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鲜蚕蛹为原料分离出不溶性蛋白,对其氨基酸组成进行测定,并采用不同的pH、离子强度以及添加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TG酶)处理,对其进行流变学以及拉曼光谱学的分析,探究pH、离子强度以及添加TG酶对不溶性蚕蛹蛋白凝胶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溶性蚕蛹蛋白中疏水性氨基酸比例达到40%;流变学扫描显示,经过不同pH和离子强度处理后,在pH 5.0~8.0、盐质量浓度为0~35 g/L时,不溶性蚕蛹蛋白凝胶是一种弱凝胶。在pH 6.0、盐质量浓度为35 g/L时体系的G′值和G″值最高,黏弹性最好;pH增大会引起蛋白质结构有序化增多,但不利于蛋白质网络的形成,因此在pH 8.0时的G′值和G″值最低。色氨酸残基在pH 6.0及盐浓度为35 g/L趋于包埋态,酪氨酸残基在pH 6.0及盐质量浓度为35 g/L时暴露最少,此时G′值和G″值最高,推测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可能是影响不溶性蛋白质凝胶网络的关键作用力。添加TG酶后的体系G′和G″模量明显增大,黏弹性增强。实验结果可为不溶性蚕蛹蛋白的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干法工艺制备全豆豆腐,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葡萄糖酸-δ-内酯(GDL)、氯化镁(MgCl_2)和谷氨酰胺转氨酶(TG酶)添加量作为影响因素,以全豆豆腐凝胶强度和感官评分作为指标,进行Box-Behnken实验,建立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用于全豆豆腐最佳凝固剂配方的优化。结果表明,GDL添加量对全豆豆腐凝胶强度的影响最大,TG酶添加量的影响最小;而感官评分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不显著。干法工艺制备全豆豆腐的凝固剂最优配方为:GDL添加量0.5%,MgCl_2添加量0.07%,TG酶添加量0.02%。在该条件下所制得的全豆豆腐凝胶强度为185.956 g;微观结构表现为致密、均匀和相互交联的凝胶网状结构。  相似文献   

3.
添加谷氨酰胺转氨酶于内酯豆腐中,对豆腐的感官品质、抗压能力、黏度等各项物理指标及其微观结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谷氨酰胺转氨酶可以明显改善内酯豆腐的抗压能力、黏度、含水量、持水性以及其微观结构的致密性,而对其感官品质的影响不是很明显。通过综合考查分析谷氨酰胺转氨酶的添加量分别为0.1%、0.15%和0—2%的内酯豆腐各项物理指标发现,添加量为0.1%时豆腐的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4.
为丰富豆腐深加工产品的形式,以豆腐为饺皮、猪肉为馅料制备一种特色传统豆腐菜肴——白玉饺,并比较凝固剂种类对白玉饺质构(Texture Profile Analysis,TPA)、色泽、感官特性、持水性以及基本营养成分(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灰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盐卤、石膏和内酯(GDL)制备白玉饺皮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2.5,2.5,2.0g/100g干豆;石膏白玉饺与内酯白玉饺持水性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P0.05)高于盐卤白玉饺(62.89%),且硬度(石膏白玉饺和内酯白玉饺分别为760.88,745.08g)显著小于盐卤白玉饺(861.86g),而咀嚼性、回复性、凝聚性、黏附性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石膏白玉饺的a*值显著(P0.05)低于盐卤和内酯白玉饺,但亮度值L*值无显著(P0.05)差异;石膏白玉饺在折叠破碎情况、口感细腻和外形等感官特性方面优于盐卤和内酯白玉饺。因此,可选择2.5g/100g干豆的石膏作为特色菜肴白玉饺加工的凝固剂。  相似文献   

5.
