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长江中下游不同产茶区的红茶进行感官品质评价,结合理化成分和香气成分分析,提取滋味和香气品质相关特征信息。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区域红茶在感官品质上呈现甜香、薯甜香、甜醇等香气、滋味等特征。品质成分中水浸出物、咖啡碱、萜烯醇含量均较高,大部分产区茶红素与茶黄素的比例为1:10~1:13之间,是长江中下游区域红茶汤色红亮、滋味醇厚、甜香持久的物质基础。其中湖北茶区红茶的可溶性糖、茶红素等含量较高,是茶汤红亮、滋味甜醇的物质基础,湖南茶区红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黄酮、儿茶素总量、茶黄素及茶红素含量较高,是其茶汤深红、滋味浓厚的物质基础;浙江、安徽茶区红茶的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较高,是其茶汤甜醇的物质基础。醇类和醛类是主要的香气化合物,芳樟醇、氧化芳樟醇、香叶醇、苯甲醛、苯乙醛、2-甲基丁醛、2-己烯醛、β-环柠檬醛、水杨酸甲酯和β-紫罗酮等共同构成了红茶甜香、糖香及花香的物质基础,另外2-正戊基呋喃、2-乙基呋喃和1-乙基-2-甲酰吡咯呈现坚果、焦香等风味,对红茶的焦糖香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传统滇红工夫红茶与野生滇红工夫红茶品质特点的差异,本文收集了5个传统滇红工夫红茶和5个野生滇红工夫红茶,对其感官品质和生化品质成分进行了分析。感官审评表明,供试样品的外形、汤色、叶底均符合滇红工夫红茶的特征,即干茶色泽乌黑油润,茶汤红艳或橙红明亮,叶底嫩匀,但传统滇红滋味浓强,而野生滇红滋味醇和鲜爽。传统滇红工夫红茶的水浸出物、总儿茶素、咖啡碱含量分别为41.07%、18.53和14.60 mg/g,明显高于野生滇红的38.42%、10.58和9.54 mg/g;而游离氨基酸平均含量(3.92%)低于野生滇红(5.01%);二者茶多酚平均含量分别为16.61%、16.56%,无明显差异;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4%、6.75%、10.93%和0.61%、2.70%、11.80%,其中茶红素含量差异明显;槲皮素、芦丁、山柰酚、杨梅素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9、0.67、0.01、0.07 mg/g和0.14、0.27、0.16、0.15 mg/g,差异明显。以19个生化成分含量为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ing analysis,CA),均能将传统滇红工夫红茶和野生滇红工夫红茶明显地分为两类,说明二者的生化成分含量具有明显差异。综合来看,传统滇红的水浸出物、儿茶素类、咖啡碱及黄酮醇类含量高,导致其滋味浓强;而野生滇红的游离氨基酸含量高,是其滋味鲜醇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工夫红茶主要内含成分与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11种工夫红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的含量的测定,并作了感官审评,比较了这些对品质影响较大的内含成分含量与品质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工夫红茶的水浸出物含量与工夫红茶香气得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汤色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总得分呈极显著正相关;茶褐素含量与茶汤色得分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滋味呈显著性负相关,与茶汤总得分呈显著性负相关;茶红素与茶黄素的比值和茶汤汤色得分呈二次曲线关系;氨基酸的含量与茶汤滋味品质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香气得分呈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工夫红茶揉捻理化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揉捻过程中温度对工夫红茶加工品质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温度条件下,浙江小叶种工夫红茶揉捻中在制品PPO、POD酶活性,以及成品茶感官品质、理化品质以及香气成分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低温20±2℃时揉捻叶的PPO、POD酶活性保留较高,成品茶茶黄素含量显著增加,茶汤色差亮度L值与红色度a值提高,茶多酚和咖啡碱等成分的含量显著下降,醛类、醇类和酮类等香气成分的形成得到显著性增加,特别是苯乙醛、芳樟醇、橙花叔醇、紫罗酮及香叶基丙酮等红茶重要香气成分的含量显著增加。因此,低温下的揉捻方法可作为提升工夫红茶品质的一种新的技术工艺。  相似文献   

5.
