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射频磁控溅射方法制备CoCu合金不同成分的亚稳态薄膜。研究了CoCu合金颗粒膜的磁电阻随真空退火温度、外磁场以及组元成分而变化的规律。经真空退火后,CoCu颗粒膜中析出的Co颗粒呈面心立方结构。这种在非磁性Cu的基体上和具有磁性Co偏聚态的纳米级颗粒膜具有巨磁阻(GMR)效应。CoCu颗粒膜的GMR效应及磁性能均取决于Co颗粒的尺寸及数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在室温条件下采用离子束共溅射技术制备的Co22Ag78颗粒膜的巨磁阻(GMR)效应及其微结构。GMR采用直流四探针法测量,给出了GMR与外场和退火温度的关系.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衍射和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样品呈现面心立方(fcc)结构,并具有(111)织构。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配备的摄象系统对样品中Co颗粒在退火条件下的形变和生长进行了实时观测。铁磁共振结果表明,在退火过程中Co颗粒形变和生长主要沿膜面进行。  相似文献   

3.
Co/Ti非晶多层膜晶化过程中结构及磁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萍  姜恩永  刘裕光  王存达 《金属学报》1996,32(11):1209-1214
利用双对向靶溅射方法在室温下制备Co/Ti非晶多层膜,并采用原位退火透射电镜和原位热重法,观测了Co/Ti多层膜结构与磁性随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退火温度ta为400℃时,薄膜开始晶化,Co,Ti颗粒析出并粗化;ta>600℃时,具有铁磁性的Co单质完全消失,全部转化为Co2Ti相.热磁测量在390及520℃附近出现了两个明显的磁性转变峰,与薄膜结构变化对应.适当温度(400—520℃)的退火可获得高饱和磁化强度的Co-Ti颗粒膜.  相似文献   

4.
NiFe/Cu/,Co/Cu多层膜的巨磁阻特性由于施加磁场而引起电阻变化的标志即磁阻效应(MR),用多层膜时,比传统各向异性磁阻效应要大数倍到数十倍,所以称之为巨磁阻效应(GMR)。这样的膜,适用于硬盘驱动(HDD)用的磁头传感器和磁编码器等。日本未...  相似文献   

5.
Fe73.5Cu1.0Mo3.0Si13.5B9.0纳米软磁合金的结构与磁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松  杨国斌 《金属学报》1997,33(1):69-74
用X射线衍射及磁测量等方面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下Fe73.5Cu1.0Mo3.0Si13.5B9.0纳米软磁合金的结构与磁性;发现合金的显微组织结构与退火温度有关,退火温度为500 ̄520℃时,合金具有最佳软磁性能,合金中如出现Fe-B化合物,软磁性能恶化。  相似文献   

6.
用双对向靶溅射方法制备了具有非晶磁性的「Co/Ti」30,「Co/Cu(Ni)30」两组多层膜,分别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和振动样品磁强计做了结构和磁性测量,在以非晶Co和Ciu-Ni合金构成的「Co/Cu(Ni)」多层膜中,发现饱和磁化强度Ms随非磁性层厚度ds的增国发生振荡变化;在以非晶Co和Ti构成的「Co/Ti」多层膜中,MS和则随ds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Co66Fe4Mo2Si16B12非晶合金在653K~813K之间的不同温度退火后的晶化及磁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升高,试样的初始磁导率明显上升,当Ta=753K时,合金开始晶化,析出Co2Si、Co2B、Co3B,其磁导率明显降低,但仍具有较高的磁感应强度;当退火温度继续提高,合金中析出的Co2Si、Co2B、Co3B的量增多,同时析出fccCo相,合金的软磁性能变得很差。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Co65Fe4Mo2Si16B12非晶合金在653K ̄813K之间的不同温度退火后的晶化及磁性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退火温度升高,试样的初始磁导率明显上升,当Ta=753K时,合金开始晶化,分析出Co2Si、Co2B、其磁导率明显降低,但仍具有较高的磁感应强度;当退火温度继续提高,合金中析出的Co2Si、Co2B、CO8B的量增多,同时析出Fcc Co相,合金的软磁性能变得很差。  相似文献   