摘 要:以冷榨豆粉为原料,研究在转谷氨酰胺酶(transglutaminase,TG酶)与氯化镁(MgCl2)的协同诱导对其形成凝胶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冷榨豆粉为原料制备的豆腐膳食纤维含量约是卤水豆腐3 倍,脂肪含量约为卤水豆腐的1/3;TG酶的加入会明显改善冷榨豆粉凝胶内部水分,使其更为均匀,且制成的豆腐凝胶具有更高的储能模量G’(10 498 Pa),表明形成更牢固的凝胶网络结构,从而导致MgCl2-TG酶豆腐的持水性最大(51.01%)、出品率最高(244%);二级结构无规卷曲相对含量最高(21.45%);维持凝胶网络的二硫键含量(5.46 μmol/g)接近卤水豆腐(7.02 μmol/g);扫描电镜结果表明TG酶协同MgCl2使冷榨豆粉豆腐凝胶网状更为细致紧密,整体接近卤水豆腐。这表明,TG酶与MgCl2凝固剂协同作用可改善冷榨豆粉形成凝胶的品质,本研究为冷榨豆粉的多元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氯化镁(magnesium chlorid, MgCl2)、葡萄糖酸内酯(glucono-δ-lactone, GDL)和和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 TG)三种不同的凝固剂对豆腐质构特性、流变特性、微观结构等的影响。方法 以“皖豆21551”大豆品种为原料, 分别添加MgCl2、GDL和TG, 测定凝胶化过程中pH、豆腐凝胶强度、持水性(water holding capacity, WHC)、流变性质、水分分布、微观结构等指标。结果 3种凝固剂(MgCl2、GDL和TG)的最佳添加量分别是0.20%、0.45%和0.20%。TMgCl2具有最高的临界应变(γc)、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 TTG处于中间值, TGDL最低。3种凝固剂都能导致豆乳蛋白分子的解折叠和重组, 并增加β-折叠含量。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LF-NMR)结果显示豆腐样品中有3个峰, 分别代表结合水、固定水和自由水。TMgCl2凝胶强度最高[(62.0±0.66) g], 但网络结构粗糙; TGDL凝胶强度为(20.8±1.33) g, 网络结构相对均匀; TTG具有较高的凝胶强度[(54.6±1.63) g], 均匀致密的网络结构。结论 3种凝固剂制备豆腐的特性不同, 可根据加工需要选择不同的凝固剂。  相似文献   

7.
以超微粉碎技术处理的大豆全粉为原料,利用氯化镁和谷氨酰胺转氨酶(glutamine transaminase,TG)制备大豆全粉凝胶,并探究温度、氯化镁添加量及TG对大豆全粉凝胶的质构特性、流变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全豆豆乳分别冷却至25、15、5?℃添加氯化镁和TG时,随着冷却温度的降低凝胶强度逐渐变大、凝胶破裂距离变大,不同冷却温度对凝胶强度和破裂距离影响差异显著。在冷却至5?℃、添加0.8%氯化镁和1.2?U/g TG诱导时,凝胶强度达到最大56.23?g。流变特性结果表明,添加TG的体系中储能模量(G’)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在5?℃及15?℃条件下添加TG豆乳凝胶的G’明显大于未添加TG豆乳凝胶,且温度越低,凝胶的G’越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出5?℃条件下添加氯化镁和TG所获得的凝胶,其网络结构更加有序且致密。  相似文献   

8.
探究不同小分子糖(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对罗望子多糖(TSP)复合凝胶特性的影响。分析小分子糖-TSP复合凝胶的流变特性、持水性、质构特性,并通过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其水分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质量分数45%~60%的蔗糖和果糖及质量分数40%~55%的葡萄糖能使1%(m/V)的TSP溶液形成凝胶;当蔗糖和果糖的质量分数为55%,葡萄糖质量分数为50%时,蔗糖-TSP复合凝胶的G′、持水性、硬度、内聚性和咀嚼性分别为108.39 Pa,98.20%,65.55 g,0.87和52.55 g,果糖-TSP复合凝胶的G′、持水性、硬度和咀嚼性分别为147.36 Pa,98.57%,62.29 g和44.84 g,葡萄糖-TSP复合凝胶的G′、持水性、硬度、内聚性分别为117.46 Pa,98.56%,61.86 g和48.05 g,都达到最大值,此时凝胶性质最稳定,最有嚼劲。低场核磁结果表明,当蔗糖和果糖质量分数为55%,葡萄糖质量分数为50%时,小分子糖-TSP复合凝胶半结合水含量为99.8%~100%,可能是小分子糖中的羟基与水分子形成较多的氢键,半结合水大幅度增加,TSP链之间交联增多,使得凝胶更加坚固。研究结果可为TSP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将不同量的谷氨酰胺转氨酶与谷朊粉添加到小麦面粉与马铃薯全粉混合粉(小麦面粉与马铃薯全粉之比为7:3)中,研究了混合粉的粉质特性、动态流变特性与糊化特性。结果表明,当谷氨酰胺转胺酶添加量不断增大时,混合粉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延长、弱化度逐渐减小,且弹性模量G'和粘性模量G″明显增大;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均逐渐增大,回生值逐渐减小;随着谷朊粉的含量增加,添加0.6 U/g谷氨酰胺转胺酶的混合粉其面团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G'和G″、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黏度、衰减值均逐渐增大,弱化度减小。在添加有0.6 U/g谷氨酰胺转氨酶的混合粉中添加8%的谷朊粉,混合粉面团的弱化度达到216±1.08 BU,衰减值达到534.2±54.5 cP,面团特性最佳。  相似文献   

10.
