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解广东省吸烟者的习惯性吸烟行为,通过现场用吸烟行为记录仪检测的方式,获取不同类型吸烟者抽吸不同规格卷烟时的吸烟行为参数。结果显示,吸烟者的吸烟行为具有以下规律:(1)在抽吸非其习惯的卷烟样品时,存在"补偿抽吸"行为,但习惯抽吸较低焦油卷烟的吸烟者则不存在该现象;(2)随吸烟者习惯卷烟焦油量的降低,其抽吸口数和抽吸容量会逐步降低,因而单支卷烟的烟气吸入总量大幅下降,即低焦油卷烟消费者的烟气吸入总量明显低于中高焦油卷烟消费者;(3)低焦油、低烟碱以及混合型卷烟消费者的抽吸行为有一定相似性,均表现为低抽吸口数的短促性、高流量、低容量抽吸,因而单支卷烟的吸入烟气总量较低;(4)不同类型消费者的吸烟行为存在差异,女性吸烟者、低龄吸烟者及中等吸烟程度吸烟者单支卷烟的烟气吸入总量最低。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吸烟者转抽加热卷烟后抽吸行为和烟碱暴露水平的变化,招募50名抽吸卷烟的志愿者,分为两组,分别转抽加热卷烟IQOS和国内加热卷烟M。转抽前后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志愿者的基线资料,使用CReSS吸烟行为记录仪测试吸烟行为参数,采用HPLC-MS/MS测定志愿者基线和转抽后尿样中的烟碱暴露生物标志物。结果表明:①志愿者转抽加热卷烟后抽吸行为基本保持不变,抽吸容量和抽吸时间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但抽吸间隔明显缩短,两组志愿者抽吸卷烟时抽吸间隔分别为(14.3±8.0)s和(15.3±9.0)s,转抽加热卷烟后抽吸间隔分别为(9.8±8.3)s和(9.7±5.4)s。②转抽后志愿者尿液中烟碱总代谢物和可替宁等烟碱暴露生物标志物的浓度水平也未发生显著性改变。③转抽IQOS后志愿者的抽吸行为与转抽M后的志愿者没有明显差异,两组志愿者尿液中烟碱总代谢物和可替宁的水平也近似。   相似文献   

3.
为应对烟草制品成分管制新的要求,以典型的不同焦油量(1.0~13.3 mg/支)的9种烤烟型和11种混合型卷烟样品为研究对象,从单支卷烟、单位烟碱和单位焦油的角度分析考察了ISO和加拿大深度抽吸(HCI)两种模式下卷烟主流烟气成分(TPM、焦油、烟碱、CO、TSNAs、B[a]P、羰基化合物、苯酚、HCN、氨和VOCs)释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对于单支卷烟烟气成分释放量而言,HCI抽吸模式显著高于ISO抽吸模式,与中高焦油量(6.0 mg/支)卷烟样品相比,低焦油(≤6.0 mg/支)卷烟样品的烟气成分释放量在两种抽吸模式下的差异更大。2以单位烟碱计,NNN、NNK、B[a]P和1,3-丁二烯在两种抽吸模式下的释放量基本一致。低焦油样品在HCI抽吸模式下CO、甲醛、巴豆醛和HCN的单位烟碱释放量显著高于ISO抽吸模式,而对于中高焦油量卷烟样品,两种抽吸模式下4种成分的单位烟碱释放量相当。3以单位焦油计,对于NNN、NNK、B[a]P和苯酚,HCI抽吸模式下各成分的单位焦油释放量略低于ISO抽吸模式。对于CO、甲醛、巴豆醛和HCN,低焦油样品在HCI抽吸模式下单位焦油释放量高于ISO抽吸模式。  相似文献   

4.
