性成分含量最高(白藜芦醇0.19 mg/100 mL、多酚(2020.89 mg/L、黄酮310.56 mg/L、总花色苷(97.25mg/L);利用固相微萃取联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SPME/GC-MS)检测分批发酵、分批补料发酵、分批带渣发酵桑葚酒的香气成分,分别有133种,142种,146种。分批带渣发酵桑葚果酒香气成分种类最多,含烷烃类9种(1.43%)、醇类16种(29.70%)、酯类57种(56.20%)、醛酮类27种(4.64%),酸类11种(3.62%),苯环及酚类10种(0.68%),烯类4种(0.70%),其他物质12种(1.35%);20种主要香气成分与桑葚果酒典型性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分批带渣发酵不仅有利于桑葚果酒功能性成分含量的提高,还能增加桑葚酒风味物质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以遵义不同品种发酵辣椒酱为研究对象,分析辣椒酱在理化指标、辣椒碱、有机酸、游离氨基酸及挥发性成分的发酵特性,以期为专用型辣椒品种的有效利用和遵义地区辣椒加工产业链的完善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发酵辣椒酱氨基酸态氮、色泽、类胡萝卜素含量和辣椒碱含量差异显著(P<0.05);5种辣椒酱pH、总酸、还原糖和亚硝酸盐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辣椒酱所含有机酸以苹果酸为主(40.2%~48.9%);游离氨基酸味觉活度值分析表明发酵辣椒酱的呈味氨基酸以鲜味氨基酸为主;5种辣椒酱共检测出挥发性物质152种,但不同辣椒品种间挥发性成分含量及种类差异较大,并确定了23种关键香气成分,其中水杨酸甲酯、香叶醇、D-柠檬烯及α-紫罗酮是共有香气成分。综合来看,遵辣7号和子弹头辣度较低,可用于低辣度产品开发;朝天椒及二荆条辣度较高,挥发性物质组成丰富,有机酸含量丰富,较适宜做泡椒、剁辣椒类产品的加工原料;牛角椒酱体细腻,色泽鲜艳,游离氨基酸含量[(4 386.65±141.09) mg/kg]及挥发性成分含量[(20 496.95±3 984.51)μg/kg]最高,因此适宜传统发酵辣椒酱的开发及利用。  相似文献   

6.
4种酿酒红葡萄果实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气相色谱-闻香(GC-O)技术检测蛇龙珠、赤霞珠、品丽珠和梅鹿辄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采用恒温振荡浸提葡萄中的成分,通过溶剂辅助蒸馏(SAFE)技术除去不挥发性成分,氮吹浓缩,然后进行GC-MS和时间-强度嗅闻方法(Osme)分析。结果表明:在4种葡萄果实中共检测出67种挥发性香气成分,鉴定出60种,其中己醛、1-己醇、顺-3-己烯-1-醇、乙酸、顺,反-2,6-壬二烯醛、3-甲基丁酸、茴香脑、己酸、苯甲醇、β-苯乙醇、β-紫罗兰酮、2-己烯酸、对甲氧基苯甲醛以及一种未知的草药挥发性香气成分是主要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在4种葡萄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的种类相似,但它们的香气强度存在一定差异;根据葡萄酒香气轮盘将各挥发性香气成分主要分为7个香气类型,即果香味、植物味、化学味、微生物味、花香味、焦糖味、其他味;在4种酿酒葡萄中化学味香气类型的香气强度值最大,其次是花香味、植物味和果香味。4种酿酒葡萄香气的不同主要与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含量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7.
针对贵州麻江引种7个不同品种蓝莓花文中开展了香气成分(SPME-GC-MS)、营养成分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SPME-GC/MS法从7个不同品种蓝莓花共鉴定出63种香气成分,主要由酯、醛、酮类化合物组成,不同品种蓝莓花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主要香气成分依次为苯甲酸苯甲酯、丙酮、一氧化氮、正丁醚,四种化合物占总相对含量49.32%以上;蓝莓花中花色苷含量较低(0.521.40 mg/100g),多酚含量较高(1.811.40 mg/100g),多酚含量较高(1.814.27 mg/g);7个品种蓝莓花中矿质元素平均含量依次为:Fe(55.25μg/g)、Mn(20.31μg/g)、Zn(4.31μg/g)、Cu(4.28μg/g),未检出As、Hg、Pb、Cd 4种有毒元素;以Vc溶液为对照,对蓝莓花水提液的清除羟自由基(·OH)、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DPPH·能力评价表明,7个品种蓝莓花体外抗氧化活性差异较大,体外·OH清除能力明显低于Vc;但在清除DPPH和O2-·方面,7个水提液体外抗氧化活性较高,其中顶峰与对照液(Vc)相近。  相似文献   

8.
