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不同排酸时间对呼伦贝尔肉羊宰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呼伦贝尔羊不同部位肌肉,在排酸库吊挂排酸0、1、2、3、4 d,并分别进行冷冻后肉品质的变化情况,探讨肌肉宰后成熟机理,确定羊肉最佳排酸时间。结果表明,在排酸期间,羊肉pH值、蒸煮损失率、剪切力值差异显著(P0.05)。pH值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蒸煮损失率和剪切力值则呈先上升再下降趋势,排酸2 d的剪切力值最低、蒸煮损失率较低、羊肉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2.
采用2×2析因设计研究了低压电刺激和冷却方式对猪肉品质特性,包括背最长肌温度、pH、肉汁损失、煮制损失和剪切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压电刺激加快猪背最长肌pH下降,增大剪切力,对持水性有不利影响;二阶段冷却加快猪背最长肌温度下降,减缓pH的下降速率,显著降低肉汁损失,对剪切力没有显著影响。回归分析表明,煮制损失最能反映猪肉剪切力。采用二阶段冷却或低压电刺激配合二阶段冷却工艺可以保持良好的猪肉品质。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低温低气流对冷鲜鸡肉品质的影响,将日龄90 d笼养肉鸡宰后立即置于不同温度(-10、-15、-20℃)进行冷却,并控制空气流速为0.1 m/s。以4℃冰水浴冷却为对照,测定肉鸡胴体冷却速率,分析胴体冷却后及4℃冷藏24 h后的胴体质量变化、色泽、保水性、可溶性蛋白含量、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yofibril fragmentationindex,MFI)及剪切力等品质指标。结果表明:气冷组可以在60 min内将肉鸡胴体中心温度降低到4℃,蒸煮损失率、离心损失率和MFI等指标显著优于冰水组(P<0.05);不同气冷组间,-15℃气冷组胴体质量损失、蒸煮损失率、离心损失率和剪切力等指标显著优于-10℃气冷组(P<0.05),红度值、蒸煮损失率、离心损失率等指标显著优于-20℃气冷组(P<0.05)。综上,在温度为-15℃、气流为0.1 m/s条件下将肉鸡胴体冷却60 min,可以满足胴体快速冷却要求,并且能够改善肉鸡在冷却及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劣变,使鸡肉具有较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杨巧能  梁琪  文鹏程  张炎 《食品科学》2015,36(18):237-241
研究宰后成熟时间对不同年龄牦牛肉用品质(pH值、肉色、肌红蛋白含量、剪切力、失水率、蒸煮损失率)的影响,并分析成熟时间、年龄与肉用品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宰后成熟过程中,不同年龄牦牛肉L*值和b*值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先上升后下降,而a*值先下降后上升;肌红蛋白含量随着成熟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H值在成熟的前3 d发生了显著的变化(P<0.05),成熟过程中不同年龄牦牛肉pH值没有显著差异(P>0.05);失水率和蒸煮损失率在宰后成熟的第3天时达到最大;成熟3 d后,剪切力值显著降低(P<0.05);年龄与牦牛肉用品质指标均呈正相关,而成熟时间与L*值、b*值、失水率、蒸煮损失率呈较强的正相关,与剪切力、肌红蛋白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牦牛宰后经过7 d的成熟,可以降低因屠宰年龄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同时也可以改善肉的嫩度。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长途运输所产生应激对西门塔尔牛不同部位肉品质指标的影响,选取12 头西门塔尔公牛,随机分为运输组(运输距离>600 km)和对照组(未运输组),对其冷却排酸成熟72 h后背最长肌、半腱肌和冈上肌的pH值、色差值、持水力和剪切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长途运输产生的应激反应导致西门塔尔牛肌肉宰后pH72 h值显著升高(P<0.05),冈上肌极显著升高(P<0.01);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和压力失水率显著增大(P<0.05或P<0.01),但半腱肌的滴水损失率、背最长肌的蒸煮损失率和压力失水率在长途运输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运输后3 个部位肉的剪切力增大,亮度值(L*)极显著降低(P<0.01),红度值(a*)和黄度值(b*)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变化,b*仅在背最长肌中显著增大;长途运输后,除a*和b*之外,冈上肌的其他质量指标均变化显著(P<0.05或P<0.01)。运输应激对牛肉品质具有显著影响,会降低其品质,对不同部位肉的影响不同,其中冈上肌的变化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6.
不同解冻处理对猪肉理化特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空气解冻、4 ℃冰箱解冻、静水解冻和微波解冻4 种不同解冻方式处理猪肉,分别测定处理后猪肉的汁 液流失率、蒸煮损失率、剪切力值、色泽、pH值、总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含量、 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TBARs)值、菌落总数及乳酸菌数量,研究解冻方式 对猪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静水解冻后猪肉的解冻汁液流失率(2.74%)、蒸煮损失率(16.60%)、亮度值 (57.12)、红度值(13.94)、TVB-N含量(12.95 mg/100 g)和TBARs值(0.10 mg/100 g)低于其他3 种解冻方 式,pH值接近鲜肉,菌落总数及乳酸菌数量较低,因此静水解冻对猪肉的理化性质具有较好的保持作用;4 ℃冰箱 解冻后猪肉的剪切力值(25.41 N)最低,对猪肉嫩度的保持效果较好;微波解冻猪肉的黄度值(11.06)最低;随 着肉样冻结时间的延长,解冻肉中的菌落总数与乳酸菌数量均呈波动变化趋势;肉中的微生物数量对其理化性质具 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在4 种解冻方式中,静水解冻能更好地保持猪肉品质。  相似文献   