不同型号吸烟机烟气测定结果的差异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再根  王菲  禹舰  王芳 《烟草科技》2006,(11):42-44
对2004年国内卷烟烟气分析共同实验结果——用SM400、RM20、ASM500与RM200吸烟机测定的4种牌号盒标焦油量为3、8、12和15mg/支卷烟的抽吸口数、总粒相物、水分、烟气烟碱、焦油和CO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除RM200吸烟机的抽吸口数显著低于ASM500吸烟机外,4种型号吸烟机测定的其它指标,结果虽存在一定差异,但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细支卷烟主流烟气中有害成分的释放量,应对烟草和烟草制品管制新要求,以不同盒标焦油量(1~7 mg/cig)的细支卷烟为对象,研究了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抽吸模式下和深度抽吸(HCI)模式下主流烟中15种有害成分(焦油、烟碱、CO、HCN、NNK、NH3、B[a]P、苯酚、巴豆醛、NNN、甲醛、乙醛、丙烯醛、1,3-丁二烯和苯)的释放量规律。结果显示:1对于单支卷烟,HCI抽吸模式下有害成分的释放量均不同程度地高于ISO抽吸模式下的释放量,且盒标焦油量越低,两种抽吸模式下检测结果的比值(HCI/ISO)越大;另外,ISO抽吸模式下,除NNN、NNK、1,3-丁二烯、苯外,其他各成分与焦油相关性较强,而HCI抽吸模式下,仅烟碱、CO、乙醛、丙烯醛、NNN 5种成分与焦油显著相关;2对于单位毫克烟碱释放量,在HCI抽吸模式下,CO、HCN、巴豆醛、氨、甲醛、乙醛、丙烯醛7种成分高于ISO抽吸模式,NNN、NNK、B[a]P、苯酚、1,3-丁二烯、苯6种成分低于ISO抽吸模式;在ISO抽吸模式下,CO、氨、巴豆醛、HCN、苯酚5种成分与焦油显著相关,而在HCI抽吸模式下,仅CO与焦油显著相关;3对于单位毫克焦油释放量,在HCI抽吸模式下,CO、HCN、甲醛、巴豆醛4种成分高于ISO抽吸模式,而其余9种成分均不同程度地低于ISO抽吸模式,且单位毫克焦油释放量比值(HCI/ISO)与单位毫克烟碱释放量比值(HCI/ISO)相比,整体上更低一些。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加拿大深度抽吸(HCI)模式下直线型与转盘型吸烟机对卷烟主流烟气总粒相物(TPM)、水分、烟碱、焦油和一氧化碳(CO)释放量及测试结果精密度的影响,用9台直线型和8台转盘型吸烟机在HCI模式下抽吸了10种卷烟样品。结果表明:①直线型吸烟机测试TPM,水分和焦油的释放量分别比转盘型高2.4~7.6,2.0~5.0和1.4~3.1 mg/支,测试CO的释放量比转盘型低0.9~2.4 mg/支,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置信度为99%时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②两种类型吸烟机测试烟碱的释放量接近,显著性水平为0.01时不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③直线型吸烟机测试TPM、水分和焦油的重复性限和再现性限及测试烟碱的再现性限高于转盘型,测试CO的再现性限低于转盘型,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置信度为99%时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④显著性水平为0.01时,直线型与转盘型吸烟机测试烟碱和CO的重复性限不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抽吸模式下吸烟机型对卷烟主流烟气总粒相物(TPM)和7种化学成分释放量检测结果的影响,以典型的不同焦油量(1.0~13.3 mg/支)的9种烤烟型和11种混合型卷烟样品为研究对象,考察了ISO和加拿大深度抽吸(HCI)模式下直线型(L)和转盘型(R)吸烟机对卷烟主流烟气总粒相物(TPM)和一氧化碳(CO)、4-(N-甲基-N-亚硝氨基)-1-(3-吡啶基)-1-丁酮(NNK)、苯并[a]芘(B[a]P)、巴豆醛、苯酚、氰化氢(HCN)、氨(NH3)释放量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①HCI抽吸模式下两种吸烟机型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弱于ISO抽吸模式; TPM、巴豆醛和HCN在HCI抽吸模式下两种吸烟机型测试结果的差异明显。②两种抽吸模式下卷烟主流烟气NNK、B[a]P和苯酚重复检测结果标准偏差(SD,n=5)与检测水平均值(m)的相关性总体上较CO、巴豆醛、HCN和NH3高,但HCI抽吸模式下检测结果SD与检测水平m的相关性弱于ISO抽吸模式。③在两种抽吸模式下,卷烟主流烟气相关指标不同吸烟机型测试结果总体精密度差异基本一致,即R型吸烟机对于20个不同烟气释放量水平样品重复测试结果的平均变异系数(CV)大多低于L型。   相似文献   

8.