选用坦洋菜茶、福安大白、金牡丹、金观音、梅占、白芽奇兰6种茶树鲜叶,以传统型工艺和花香型工艺分别制成不同风格的坦洋工夫红茶,以此为实验材料,通过生化成分分析、茶汤色差值及感官审评,探讨不同工艺不同品种坦洋工夫红茶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工艺方面,传统型坦洋工夫滋味浓醇,茶汤橙红明亮,对应的理化特征表现为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茶红素含量均高于花香型,且差异显著,其中水浸出物相差0.84%,茶多酚相差0.71%,茶红素差值达1.24%;花香型坦洋工夫滋味醇爽,汤色橙黄明亮,香气馥郁持久,茶黄素和茶褐素含量均高于传统型,差值分别为0.03%与0.29%。在品种方面,福安大白茶与坦洋菜茶为坦洋地区传统品种,两种工艺制成的坦洋工夫均表现出茶汤滋味较醇厚,甜香持久的品质特征,而高香品种(金牡丹、金观音等)加工成的坦洋工夫花果香馥郁悠长,滋味甜醇但茶汤浓度略低。实验结果证明工艺与品种对坦洋工夫品质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梅占红茶、梅占白茶的品质差异,以梅占鲜叶为原料分别加工成红茶和白茶,并进行感官品质审评与理化分析.结果表明:梅占红茶香气呈甜花香,滋味甜醇;梅占白茶香气呈清花香,滋味醇爽.梅占红茶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显著高于梅占白茶;梅占白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梅占红茶(P<0.05).共鉴定出的56种香气成分,...  相似文献   

7.
不同区域祁门红茶品质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不同区域的祁门红茶,测定香气成分及茶多酚、氨基酸、可溶性糖、茶色素等主要物质的含量,结合感官审评对祁红的品质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祁红的主要香气成分有:香叶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甲醇、植醇、苯乙醛、2-己烯醛、十六酸等。这些主要香气成分的协调融合作用,赋予祁红的特征香型。祁红毛峰的香气以鲜、嫩甜为主体,而传统祁门工夫红茶则以高爽、馥郁的甜香为主体,代表了祁红不同产品种类的品质风格。不同级别(特茗、特级、一级)祁门工夫红茶香气成分组成大致相同,但含量差异较大。级别越高香气品质越好,香气的浓度与鲜爽度增加。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平均含量特级茶最高,特茗次之,一级茶最低。茶多酚、氨基酸含量随茶叶级别的降低呈下降趋势,茶汤滋味的浓度和鲜爽度也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总体来说,不同区域的祁门红茶,尽管其香精油总量、香气成分相对含量以及生化成分含量高低不同,但其表现出的品质均符合祁门红茶的典型特征:具有祁门红茶香高味浓的品质特点,尤其是较高的可溶性糖含量,使得各级别祁门工夫红茶的滋味均呈现出甜醇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茶树品种对夏茶制作红茶品质的影响,从汤色、香气、滋味3个方面着手,借助色差计、分光光度计、氨基酸分析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高分辨质谱仪,分析15个茶树品种的夏茶制得工夫红茶的感官品质和生化成分。结果表明:所制工夫红茶的汤色以橙红为主,滋味以醇为主,香气品质差异较大,其中乌龙茶具有甜香与花香。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对汤色与滋味影响均较大,其含量越高,汤色得分越高。金牡丹和金萱红茶中香叶醇含量较高,它和橙花醇与香气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红茶制作过程中,金萱、金牡丹、铁观音和菊花春中儿茶素变化较大,而茶黄素生成较多,这与生物酶活性和儿茶素含量有关。萎凋阶段,中茶108、金萱和金牡丹氨基酸含量大幅增加,在红茶中大量保留。结合感官与成分分析可确定:由金萱和金牡丹夏茶制得工夫红茶的汤色、滋味和香气均较好。多数品种的夏茶可加工工夫红茶,其中尤以乌龙茶更佳,可优先作为夏茶工夫红茶的开发品种。  相似文献   

9.