7.
以鸡胸肉为实验材料,以pH值﹑肉色﹑蒸煮出品率﹑压榨损失﹑盐溶性蛋白质溶出量和质构特征为评定指标,探讨了滚揉时间和食盐水浓度对鸡肉调理制品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4℃环境中,增加食盐水浓度(0.0%~9.8%﹚,可极显著增加盐溶性蛋白的溶出量,极显著降低了蒸煮损失率和压榨损失率,显著提高鸡肉调理制品的弹性、咀嚼性和降低肉的硬度,对凝聚性和胶着性影响不显著;延长滚揉时间﹙0.0 h~14.0 h﹚可显著增加盐溶性蛋白的溶出量,极显著降低了压榨损失率,显著提高鸡肉调理制品的凝聚性、弹性、咀嚼性和胶着性,而对蒸煮损失率和硬度影响不显著。滚揉处理提高了鸡肉调理制品的pH值、改善了肉色和食用品质。  相似文献   

8.
对采用不同冷却方式(常规、两段式冷却)的大河乌猪(活质量120kg)冷却肉的品质、氨基酸、脂肪酸含量以及蛋白质结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段式冷却肉的系水率、色差a值、宰后pH较高,而剪切力值、冷却损失较低(P<0.05),说明两段式冷却能改善冷却肉的某些肉质指标;大河乌猪冷却肉的氨基酸含量丰富(73.65%),必需氨基酸、风味氨基酸含量较高(26.2%),对其浓郁风味的形成有积极作用,但冷却方式对其影响不大(P>0.05)。两种冷却方式大河乌猪冷却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59.78%~58.4%),但冷却方式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不明显(P>0.05)。从肉样的肌浆和肌原纤维蛋白提取物的SDS-PAGE电泳结果看,冷却方式对蛋白质的降解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延长冷却肉的货架期,文中采用不同浓度茶多酚结合壳聚糖与可食性膜溶液混合制成涂膜保鲜剂,通过测定贮存过程中冷却肉的细菌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pH值、色差值、硫代巴比妥酸值(TBA值)等指标的变化,对冷却肉保鲜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0.7%茶多酚、1.0%壳聚糖涂膜保鲜冷却肉效果较好,显著优于对照组和单纯使用壳聚糖涂膜保鲜组,在0~4℃条件下能将冷却肉保鲜期延长至16 d以上。  相似文献   

10.
宋洁  余群力  金现龙  杨勤 《食品科学》2016,37(17):52-56
以6 头3~5 岁甘南牦牛肩肉、外脊、黄瓜条、霖肉和米龙为材料,研究不同部位甘南牦牛肉肉质特性与食用品质间的相关性,为评价甘南牦牛肉品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霖肉pH值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5),肩肉b*值显著低于其他部位(P<0.05),外脊剪切力显著低于其他部位(P<0.05),不同部位甘南牦牛肉L*、蒸煮质量损失率与失水率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H值与嫩度(r =-0.634,P<0.05)、总体可接受性(r =-0.685,P<0.05)均呈显著负相关,剪切力与嫩度(r =-0.734,P<0.05)呈显著负相关。牦牛肉外脊的食用品质优于肩肉、黄瓜条、霖肉和米龙,pH值、剪切力可作为评价牦牛肉食用品质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1.
三黄鸡分别禁食0、8、16h和24h,采用三管齐断法宰杀,于宰后僵直前(0h)、僵直阶段(3h)和僵直后(24h)分别制成鸡肉糜,测定新鲜肌肉的pH值,鸡肉肠的蒸煮损失、加压损失、剪切力值、肉色和质构等指标,观察不同禁食时间对僵直前后鸡肉糜制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禁食时间延长,pH值先升高后降低(P<0.05),蒸煮损失和加压损失都有增加的趋势,剪切力值有降低的趋势,未禁食组僵直前鸡肉肠的硬度、弹性、黏聚性、胶黏性和咀嚼性最高,禁食16h组僵直和僵直前的质构特性优于禁食8h和24h组。随着宰后时间延长,pH值显著降低,持水力显著下降,僵直后鸡肉肠的质构特性劣于僵直和僵直前鸡肉肠的质构特性。  相似文献   