美国和日本主导牌号卷烟主流烟气成分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男性烟民喜欢抽吸可选择性地降低主流烟气(MS)中某些挥发性成分的活性炭滤嘴卷烟.过去20年在日本销售的所有卷烟中,活性炭滤嘴卷烟至少占68%,而在美国,这种卷烟现今仅占1%的市场份额.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美国和日本主导牌号卷烟(至少分别占各自市场的50%)MS中主要毒性和基因毒性成分含量的差异.测定了卷烟烟气中的焦油、烟碱、一氧化碳(CO)、苯并[a]芘(BaP;稠环芳烃系列的代表)和烟草特有的亚硝胺(TSNA)的含量.在标准的FTC/CORESTA机器吸烟条件下,日本和美国主导牌号卷烟均输出相同量的烟碱(1.0mg/支).然而,日本卷烟MS中的焦油/烟碱比却显著地(p>0.000 1)低(9.8对13.2),后者表明,对单位量的烟碱而言,日本卷烟的焦油成分包括BaP和TSNA显著地低.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与美国主导牌号卷烟相比,日本主导牌号卷烟MS中的焦油与CO量平均低30%(分别为10mg/支对13mg/支),BaP低35%(8.5ng/支对11.4ng/支),TSNA低135%(245ng/支对580ng/支).  相似文献   

9.
刘惠民 《烟草科技》2005,(10):43-46
由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出台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对烟草制品有诸多限制,加之“吸烟与健康”问题也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对卷烟产品的降焦减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涉及健康的主流烟气指标成为本次国标修订的重点内容。GB5606.5-1996《卷烟》国家标准自1997年实施以来,我国卷烟产品焦油量的加权平均值已从1997年的17·3mg/支下降至2004年的13·6mg/支。在GB5606.5-1996颁布实施的9年间,全国卷烟焦油量下降了近4mg/支,平均每年下降0·4mg/支(图1)。同时,卷烟品牌的焦油量分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较低焦油量的卷烟品牌比重逐年增加,并…  相似文献   

10.
为了修正贵州省高海拔地区烟气结果与低海拔结果之间的系统差异,选择了不同焦油量、烟气烟碱量和一氧化碳(CO)量的7种卷烟样品,在6个不同海拔的实验室,按标准方法进行了卷烟主流烟气分析。结果表明:①焦油和CO的测定结果均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②焦油量低于8 mg/支及CO量低于11 mg/支的卷烟样品变化趋势明显,反之则稍缓;③以焦油和CO量分别为8和11 mg/支为界限,分别建立了90 kPa左右大气压下焦油和CO测定结果相对于100 kPa大气压地区分析结果的修正方程,并对修正方程进行了验证,修正结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
叶组配方卷烟烟气预测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叶组配方焦油量、烟气烟碱量、一氧化碳量和抽吸口数的预测模型,并筛选出了与这4项指标关系密切的化学成分,包括总糖、还原糖、总氮、烟碱、挥发碱、钾、氯、硫酸根等。利用所建模型对4种卷烟产品叶组配方的烟气指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其焦油量、烟气烟碱量、一氧化碳量和抽吸口数的预测误差范围分别为0.04~1.13mg/支、0.13~0.50mg/支、0.11~2.95mg/支和0.37~1.15口/支。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广东地区卷烟消费者自然状态下吸烟行为的街头调查,分析其吸烟行为特点。结果显示,广东地区消费者的吸烟行为具有以下规律性:(1)消费者抽吸卷烟时,极少出现滤嘴通风孔被完全封闭的情形,而通风孔50%封闭的情形也不足34%。(2)局促环境下广东消费者单支烟的吸入烟气总量,会远高于其放松状态下的烟气吸入量。(3)街头调查结果验证了访谈调查数据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消费者的吸烟行为。(4)广东省内卷烟消费者的吸烟行为表现为“快(高抽吸频率)且浅(低抽吸容量)”,其单支烟吸入烟气总量远远低于欧美消费者的。(5)马萨诸塞方法设定的机器抽吸卷烟条件与广东地区卷烟消费者的习惯性吸烟行为最为接近,而WHO官方方法则显著高估广东消费者烟气吸入量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13.
