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实验研究了两种抗氧化剂硫辛酸和N-乙酰半胱氨酸对饲喂高脂饲料大鼠血脂代谢及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32只SD大鼠分成4组,分别是正常饲料对照组、高脂饲料组、高脂饲料+硫辛酸(0.1%)组和高脂饲料+N-乙酰半胱氨酸(0.1%)组.结果表明饲喂高脂饲料可导致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与高脂模型组相比,饲料中添加0.1%的硫辛酸和N-乙酰半胱氨酸可显著降低大鼠血清TG、TC、LDL-C的含量,使动脉粥样硬化指数降低(P<0.05),显著增加血清HDL-C的含量(P<0.05),显著提高血清LPL和HL的活性;使血清和组织T-AOC、SOD活性、GSH含量显著上升(P<0.05),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说明添加硫辛酸和N-乙酰半胱氨酸对饲喂高脂饲料大鼠的血脂水平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可有效抑制脂质过氧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羊新鲜粪便中分离筛选具有降胆固醇能力的乳酸杆菌,探讨其对小鼠血清胆固醇含量的影响。方法:以碳酸钙-MRS培养基和胆固醇-MRS培养基筛选具有高效降胆固醇能力的乳酸杆菌;利用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分离菌株L-3。为了验证其效果,将40 只8 周龄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基础饲料组(A)、高脂模型组(B)、高脂模型+生理盐水组(C)、高脂模型+菌株L-3组(D)。分别饲喂第15、30天,采血,测定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总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的含量。结果:筛选得到一株能够高效降解胆固醇的菌株L-3,胆固醇降解率达到(35.93±0.43)%,经鉴定为植物乳杆菌。饲喂第15天,成功构建出高脂血症小鼠模型。灌胃第30天,与B组相比,D组TC、TG、动脉硬化指数水平均极显著降低(P<0.01),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HDL-C/TC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而对照组几乎无降胆固醇效果(P>0.05)。结论:实验获得了1 株在体内外均具有高效降胆固醇能力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3,为进一步开发其为功能性微生态制剂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湿热处理多孔玉米淀粉对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32 只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4 组,其中1 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另外3 组为高脂组,分别为高脂空白组、多孔淀粉组(porousstarch,PS)和湿热处理多孔淀粉组(heat moisture treatment starch,HTMPS),饲喂基础饲料,适应1 周后,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高脂组分别饲喂相应高脂饲料。饲喂4 周后解剖,检测大鼠血脂、肝脂及小肠和粪便中胆汁酸等指标。结果:饲喂多孔淀粉和湿热处理多孔淀粉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non-HDL-C)、抗动脉硬化指数(atherosclerosis index,AI)、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HDL-C)、肝脏TC、肝脏总TC和腹部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粪便中粪醇、胆固醇等中性固醇排泄量增加,粪便中胆汁酸排泄量显著增加(P<0.05)。PS组与HTMPS组相比,大鼠血浆中TC、AI、腹部脂肪含量、肝脏总脂肪含量较低,粪便中胆汁酸及小肠内容物中胆汁酸较高。结论:多孔淀粉降血脂降胆固醇效果优于湿热处理多孔玉米淀粉,可降低高脂饮食造成的高脂血症风险,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该实验研究了黄酒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结果表明,黄酒高、中、低剂量组的大鼠体质量增量、肝脏 指数显著低于高脂模型组(P<0.05);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与高脂模型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黄酒能有效抑制高脂饲料引起的大鼠肠道菌群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上升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下降,使二者的含量和比值更接近于空白对照组,改善并提高了高脂大鼠 肠道内艾克曼菌属(Akkermansia)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的组成比例。 在实验周期内,黄酒改善了高脂饲料引发的大鼠肠道菌群结 构的改变以及体质量和肝脏指数的升高,对高脂大鼠的降血脂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普洱茶茶褐素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普洱茶荼褐素对高脂SD大鼠的降血脂作用,采用生化试剂盒分析普洱茶茶褐素对实验大鼠血清中TC、TG、LD-C、HDL-C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饲喂高脂饲料4周后,模型组大鼠血清TC、LDL-C极显著升高(P<0.01),TG显著升高(P<0.05),说明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建立成功.与高脂模型组相比,饲喂茶褐素的降脂组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C、LDL-C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TG显著降低(P<0.05),而HDL-C水平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普洱茶茶褐素具有降血脂作用.预防组高脂饮食大鼠因同时饲喂茶褐素,故其血清中TC、TG、LDL-C水平升高以及HDL-C水平降低均受到抑制,与正常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茶褐素能减少肝脏脂肪沉积,具有预防实验大鼠脂肪肝形成的作用.正常试物组(饲喂基础饲料和茶褐素)大鼠虽然被饲喂茶褐素,但其血清TC、TG、HDL-C、L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茶褐素对正常大鼠血脂代谢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植物乳杆菌发酵乳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代谢的调节作用,为功能性发酵乳制品开发提供实验参考。采用高脂饲料喂养法,诱导形成大鼠高脂血症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3组:高脂模型组、发酵乳样品组和自然降脂组。高脂模型组继续饲喂高脂饲料作为对照,发酵乳样品组饲喂高脂饲料的同时灌胃植物乳杆菌发酵乳,自然降脂组改为饲喂基础饲料,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血脂浓度。结果显示,发酵乳样品组及自然降脂组与高脂模型组相比较,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浓度显著下降(P0.01),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显著下降(P0.01),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升高(P0.05),表明发酵乳样品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具有显著改善作用,通过调节饮食结构,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可自行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7.
