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掌握吉林省居民主要食物中汞含量水平,对居民食品中汞的膳食暴露健康风险进行初步评估。方法按照随机采样方法,2015~2016年在全省63个县市区采集8类1237份食物样品,按照GB/T5009.17-2003《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结合居民膳食消费数据,计算、比较每周耐受摄入量(provisional tolerable weekly intake,PTWI)。结果 8类食物中汞的平均含量均值为7.07μg/kg。总汞的每周平均暴露量为0.50~1.01μg/kg·bw,占PTWI的12.54%~25.19%。谷物类、水产类和蔬菜类是居民膳食中总汞的主要来源。结论吉林省地区居民膳食中总汞暴露水平是安全的。谷物类食品对居民膳食贡献率最高,且吉林省谷物类食物消费量大,故建议强化谷物类食物中汞污染的控制,从源头上降低其污染量,减少膳食风险。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 优化辣条基质中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的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乙腈提取-QuEChERS净化处理的方式, 通过提取溶剂种类和用量的优化,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荧光检测器联用检测辣条中16种多环芳烃的快速分析方法。结果 采用空白基质提取液配制标准曲线溶液, 16种多环芳烃在20~500 ng/mL的范围内线性良好, 各目标物R2范围在0.9989~1.000之间, 检出限为0.08~4.00 μg/kg, 定量限为0.3~15 μg/kg实际样品测试中, 20、40和200 μg/kg 3个水平加标回收率为73.09%~106.86%, 相对标准偏差为0.73%~4.48%。结论 该方法灵敏度好、回收率高、精密度高, 适用于辣条中16种多环芳烃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3.
张冰  朱琳  李丽  张蕊  郭宝元  邵懿  王松雪 《中国油脂》2023,48(1):104-109
为快速测定食用油中的多环芳烃,建立全自动分子印迹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用油中10种多环芳烃的分析方法。将样品用正己烷溶解,以2 mL正己烷为淋洗液,二氯甲烷为洗脱剂,经全自动分子印迹固相萃取柱净化,氮吹后定容进高效液相色谱仪(配荧光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所建方法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1~1.3μg/kg,定量限为0.3~4.0μg/kg;方法的准确度良好,精密度高,10种多环芳烃在玉米油和花生油基质中的加标回收率为79.2%~114.3%,相对标准偏差为0.4%~5.7%,将该方法应用于实际食用油样品中苯并[a]芘的测定,所测样品中苯并[a]芘含量均未超出国标限量。所建方法前处理简单快速,可实现固相萃取柱的自动化处理,减少有机溶剂的消耗,适合食用油中多环芳烃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同时分析香辛料中15种多环芳烃类污染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含量的内标检测方法。样品经氢氧化钠溶解,乙腈萃取,正己烷复溶后,过弗罗里硅土(Florisil)小柱净化浓缩,供HPLC检测,苯并[a]芘-D12作为内标定量。该方法在0~100 ng/mL内线性关系良好,辣椒中PAHs检出限:0.5~3.0 μg/kg;定量限2.0~10.0 μg/kg;花椒中检出限:0.5~1.0 μg/kg;定量限2.0~3.0 μg/kg。在2.0、10.0、50.0 μg/kg 3个浓度水平,辣椒中回收率范围为60.58%~119.48%,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RSD)(n=6)为1.25%~9.61%,花椒中回收率为60.46%~119.24%,RSD(n=6)为1.10%~8.56%。5种地产香辛料中ΣPAHs 含量由高到低为:青花椒(561.2 μg/kg)>二荆条(448.8 μg/kg)>红花椒(358.3 μg/kg)>石柱红(353.6 μg/kg)>小米辣(243.5 μg/kg),区县种植基地污染较严重的为璧山、江津和荣昌,ΣPAHs分别为721.5、626.6和621.0 μg/kg,PAHs中污染较严重的化合物为菲、荧蒽和芘,平均含量分别为215.10、80.25和75.35 μg/kg。该研究建立的内标法准确度高,重复性好,适用于香辛料及制品中PAHs检测。  相似文献   

5.
