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永华  于范芹  于春晓 《印染》2012,38(14):38-41
介绍了纺织品雾化度测试标准的产生及发展情况,阐述了雾化测试的原理,并选取汽车内饰用涤纶和麻两类织物不同的检测标准及方法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不同标准的测试温度、冷却温度、测试时间不同,都会影响测试结果.采用重量法时,测试温度越高,材料雾化越严重,雾化度值越高.采用反射法时,则测试温度越高、冷却温度越低、测试时间越长,都会导致雾化值越低.且雾化测试的重量法和反射法的测试结果不具可比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QB/T2728-2005《皮革物理和机械实验雾化性能的测定》标准中的反射法和质量法对汽车座垫革的雾化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与研究实验过程中影响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研究表明,影响反射法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是待测样品的干燥、烧杯的清洗、玻璃片的清洗及检验、反射值的测试和雾化实验后的调节;影响质量法实验结果的主要因素和关键环节是待测样品的干燥、烧杯的清洗、铝箔片的称量和铝箔片的干燥。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聚乳酸切片的干燥工艺,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聚乳酸切片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熔点(Tm)及无定形结构,探讨干燥时间及温度对切片性能的影响关系,并对阶段性干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燥时间越长、干燥温度越高,聚乳酸切片的含水率越低,但板结率会越大,分子量下降越严重;在低温干燥阶段,主要除去切片中大部分水分,高温干燥阶段,主要除去少量内部缔合水。最终得出最佳的三阶段干燥工艺为:80℃,4h;100℃,4h;110℃,20h,使切片的含水率很低,同时又避免了大量板结和分子量下降。  相似文献   

4.
以脯氨酸与葡萄糖的Maillard反应为模型,研究了两种加热方式下,三种配比反应混合物在两种pH环境下,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性影响。实验通过比色法来检测Maillard反应产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用以表征其抗氧化性。结果显示:pH=5和7时,反应产物中都有抗氧化物质形成,较高的pH和葡萄糖配比更有利于反应产物中抗氧化物质的形成;微波加热时间对抗氧化物质形成影响不大,而常规油浴加热时间越长抗氧化物质形成越多;微波加热比常规油浴加热更能促进反应产物中抗氧化物质的快速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常见加工烹调方法对白萝卜中异硫氰酸酯(MTBITC)的影响。方法:以白萝卜为原料,经适当处理后,采用干燥、盐腌、榨制、微波及不同加热烹调方法进行加工,然后破碎,用正己烷提取其中的MTBITC,气相色谱法测定MTBITC的含量。结果:冷冻干燥的白萝卜中MTBITC的保存率可达85.46%,60℃常压干燥只有15.0%;榨制和腌制降低白萝卜中MTBITC的保存率,10%食盐腌制3 d、榨制2 min,保存率分别为72.05%、67.26%。高温长时加热对MTBITC的破坏较大,微波比电磁炉加热的方法要好。结论:加工烹调降低了白萝卜中MTBITC的保存率,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切块越小,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香菇干燥效率、减少烘干耗电量。方法:设计了一种新型协同加热除湿烘干机,该烘干机以半导体制冷片为主要部件,其热端为热源加热空气用于烘干香菇,冷端为冷源用于冷凝水蒸气除水,整体采用封闭式设计;采用该设备测试了不同干燥温度(55,65℃)和样品质量(200,400 g)下的香菇烘干速率,并采用9种薄层数学干燥模型对干燥速率进行动力学模拟。结果:Midilli模型比其他模型能更好地预测干燥效果。温度越高,香菇颜色变化越大,收缩率越高。该烘干机的综合能效比达到1.96,烘干香菇的耗电量为81.21 MJ/kg。结论:采用试验机烘干的香菇水分含量、颜色变化等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且与传统电加热烘干机比较,其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信阳毛尖茶多糖含量与提取得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等级和不同存放时间信阳毛尖茶叶中的多糖含量及提取得率。以水为溶剂提取茶多糖并测定多糖含量,然后用乙醇做沉淀剂,沉淀物在一定条件下真空干燥后测其得率并加以比较,得出茶叶等级越高,多糖含量越低;茶叶存放时间越长,多糖含量越高,最后采用紫外和红外光谱对提取干燥后的产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不同干燥方式对压榨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和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压榨油茶籽油品质的影响,分别采用红外、微波和热风加热处理油茶籽,并分别考察了处理条件对油茶籽仁的含水率、含油率,以及油茶籽油的氧化诱导时间、总酚含量和美拉德产物丙酮醛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油茶籽仁含水率随3种干燥方式加热时间的延长和加热强度的增加下降趋势显著,从含水率降低的速率来看,3种干燥方式的热效率分别为微波红外热风;3种干燥方式处理后部分油茶籽仁的含油率提高,其中微波和热风处理后油茶籽仁的含油率上升得较为显著,最高分别提高了9%和13%;短时加热后油茶籽油的氧化诱导时间整体呈下降趋势,高强度加热时油茶籽油的氧化诱导时间随加热时间的延长明显上升,后者可能与美拉德产物有关;油茶籽经过高温/高火力加热(红外150℃,微波高火,热风150℃)后,油茶籽油中总酚的含量随加热时间的延长持续增加;同时,随加热时间延长和加热温度升高油茶籽油中的丙酮醛含量有上升趋势,且加热强度越大,含量越高。研究结果为油茶籽油生产过程中干燥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为生产中油茶籽理化性质的变化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Gilmore空泡动力学模型,采用四阶Rung-Kutta法,对孔板空化器中壳聚糖溶液水力空化泡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考察了壳聚糖溶液浓度、溶液温度、孔板下游管道直径、孔板喉部直径、孔板入口压力、出口压力及空化泡初始半径对壳聚糖溶液中空化泡运动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对单个空泡而言,壳聚糖溶液浓度越高,空化产生的空化效应强度越弱,当浓度达到1%时,Rmax/R0只有8;溶液的温度越高,空化的强度越大,当温度达到60℃时,Rmax/R0达到215;孔板下游管道直径越长,产生空化效应越强,当下游管道直径为100 mm时,Rmax/R0达到335;孔板喉部直径越小,空化效应越显著,当喉部直径为2 mm时,Rmax/R0为290;孔板压力范围为0.1~0.5 MPa之间,入口压力高,出口压力越低,空化效应越好;初始半径较小的空化泡对空化作用的贡献更大,当初始半径为5μm时,Rmax/R0为275。  相似文献   