黑桑椹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脂作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黑桑椹对高脂血症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普通基础饲料加10%猪油、1%胆围醇,0.5%胆酸钠组成高脂饲料。高脂饲料中添加10%的黑桑椹果粉饲喂Wistar大鼠(桑葚组),4w后与单饲高脂饲料的大鼠(高脂组)对比血脂和肝脂水平。结果与高脂组比较,桑葚组大鼠血清和肝脏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致动脉硬化指数也明显下降(p〈0.01),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抗动脉硬化指数显著升高(p〈0.01);结论黑桑椹果粉对高脂血症大鼠具有显著的降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超 《中国油脂》2020,45(9):81-84
通过高脂饮食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观察高脂血症大鼠体内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的表达变化。将40只雄性SD大鼠分为2组,分别饲喂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12周,计算大鼠的肝脏、脾脏和胰腺指数,测定大鼠全血血糖,检测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含量,通过HE染色检测大鼠肝脏的病理变化,同时采用RT-q PCR检测PD-1 mRNA在大鼠肝脏、脾脏和胰腺组织内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高脂饲料组大鼠的肝脏、脾脏和胰腺指数显著高于普通饲料组;高脂饲料组大鼠的血糖显著升高;高脂饲料组大鼠血清中的TG、T-CHO、LDL-C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普通饲料组,LDLC/HDL-C的比值也显著高于普通饲料组,高脂血症大鼠造模成功。HE染色显示高脂饲料组大鼠肝脏组织内均出现明显脂肪空泡。与普通饲料组相比,高脂饲料组大鼠肝脏、脾脏和胰腺组织内PD-1 mRNA的表达均显著降低,提示PD-1可能参与了高脂血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燕麦β-葡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胆固醇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燕麦β-葡聚糖对高脂血症大鼠胆固醇代谢的影响,将5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基础组(n=10,饲喂基础饲料)和模型组(n=48).模型组饲喂高脂饲料3周后,将造模成功的高脂血症大鼠随机分为高脂时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10只,分别饲喂含0、6、12、24 g/kg β-葡聚糖高脂饲料.在试验进行到2、4和6周时测定大鼠的血浆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试验末期测定血浆载脂蛋白B(ApoB)和AI(ApoAI)、大鼠肝胆固醇、肝微粒体胆固醇含量、肝脏7-α羟化酶活性、粪胆固醇、粪胆汁酸和肠胆汁酸含量.结果表明,不同荆量的β-葡聚糖都极显著地降低空腹血浆TC、LDL-C和ApoB水平(p<0.01),而对HDL-C和ApoAI无显著影响.不同剂量的β-葡聚糖都显著降低肝胆固醇(p<0.05),增加微粒体胆固醇含量和7-α羟化酶活性(p<0.05),促进肠道、粪便胆汁酸和胆固醇排泄(P<0.01).燕麦β-葡聚糖可有效降低血脂,抑制肝脏胆固醇沉积,提高7-α羟化酶活性,利于胆固醇和胆汁酸的排出,其作用效果具有剂量和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不同培养基从分离自自然发酵豆酱样品中的285株乳酸菌种中分离筛选出3株能够耐受人工胃肠环境,具有降胆固醇作用的乳酸菌,编号分别为DQ17-2、DD1-1、KY1-1,对胆固醇的去除率分别为34. 56%、27. 12%和29. 20%,最后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 DNA序列鉴定法确定3株乳酸菌均为植物乳杆菌。将菌株DQ17-2重新命名为植物乳杆菌WW(L. plantarum WW),为了进一步验证其在体内的降胆固醇作用,将32只5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普通对照组(A)、高脂模型组(B)、脱脂乳对照组(C)、菌液干预组(D)。饲喂12周后,采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含量。结果表明,饲喂12周后成功构建高脂模型,与B组和C组相比,D组血清TC、TG、LDL-C含量明显降低(P 0. 05),HDL-C含量明显升高(P 0. 05)。该实验筛选出一株在体内外均具有降胆固醇作用的L. plantarum WW,为今后降胆固醇产品的研发提供原料与依据。  相似文献   

11.
