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比较棕榈油桃酥和猪油桃酥产品的感官品质以及在同等储藏条件下的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变化情况,以判断棕榈油对猪油的可替代性。结果表明:复配棕榈油基起酥油不仅可以达到猪油基起酥油用在桃酥制作上的良好效果,而且棕榈油桃酥具有比猪油桃酥更好的氧化稳定性。本实验为棕榈油基起酥油代替猪油用于桃酥制作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熟化温度对棕榈油基人造奶油质构、流变特性和结晶特性的影响,主要包括对产品储藏及其温度波动过程中硬度、流变特性、即时固体脂肪质量分数、微观形态、热稳定性和晶型的影响,结果表明:熟化温度为20℃的样品在储藏过程中出现后结晶现象,且其涂抹性最差;熟化温度为30℃的样品,虽然涂抹性较好,但其硬度较小,温度波动21 d后发生起砂,且大量转化为β晶型;熟化温度为25℃的样品具有合适的固体脂肪质量分数,完善的结晶网络,良好的硬度和涂抹性能,且其抵抗温度波动的能力较强,能够较长时间的维持β’晶型。研究也表明,稳定的熟化温度是很重要的,即便5℃的差异也会造成产品性能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固定化脂肪酶Lipozyme RM IM催化猪油和棕榈硬脂酯交换制备起酥油的工艺,考察了反应温度、酶添加量、反应时间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并以反应后体系在20℃下的固体脂肪含量(SFC)为指标,确定了理想的工艺条件:反应温度60℃,酶添加量8%,反应时间1h.利用等温曲线和X-射线衍射技术研究了混合体系酯交换前后的相容性和晶体形态,结果表明:经酯交换后,混合体系的相容性得到显著改善,晶型由β型转变为β’型,适宜用作焙烤起酥油.  相似文献   

4.
油脂的相容性和非等温结晶性质对油脂的口感品质有重要影响。为了拓宽椰子油和棕榈油的应用范围,开发以其为主要原料的专用油脂产品,本文通过GC-MS测得椰子油和棕榈硬脂油不同混合比例的总脂肪酸和Sn-2位脂肪酸组成,研究了脂肪酸组成与熔融特性的相关性,再利用脉冲核磁共振仪研究了椰子油和棕榈油的相容性,并用差式扫描量热仪对二者按一定比例混合的复配体系和酶法制备结构脂的非等温结晶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比例酶法制备结构脂中Sn-2位的月桂酸含量(12.35~46.72%)明显高于物理混合油(5.86~30.75%)。该复配体系整体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共晶现象,在较高温度(25~45℃)时,相容性较好。在非等温结晶过程中,在同一降温速率条件下,随着椰子油比例的增加,2倍链长的β′型晶体,转变为低熔点的3倍链长β′晶型。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3种流速对棕榈油基人造奶油物理特性的影响,主要包括对产品熟化及其变温储藏过程中硬度、流变特性、晶体微观形态、晶体热稳定性和晶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速为30 L/h的样品熟化3 d后明显出现后硬现象,具有较大的黏弹特性,结晶网络遭受明显的破坏,在温度波动期间出现明显的起砂现象,储藏后期有较多β晶型的出现;流速50 L/h和70 L/h的样品具有合适的硬度和近似市售人造奶油的流变特性;流速50 L/h的样品抵抗温度波动能力强,能够较长时间维持β'晶型,流速70 L/h的样品在变温储藏后期有大量晶体转化为β晶型,差示扫描量热(DSC)曲线有少量波动,且存在起砂现象。因此,在实验条件下最佳流速为50 L/h。  相似文献   