利用响应面法研究添加固定化谷氨酰胺转氨酶生产彩椒花色内酯豆腐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豆浆与蔬菜汁的比例为3∶1,固定化酶与葡萄糖酸内酯的比例为3∶7,固定化酶在60℃下作用40min时,花色内酯豆腐的凝胶强度与感官指标皆为最优值。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小麦淀粉分别与马铃薯淀粉、豌豆淀粉以不同比例混合后淀粉混合物的糊化特性、流变学特性和凝胶特性等。结果表明:小麦淀粉的峰值黏度(2 430.50 Pa•s)等糊化特性参数低于马铃薯淀粉(9 001.02 Pa•s)和豌豆淀粉(2 644.50 Pa•s),而糊化温度(90.70 ℃)高于马铃薯淀粉(67.05 ℃)和豌豆淀粉(73.95 ℃)。两种混合淀粉体系的糊化特性值在小麦淀粉和马铃薯淀粉、小麦淀粉和豌豆淀粉的值之间发生变化。凝胶的质构和水分子状态等参数有相似的特性变化规律。小麦淀粉的模量(G′为4 770.85 Pa、G″为453.80 Pa)高于马铃薯淀粉(G′为1 392.46 Pa、G″为175.65 Pa)和豌豆淀粉(G′为3 256.89 Pa、G″为275.36 Pa),两种混合淀粉体系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在小麦淀粉和马铃薯淀粉、小麦淀粉和豌豆淀粉的值之间发生变化。马铃薯淀粉(7.84 J/g)和豌豆淀粉(8.18 J/g)的热焓值小于小麦淀粉(13.06 J/g),小麦与马铃薯混合淀粉、小麦与豌豆混合淀粉热焓值降低。综上所述,小麦淀粉分别与马铃薯淀粉和豌豆淀粉混合使得混合淀粉的性质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可为淀粉的天然改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使用盐卤、葡萄糖酸内酯和转谷氨酰胺酶制备大豆蛋白凝胶,为了真实反映大豆蛋白凝胶的结构,分别采用戊二醛和乙醇2种固定剂固定形成的凝胶结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不同的凝固剂和固定剂处理的大豆蛋白凝胶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戊二醛和乙醇都能起到固定凝胶网络结构的效果,由0.7%(质量体积比)盐卤、0.06 mol/L葡萄糖酸内酯、40 kat/g转谷氨酰胺酶制备的凝胶的网孔较多.此外通过物性分析仪分析凝胶硬度,结果表明100%乙醇固定的凝胶硬度比戊二醛固定凝胶的硬度大.  相似文献   

13.
为了改善玉米淀粉的加工特性,提升产品品质,研究了黄原胶和3种不同链长的脂肪酸(肉豆蔻酸、棕榈酸和硬脂酸)的组合对玉米淀粉糊化性质、流变性质、凝胶性质、热性质和凝胶微观结构的影响。快速黏度分析结果表明,添加黄原胶-棕榈酸和黄原胶-硬脂酸组合后玉米淀粉糊的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分别增加了123~131 m Pa·s和64~94 m Pa·s,回生值降低了16~18 m Pa·s,而添加黄原胶-肉豆蔻酸组合的淀粉糊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降低,回生值增加。静态流变结果表明,加入黄原胶和3种不同链长脂肪酸组合的玉米淀粉均表现出非牛顿剪切稀化行为(流动行为指数n1)。动态流变结果显示,加入黄原胶-棕榈酸和黄原胶-硬脂酸组合后,玉米淀粉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增加,表明加入这两种组合可有效的改善玉米淀粉的黏弹性,而加入黄原胶-肉豆蔻酸组合的玉米淀粉的G′和G″值降低。添加黄原胶和3种不同链长脂肪酸组合后,玉米淀粉凝胶硬度降低了65~77g,差示扫描量热仪结果显示在89~110℃出现吸热峰,表明形成了直链淀粉-脂肪酸复合物;扫描电镜观察到淀粉凝胶网络结构断裂程度增加,呈现碎片化结构,表明加入黄原胶和脂肪酸的组合后,淀粉的凝胶结构被弱化。  相似文献   

14.