探讨植物乳杆菌DMDL 9010(Lactobacillus plantarum DMDL 9010)对SD大鼠脂质水平的影响。以无菌水、1 mg/mL阿托伐他汀水溶液、高剂量(109 CFU/mL)和低剂量(107 CFU/mL)L. plantarum DMDL 9010菌悬液连续灌胃SD大鼠10周,监测大鼠体重和血清、肝脏、粪便的脂质水平变化。结果显示:高剂量(109 CFU/mL)L.plantarum DMDL 9010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23.03%)、低密度脂蛋白(28.00%)和动脉硬化指数(34.04%)(p<0.05),显著降低大鼠肝脏TC(33.20%)和甘油三酯(TG)(40.86%)(p<0.05),增加粪便TC(31.07%)和胆汁酸(TBA)(70.18%)排泄(p<0.05),肝脏病理切片观察表明,L. plantarum DMDL 9010能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得出L. plantarum DMDL 9010以剂量依赖的方式降低血清和肝脏的TC和TG,提高粪便TC和TBA排泄,从而有效调控其脂质水平,为开发预防和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益生菌制剂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2.
颜旭  王方杰  吴祖芳  翁佩芳 《食品科学》2021,42(15):167-173
为研究乳酸菌发酵胡柚汁对小鼠肥胖的调节作用,利用植物乳杆菌L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L1)和发酵乳杆菌L2(Lactobacillus fermentum L2)混合发酵制备发酵胡柚汁,小鼠经高脂饮食适应性饲养7 d后将其分为低脂饮食组、高脂饮食组、高脂饮食+发酵胡柚汁组和高脂饮食+未发酵胡柚汁组,通过高脂饮食诱导建立肥胖小鼠模型,经过8 周的发酵胡柚汁和未发酵胡柚汁灌胃,分析小鼠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抗氧化指标,并对肝脏组织切片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与高脂饮食组相比,高脂饮食+发酵胡柚汁组和高脂饮食+未发酵胡柚汁组小鼠灌胃8 周后体质量显著减轻(P<0.05),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质量浓度总体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质量浓度显著升高(P<0.05),血脂水平向正常化恢复;肝脏组织中的脂肪累积减少,肝脏抗氧化性水平提高,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水平降低,胡柚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肥胖造成的肝脏损伤,且发酵胡柚汁的效果更好。综上,乳酸菌发酵胡柚汁在小鼠肥胖的调节中呈现出良好的益生作用,可作为功能性食品实现降脂减肥的目的,研究可为胡柚资源的深加工和保健功能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野山杏果肉总有机酸(total organic acids from wild apricot,TOAWA)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降血脂作用及机理。方法: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以灌胃血脂康大鼠为阳性对照组,利用试剂盒测定血脂浓度和载脂蛋白质量浓度;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测定大鼠肝脏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α,PPAR-α)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LDL-R)的基因表达水平;制作实验大鼠的肝脏组织切片,观察其对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探究TOAWA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TOAWA能极显著降低灌胃高脂乳剂实验大鼠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浓度(P<0.01),显著降低载脂蛋白(apoprotein,Apo)B质量浓度(P<0.05),极显著升高ApoA-I质量浓度和ApoA-I/Apo-B(P<0.01),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P<0.05)。qPCR结果显示,灌胃高脂乳剂实验大鼠肝脏PPAR-α和LDL-R基因表达量降低,给予TOAWA干预后,实验大鼠肝脏PPAR-α和LDL-R基因表达量有明显的升高。肝脏组织切片的观察结果显示,TOAWA可明显改善肝功能。结论:TOAWA能调节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浓度,其作用与TOAWA调节Apo质量浓度、上调肝脏PPAR-α和LDL-R基因表达量及改善肝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蓝靛果花色苷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 α,LXRα)、B族I型清道夫受 体(scavenger receptor class B, type I,SR-BI)、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G5(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G5,ABCG5)、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及胆固醇7α-羟化 酶(cholesterol 7α-hydroxylase,CYP7a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 月龄雄性Wistar大鼠60 只,将大鼠随机分为 6 组,其中10 只给予普通饲料,其余50 只给予高脂饲料。30 d造模成功后,分别建立基础饲料正常对照组(ND, 灌胃1.2 g/(kg·d)生理盐水)、高脂模型对照组(HFD,灌胃1.2 g/(kg·d)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灌 胃10 mg/(kg·d)辛伐他汀片)和蓝靛果花色苷低(HFD+L)、中(HFD+M)、高(HFD+H)剂量组(分别灌 胃4.0、40.0、120.0 mg/(kg·d)蓝靛果花色苷),持续28 d。