四川引进茶树品种的红茶适制性及制茶品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四川茶区主栽并主产红茶的品种福鼎大白茶为对照,研究从浙江引进四川茶区的国家级茶树良种中茶302、浙农117的红茶适制性和制茶品质。结果表明:中茶302、浙农117的春、夏梢鲜叶的水浸出物含量范围为37.19%~42.19%、茶多酚含量为20.27%~29.50%、儿茶素总量为132.95~157.76 mg/g,均显著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酚氨比(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值)为4.25~9.81,也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具有红茶适制性;所制红茶内含物丰富,其特征成分茶多酚含量为11.81%~19.61%、儿茶素总量为18.69~39.13 mg/g;茶汤的茶黄素、茶红素含量均较高,分别为0.63%~0.74%、8.66%~9.90%,且茶红素/茶黄素范围为12.97~14.03,因此其具有滋味浓强、汤色红亮的物质基础。2 个引进品种红茶均检出醇、醛、酮、酯、烯、烷烃类及未知化合物等7 类50 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香气物质含量最高,相对含量分别为64.06%、67.23%,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香叶醇等香气主体成分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感官评价结果显示,2 个引进品种所制红茶品质较优异且相当,均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所制红茶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云南红茶香气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综合评价云南红茶香气质量,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提取30个云南工夫红茶样品中的香气物质并用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测定了主要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并进行了感观审评。以16个主要香气成分的相对含量为指标,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对样品进行综合质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云南工夫红茶的品质与正己醛、青叶醛、苯乙醛、芳樟醇氧化物、芳樟醇、香叶醇、β-紫罗酮的含量密切相关,相关方程为:Y=88.027+0.53X1-0.596X2-0.239X3+0.246X4+0.12X5-0.052X6-5.615X7,复相关系数R2=0.902。通过对16个主要香气成分的主成分分析,表明4个主成分的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77.156%,基本能够反映云南红茶的香气特征。通过聚类分析,可以将不同来源的云南工夫红茶进行分类,证明该方法可作为云南红茶分类分级的有效方法。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为红茶的香气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揉捻转速(35、45、55、60r/min)对工夫红茶风味品质及内质成分的影响,采用鸠坑群体种开展不同揉捻转速的制茶实验。通过感官分析与电子舌分析、色差分析相结合,探究不同揉捻转速对工夫红茶滋味、汤色等风味品质的影响;采用系统分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茶色素和总茶黄素组分开展定量分析;利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的代谢组学技术对4种揉捻转速所制得工夫红茶中非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不同揉捻转速对工夫红茶内质成分的影响。结果显示,45r/min揉捻所制得的工夫红茶感官品质最佳,滋味和香气品质较优,电子舌和色差分析验证了45r/min揉捻制得的工夫红茶滋味和汤色品质较佳。不同揉捻转速制得的工夫红茶中有16种差异化合物,主要是原花青素C1、牡荆素、异牡荆素、天冬酰胺、天冬氨酸、没食子酸、苹果酸、琥珀酸和葡萄糖酸等,揉捻转速对酚酸类、有机酸类、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影响相对较大,对其他成分影响相对较小。45r/min揉捻制得的工夫红茶中茶红素、品质指数、糖类、天冬氨酸等含量较高,而有机酸类、酚酸类和...  相似文献   

12.
以不同季节红叶1号、红叶2号、丹妃三个红紫芽品种(系)为供试原料制成绿茶、白茶和红茶,通过茶叶品质分析及感官审评方法综合评价了红紫芽茶树品种(系)的茶类适制性。结果表明,同一品种(系)制成的绿茶和白茶理化成分含量高于对应的红茶。绿茶中各理化成分含量最高,可溶性糖含量三季平均为4.24%~4.69%,而红茶则为3.54%~3.96%。氨基酸含量在白茶中高于绿茶和红茶,白茶中含量达3.40%以上,而红茶和绿茶中含量在3%左右。红紫芽绿茶中花青素含量夏季>秋季>春季,夏季含量为0.086%~0.115%;除了春季白茶检出痕量的花青素外,其余不同季节的白茶和红茶均未检出花青素。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白茶普遍具有优雅、浓郁的花香或果香,滋味甜醇鲜爽的特点;红茶普遍具有甜香浓郁、滋味甜醇鲜爽的特点;绿茶品质成分丰富,汤色呈红紫色。研究认为,红紫芽茶更适合制作红茶和白茶,而制成的绿茶则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特异茶饮进行推广。本研究为红紫芽茶的深入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感官审评、理化成分、香气成分等方面对4个规格的CTC红碎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红碎茶干茶色泽以棕褐、茶汤以红亮为主,滋味以浓、强、鲜为突出特点,香气类型为甜香,碎茶3号感官品质评分最高。各类理化成分含量在不同规格红碎茶中有显著差异,水浸出物、茶碱和儿茶素总量随颗粒减小而降低;碎茶3号茶多酚(25.68 mg/g)、咖啡碱(43.67 mg/g)和儿茶素总量(96.93 mg/g)含量最高,碎茶5号黄酮总量(20.30 mg/g)最高。GC-MS从4个规格红碎茶中检测到醇类(44.11%~51.84%)、酯类(15.31%~18.96%)、醛类(5.99%~11.56%)等9类共100种香气物质,共有香气成分21种;碎茶3号香气成分与其他规格差异最大,香气物质种类最为丰富;碎茶2号和末茶香气成分最接近,碎茶5号香气物质种类最少。通过分析,不同规格CTC红碎茶在感官审评、化学成分和香气成分方面各有差别,初步探明不同规格CTC红碎茶的品质差异。  相似文献   

14.
