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为了解瑞士乳杆菌L7(Lactobacillus helveticusL7)洗涤菌体生物合成共轭亚油酸(CLA)的能力,通过单因素和正交优化研究,确定了瑞士乳杆菌L7洗涤菌体合成c9,t11-CLA的最适条件:0.05mol/LPBS缓冲液(pH5.8)、1.00mg/mL亚油酸、23℃反应12h。在最适转化条件下,c9,t11-CLA产量达到0.54mg/mL。结果表明,洗涤菌体合成CLA的产量和分批发酵相近,可以继续进行瑞士乳杆菌L7固定化细胞发酵生产CLA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朱义松  刘晓华  曹郁生 《食品科学》2012,33(21):231-235
对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L7发酵生产c9,t11-CLA的固定化条件进行研究。应用响应面法对细菌固定化的条件进行优化,得到的优化条件为:海藻酸钠质量浓度1.78g/100mL、氯化钙质量浓度3.13g/100mL、固定化时间60.30min,利用在此条件下制备所得的固定化胶珠发酵,c9,t11-CLA的产量达到561μg/mL。固定化细胞重复利用5次后活力没有明显变化,c9,t11-CLA产量保持在549μg/mL。电镜观察发现,固定化胶珠表面及内部为错综复杂的网状通道结构,能够很好的满足物质的传递。结果表明菌体细胞经海藻酸钠固定,可以有效提高菌体的重复利用率,从而降低c9,t11-CLA的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3.
L.helveticus L7生物转化的共轭亚油酸异构体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华  曹郁生  陈燕 《食品科学》2006,27(10):464-467
利用HPLC分离出L.helveticusL7生物转化的2种CLA异构体单体,通过紫外光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确定了L.helveticusL7生物转化形成的两种CLA异构体是t9t11-CLA和c/t-911-CLA。  相似文献   

4.
赵微  张峰  张和平  赵国芬 《食品科学》2021,42(10):94-103
研究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p-8的菌体、菌体破碎液和重组亚油酸异构酶系转化亚油酸(linoleic acid,LA)为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的能力和机制。结果表明:L. plantarum p-8在含有LA的MRS上清液和菌体破碎液体外催化LA时,都可以低效产生cis9,trans11-CLA(c9,t11-CLA)、trans10,cis12-CLA(t10,c12-CLA)和trans9,trans11-CLA(t9,t11-CLA),但菌体中只有很少的t10,c12-CLA。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结果表明,亚油酸异构酶系的表达水平较低可能是CLA产量较低的原因。独立表达的重组亚油酸异构酶系成员、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lavin denine dinucleotide,FAD)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都存在才可完成LA转化为c9,t11-CLA、t10,c12-CLA和t9,t11-CLA,转化途径与L. plantarum AUK1009一致。L. plantarum p-8的亚油酸水合酶经同源建模后有3 个结构域,底物结合位点与FAD位点位于3 个结构域连接处的疏水空腔中,M76和Y180是2 个必需基团。  相似文献   

5.
共轭亚油酸(CLA)是一类具有不同位置和几何异构体的十八碳二烯酸的总称。CLA因结构多样而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目前研究较多的活性异构体为c9,t11-CLA和t10,c12-CLA。生物合成法因产物结构单一、安全性高而受到研究人员的青睐,然而其产量仍有待提高。本研究从内蒙古传统发酵乳中筛选鉴定到10种菌株,选择CLA产量较高的植物乳杆菌HB-01,测定其发酵性能。利用均匀设计优化发酵条件为接种量4%,LA添加量0.7 mg/mL,pH 6.5,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32 h,4℃后熟12 h。  相似文献   