降低卷烟焦油量的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进一步降低卷烟焦油量的技术措施,在分析卷烟有害成分的基础上,从叶组配方、原辅材料、烟丝结构、助燃剂添加量等方面对焦油产生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盘纸透气度的增加和滤棒压降的增大,卷烟焦油量呈下降趋势,若卷烟焦油量为15mg/支时,盘纸透气度应大于55Coresta;随着滤棒压降的增大,焦油量降低;在卷烟配方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膨胀烟丝和助燃剂,有利于降低卷烟焦油量。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加热不燃烧卷烟主流烟气中有害成分的释放量,以11个iQOS和3个glo加热不燃烧卷烟产品为对象,研究了ISO抽吸模式和加拿大深度抽吸(HCl)模式下主流烟气中有害成分(焦油、烟碱、CO、HCN、NNK、NNN、NH_3、B[a]P、苯酚、巴豆醛、甲醛、乙醛、丙烯醛、1,3-丁二烯和苯)以及水分、丙二醇和丙三醇释放的规律。结果表明:(1)加热不燃烧卷烟气溶胶捕集物释放总量较高,且主要成分为水(质量分数约70%),远高于传统卷烟;(2)iQOS和glo卷烟的主流烟气有害成分中除NNK、NH3和巴豆醛释放量与传统卷烟相当以外,其他成分远低于传统卷烟;(3)11个iQOS样品的"焦油"平均值在ISO和HCl两种模式下分别为1.3和9.8 mg,释放量受抽吸模式的影响较大;3个glo样品的"焦油"平均值在ISO和HCl两种模式下分别为2.9和7.0 mg,与常规卷烟在两种抽吸模式下的释放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15.
为准确测定加热卷烟气溶胶中的水分和焦油,设计并开发了吸烟机捕集器原位萃取仪,通过在加热卷烟抽吸后,直接进行金属捕集器内部原位萃取,建立原位萃取-气相色谱测定加热卷烟气溶胶中水分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①方法的回收率在95.4%~104.6%之间,RSD在3.72%~6.09%之间,检出限为0.16 mg/支.②与传统的振...  相似文献   

16.