12.
制备了冬凌草甲素/壳聚糖(OR-CS)复合膜,考察了其对冰鲜鸡胸肉的保鲜效果。将复合膜覆盖于鸡胸肉表面,复合膜外再包被一层保鲜膜,4℃贮藏,检测贮藏过程中鸡胸肉的pH、色度、保水性、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菌落总数、感官质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通过OR-CS复合膜处理的冰鲜鸡胸肉能显著延缓贮藏期间的pH值、菌落总数、TVB-N含量和汁液损失率的上升。OR-CS复合膜包装组使冰鲜鸡胸肉的货架期由4 d(对照组)延长至9 d;此外,通过色差测定和感官评定,OR-CS包装组可以更好地保持冰鲜鸡胸肉的品质和色泽,在贮藏期间能有效延缓肉表面亮度的减弱,显著改善了肉的颜色、气味、黏度和弹性。  相似文献   

13.
Edible coatings are the substances that are used to preserve and enhance food quality. An attempt was mad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buffalo meat patties (BMPs) by method of alginate coating involving dipping BMPs during the end of the broiling process in alginate solution with preservatives for 30 s, followed by dipping in calcium chloride solution for 30 s, followed by draining for 30 s. The coated BMPs were kept at refrigeration (4  ±  1C) temperature in a polyethylene bag. They were analyzed for quality changes at regular intervals. Alginate coating significantly ( P ≤  0.05) decreased the overall shear force values, thiobarbituric acid and tyrosine value, total plate count, psychrophilic count, and yeast and mold count. The enterobacteriaceae count could not be detected. The coating at 2% level significantly ( P ≤  0.05) improved the overall appearance and color, juiciness, flavor, texture and overall palatability of the product. During storage, the overall values for shear force, TBA, pH, tyrosine and count for total plate, psychrophilic, yeast and mold, and staphylococcal, increased linearly. The overall sensory scores of the products decreased linearly with storage tim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Edible coating of meat products provides better protection against oxidative and microbiological deterioration. It can also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sensory qualities of meat products. The freshness of meat products is comparatively prolonged.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冻融次数对牦牛肉胶原蛋白特性和品质的影响。以牦牛肉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冻融次数下牦牛肉剪切力、pH、解冻损失、蒸煮损失、色差、质构、胶原蛋白含量及溶解性、酶活性及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牦牛肉剪切力下降了59.72%,牦牛肉胶原蛋白溶解性、β-半乳糖苷酶和β-半乳糖醛酶活力、解冻损失、蒸煮损失和b*值显著上升(P<0.05),胶原蛋白含量、剪切力、pH、L*值、a*值以及质构显著下降(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剪切力与L*值、a*值、pH、胶原蛋白含量和溶解性、质构指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解冻损失、蒸煮损失、b*值、β-半乳糖苷酶活性和β-葡糖醛酸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P<0.001);pH与胶原蛋白特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胶原蛋白特性与质构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牦牛肉组织结构随冻融次数增加表现为破坏严重,肌纤维边界模糊。综上,冻融次数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不同原料鸡品种对白切鸡食用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中国南方地区经常食用的三个品种鸡(麻黄、土二、黄油)为原料,以传统方法制作的白切鸡胸肉和腿肉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或权威方法对其食用品质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及主成分分析,然后选择食用品质较好品种的鸡胸和鸡腿进行九点喜好性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白切鸡的鸡胸肉和鸡腿肉的pH、水分、色度等理化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麻黄品种白切鸡的pH和水分含量高,剪切力小,肉质松软多汁,味道鲜美;箱型图的离散区间小,麻黄鸡品质指标稳定。黄油品种白切鸡的pH和水分含量低,肉质柔韧,色泽亮黄;箱型图的离散区间大,剪切力、水分含量波动大。土二品种白切鸡的品质指标介于麻黄和黄油之间。主成分分析显示麻黄、土二品种不同部位的理化指标接近,与黄油品种区分明显。综合pH、水分、质构指标分析,麻黄品种白切鸡口感柔嫩,食用品质稳定。针对麻黄品种白切鸡的感官喜好性评价显示,麻黄品种白切鸡胸肉比鸡腿肉整体喜好度高,与理化指标测定结果吻合。本研究可为白切鸡加工原料的选择提供参考,也为完善白切鸡食用品质数据库及白切鸡熟食制品的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从肌纤维特性方面探究牦牛3 个部位肌肉品质的差异,本研究以牦牛背最长肌、腰大肌和半膜肌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其剪切力、肌节长度、肉色、蒸煮损失率和pH值的差异,采用酶组织化学染色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表征了其肌纤维特性,并分析了每个品质指标与肌纤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 个部位肌肉的品质指标差异明显,其中腰大肌有较高的pH值和a*值,嫩度较好,而背最长肌保水性较好;3 个部位的肌纤维特性差异显著(P<0.05),腰大肌具有较高比例的I型肌纤维(50.8%)和较高的MYH7 mRNA相对表达量,肌纤维直径显著低于背最长肌和半膜肌(P<0.05);I型肌纤维数目比和肉品质密切相关,其与剪切力呈负相关,与肌节长度和蒸煮损失率呈正相关;I型肌纤维面积比与L*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可以通过提高肌肉中I型肌纤维的比例来改善牦牛肉品质。  相似文献   