6.
刘佩  沈生荣  阮辉  刘琦  何国庆 《食品科学》2010,31(13):297-301
共轭亚油酸(CLA)是一组位置和构象异构体的总称,异构体c9t11-CLA 和t10c12-CLA 或二者的协同作用赋予了CLA 的许多生理功能,比如抗癌、降低体脂含量、预防糖尿病的发生、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等;异构体c9t11-CLA 和t10c12-CLA 在结构及来源上存在一定差别--由于双键位置的不同,t10c12-CLA 异构体比c9t11-CLA 异构体更容易氧化;而在生理功能上二者也有差异-- c9t11-CLA 异构体的主要作用是抗癌,而 t10c12-CLA 则是降低体脂、血脂等,大量单一异构体的体外实验研究表明二者在抗癌及脂肪代谢的调节上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从传统泡菜中筛选得到1 株乳酸菌lp15 能够合成共轭亚油酸(CLA),经16S rRNA 全序列分析法和API 系统鉴定法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利用人工诱变方法,以lp15 为出发菌株,采用紫外线、硫酸二乙酯(DES)依次诱变处理,经进一步液体发酵复筛获得多株突变菌株,CLA合成能力较出发菌株提高了29.3%~52.2%。其中lp15-2-1 突变菌株为CLA 生成能力最高菌株,MRS 培养液中添加0.2mg/mL LA 培养48h,CLA 产量达30.13μg/mL。经气相色谱(GC)检测分析,产物中cis9, trans11- 共轭亚油酸(c9, t11-CLA)占76.5%,trans10, cis12-共轭亚油酸(t10,c12-CLA)占23.5%。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化尿素包合法,对共轭亚油酸2种主要异构体c9, t11-CLA和t10, c12-CLA进行分离(2种异构体比例近1:1)。方法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温度、尿素与油比例、乙醇与油比例3个因素为自变量,以t10, c12-CLA/c9, t11-CLA为响应值,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共轭亚油酸异构体的分离。结果优化后的实验条件为:在乙醇作溶剂的情况下,将共轭亚油酸、尿素和乙醇按1:2.5:5(V:V:V)配比,置于75℃水浴锅中水浴溶解,室温下搅拌冷却结晶。所得样品中t10,c12-CLA与c9,t11-CLA的比值高达2.47,且共轭亚油酸总量为97.3%。结论优化后的尿素包合法可有效分离CLA的2种异构体,提高t10, c12-CLA比例。  相似文献   

9.
从酸菜汁中分离出的一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LT2-6能将亚油酸转化成共轭亚油酸。该菌株在MRS培养基中经0.03%(w/v)的亚油酸诱导培养后,所获得的洗涤细胞具有很强的转化能力。在厌氧环境下利用L.plantarumLT2-6的洗涤细胞进行转化生成CLA的反应。结果表明,适宜反应条件为:温度30℃、pH7.0(0.1mol/L的磷酸盐缓冲系统)、细胞浓度20%(w/v)、游离亚油酸浓度1.5%(w/v)、反应时间64h,获得CLA最高产量为7.87mg/mL,产物为c9、t11/t9、c11-CLA。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海洋细菌L1-9菌株液体发酵的生物量和抑菌活性,进行了50 L发酵罐的分批发酵和补料发酵工艺研究。结果表明:L1-9菌株在50 L发酵罐中分批发酵工艺为:接种量8%(菌龄24 h、浓度为109个细胞/mL)、初始搅拌速度250 r/min、通气量为3 L/min,发酵时间为11~12 h,生物量达2.40×1010CFU/mL;补料分批发酵工艺为:在分批发酵的条件下,发酵13 h开始流加60 g/L葡萄糖溶液,使还原糖浓度保持在0.4 g/L左右,发酵周期30 h,生物量达到4.63×1010CFU/mL,比分批发酵提高了78.07%;抑菌时效测定结果表明,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抑菌作用伴随着生物量的增加不断加强,20 h抑菌活性达到高峰,抑菌带宽度为17.75 mm,抑菌活性与生物量呈正相关,为生长关联型。  相似文献   

11.
以笃斯越桔为原料,采用粟酒裂殖酵母降酸生产全汁越桔酒,通过正交实验确定酒精发酵的最佳条件为: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为5d,酵母添加量0.5%.生物降酸的最佳发酵条件为:粟酒裂殖酵母接种量5%,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4d.澄清剂的最佳使用量为:明胶200me/L和皂土2000mg/L澄清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荠菜多糖的超声波提取工艺及其抑菌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波技术提取荠菜多糖,以正交实验设计优化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荠菜多糖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为:超声波功率400W、超声波处理时间35min、料液比1∶20、浸提温度70℃,荠菜粗多糖的提取率高达8.26%。为进一步研究荠菜多糖对几种常见肠道致病菌的抑制效果,进行了体外抑菌实验并测定了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荠菜多糖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都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且随着荠菜多糖浓度的增加其抑菌效果逐渐增强。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大肠杆菌8.0mg/mL,枯草杆菌6.0mg/mL,金黄色葡萄球菌10.0mg/mL,沙门氏菌10.0mg/mL。  相似文献   

13.
高产类胡萝卜素红酵母的筛选及其发酵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数株红酵母培养后发酵液中菌体生物量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比较,从中选出了1株产类胡萝卜素能力较强的红酵母RY-98;研究了该菌株产类胡萝卜素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并对其主要营养与环境条件进行了选择及优化,获得了最佳发酵条件葡萄糖40g/L、(NH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产番茄红素的工程菌W-05进行发酵条件优化。首先单因素实验确定培养基种类;培养温度;培养基中的较优碳源、氮源以及无机盐。然后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设置响应面实验确定各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响应面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基各组分为:蛋白胨10.00 g/L、酵母浸出粉5.00 g/L、甘油7.80 mL/L、硝酸铵3.30 g/L、KH2PO4 1.80 g/L、Na Cl 11.62 g/L时,番茄红素得率达理论值为3.42 mg/L。在5 L发酵罐中,使用优化后的培养基高密度培养工程菌W-05。实验结果显示工程菌W-05高密度培养较优发酵条件为:p H值为7.0,溶氧百分数为20%左右及指数流加补料。此条件对比普通分批培养条件,菌体的生物量和番茄红素产量显著提高(p0.05)。优化发酵29 h后的菌体干重达到16.55 g/L,番茄红素得率为19.93 mg/L。这说明改善培养基成分及发酵条件能大幅提高工程菌的番茄红素得率。  相似文献   