以桑葚为原材料,采用植物乳杆菌、长双歧杆菌对桑葚汁进行单菌株和混合菌株发酵,利用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探究发酵桑葚汁的最佳发酵工艺,并测定分析桑葚汁在发酵过程中的功能性成分(总黄酮、总花青素、总酚)和抗氧化活性(ABTS+自由基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总抗氧化能力)等。结果表明,发酵桑葚汁最佳发酵工艺为菌种添加量0.06%,初始pH6.1,发酵温度37℃,低聚果糖添加量0.09%。乳酸菌发酵提高了发酵桑葚汁的功能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单菌株和混合菌株相比,混合菌株发酵可显著提高(P<0.05)桑葚汁功能性化合物含量,且未发酵桑葚汁和混合菌株发酵48 h后含量分别为总黄酮4.18~6.36 mg/mL,总花青素0.67~1.95 mg/mL,总酚12.62~18.65 mg/mL;混合菌株发酵48 h桑葚汁的抗氧化活性得到明显提升,ABTS+自由基清除率61.81%~88.17%,DPPH自由基清除率52.78%~81.64%,羟自由基清除率37.38%~86.07%,总抗氧化能力17.85~29.49 mmol/L。...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春雨2号、金观音、鸠坑种及浦江群体种4个品种金华红茶香气组分差异及其对香型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顶空搅拌子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stir bar sorptive extraction-thermal desorp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S-SBSE-TDU-GC-MS)对4个品种红茶的挥发性成分进测定,运用因子分析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个品种共分析到香气化合物53个,以醇类、醛类和酯类为主。不同品种红茶的香气成分组成与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春雨2号的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含量占香气组分高达70.12%,金观音的香叶醇达到57.73%,除β-芳樟醇与香叶醇外,鸠坑种和浦江群体种的水杨酸甲酯和苯乙醇含量也较高。结论 对香气成分进行因子分析可以显著区分不同品种金华红茶,各个品种含量较高香气化合物的香型特征与感官审评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添加桑葚辅料发酵对紫薯酒花青素含量和风味的影响,向紫薯汁中添加5%和10%桑葚干进行发酵,检测3种紫薯酒的基本理化指标、花青素含量和挥发性成分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桑葚辅料使紫薯酒中花青素含量增加13.5%~39.4%; 3种紫薯酒中共检测到35种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醇类和酯类化合物;紫薯酒中主要有月桂酸乙酯、棕榈酸乙酯、4-萜烯醇等风味物质,添加桑葚发酵后乙酸乙酯、乙酸异戊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等为主要风味物质,增加紫薯酒风味的丰富性;添加5%桑葚辅料组紫薯酒感官评价得分最高,兼具良好的色泽及果香酒香。  相似文献   

11.