调查了8类、116个食用植物油样品中的苯并(a)蒽、■、苯并(b)荧蒽和苯并(a)芘的污染情况。采用简单的液-液萃取法进行前处理,GC-MS/MS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食用植物油多环芳烃含量差异较大;苯并(a)芘的检出率为85.34%,检出结果范围为0.59~9.75μg/kg;4种多环芳烃总量的检出率为100%,检出结果范围为0.88~59.17μg/kg;苯并(a)芘含量与4种多环芳烃总量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MS)测定含螺旋藻产品中多环芳烃残留量的方法, 并以此法探究市售含螺旋藻产品中以苯并(a)蒽、?、苯并(b)荧蒽和苯并(a)芘为代表的多环芳烃污染状况。方法 样品采用正己烷提取, 经QuEChERS净化, 选择DB-5 MS毛细管色谱柱, 在多反应监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 MRM)模式下采用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采用4种多环芳烃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总量(PAH4)和苯并(a)芘进行双指标分析, 并结合摄入量对市售含螺旋藻产品中多环芳烃污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4种化合物在1~32 μg/L的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r2>0.995, 方法定量限4 μg/kg, 平均回收率为64.1%~102%, 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RSD)为2.2%~6.4% (n=6)。75个受试样本的多环芳烃检出率为76%, 检出的4种多环芳烃含量范围为4.1~916.0 μg/kg。在苯并(a)芘含量大于50 μg/kg时, 苯并(a)芘含量与PAH4含量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 但在低于50 μg/kg时, 两者未显示出相关性。结论 建立的方法准确度高, 灵敏度好, 适用于含螺旋藻产品中多环芳烃的检测。实际样品的测定结果显示, 市售含螺旋藻产品中存在高水平多环芳烃污染的情况, 可能对服用者产生安全风险。样本中苯并(a)芘与PAH4总量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在高污染水平两者相关性趋明显, 在低污染水平苯并(a)芘不宜作为螺旋藻中多环芳烃污染的唯一指标。建议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应加强风险防控, 制定合理的控制规范、设立恰当的指标限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水产品基质中15类包含107种药物多残留的快速筛查方法。方法 通过多溶剂分步提取-通过式净化, 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 在MRM模式下正、负离子同时扫描监测水产品, 实现水产品中15类107种药物多残留的快速筛查, 并用于实际水产样品中药物残留含量的测定。结果 所有药物在35 min内分离良好, 方法线性范围为0.1~200 ng/mL, 相关系数均大于0.995; 检出限为0.1~5.0 μg/kg (S/N>3), 定量限为0.3~10 μg/kg (S/N>10); 回收率为40.0%~120%, 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5%。结论 方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较高, 重现性好, 适合水产基质中药物多残留的高通量、快速筛查, 能够满足国家限量法规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凝胶渗透色谱(GPC)前处理技术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C-MS/MS)检测植物油中16种多环芳烃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1)添加16种多环芳烃的大豆油样品上GPC净化时其流出液采取分段收集的方法进行测定,0~19 min的流出液为油脂类杂质,19~28 min的流出液为前十种小分子量多环芳烃,28~36 min的流出液为后六种大分子量多环芳烃,说明凝胶渗透色谱并不是严格按照分子量大先出峰分子量小后出峰的顺序,在分离多种化合物时应该采用分段收集分段测定的方法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2)与GB/T 23213—2008中前处理方法相比,通过将样品量从4 g减少到1 g,使用环己烷乙酸乙酯(1+1)溶解后直接上GPC净化的方法,减少了提取过程,缩短了实验时间,节约了提取试剂,避免了提取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含量损失;(3)植物油中16种多环芳烃在GC-MS/MS上色谱峰响应值与其质量浓度(10~200 ng/mL)之间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超过0.99,检出限范围是0.02~0.50 μg/kg,定量限范围是0.08~1.67 μg/kg;(4)在16种多环芳烃标液添加水平为20 μL、40 μL、80 μL时16种多环芳烃平均回收率分别在85.30%~ 103.86%、91.08%~106.71%、88.01%~105.87%范围内,RSD分别0.69%~2.93%、0.64%~2.74%、0.75%~2.81%。该方法的精确度和灵敏度均能满足植物油中16种多环芳烃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美藤果及其果油的营养品质和安全品质,对美藤果及其果油中主要营养成分和风险成分(塑化 剂及多环芳烃)进行检测分析,同时对美藤果油的主要质量指标和特征指标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 地的8 个美藤果样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含量为0.543~1.695 mg/kg、多环芳烃含量为111.65~282.21 μg/kg; 2 个美藤果样品的粗脂肪质量分数分别为44.70%和48.00%,粗蛋白质量分数分别为31.50%和29.46%;4 个美藤 果油样品中甾醇、VE含量分别为190.16~225.51 mg/100 g和177.99~208.14 mg/100 g;10 个美藤果油样品中塑 化剂含量为0.94~130.97 mg/kg、多环芳烃含量为207.92~1 139.47 μg/kg;4 个美藤果油样品酸价、过氧化值、 碘值、皂化值、磷脂质量分数分别为0.45~2.70 mg KOH/100 g、0.57~3.05 mmol/kg、189.98~193.39 g/100 g、 189.71~195.10 mg KOH/g及0.00%~0.10%;美藤果油主要由6 种脂肪酸组成,其中亚麻酸质量分数最高,占总脂 肪酸的44.28%~46.45%,亚油酸质量分数次之,占37.88%~40.19%,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高达92%以上。总的 来看,美藤果油是一种优质的食用油,但不同的美藤果油样品中塑化剂及多环芳烃含量情况差异很大,个别油样中 塑化剂含量明显超出国标限量,因而油脂加工厂应加强对美藤果油生产中塑化剂的风险监控。  相似文献   

10.