17.
三黄鸡分别禁食0、8、16h和24h,三管齐断法宰杀,于宰后5h内分别测定滴水损失、蒸煮损失、加压损失、蛋白溶解性、剪切力值、糖原、乳酸和pH值等指标,观察禁食对宰后早期鸡肉持水力和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禁食时间延长,宰后糖原含量(P<0.05)和pH值均降低;随着宰后时间延长,糖原含量和pH值变化趋势与宰后时间正相关,而乳酸含量变化趋势与宰后时间负相关。宰后早期,pH值对肌肉持水力有显著影响(P<0.05),而蛋白溶解度对持水力变化贡献不大。禁食使得宰后早期肌肉剪切力值有增大趋势,但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与未禁食鸡相比,禁食8h和禁食16h能够提高宰后肌肉持水力。  相似文献   

18.
超声波辅助卤制雪山鸡的品质和风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超声波技术对卤制鸡肉品质和风味的影响,以雪山鸡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功率300 W、频率20 kHz超声波辅助卤制0、30、60、90、120 min,对卤制鸡肉的出品率、颜色、质构、剪切力、感官品质、蛋白质氧化指标、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测定,并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卤制可以提高鸡肉出品率,在超声90 min时出品率最高为91.43%;超声波处理可以改善卤制鸡肉的色泽和感官品质,显著降低鸡肉的硬度和咀嚼性(P<0.05),提高嫩度,超声120 min处剪切力最低为26.49 N;SDS-PAGE结果表明,超声波可以促进鸡肉中130~250 kDa蛋白的降解,使小分子质量蛋白条带增加,并显著影响肌肉的蛋白质氧化状态。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热图分析,超声波处理会增加鸡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及含量,改善鸡肉风味。因此,与传统卤制工艺相比,超声波辅助卤制提升了鸡肉产品的品质和风味。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不同冷却方式对酱牛肉品质的影响,分析冷风隧道、自然冷却和真空冷却条件下酱牛肉冷却速率、冷却损失率、菌落总数、色泽、剪切力、风味等指标变化,通过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不同冷却方式下酱牛肉的肌纤维横向和纵向收缩情况。结果表明:3 种冷却方式中,真空冷却处理酱牛肉冷却速率最快、肉色较为鲜艳,但冷却损失率和剪切力也最大,扫描、透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真空冷却加速了水分损失和肌纤维结构收缩;冷风隧道和自然冷却处理酱牛肉的初始菌落总数分别为2.35、2.75 (lg(CFU/g)),显著高于真空冷却酱牛肉的1.85 (lg(CFU/g))(P<0.05);3 种冷却方式处理酱牛肉风味品质无明显差异。因此,真空冷却可提高酱牛肉冷却速率,降低颜色劣变,延长产品货架期,但水分损失相对较大,嫩度下降,在酱牛肉工业化加工应用中需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0.
试验通过对生猪宰前禁食期间饮用不同时间的碳酸水,研究碳酸水处理对宰后猪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宰前禁食期间碳酸水处理,对猪宰后不同时间测定的pH值都具有显著影响(P<0.05),且宰前饮用120min碳酸水时最终pH值有所偏高;禁食期间饮用碳酸水对宰后猪肉的色泽和持水力、剪切力值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宰后猪肉的蒸煮损失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试验组相比宰前饮用60min碳酸水时宰后猪肉的蒸煮损失最小,因此,宰前禁食期间饮用60min碳酸水时,猪肉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