四川主栽茶树品种红茶香气成分的SPME-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采自名山白毫131、福鼎大白茶、福选9号、早白尖和四川中小叶群体种5 个主栽品种制作的工夫红茶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在5 个品种红茶中共分离鉴定出148 种香气化合物,其中包含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烃类、酸类等。主要的香气贡献成分是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在45.97%~63.78%之间,其中主体香气成分有香叶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苯乙醇、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苯甲醇、橙花叔醇、水杨酸甲酯、癸酸乙酯、顺-3-己烯醇己酸酯、苯乙醛、柠檬醛等,这些成分是决定四川工夫红茶甜花香和果香的重要组分。四川主栽品种红茶香气类型属于中间型,富含芳樟醇和香叶醇,其中名山白毫131、四川中小叶群体种和福鼎大白茶红茶萜烯指数较低,分别为0.57、0.60和0.65,表明这3 个品种红茶香气高锐,属于高香型红茶,这与感官审评结果一致。因此,高香或花香型四川工夫红茶宜选用名山白毫131、四川中小叶群体种或福鼎大白茶鲜叶制作。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选择同一企业生产的花果香型与陈香型普洱茶为材料,应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联用质谱(GC-MS)和感官审评等技术,研究比较该两种香型普洱茶的品质特征与物质基础。审评发现花果香型滋味浓厚酸醇,具有花果香或焦糖香,而陈香型滋味醇厚、陈香显著。分析结果表明花果香型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没食子酸、茶黄素、茶红素、表没食子酸儿茶素的含量均高于陈香型(p<0.05),陈香型的表儿茶素含量高于花果香型(p<0.05)。GC-MS一共鉴定到532个化合物,显著差异化合物55个(vip>1.00,p<0.05,FC>1.50);花果香型具有花香、熟果香的(3R,6S)-2,2,6-三甲基-6-乙烯基四氢-2H-吡喃-3-醇、苯乙醇、氧化芳樟醇(呋喃类)、苄醇、芳樟醇、香叶醇等物质相对含量明显高于陈香型,而陈香型显陈香的1,2-3-三甲氧基苯、1,2,3-三甲氧基-5-甲基苯等甲氧基苯类及烷烃类物质相对含量高于花果香型。综上,花果香型普洱茶中没食子酸、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等生化成分含量显著高于陈香型,(3R,6S-2,2,6-三甲基-6-乙烯基四氢-2H-吡喃-3-醇等显花果香的物质相对含量高于陈香型;而甲氧基苯等显陈香的物质低于陈香型,构成了花果香型(BJ)普洱茶滋味浓厚酸醇、显花果香的品质特征。综合来看,花果香型普洱茶是一款内含成分更为丰富、香气独特的新型普洱茶产品。  相似文献   

16.
以黄金茶工夫红茶为研究对象,量化评价茶汤甜味强度,检测主要滋味物质含量,并分析两者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厂家的黄金茶工夫红茶甜味强度差异明显;糖类甜味物质中麦芽糖含量最高,氨基酸类甜味物质中丝氨酸含量最高;甜味物质(包括单糖、双糖和甜味氨基酸)和茶氨酸含量均与甜味强度呈正相关,且糖总量与甜味强度呈显著(P<0.05)正相关(r=0.781);儿茶素、咖啡碱、没食子酸、茶黄素、茶红素含量与甜味强度呈负相关,且儿茶素总量、茶黄素含量与甜味强度呈显著(P<0.05)负相关(r=-0.811和-0.781),添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能降低糖类甜度。鉴于甜味是工夫红茶的分属滋味之一,甜味量化及相关性分析将为工夫红茶品质评判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