6.
猪油干法分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猪油来源丰富,但其晶型为β晶体,颗粒较大,影响口感,故对其进行干法分提改性.干法分提是基于不同类型的甘三酯熔点的差异,将高熔点组分与低熔点组分分离.经干法二次分提的猪油,液体油熔点可达到11.4℃,在室温下呈液态,分提后的固脂经脱臭后可作为人造奶油、起酥油的原料.影响干法分提的因素主要有结晶温度、冷却速率、养晶时间、搅拌速率,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干法一次分提的最优条件为:结晶温度21℃,冷却速率2℃/h,养晶时间9 h,慢速搅拌.二次干法分提的条件为:结晶温度16℃,养晶时间30 h.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甲醇钠催化棕榈硬脂和棉籽油酯交换反应,以酯交换产物在20℃条件下固体脂肪含量(SFC)为指标,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确定的最佳酯交换条件为:反应温度90℃,催化剂用量0.5%,反应时间60 min。通过酯交换产物SFC与市售焙烤型起酥油全统酥油SFC比较以及晶型分析,得出棕榈硬脂与棉籽油质量比为1∶1的酯交换产物,其SFC与市售焙烤起酥油全统酥油相似,结晶形态为β'型,且不含反式脂肪酸,符合零反式脂肪酸起酥油性质要求,适宜用作焙烤起酥油。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棕榈糖(PS)在生产耐霜巧克力方面的应用潜能,使用PS(0%、25%、50%、100%)部分或全部代替蔗糖制备油凝胶基巧克力(Choc PS0、Choc PS25、Choc PS50、Choc PS100),并通过测定表面白度、表面晶体形态(偏振光显微镜观测)、晶型(X射线衍射法)、热力学性质(差示扫描量热法),以及感官评价监测在温度循环波动环境(20℃下16 h, 32℃下8 h)中储藏60 d的巧克力品质变化。结果表明:温度循环波动储藏60 d, Choc PS25和Choc PS50具有较低的表面白度指数,白色斑点的大小和数量较少,4个样品均呈现出单一的熔化峰,除了Choc PS25和Choc PS50中仍以β晶型为主外,其他样品总体表现出β向β的晶型转变;温度循环波动储藏前后4个样品在回味、香气和甜味方面的得分差异不显著,而硬度和颜色评分降低。综上,当PS添加量为25%~50%时,巧克力表面白度指数较低,晶型为稳定的β结晶,感官接受度高,产品的抗起霜稳定性较好,具有生产耐霜巧克...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含有反式脂肪酸的非氢化棕榈起酥油的结晶性质,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监测非氢化棕榈起酥油与不同比例的糖粉(质量比,1∶0.5、1∶1.0、1∶1.5及1∶2.0)混合以及从不同的起始加热温度下(30、35、40、42、45、50、60、70℃及80℃)的结晶过程的热量变化(以5℃/min降温到-10℃)。同时,也比较了非氢化棕榈起酥油与氢化棕榈起酥油的结晶性质。研究发现,糖粉能够作为油脂结晶必须的晶核,从而起到加速非氢化棕榈起酥油的结晶速率的作用;当起始加热温度在熔点以上时,非氢化棕榈起酥油的结晶推动力大于熔点以下时,此时的结晶速率也快于部分氢化棕榈油。本文为非氢化棕榈起酥油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烘焙条件对黄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以起酥油和棕榈油为对照,分析烘焙体系下黄油酸值、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全氧化值、生育酚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烘焙条件下黄油具有较好的氧化稳定性。随着加热温度和时间的延长,起酥油与棕榈油的酸值显著增加(P<0.05),黄油的酸值也呈上升趋势,在250 ℃趋于稳定(1.69 mg/g)。与起酥油和棕榈油相比,加热温度和时间对黄油的过氧化值影响不显著(P<0.05),基本保持在0.8~0.92 meq/kg。起酥油和棕榈油的最大p-茴香胺值(23.5,24.7)均高于黄油(22.8)。全氧化值大小排序为起酥油>棕榈油>黄油。当温度升至250 ℃时,起酥油和棕榈油生育酚含量损失较多(77%,79%),黄油相比于两者生育酚含量变化相对较少(72%)。3种烘焙油脂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降低,黄油在180 ℃时降低最小(0.8%),且均未发现反式脂肪。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增加时,油脂氧化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
核桃油与棕榈硬脂复配体系在涂抹脂基料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棕榈硬脂与核桃油复配体系的相容性及结晶性质变化进行探究,考察复配体系在涂抹脂基料油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当核桃油含量达到20%以上时,复配体系的固体脂肪含量(Solid Fat Content,SFC)变化趋势符合涂抹脂的最佳SFC曲线特征,适合用作涂抹脂基料油;在温度高于33.3℃时,核桃油与棕榈硬脂在复配比例(1∶9、2∶8、3∶7、4∶6)下可以完全相容;在核桃油比例达到3∶7以上时,复配体系的屈服值符合涂抹脂的最佳屈服值范围;在温度低于30℃时,棕榈硬脂及复配体系具有较强的晶体网络结构,能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维持稳定的形态,在接近体温时也能快速熔化,产生涂抹脂类似的口感,复配体系中晶体以β′晶型为主。该结果为棕榈硬脂及核桃油复配体系在涂抹脂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食品工业中通常利用乳化剂调控塑型脂肪的物理性质及加工性能,其中,单硬脂酸甘油酯(GMS)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乳化剂。通过考察质量分数1%,2%,4%的GMS对棕榈硬脂在不同温度下的固体脂肪含量(SFC)、硬度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发现:棕榈硬脂及其与质量分数1%,2%,4%的GMS混合物的SFC和硬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GMS的添加量对棕榈硬脂SFC的影响在较高温度(21.1~33.3℃)下更显著,当GMS添加量高于1%时,棕榈硬脂的SFC随GMS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而在15~30℃时,4%GMS的棕榈硬脂的硬度显著高于其它质量分数,且结晶颗粒细小,结晶网络结构致密。结果表明,在温度高于30℃时,添加GMS可以增加棕榈硬脂的SFC及硬度,且减小其结晶颗粒粒度,赋予更为致密的结构,这对棕榈硬脂基塑性脂肪在温度较高季节的储运及品质改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不同熔点棕榈油脂肪酸组成和SFC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七种不同棕榈油脂肪酸组成及在0℃~25℃(5℃间隔)温度下固体脂肪含量(SFC)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熔点降低,棕榈酸含量有逐渐降低趋势,而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则逐渐上升;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减少,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逐渐升高;低熔点棕榈油营养价值要比高熔点棕榈油高;在不同温度段,SFC值增加幅度有所不同。该试验为棕榈油进一步深加工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了3种棕榈油和6种猪油产品在理化指标、营养与功能特性指标以及脂肪酸组成及其在甘油三酯Sn-2位上的分布情况,以判断棕榈油对猪油的可替代性.结果表明,棕榈油和猪油的熔点、碘值、酸值、过氧化值等理化指标很接近;棕榈油不含胆固醇,具有比猪油较高的V_E含量和氧化稳定性;在可塑性方面,精炼棕榈油与猪板油相当,而且好于猪杂油和猪膘油,棕榈硬脂与猪骨油相当,棕榈液油与猪皮油相当;虽然棕榈油和猪油的脂肪酸组成具有相似性,猪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略高于棕榈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但是棕榈油的Sn-2位上主要分布不饱和脂肪酸,而猪油的Sn-2位上主要分布饱和脂肪酸,使棕榈油比猪油更加容易消化吸收.  相似文献   