3种不同焦油卷烟烟气的细胞毒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中性红法测定了K2R4F参比卷烟和15、8和3mg/支焦油市售国产混合型卷烟烟气的细胞毒性。即卷烟主流烟气经洁净空气稀释后直接导入BALB/c3T3细胞培养瓶中染毒,而后采用中性红法测定细胞毒性,并计算出基于烟气总粒相物的相对细胞死亡率和LC50。结果表明:4种卷烟的细胞毒性依次为15mg/支焦油卷烟>>8mg/支焦油卷烟≈K2R4F>3mg/支焦油卷烟,与这3种国产卷烟样品烟气气相自由基、烟草特有N-亚硝胺和稠环芳烃的降低一致。说明卷烟减害降焦,可以降低其烟气的细胞毒性,降低吸烟对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更加便捷高效地研究消费者吸烟行为特征,设计了一套基于计算机视觉的吸烟行为分析系统。【方法】该系统以可见光-红外线双目摄像头为传感设备,采集吸烟场景中的可见光和红外视频图像;采用人脸检测算法和人体姿态检测算法跟踪识别可见光图像中的人物及其动作,初步判断吸烟行为;采用烟头(燃烧锥)状态检测算法实时检测红外图像中烟头光斑位置与面积变化,进一步判定吸烟行为;同时,根据烟头光斑的位置与面积变化精确定位抽吸起始和结束的时间点,并自动计算抽吸口数、抽吸持续时间和抽吸间隔时间等抽吸参数。【结果】在湖南中烟技术中心招募30名志愿者进行系统测试,分别抽吸常规卷烟和细支卷烟,使用吸烟行为分析系统和CReSS吸烟行为记录仪同步记录抽吸参数,以CReSS吸烟行为记录仪记录的数据作为标准对照,验证吸烟行为分析系统的识别准确性。结果表明,吸烟行为分析系统对常规卷烟和细支卷烟抽吸口数识别的平均误差率分别为1.79%、2.06%,抽吸持续时间识别的平均误差率分别为9.73%、9.96%,抽吸间隔时间识别的平均误差率分别为6.59%、6.91%。【结论】该系统可以无感式、准确地识别吸烟行为并记录抽吸参数,在吸...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河南烟区烤烟焦油释放量的区域特征及其感官质量特征,选取河南烟区初烤烟叶作为试验材料,测定烟叶样品的焦油量并进行感官质量评价,采用常规统计、地统计学等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河南烤烟烟叶焦油量的主要分布区间为16.0~22.0 mg/支,分布频率累计值为89.19%;豫西地区焦油量最低,豫南烟区最高,其他地区焦油量居中;不同地区间焦油量存在显著差异,总体空间变化趋势由河南西部向中南部逐渐升高。(2)焦油量较高的烤烟烟叶,其感官指标中的香气质、香气量的得分均较高;焦油量较低的烟叶,其感官指标中的余味分值相对较高。河南烟区可分为豫中南高焦油区和豫西低焦油区。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测定卷烟主流烟气和滤嘴中茄尼醇的方法,测定了21个牌号卷烟样品烟气中茄尼醇的释放量,并研究了滤嘴截留茄尼醇量与卷烟主流烟气中茄尼醇、烟碱、焦油释放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采用本方法在7 min内即可完成对茄尼醇的检测,在0.5~100.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2=1),定量限为0.47μg/支,加标回收率为94.28%~106.7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06%;②不同牌号卷烟主流烟气中茄尼醇释放量差别较大,为34.47~300.00μg/支;③滤嘴截留茄尼醇量与卷烟主流烟气茄尼醇、烟碱、焦油的R2分别为0.9967,0.9467和0.9954。该方法适合于卷烟主流烟气中茄尼醇的快速分析,可为吸烟者烟气主要有害成分暴露量评估方法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探索性数据分析法的主要特点,并运用该方法对2004年我国卷烟的焦油量进行了探索性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有75%以上的卷烟焦油量降到了15.0mg/支以下,有25%以上的卷烟焦油量降到了13.0mg/支以下,卷烟焦油量的整体水平约为13.8mg/支;一、二类卷烟的焦油量明显高于三、四类卷烟,说明其降焦难度相对较大;各企业降焦控焦能力有较大的差异,部分企业的降焦控焦能力较强;2004年第3季度卷烟焦油量的典型值较上半年有增加趋势,但仍有部分企业的控焦水平明显高于上半年;探索性数据分析法所得结论的耐抗性和稳健性明显高于简单加权算术平均值和样本标准偏差方法。结论:探索性数据分析法是一种耐抗性和稳健性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