研究菠萝蛋白酶对豆乳凝胶性质的影响。将酶分别与乳酸菌、氯化镁复合凝乳,考察凝胶流变学的性质。试验结果表明:在40℃、凝乳4 h条件下菠萝蛋白酶所获得的凝胶强度、黏度较高,其中酶添加量为5 U/m L体系的凝胶强度最高,为45 g。体系弹性模量(G′)随酶添加量的增加,凝乳时间的延长呈增大趋势;高酶添加量210 U/m L的豆乳体系则呈下降趋势。菠萝蛋白酶凝胶的持水能力在56%~69%范围,其凝胶微观结构表明,凝乳3~5 h可形成致密网状结构的凝胶,7 h时凝胶结构的孔隙较大。复合凝乳试验结果表明,乳酸菌和氯化镁均可提高体系的G′,其中氯化镁对G′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淀粉和豌豆淀粉复配体系的流变与凝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铃薯淀粉和豌豆淀粉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复配,采用动态流变仪和质构仪测定复配体系的糊化、流变特性及凝胶强度。结果表明:复配体系的糊化温度随着马铃薯淀粉比例的增大而有所下降,由70.1℃降低到64.6℃;在淀粉质量分数为6%的体系中,马铃薯淀粉和豌豆淀粉的比例为1∶5和1∶11时复配体系的弹性模量G′较大(分别为810.1 Pa和814.7 Pa),而在比例为1∶3或1∶5时复配体系的粘性模量G″较大(分别为41.0 Pa和41.6 Pa);马铃薯淀粉和豌豆淀粉的比例为1∶5和1∶11时复配体系的Tanδ较小,此配比的两个复配体系具有较好的凝胶形成能力,且凝胶强度较大(98.5~100.1 g)。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明胶/变性淀粉共混体系(4.5%/9.0%)为凝胶糖果模型体系,探讨了未经超声处理条件下添加蔗糖(0%~15%,W/W)及10%蔗糖共溶质存在时超声处理(475 W,0~15 min)对其溶胶-凝胶转变过程流变黏弹性模量(G′、G″)、即时凝胶结构化速度(vg)及微观结构等凝胶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未经超声处理时,共混体系的G′、vg值随蔗糖共溶质浓度(0%~10%)增加呈增加趋势,但凝胶活化能(Ea)值被显著降低,并形成表面更均匀平整的微观结构;10%蔗糖共溶质场中,与未经超声对照样相比,超声处理5 min后,降温程序末共混体系的G′、vg值分别由6482.40 Pa、7.01 Pa/min骤降至1378.90 Pa及2.94 Pa/min,降幅依次为78.73%及58.06%,而凝胶化的Ea值则由116.23 kJ/mol显著增加至319.42 kJ/mol(p0.05),随超声时间延长,进一步加剧了G′、vg及Ea的上述变化趋势,伴随凝胶微观结构的孔隙和不规则度均呈上升趋势,表明超声可抑制低浓度蔗糖共溶质改善凝胶强度及性能的作用;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优化明胶凝胶糖果溶胶-凝胶工序及产品性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浒苔多糖(Enteromorpha prolifera polysaccharide,EP)中分别添加0、0.2、0.3、0.4 g/mL蔗糖(Sucrose,SUC),建立复合凝胶体系。采用全自动流变仪分析复合凝胶的流变学特性,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复合凝胶结构并考察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EP凝胶属于假塑性流体,加入SUC后没有改变EP的流体性质,但是,添加0.2~0.3 g/mL SUC显著增加了凝胶的黏度(P<0.05),增加了G′、G″和tanδ,表明SUC可以显著改良EP的黏弹性。