15.
Several formulations based on blends of hydrogenated palm oil (MP 41·5°C) and palm stearin (IV 44) with other liquid oils, on direct blends of palm stearin with other liquid oils, and on 100% inter-esterified palm olein, were used as feedstocks in shortening production. The shortenings were stored at 20°C over a period of one month.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creaming properties and baking performance of the shortenings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best shortening on the market. Slip melting point of the shortenings ranged from 41·5 to 46·4°C. Palm-cottonseed oil shortenings had higher solid fat contents at all temperatures than palm-soya bean or palm-low erucic acid rapeseed oil shortenings. The shortenings were rich in C50, C52and C54 glycerides. Creaming power after 12 min of beating ranged from 1·55 to 1·77 cm3 g?1. Palm stearin-cottonseed (3:2) oil shortening showed the best creaming performance. The specific volume of cakes ranged, for the experimental shortening, from 90% to 101% from the control, with low erucic acid-palm blends showing the best performance. In applications for both aerated cream and cakes, inter-esterified palm olein was excellent.  相似文献   

16.
加工条件对油条中丙烯酰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条在油炸温度160~200℃、油炸时间3~5min时,油条可取得最佳感官特征,同时也是丙烯酰胺产生最多的时段。以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作油炸用油,硫酸铝钾作膨松剂,油条中丙烯酰胺的最高含量不超过150μg/kg;而用棕榈油时,丙烯酰胺的最高含量约为250μg/kg。用0.3%的酵母粉作发酵剂,用棕榈油、花生油炸制的油条中丙烯酰胺最高含量分别达到1589.41和953.60μg/kg,是用硫酸铝钾作膨松剂的油条中丙烯酰胺含量的6.29倍和8.13倍。用泡打粉作膨松剂制得的油条,丙烯酰胺含量明显下降,平均约为50μg/kg。以果葡糖浆作甜味剂的油条中丙烯酰胺含量较蔗糖作甜味剂的油条平均增加约10%。因此,油炸温度160~200℃、油炸时间3~5min,以棕榈油作油炸用油,酵母作发酵剂,果葡糖浆作甜味剂可大大增加油炸面制品中丙烯酰胺含量。  相似文献   

17.
An exhaustive analysis of the crystallisation behaviour of palm oil was performed using low-resolution magnetic pulsed nuclear resonance,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polarised light microscopy and X-ray diffrac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haracterise the changes induced in the crystallisation of palm oil by the addition of two different levels of tripalmitin and two different types of monoacylglycerols. The addition of monoacylglycerol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crystallisation nuclei without changing the final solids content, accelerating the process of crystal formation,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smaller crystals than those found in the refined palm oil. Higher levels of tripalmitin produced crystals with larger dimensions, reducing the induction period and resulted in a higher level of solids at the end of the crystallisation period. The addition of monoacylglycerols and tripalmitin induced the formation of a polymorphic β-form.  相似文献   

18.
将棕榈油硬脂(ST)与大豆油(SBO)按不同比例混合再进行酯交换反应可以得到不同固脂特征的油脂。实验发现,其中的酯交换油脂IE(70%ST 30%SBO)最适合于加工成通用型起酥油。对这种酯交换油脂的打发性、软硬度及氧化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与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全棕榈油基起酥油进行了比较,发现酯交换油脂的柔软度和打发性能均优于后者,但其氧化稳定性不及全棕榈油基起酥油。  相似文献   

19.
以熔点为24 ℃的棕榈油作为油炸用油,熔点为8 ℃的棕榈油和菜籽油调配后制作的红油来制作灯影牛肉丝。通过冷冻试验,确定用于灯影牛肉丝制作的红油中8 ℃棕榈油的最大添加量为30%。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灯影牛肉丝制作的最佳条件为腌制时间80 min,蒸肉时间1.0 h,在油温150 ℃条件下油炸90 s。在此最佳条件下,制作的灯影牛肉丝油润红亮、色泽均匀、风味纯正,感官评分为34.4分。结果表明,24 ℃棕榈油可用于灯影牛肉丝制作工艺中的油炸用油,质量分数为30% 的8 ℃棕榈油与菜籽油调配制备的红油可应用于灯影牛肉丝的制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