10.
李亚娟  王旭 《国际纺织导报》2013,41(5):71-72,74-76
为了研究功能性家居鞋的保暖性能,选取了5种颗粒状填充材料,对含有此类填充物的家居鞋的加热时间与保暖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加热时间越长,试样取出温度将越高,但填充物储热饱和后,加热时间越长,其取出温度之间的差异性将逐渐缩小;填充物储热饱和后,加热时间的增加只会影响试袋的取出温度,而对试袋保暖可持续时间影响不大;5种填充物最有效的加热时间均为60s,保暖可持续时间为:小米110min、决明子90min、葡萄籽70min、樱桃核60min、荞麦壳45min;颗粒越小、形状越规则,其加热保暖性越好。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宁夏枸杞真空脉动干燥技术最优条件,以干燥后枸杞成品率为评价指标,对不同枸杞采摘方式、鲜果品质、干燥设备与参数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枸杞真空脉动干燥所用鲜果中,不带果柄的成品率显著高于带果柄;鲜果中不良果占比越低,成品率越高;光波板和电热板两种加热板对枸杞成品率并无显著差异;设备温度越高,所需烘干时间越少;在果实干燥后,延长烘干时间,并不能显著增加成品率,且容易造成烘糊现象。综上所述,枸杞烘干应选用品质优良的去果柄枸杞且需严格把握烘干温度与时间。  相似文献   

12.
以棕榈油(24℃)为原料,采用国标法测定棕榈油在不同温度(160、180、200℃)下常规理化指标(酸价、过氧化值、丙二醛值、p-茴香胺值和总氧化值)随时间的变化,在此基础之上,分别采用GC-MS法与电子自旋共振(ESR)法对180℃下棕榈油脂肪酸组成和自由基含量变化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加热温度越高和加热时间越长棕榈油理化指标值越大,其中过氧化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棕榈油中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约为1∶1,且随着加热时间延长,比例基本不变。ESR实验表明,加热时间越长,2-苯叔丁基硝酮(PBN)捕获的自由基量越多,棕榈油氧化程度越深。  相似文献   

13.
黄燕  程裕东  梁凯 《食品科学》2009,30(21):16-20
采用热风干燥,微波干燥两种干燥方法对橙皮进行干燥。从干燥速率、温度分布、持水力、吸脂性和外形5 个方面对橙皮的干燥特性进行研究,并对处理后样品的品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干燥至相同的水分含量所需时间长短为: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热风干燥温度分布均匀,微波干燥中心温度高于边缘温度;微波功率和热风温度对橙皮持水力、吸脂性和外形影响明显;低热风温度和微波功率能得到较好的持水力和吸脂性,热风温度越高,橙皮干样质构越不均匀,边缘越卷,微波功率越高,成品越不均匀,收缩越大。  相似文献   

