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研究了白杨河铀铍矿中铀、铍的主要工艺矿物学特征:羟硅铍石粒度较细,多在20~30μm;羟硅铍石与萤石紧密共生,多为相互包裹;沥青铀矿发育在裂隙中,与萤石、羟硅铍石共生。讨论了受矿物学因素影响的铀铍提取工艺:磨矿过程能耗高、矿浆泥化严重、浮选效率低等问题;浮选过程中,羟硅铍石与萤石的可浮性相似,这将降低铍精矿质量,增加铍精矿中的氟含量。沥青铀矿由于发育在裂隙中,降低了其与浸出剂接触的难度,矿石中铀较容易浸出。  相似文献   

2.
新疆某羟硅铍石矿BeO品位0.47%,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长石、云母等硅酸盐类矿物。为回收利用其中的铍矿物,采用浮选的方法对其进行试验研究。最终在磨矿细度-0.074 mm粒级占90%,调整剂氟化钠用量400 g/t、碳酸钠用量1 500 g/t、硫化钠用量2 000 g/t、六偏磷酸钠用量50 g/t,捕收剂油酸900 g/t+GYB 100 g/t的条件下,进行了一次粗选、一次扫选、四次精选的闭路浮选试验,可获得BeO品位8.31%、回收率84.56%的铍精矿。该羟硅铍石的浮选富集程度较好,可为同类型矿石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伟晶岩型锂铍稀有金属矿是战略性矿产资源;锂铍稀有金属矿石的浮 选分离是目前锂矿研究的世界性 难题之一。 介绍了常见伟晶岩型锂铍稀有金属矿性质及矿物晶体特性,概 述了我国伟晶岩型含绿柱石的锂辉石矿石 锂铍浮选工艺、浮选药剂及浮选机理等方面研究现状。 目前基于浮选药剂 作用强化锂铍矿物与脉石表面特性差异, 实现锂辉石与绿柱石的高效分离是细粒浸染型含绿柱石伟晶岩型锂辉石矿 石主要的分选方法。 锂辉石、绿柱石与主 要脉石长石和石英均为硅酸盐矿物,矿物表面特性相近,实现锂铍分离的关 键是寻找合适浮选药剂,实现矿物表面选 择性溶蚀,扩大锂辉石与绿柱石、目的矿物与脉石矿物的可浮性差异,实现 锂铍的综合回收。 未来发展趋势是采用基 于密度泛函理论 Materials Studio 软件、AFM 等现代检测分析手段深化 研究伟晶岩型锂铍稀有金属矿矿石性质和矿物 晶体表面的基因特性,采用高效活化剂与抑制剂及联合浮选工艺实现锂辉石 和绿柱石的精细化高效分离;此外锂铍 浮选捕收剂的低温化、捕收剂阴阳离子混合复配化以及浮选机理研究更加 微观量化也是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滇西某选钨尾矿主要有价矿物为绿柱石,另外还伴生有萤石等可回收的矿物,针对滇西某选钨尾矿的矿石性质特点,研究采用浮选回收萤石—反浮选回收绿柱石的工艺流程,确定了萤石浮选和反浮选工艺条件。闭路试验从BeO品位为0.85%的尾矿中得到了BeO品位为7.5%,回收率为60.65%的绿柱石精矿,取得了良好的技术指标,实现了对含铍矿物资源的综合回收,达到综合回收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广东省某低品位钽铌铍铷多金属矿为研究对象,采用先进矿物定量检测技术与传统工艺矿物学研究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矿石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以期为多金属矿石综合回收提供指导。结果表明,本矿石属强钠长石化和云英岩化花岗岩型钽铌铍铷矿石,原矿中主要有价金属为钽、铌、铍、铷、镓和银。以钽铌铁矿矿物形式存在的钽和铌分别占总含量的68.51%、62.72%;以绿柱石和硅铍石矿物形式存在的铍分别占原矿总含量的71.01%和20.29%;赋存于云母和长石中的铷分别占总含量的74.94%和20.24%;镓主要富集在黏土矿物中,银主要以螺状硫银矿形式赋存于硫化矿物中。采用重磁浮联合选矿流程,可实现有用元素和尾矿的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羟硅铍石浮选的难题,采用四种碱性药剂(氟化钠、碳酸钠、硫化钠、六偏磷酸钠)作调整剂,进行羟硅铍石浮选的探索试验。结果表明,当四种药剂用量分别为400、1 500、2 000、50 g/t的条件下,浮选指标较佳,精矿Be O品位为3.24%,回收率75.29%。矿浆浮选溶液化学结果表明,在矿浆p H值为11的情况下,这四种碱性调整剂各自的优势组分分别是F-、CO2-3、HS-、HPO2-4。  相似文献   

7.