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大鼠肝脏组 织中LXRα、SR-BI、ABCG5、PPARγ及CYP7a1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经蓝靛果花色苷干预后,与HFD组相比: 蓝靛果花色苷各剂量组肝脏中SR-BI、ABCG5 mRNA表达几乎不受影响,且无显著性差异(P>0.05);HFD+M、 HFD+H组LXRα、CYP7a1 mRNA表达升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HFD+L、HFD+M、HFD+H组 PPARγ mRNA表达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蓝靛果花色苷通过提高高脂血症大鼠肝脏内LXRα、 CYP7a1 mRNA表达,降低PPARγ mRNA表达来调节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水平,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 关键词:蓝靛果;蓝靛果花色苷;高脂血症大鼠;肝X受体;B族I型清道夫受体;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G5;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胆固醇7α-羟化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北五味子总木脂素(Schisandra Chinensis lignans,SCL)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高脂血症小鼠血脂调节的影响。方法:雄性C57BL/6小鼠60 只,随机抽取30 只设为正常对照组(CON)和正常+SCL 组(CON+SCL 100 mg/kg),每组15 只,以普通饲料喂养。其余30 只小鼠以高脂饲料喂养4 周,确定高脂血症小鼠模型建立成功后,将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SCL治疗组(模型+SCL 100 mg/kg),全部小鼠连续灌胃给药12周后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含量并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sclerosis index,AI),检测小鼠脂/体比,检测肝组织中TC和TG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中TC、TG、LDL-C、AI及脂/体比均显著增高(P<0.01),HDL-C含量降低,肝组织中TG和TC含量升高,与模型组比较,SCL 显著降低了小鼠血清TC、TG、LDL-C、AI及脂/体比(P<0.01或P<0.05),升高了HDL-C含量,并降低了肝组织中TC和TG含量(P<0.01)。结论:SCL 可以减轻高脂血症小鼠脂肪含量,对小鼠高脂血症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蒙古扁桃油对实验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及肝脏功能的影响。方法:8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体重均衡随机分成8组:空白对照组、蒙古扁桃油对照组、高脂模型组、蒙古扁桃油组(A、B、C、D)、橄榄油对照组,除空白对照组和蒙古扁桃油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其余组均供给高脂饲料。5周建立高脂血症模型,蒙古扁桃油对照组(按每公斤体重给予10 mL/kg蒙古扁桃油灌胃)、蒙古扁桃油组(A:10、B:7.5、C:5、D:2.5 mL/kg)、橄榄油对照组(10 mL/kg橄榄油),空白组与模型组灌胃给予生理盐水。5周后,采样计算肝脏指数,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肝组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拟合量效关系曲线,观察肝脏组织学病理变化。结果:10 mL/kg和7.5 mL/kg的蒙古扁桃油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p < 0.05),不同剂量蒙古扁桃油均显著降低肝脏丙二醇(MDA)的含量(p < 0.05),10 mL/kg和2.5 mL/kg蒙古扁桃油显著提高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谷胱甘肽(GSH)的含量(p < 0.05)。结论:蒙古扁桃油具有调血脂、提高肝脏抗氧化和保护肝脏组织的作用,且最佳剂量在2.5 mL/kg ≤ Y ≤ 10 mL/kg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空间诱变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S18-116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将48只SPF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模型组、原始菌株GS18组和SS18-116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饲喂高脂饲料8 w建立高脂血症模型,期间对照组和高脂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GS18和SS18-116组按照109 CFU/mL以3.0 mL/kg bw连续灌胃8 w。测定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并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和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AI)。结果表明,高脂饲养8 w后,与高脂模型组和GS18组相比,SS18-116组大鼠血清TC、TG、LDL-C均显著降低(P<0.05),AI显著降低(P<0.05),而相较于高脂模型组AAI显著(P<0.05)升高。综上所述诱变植物乳杆菌SS18-116具有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功效。  相似文献   

18.