15.
纤维素酶和米根霉同时糖化发酵纤维素为L-乳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纤维素原料经机械粉碎、稀酸处理、氨处理、蒸爆水洗处理后 ,用里氏木霉所产纤维素酶和米根霉对其进行同时糖化发酵生产L 乳酸 ;并与稀酸处理物料分别酶解发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实验条件下 ,粉碎处理、稀酸处理、氨处理、蒸爆水洗处理物料的L 乳酸发酵产量分别为 13 4mg/mL、18 1mg/mL、15 5mg/mL和 19 6mg/mL ,与分别酶解发酵相比 ,同时糖化发酵过程周期短。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植物乳杆菌发酵蓝靛果浆及果汁的品质变化,分析了48 h发酵过程中p H、活菌数、总酚含量、花色苷含量、清除·OH能力、清除DPPH·能力、SOD酶活力和淀粉酶活力的变化,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了发酵48h时蓝靛果浆及果汁的挥发性物质。研究发现,经过发酵,蓝靛果浆及果汁的品质变化如下:p H显著下降(p0.05),最终分别为3.71和3.51;植物乳杆菌数量在20 h和24 h达到最高,分别为7.42 Log CFU/mL和7.85 Log CFU/mL;总酚含量均在40 h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89±0.06mg/mL和0.70±0.02mg/mL;花色苷含量显著降低(p0.05);清除·OH能力在40h时达到最高,分别为(83.12±3.59)%和(80.60±2.87)%;清除DPPH·能力变化不显著(p0.05);SOD酶活力于36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5.59±1.07) U/mL和(49.59±0.71) U/mL;淀粉酶活力于48 h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77±0.37) U/mL和(11.93±0.57) U/mL。通过GC-MS分析,在发酵蓝靛果浆及果汁中分别检测出86种和70种挥发性物质。癸酸乙酯(34.42%)和辛酸乙酯(21.37%)是发酵蓝靛果浆中主要的挥发性物质;辛酸乙酯(20.67%)、乙基9-癸烯酸酯(17.82%)和癸酸乙酯(15.51%)是发酵蓝靛果汁中主要的挥发性物质。癸酸乙酯是发酵蓝靛果中的特征性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17.
高寅  李汴生  林伟锋  陈中 《现代食品科技》2011,27(8):946-948,934
研究了干酪乳杆菌发酵柑橘汁的发酵过程.接入柑橘汁后的0~10h内干酪乳杆菌处于迟滞期;第10h开始发酵进入对数期,并在第52h结束,发酵终点的活菌数为1.31×109 cfu/mL;发酵液pH值从起点的6.11降至终点的3.69;发酵液最高总酸达到1.48 g/100mL.进一步研究了干酪乳杆菌营养源的优化,结果表明添...  相似文献   

18.
研究AB-8大孔树脂法去除车前草粗多糖中蛋白质的适宜条件。采用动态吸附和解析实验对树脂纯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适宜工艺条件为:上样液浓度40mg/mL,上样流速0.5 mL/min,上样液pH值7.0;以蒸馏水为洗脱剂,洗脱速度2 mL/min,洗脱体积2.5BV(1BV=20 mL)。纯化后AB-8大孔吸附树脂对车前草粗多糖中的蛋白具有较高的去除效果,蛋白去除率为84.83%,多糖保留率为88.32%。  相似文献   

19.
赵燕  陈芳  李建科  廖斌  涂勇刚 《食品科学》2010,31(23):219-223
探讨韦兰胶的生产条件,主要包括生产菌株、发酵培养基及发酵工艺条件三方面。通过绘制菌体生长曲线,了解此菌种的生长情况,初步确定二级种子的培养时间。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得出韦兰胶的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蔗糖40g/L、酵母膏3g/L、K2HPO4·7H2O 5g/L、MgSO4·7H2O 2g/L、FeSO4·7H2O1mg/L、CaCl2 0.5g/L;此条件下,韦兰胶产率由7.31g/L 上升到17.23g/L。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接种龄18h、接种量0.5%、装液量40mL(250mL 摇瓶)、初始pH7.0、摇床转速220r/min、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72h,在此条件下,韦兰胶产率达20.64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