针对新疆某含铍(BeO)0.45%的羟硅铍石浮选中,单一捕收剂选择性较低、精矿品位不高的问题,试验采用油酸钠和苯甲羟肟酸组合捕收剂。通过浮选条件试验的优化,结果发现,当组合捕收剂用量为1 000 g/t时(油酸钠GA6FA苯甲羟肟酸质量比为9 GA6FA 1),二者预先混合后加入,浮选效果最佳,经过四次开路精选,能够得到BeO品位10.22%的铍精矿,富集效果较好,可以为类似的羟硅铍石资源回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混合药剂的溶液化学分析表明,在二者混合的水溶液pH值8.25左右时,苯甲羟肟酸分子组分和离子组分浓度相当,这可能是产生预先混合协同效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云南某高铁高钛低品位复杂铝土矿,已探明资源储量巨大,此类铝土矿资源在国内外极为少见.矿石中主要有用矿物为一水硬铝石、赤褐铁矿及锐钛矿,有用矿物之间相互浸染,嵌布粒度细.采用浮选方法能有效地分离铝矿物与硅矿物,浮选闭路试验结果表明:精矿铝硅比在7以上,三氧化二铝回收率在80%以上,指标稳定,流程简单;但精矿中铁及钛含量高,常规物理选矿方法难以有效地分离铝、铁及钛矿物,化学选矿及选冶联合工艺是对此类矿石中铝、铁及钛资源综合利用较有前途的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锂铍稀有金属资源分布、需求以及选矿工艺现状,并对浮选作用机理进行了概况。指出联合选矿工艺将成为复杂锂铍资源分离的发展趋势;仍需要加强锂铍浮选作用机理研究,丰富稀有金属浮选基础理论;开发绿色高效环保的浮选药剂,减少环境污染;强化钽、铌、锡、石英和长石等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固废排放。  相似文献   

10.
铅锌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基础原料,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铅锌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复杂难选铅锌矿产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愈发紧迫。分析了铅锌矿物可浮性易变、有用矿物易粉碎或单体解离困难、伴生有用组分分离回收复杂、难免金属离子干扰及矿泥恶化矿浆环境对铅锌矿选矿的影响。总结归纳了碎磨工艺流程、选别工艺流程、选矿药剂及选矿设备的研究应用进展。据此指出:由传统的破碎、球磨组成的多碎少磨工艺流程,引入棒磨、半自磨、搅拌磨及高压辊磨等,形成各具特色的碎磨工艺流程,成为了铅锌选矿实现简化流程、节能降耗及扩产增能的重要途径;浮选仍是铅锌矿选矿最有效且应用最广的选矿方法,充分利用矿物自然可浮性差异,选择合适的浮选工艺是矿物高效选别分离的关键,以浮选为主,联合重选、磁选、拣选及冶炼等工艺,充分发挥联合工艺的优势,是铅锌选矿的重要发展趋势;研究应用新型选矿药剂、常规选矿药剂组合使用,尤其是研发捕收性能强兼具选择性好的捕收剂,以及环保、低成本、高效的抑制剂和活化剂,一直是铅锌矿清洁高效选别回收利用的根本保障;结合矿石性质及选矿厂生产规模,合理使用半自磨机、高压辊磨机、移动破碎站、搅拌磨机及浮选柱等,对提升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铍矿资源主要集中在新疆、内蒙古、四川、云南,主要为花岗伟晶岩型、气成-热液脉状型2种类型,以伴生资源为主,铍消费大量依赖进口,加强国内铍资源选矿及综合利用技术攻关,实现其高效、合理开发,是保障铍资源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介绍了我国铍矿资源概况、类型、分布、开发利用、选矿工艺及药剂使用的现状,阐述了铍矿选别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新型高效浮选药剂研发是提高铍矿选别指标的技术关键,同时,鉴于我国铍矿品位低、共伴生有价组分多的实际,指出资源梯级综合利用是铍矿选矿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湖南仁里矿床平均Ta2O5品位0.036%,Nb2O5品位0.047%,为中国东部高品位、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主要有用矿物有钽铌矿物、绿柱石、云母和长石;伴生矿物有锂云母、电气石和石榴石等。钽铌矿物主要以块状、颗粒状、针状及少量的片状赋存于中-粗粒白云母伟晶岩中的钠长石和石英中,少部分赋存于白云母、绿柱石、磷灰石和电气石中,嵌布粒度较粗;绿柱石主要以块状及颗粒状赋存于伟晶岩中。本文采用螺旋溜槽粗选-摇床精选回收钽铌矿物-重选尾矿浮选回收云母-云母浮选尾矿浮选铍的工艺流程,获得了钽精矿(Ta2O5品位20.36%,Nb2O5品位19.87%,Ta2O5回收率73.53%)、铍精矿(BeO品位8.69%,回收率65.92%)和云母精矿(Al2O3品位24.26%,Li2O品位0.25%,Rb2O品位0.25%,Rb2O回收率67.10%)。研究结果表明,仁里矿床稀有金属及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矿石质量高,易选,回收率较高。该矿床具有较高的稀有金属综合回收率(69.73%)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89.60%),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摘要:云南中村铜矿属硫化铜矿石,原矿含铜0.74%。因为该矿石尚未进行开发利用,为了查明该矿石的可选性,通过制定合理的浮选工艺流程及药剂制度,对该矿石进行综合利用。试验确定以优先浮选为原则流程,在磨矿细度-400目80%的条件下,粗选条件下以400g/t水玻璃作为抑制剂、100g/t丁基黄药作为捕收剂。通过一粗两扫三精的闭路试验获得了品位22.65%,回收率89.85%的合格铜精矿,该工艺流程合理、药剂制度简单用量少,易于工业化。  相似文献   

14.