苏玉  李璐  黄亮  付晓康 《食品科学》2019,40(15):203-210
本实验将3 种不同方式粉碎处理的雷竹笋膳食纤维(Phyllostachys praecox shoot dietary fiber,PPDF)悬浮于纯净水中,以2.5 g/(kg?d mb)、20 mL/kg的剂量灌胃给高脂饮食诱导的高脂血症小鼠,研究不同超微化处理的PPDF对小鼠高脂血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基础对照组相比,高脂模型组小鼠的体质量显著增加(P<0.05),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浓度、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sclerosis index,AI)及脂/体比极显著增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浓度极显著降低(P<0.01);血清及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增加(P<0.05);小鼠粪便干硬,含水率降低,粪脂质量分数及粪胆固醇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高脂对照组对比,PPDF能极显著降低小鼠的体质量及血清中TC、TG、LDL-C浓度、AI值、脂/体比,极显著增加HDL-C浓度(P<0.01);血清及肝脏中的SOD活力增强,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小鼠粪便的含水率逐渐增加,粪脂质量分数及粪胆固醇含量降低(P<0.05)。同时,在PPDF灌胃剂量相同的条件下,PPDF粒度越小对高脂血症小鼠的作用越明显,表明PPDF对高脂血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蓝靛果花色苷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LDLR)、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G1(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G1,ABCG1)及ABCA1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择2 月龄雄性Wistar大鼠60 只,将大鼠随机分为6 组,分别为基础饲料对照组(ND,1.2 g/(kg·d mb) 生理盐水灌胃)、高脂模型对照组(HFD,1.2 g/(kg·d mb)生理盐水灌胃)、阳性对照组(10 mg/(kg·d mb) 辛伐他汀片灌胃),蓝靛果花色苷低、中、高剂量组(HFD+L、HFD+M、HFD+H,分别给予4.0、40.0、 120.0 mg/(kg·d mb)的花色苷灌胃),持续28 d。实验结束后,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 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 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载脂蛋白A(apolipoprotein A,Apo-A)及载 脂蛋白B(Apo-B)等血脂指标水平。取大鼠肝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大鼠肝脏组织中 LDLR、ABCG1、ABCA1 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检测LDL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蓝靛果花色苷干预后, 与HFD组相比,花色苷均能不同程度地降低高血脂大鼠血清中TC、TG、LDL-C、Apo-B的含量(P<0.05或 P<0.01),显著升高HDL-C及Apo-A的含量(P<0.05或P<0.01)。花色苷各剂量组LDLR蛋白和mRNA水平均增 高,与HF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BCA1 mRNA和ABCG1 mRNA的表达水平也高于HFD组,尤其是花 色苷中、高剂量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40.0 mg/(kg·d mb)蓝靛果花色苷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作用,其 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肝脏LDLR和ABC家族基因的表达,进而调节胆固醇逆转运过程。  相似文献   

20.
甘薯抗性淀粉对高脂血症大鼠降脂利肝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淼  邬应龙 《食品科学》2012,33(1):244-247
目的:考察甘薯抗性淀粉(SPRS)在大鼠形成高脂血症过程中的降血脂及促进肝损伤修复的作用。方法:取健康成年SD大鼠,雌雄各半,4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G)、高脂模型组(HL)、甘薯抗性淀粉低剂量组(SPRSL)、甘薯抗性淀粉高剂量组(SPRSH)。正常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高脂模型组饲喂高脂饲料,甘薯抗性淀粉组在高脂饲料的基础上分别给予甘薯抗性淀粉10、20g/(kg·d),45d后测定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及观察肝脏组织细胞形态变化。结果表明:甘薯抗性淀粉能显著降低TC、TG、LDL-C水平,提高HDL-C水平;甘薯抗性淀粉组肝细胞变性和坏死现象明显轻于高脂模型组。结论:甘薯抗性淀粉对高脂饲料致高脂血症大鼠的血脂水平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并明显改善大鼠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