白瑞 《食品工业》2024,(3):275-278
多环芳烃是一类常见的环境有机污染物,随着人们对其毒性研究逐步深入,各国相继制定限量要求。随机选取市面上不同种类的食用油,采用GC-MS法进行多环芳烃的测定,评估其食品安全风险。结果表明, 15种食用油中苯并[a]芘含量在0.00~9.20μg/kg之间,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和苯并菲的含量之和在0.00~28.74μg/kg之间, 16种多环芳烃总量在0.00~72.47μg/kg之间。对随机网上购买食品安全风险较高的10份芝麻油进行测定,苯并[a]芘含量在0.00~6.76μg/kg之间,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和苯并菲的总量在0.00~9.64μg/kg之间,16种多环芳烃总量在0.00~16.18μg/kg之间。植物油中多环芳烃含量水平相差较大,部分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出口企业还应关注苯并[a]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和苯并菲含量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12.
食品原料在我国功能性食品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伯棣  张旭  宫平 《食品科学》2016,37(17):296
功能性食品(又称保健食品)在法规上被认为是一种食品。因此,食品原料在功能性食品中应当被广泛应用。这里所说的食品原料包括普通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新食品原料。本文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查询网站为数据源,对2005-2013年审评通过的所有功能性食品原辅料进行了统计,对普通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和新食品原料在这些产品中的应用频率进行了计算。统计结果表明:在2005-2013年期间审评通过的所有功能性食品中,只有数量有限的普通食品原料被使用,食品添加剂多是在辅料中被使用,新食品原料在功能性食品原料中的应用比例较高。对此现象,本文参照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的进展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改进建议,并对食品原料的应用前景作了适当预测。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食品的快速发展,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产业中必不可少的角色,并成为食品工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然而,同时由食品添加剂带来的对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问题凸显了出来。一些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超范围、超限量地使用食品添加剂,危害食品安全,或在食品生产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掌握食品添加剂的正确使用方法,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严格控制使用量,才能使食品添加剂在发挥最大功效的同时保证食品安全。本文综述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要求及原则,并对食品添加剂在加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旨在确保食品的质量和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14.
食品大数据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数据技术是指从各类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大数据技术方兴未艾,为食品科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可以提升食品科学在食品追踪溯源、食物配对、食谱推荐、食品安全、食品生产管控、用户食品偏好、未来食品分析上的预测性以及准确性,然而在大数据应用系统中存在数据缺失、难以辨真伪等挑战。本文中阐述了食品大数据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并讨论可行性解决方案,展望了食品大数据未来发展趋势。本文作者的目的是希望食品大数据领域研究者在本文研究基础上,继续从大数据角度为食品科学添砖加瓦,并根据未来食品发展趋势,实现食品科学提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消费者对预包装食品标签的认知度开展研究,以了解消费者对食品标签的认识,并对下一步食品标签的管理提出建议。方法:以问卷形式开展消费者调查,对5 975份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并分析调查结果。结果:消费者对于食品标签的认识不足,食品标签标示内容存在不规范现象。结论:应加强对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提升食品标签标示质量;应完善食品标签的法律、法规及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6.
HACCP在速冻即食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HACCP的概念及原则,分析了速冻即食食品的关键控制点。列举了HACCP在速冻春卷流程工艺加工中的应用实例。在对危害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原料验收,热烫和金属探测为其关键控制点。  相似文献   

17.
国外街头食品卫生安全与营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街头食品营养、卫生和安全方面的研究情况,包括街头食品研究的内容、方法,并为我国的街头食品管理的借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方便食品的市场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方便食品的概念和分类,对我国几种主要方便食品-方便面、冷冻食品、方便主食、休闲食品、微波食品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并就新世纪方便食品的发展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辽宁省市售食品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污染及其分布的情况,发现问题和食品安全的隐患,为食品安全隐患风险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2019年辽宁省共采集的12类4694份样品,按照《国家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辽宁省2017年-2019年4694份各种致病微生物的总体检出率中蜡样芽胞杆菌的检出率最高12.78%,不同种类食品中米面制品、婴幼儿奶粉及辅食和水产及其制品有较高检出,检出率分别为15.02%、14.81%、12.46%,不同包装中散装样品的致病微生物检出率最高为9.55%,不同抽样场所中网店的致病微生物检出率最高为14.06%。结论 辽宁省市售食品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污染,其中婴幼儿奶粉及辅食、餐饮食品和水产及其制品受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污染状况比较严重,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其监督和管理的力度。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纳米纤维素的种类,包括微纤化纤维素、纳米纤维素晶体和细菌纳米纤维素,以及3种纳米纤维素的特性及其主要制备方法;重点介绍了纳米纤维素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其作为食品添加剂、功能性食品成分及食品包装材料等其他用途,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