东北特产许氏大酱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作为东北特产的许氏大酱的挥发性成分,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对许氏大酱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并考察了原料量和提取时间对结果的影响。提取物经气-质联用仪分析,结合计算保留指数和NIST11谱库检索,确定了许氏大酱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采用内标法确定了挥发性成分在许氏大酱中的含量。共鉴定出33种挥发性成分,在许氏大酱中含量为24.41μg/g,包括酯类13种(8.24μg/g)、醛类5种(11.74μg/g)、杂环类4种(0.87μg/g)、酮类3种(0.85μg/g)、含硫化合物2种(0.36μg/g)、其他类6种(2.35μg/g)。其中3-甲基丁醛、2-甲基丁醛、乙酸乙酯含量较大,且香气活性值(OAV值)1,且数值较高,属于许氏大酱特征性香气成分。此外,己醛、苯乙醛、3-辛酮、二甲基二硫、2,3-戊二酮、2-戊基呋喃虽含量较少,但OAV值1,且数值较高,对许氏大酱整体香气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茶树品种加工的红茶和单丛茶为试验材料,采用HS-SPME-GC-MS方法,比较分析同一茶树品种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加工的红茶和单丛茶中挥发性成分差异,探明不同茶树品种红茶和单丛茶的特征性成分,为深入了解茶树品种特性和加工工艺对香气轮廓的影响提供借鉴。结果表明:萜醇是鸿雁12号(HY12)、大叶奇兰10号(QL10)、岭头单丛(LT)和乌叶单丛(WY)中最丰富的挥发性成分。萜醇和芳香醛是HY12和QL10的主体挥发性成分。萜烯、烃类、萜酮和脂肪酮是构成LT和WY的主体挥发性成分,吲哚可区分LT和WY香型。PLS-DA进一步证实,遗传背景相似且加工工艺相同的WY和LT香气轮廓略有差异;遗传背景不同但加工工艺相同的QL10和HY12香气轮廓不同。因此,相同的加工工艺其主体挥发性成分相同,但茶树品种的遗传背景决定茶叶香气轮廓。  相似文献   

13.
以黑叶、禾荔、妃子笑3个广西大宗品种荔枝果肉为原料,经乳酸菌复合菌种发酵得到荔枝发酵饮料。 在此基础上,以发酵饮 料为研究对象,采用气质联用(GC-MS)法对比分析了3个品种荔枝发酵饮料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及含量。 研究结果表明,黑叶、禾荔、妃 子笑3个品种荔枝发酵饮料中共检出香气成分72、48、52种,主要以烯类和醇类为主。 黑叶、禾荔、妃子笑品种荔枝发酵饮料中含量最 高的挥发性香气物质分别为香茅醇(16.63%)、乙醇(17.62%)、顺式玫瑰醚(11.33%)。 三种荔枝发酵饮料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差异较 大,其中黑叶品种荔枝发酵饮料中致香成分最丰富,明显多于另外两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果实品种和后成熟度对苹果浊汁风味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基于多元数据分析手段,非靶向分析了富士、嘎啦、华硕、金冠、澳洲青苹等5个品种,在3个后熟度下制成的NFC苹果浊汁挥发性香气成分差异。结果表明:醇类(2-甲基-1-丁醇、1-己醇等)、醛类(己醛、(E)-2-己烯醛等)和酯类(2-甲基乙酸丁酯等)为苹果浊汁的主要挥发性香气成分。品种和后熟度对苹果汁的特征性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含量和组成影响显著。澳洲青苹果汁挥发性香气成分总量少且含量低,醛类是其主要的挥发性香气物质;富士、嘎啦和金冠果汁则表现出相似的香气组分特征,酯类、醛类和醇类物质含量丰富,具有浓郁的香甜水果气味和青草味;华硕苹果汁的挥发性香气成分以醇类和醛类为主,整体具有清淡的香味和生青味。另外,随着不断后熟,不同品种苹果浊汁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呈现不同趋势。澳洲青苹和富士苹果汁中的香气成分逐渐累积,分别有15和28种挥发性化合物含量显著增加;嘎啦和金冠苹果汁香气物质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第二个后熟阶段风味最好;用采摘初期华硕苹果原料制成的苹果汁香气最浓郁,但随着不断后熟,挥发性香气含量显著降低。本研究开展的苹果汁风味特性研究,可为苹果浊汁加工的原料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不同品种南瓜果肉挥发性成分,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SPME-GC-MS)技术和电子鼻方法对三个主要南瓜品种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了分析。采用SPME-GC-MS方法,分别从中国南瓜、印度南瓜和美洲南瓜中检测出44,51和25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其中中国南瓜经嗅辨仪(GC-O)鉴定的特征香气成分为乙酸乙酯、乙醇、β-紫罗兰酮、茨醇、1-(1,5-二甲基-4-己烯基)-4-甲基-苯和α-柏木烯;印度南瓜的特征香气成分为己醛、壬醛、3-甲基丁醛、3-己烯醇、戊醛和1-己醇;美洲南瓜特征香气成分为乙酸乙酯、乙醇、己烷、2-庚酮、3-甲基正丁醇和苯。电子鼻检测结果显示,三种不同南瓜果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差异明显,采用电子鼻技术可以显著区分,这一结果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分析挥发性成分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将为不同品种南瓜的鉴别以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7.