14.
油炸马铃薯片中丙烯酰胺形成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丙烯酰胺是富含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食品经高温加热发生美拉德反应而产生的,但有关影响丙烯酰胺形成因素的研究却较少。探讨了油炸温度、原料中还原糖和氨基酸含量、鲜薯切片浸泡液的柠檬酸浓度、油炸前薯片的水分含量及抗氧化剂和油的使用时间对丙烯酰胺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原料中还原糖和氨基酸含量越高,产品中生成的丙烯酰胺就越多;油炸温度越高,产品中丙烯酰胺含量也相应越高;浸泡液柠檬酸浓度越大,产品中丙烯酰胺含量越低;而随着半成品中含水量的降低,产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也逐渐减少;在油中添加不同浓度的BHT和TBHQ以及采用使用时间不同的油,对加工出来的薯片之间丙烯酰胺含量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豆食用纤维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因脂肪氧化酶作用产生的豆腥味使产品风味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研究有效的脱腥方法除去大豆食用纤维的豆腥味是生产中需解决的重要问题.试验采用湿热脱腥法,研究温度和时间对脂肪氧化酶活力的影响,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大豆食用纤维中脂肪氧化酶L-1的活力是L-2的2.84倍,L-3的1.18倍;酶的活力受温度影响显著,温度越高,酶活力越低;加热时间越长,脂肪氧化酶的活力越低,但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并确定85℃湿热处理10min可有效降低大豆食用纤维的脂肪氧化酶活力.  相似文献   

16.
采用热风干燥法干燥新鲜桃金娘果。热风干燥特性曲线表明,桃金娘果在80℃以上的热风干燥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恒速期,干燥温度越低需要的干燥时间越长。采用最小二乘多项式的形式建立了新鲜桃金娘果的热风干燥数学模型,该模型相关性达到0.999以上。试验证明模型预测值和试验值吻合度较高,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通过对比不同温度下的干燥产品和能耗,选择80℃作为干燥温度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7.
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梅鱼脂肪酸的组成,共检测出23种脂肪酸,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棕榈油酸,油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同时,研究热风干燥加工过程中干燥时间和温度对梅鱼脂肪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时间和温度对梅鱼脂肪酸有很大的影响。干燥时间越长,温度越高,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程度越高。在72℃下干燥时,干燥时间应选择在6h以内。56℃和64℃的热风温度对脂肪酸的影响较小,能较好地保留梅鱼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8.
罗非鱼的热风干燥特性及其主要成分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段振华  尚军  徐松  王锡彬  易美华 《食品科学》2006,27(12):479-482
研究了罗非鱼鱼片在40、50和60℃等不同热风温度下的干燥速度变化和热风干燥对鱼片的主要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鱼片厚度一定时,温度越高干燥速度越快,同样厚度的鱼片在较高温度下的干燥时间要比较低温度下的干燥时间至少缩短9h;当温度一定时,鱼片的干燥速度明显受其厚度的影响,鱼片越薄,干燥越快,而且鱼片厚度对干燥速度的影响超过了温度。对于厚度一定的鱼片,在温度恒定时,鱼片中的粗蛋白质含量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而下降。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热泵干燥技术对油莎豆干燥过程的影响,选取4种不同热泵温度,利用6种薄层干燥模型和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分析油莎豆在热泵干燥中的干燥特性、水分分布状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70 ℃热泵温度所用时间较40 ℃缩短了61.9%;得出Logarithmic模型能最好的描述油莎豆的热泵干燥过程,R2均>0.99;低场核磁共振(LF-NMR)横向弛豫图谱显示油莎豆内不易流动水与自由水是热泵干燥过程中水分流失的主要来源;峰面积变化曲线图显示不同热泵温度对不同状态水分的散失和迁移的影响程度不同;热泵温度越高,核磁成像技术(MRI)图中红色区域消失越快;根据扫描电镜图发现70 ℃时油莎豆内部结构被严重破坏,不建议70 ℃以上温度干燥油莎豆。该研究可以为油莎豆热泵干燥工艺设计和水分动态变化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地黄真空干燥特性,对地黄进行了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的真空干燥研究,探讨了加热温度、干燥腔压力及物料厚度等干燥参数对干燥时间和产品色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干燥温度、降低压力和减小物料厚度均有利于缩短干燥时间,加热温度及物料厚度对干燥时间有极显著影响,加热温度对色差△E的影响极显著;利用多元二次非线性回归的方法,构建了干燥时间与产品色差的数学模型;采用加权综合评分法进行参数优化,得到最优工艺参数为加热温度70℃、压力8000Pa、物料厚度4mm,最优条件下的结果为干燥时间为300min,色差△E为6.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