某含铷矿石中Rb_(2)O的含量为0.046%,铷元素没有独立的矿物存在,以类质同像赋存于含钾矿物(钾长石和黑云母)中,且铷的载体矿物与脉石矿物石英紧密共生,属于极低品位难选含铷矿石。为确定该含铷矿石的选矿工艺,较好地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对其进行磨矿细度试验、捕收剂条件试验、精选条件试验和浮铷尾矿综合回收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确定使用组合捕收剂椰油胺+SDS和抑制剂水玻璃的药剂制度下,固定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65%,采用“一粗两精两扫”浮选回收黑云母和部分钾长石中的铷,浮铷尾矿经磁选—浮选回收长石的工艺。全流程闭路试验可获得Rb_(2)O品位0.114%、Rb_(2)O回收率57.23%的铷精矿和Na_(2)O品位4.21%、Na_(2)O回收率48.66%,K_(2)O品位3.96%、K_(2)O回收率31.92%,白度为69%的长石精矿,有效地回收铷资源和长石产品,为该含铷矿石工业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江西宜春花岗伟晶岩型锂辉石矿中锂、钽及长石的综合回收, 开展了选矿综合回收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该锂辉石矿石英、长石含量高, 采用高选择性药剂ZH与氧化石蜡皂组合作为锂辉石捕收剂, 可降低细泥在锂辉石表面的罩盖影响, 优化矿浆流体环境; 在原矿含Li2O为1.51%、Ta2O5为0.022%的条件下, 以氧化石蜡皂+ZH组合捕收剂浮选回收锂辉石, 采用细泥摇床重选工艺回收浮选尾矿中的钽矿物, 重选尾矿采用"弱磁选—强磁选"工艺除铁后作为长石精矿, 获得了含Li2O 5.62%、回收率为74.65%的锂辉石精矿和Ta2O5品位为18.78%、回收率为40.21%的钽精矿, 以及产率为49.16%、含Na2O 2.45%、K2O 4.60%、TFe 0.15%、白度为62.9%的长石精矿。该工艺流程选矿试验指标良好, 实现了硬岩型锂辉石矿中锂、钽和长石的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16.
某花岗伟晶岩铌钽铍矿原矿矿物组成较为复杂,金属矿物含量很低,主要为钽铌铁矿、电石气、绿柱石、锡石等,非金属矿物主要为斜长石、石英、白云母、钾长石等。对其进行了综合利用实验研究,原矿通过“强磁选+摇床”工艺流程最终可以得到铌和钽品位分别为41.21%和12.44%、回收率分别为33.81%和31.80%的铌钽精矿;B2O3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9.10%和75.85%的电气石精矿;Sn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68.85%和72.57%的锡石精矿;有一部分大片云母矿物含量为91.26%的云母精矿。摇床中精矿再经过浮选工艺流程可以得到BeO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4.6%和83.20%的绿柱石精矿;云母矿物含量为93.55%的云母精矿;Na2O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9.36%和81.85%的长石精矿;SiO2品位和回收率分别为89.22%和49.87%的石英精矿。通过合适的联合工艺流程,实现了对该矿产资源中铌钽矿、绿柱石、电气石、锡石、云母、长石和石英的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铌的性质、用途、资源现状、分布特征以及矿床类型,归纳总结了国内外铌矿的选矿工艺,并对铌矿浮选药剂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阐述。铌资源主要分布在巴西和加拿大,其中巴西铌储量占总储量80%。铌矿床成因复杂、类型种类较多,可开采和具有开采潜力的铌矿多与碳酸岩有关。国外铌矿主要是烧绿石,品位较高,选别工艺简单;国内铌矿成分复杂、嵌布粒度细,分选难度大,多采用联合工艺流程综合回收铌矿和伴生矿物,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目前,大多数浮选研究是采用常规药剂改变铌矿物与脉石矿物之间的可浮性差异,效果不理想,应加强药剂改性、组合用药以及药剂与铌矿的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锂辉石是我国锂资源的主要来源,但因其与伴生脉石矿物在物理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导致分选困难。本文分析了锂辉石矿的晶体结构与可浮性的关系,对锂辉石的选矿工艺、浮选药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阐述和总结。浮选是锂辉石主要的选矿方法,其他选矿方法在预先抛废、精矿除杂中也有重要应用,复杂锂辉石矿的分选多用联合工艺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加强锂辉石与选矿药剂的作用机理研究,指导浮选新药剂的开发和应用,不断优化分选工艺,是提高锂辉石选矿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