吴琼  冯卫敏  蒋和体 《食品科学》2016,37(9):144-149
以桑葚原汁为材料,对比分析了巴氏杀菌、超高温瞬时杀菌(ultra high temperature treated,UHT)以及静态超高压杀菌(ultra 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UHHP)3 种不同的杀菌处理对桑葚原汁的微生物、品质和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3 种杀菌方式处理的桑葚原汁均符合GB 19297-2003《果、蔬汁饮料卫生标准》要求,UHT杀菌更彻底,未有微生物检出。与未杀菌桑葚原汁相比,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含量经巴氏杀菌和UHT处理后都出现了较显著下降趋势(P<0.05);UHHP处理对花色苷含量影响最大;总酚含量、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经过不同杀菌处理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UHHP处理影响最小。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未杀菌桑葚原汁及巴氏杀菌、UHT和UHHP桑葚原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分别鉴定出52、42、44、49 种挥发性香气成分。UHHP桑葚原汁各主要香气成分与未杀菌桑葚原汁最为接近。UHHP技术不仅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而且能较好的保持桑葚原汁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采用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 SP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检测技术比较分析烟台产区3个品种干红葡萄酒(西拉、马瑟兰和美乐)的香气差异。电子鼻结果表明,3个品种干红葡萄酒间香气差异显著。经SPME/GC-MS方法共鉴定出48种挥发性成分,包括22种酯类、10种醇类、5种醛类、4种酮类、3种酸类、2种酚类及2种芳香烃类。经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s, OAV)法鉴定出8种活性香气成分(OAV1),包括2-甲基丙酸乙酯、丁酸乙酯、3-甲基-丁酸乙酯、乙酸异戊酯、己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及壬醛。在西拉葡萄酒中,醇类(51.01%)含量最高,其次是酯类(43.94%)和酸类(2.30%);在马瑟兰葡萄酒中,酯类(52.18%)含量最高,其次是醇类(38.32%)和酮类(2.50%);在美乐葡萄酒中,酯类含量最高(52.64%),其次是醇类(41.30%)和醛类(2.72%)。不同品种葡萄酒之间香气差异主要表现为成分含量的差异。除醛类和酮类外,其他各类化合物的总含量在3组样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表明,3组样品在挥发性成分组成上差异明显。研究结果将进一步丰富葡萄酒香气理论、指导葡萄酒生产,同时对保护地方特色食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9):174-180
为探究4种不同野生食用菌干品的挥发性香气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分析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印度块菌(Tuber indicum)、高羊肚菌(Morchella elata)和翘鳞肉齿菌(Sarcodon imbricatum)4种食用菌干品的挥发性成分,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值判定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4种食用菌干品共鉴定出52种挥发性香气成分。美味牛肝菌干品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二甲基三硫;印度块菌干品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癸醛、反式-2-壬烯醛、壬醛、2-戊基呋喃、2-十一酮和庚醇6种;高羊肚菌干品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壬醛、正辛醛、2-戊基呋喃、正己醛、α-蒎烯、芳樟醇和(R)-(+)-柠檬烯7种;翘鳞肉齿菌干品的主体挥发性香气成分为二甲基三硫和2-甲基丁酸。  相似文献   

20.
“清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关键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梦琪  朱荫  张悦  施江  林智  吕海鹏 《食品科学》2019,40(22):219-228
采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并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以及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mass spectrometry,GC-O-MS)联用法,分析采用相同加工工艺制备的不同茶树品种“清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及其关键香气成分等。结果表明,从7 个“清香”绿茶的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270 个共有香气化合物,化学组成以醛类、醚类、醇类、烷烃类、芳香烃以及酯类等成分为主;采用OAV法和GC-O-MS法分别确定“清香”绿茶中的20 种和28 种关键香气成分;2 种方法共同检测到7 种物质,包括芳樟醇、壬醛、(E)-β-紫罗兰酮、(Z)-己酸-3-己烯酯、乙苯、萘、2-正戊基呋喃等,表明这些物质对绿茶“清香”香气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