此外,添加0.3 g/mL SUC显著增加了凝胶的触变性等特性和持水性(P<0.05)。结构分析结果显示SUC分子、水分子及EP分子间存在较强的氢键作用,微观结构显示添加0.3 g/mL SUC使EP凝胶基质更细密,且断面结构更平整,孔隙更小。而当SUC浓度达到0.4 g/mL时,维持EP凝胶结构的氢键减少,凝胶致密度下降,黏弹性降低,持水能力下降。本研究发现0.3 g/mL SUC促进了EP形成更加坚固、持水、稳定的凝胶结构,为进一步高值化利用海洋绿藻资源提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不同乳酸菌发酵黄浆水对酸浆豆腐凝胶特性及其品质的影响,探究酸浆豆腐的凝固机制,提高酸浆豆腐的品质稳定性,量化生产工艺参数。方法 以大豆为原料,分别以鼠李糖乳杆菌、耐高温鼠李糖乳杆菌、混合菌(乳酸链球菌乳亚种、嗜热链球菌和耐高温鼠李糖乳杆菌)发酵黄浆水制成的酸浆作为凝固剂制作豆腐,测定豆腐的凝胶强度、持水性、出品率、色差、质构特性、感官评价、流变特性、水分分布、二级结构、三级结构、表面疏水性和微观结构等指标。结果 混合菌酸浆诱导的豆腐质构特性最好,具有较高的凝胶强度、持水性和储能模量,分别为579.63g、69.93%和8166.4Pa,感官评分最高。而耐高温鼠李糖乳杆菌酸浆诱导的豆腐凝胶强度和持水性比鼠李糖乳杆菌酸浆诱导的豆腐高。鼠李糖乳杆菌酸浆诱导的豆腐则硬度较低,为1481.38 gf,水分流动性较大。表面疏水性结果显示,混合菌酸浆诱导的豆腐表面疏水性较低,为268.75%,三级构象最为紧密,鼠李糖乳杆菌酸浆豆腐表面疏水性较大,为469.29%,三级构象较为松散。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混合菌酸浆豆腐呈致密均匀的三维网状结构,耐高温鼠李糖乳杆菌酸浆豆腐凝胶较为连续,孔隙较大,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绿豆蛋白、甲基纤维素、κ-卡拉胶(κ-carrageenan,KC)和高酰基结冷胶(high acyl gellan gum,HA)等成分为原料,构建了以绿豆蛋白为基体的模拟蛋液体系。通过测定质构、动态流变、持水性和微观结构等指标,考察了主要凝胶剂KC和HA配比对模拟蛋液凝胶质构性质、流变性质、持水性和微观结构等的影响。质构分析和持水性测定结果表明,KC是模拟蛋液凝胶强度和硬度的决定性因素,而HA可提高凝胶的弹性、内聚性、咀嚼性和持水性。温度扫描结果显示模拟蛋液和天然蛋液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储能模量(G′)始终大于损耗模量(G″),说明两者体系均以弹性为主体。随着HA质量比的提高,复合溶胶的黏度、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增加,表明HA可改善模拟蛋液溶胶的黏性性质。扫描电镜结果显示,KC和HA可形成独立的互穿聚合物网络,具有一定的相容性和交联性。感官评定结果可知,当KC/HA配比为1.2:0.4时植物模拟煎蛋综合感官评分最高,和天然煎蛋在口感、组织结构和风味等方面最相近。综上所述,通过研究模拟蛋液体系中不同比例KC/HA的力学性能及相互作用机理,为植物基蛋类模拟制品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黑豆分离蛋白添加不同油相比例(大豆油10%~60%)后制备的乳液表观黏度及由葡萄糖酸内酯(GDL)、CaCl_2、谷氨酰胺转氨酶诱导的黑豆分离蛋白乳液凝胶特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油相比例的增加,油脂与蛋白质之间作用,使蛋白质分子之间连接更加紧密,表观黏度增大;随着油相比例的增加,由GDL、CaCl_2和谷氨酰胺转氨酶诱导的黑豆分离蛋白乳液形成完整的三维结构时间缩短,凝胶强度增大,持水性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