9.
用X射线衍射及磁测量等方法研究了不同退火温度下Fe_(73.5)Cu_(1.0)Mo_(3.0)Si_(13.5)B_(9.0)纳米软磁合金的结构与磁性.发现合金的显微组织结构与退火温度有关,退火温度为500─520℃时,合金具有最佳软磁性能,合金中如出现Fe-B化合物,软磁性能恶化.  相似文献   

10.
何正明  卢国荣  苏昉  文峰  沈保根 《金属学报》1995,31(15):129-134
本文测量了经不同温度和时间真空退火的非晶合金带Nd_xB_(20-x)Fe_(78)Cu_(0.3)Co_(1.7)(x=0.1,2,3,4,5),在1kHz交流电下的磁化曲线,发现含少量Nd的非晶合金带在晶化温度附近真空退火后、起始导磁率减小,饱和场增大,使材料从软磁性向硬磁性转化;随着Nd含量的增加,这种转化重明显.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观察及电子衍射分析表明,材料在初期晶化时能析出颗粒大小为5-100nm的针状纳米晶,且随着Nd含量增加,针状纳米晶的数量增多,这一现象与材料磁性测量的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Fe74Cu1Nb(3-X)MoXiSi12.5B9.5系列合金的退火温度与软磁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最佳退火温度随Nb含量减少,Mo含量增加而降低;取得最佳直流磁性能和最佳交流磁性能的退火温度不同;无磁场退火磁退火取得最佳北性的退火温度不同。  相似文献   

12.
丁晖  明兆祥 《铸造》1994,(12):14-18
添加了Mo和Cu的铬锰氮不锈钢,合金钝化膜更加完整,且稳定性高钝化膜主要由Fe,Cr和Mo的含水氧化物组成,添加Mo和Cu的合金钝化膜有Cr,Mo和Cu的富集,且Cr/Fe的比值高,膜薄却密,耐蚀性能好。它具有优于18-8和1Cr18Ni12Mo2Ti钢的耐均匀腐蚀、耐点蚀和耐晶间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3.
非晶Co_(75)Si_(10)B_(15)合金的退火与磁性研究了Ch78if山15非品带的退火对低高频磁性的影响。成分为CO76if出15合金由感应炉熔化,然后再用电弧炉重熔,确保成分均匀。用平面流铸造法制备25Pm厚的快凝条带,井采用两种退火制度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具有较低热膨胀系数的Fe-Ni和Fe-Ni-Co合金的磁性和磁性温度稳定性。研究发现,Fe-Ni系的两种合金的μm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是在Fe-Ni-Co合金中,由于合金成分的不同,μm随温度的变化趋势也不同。另外,本文还研究了不同含量的微量元素Cu对磁性和磁性温度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双相Cu—Co合金在600—800℃空气中的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3种不同Co含量双相CuCo合金在600~800℃空气中的氧化行为,合金氧化动力学遵循抛物线规律,并且在同一下抛物线速率常数随Co含量升高和降低合鑫匀形成由Cu、Co氧化物的复杂混合物组成的复合氧化膜,u的氧化物颂向于集中在膜的外层,通常在外层膜下,是Co的氧化物和金属Cu的混合区,对于Co含量低于50%(质量分数,下同)的合金,这就是Co的内氧化区,而对含75%Co的合金则是在Co氧化物的基体上分布着孤立的Cu颗粒,与固溶体二元合金不同的是,在这一区域下面的合金基体没出现Co的贫化.基于合金显微组织的双相特征,对合金氧化膜的特殊结构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Ni3 Mn合金系经过适当热处理之后具有Cu3 Au型有序相。Ni3 Mn合金经过 693K退火处理后 ,具有纳米铁磁性颗粒弥散在无序顺磁性基体中的显微组织 ,并显示出巨磁阻 (GMR)性能。因此 ,进一步研究了Ni1-xMnx(x =0 2 0~ 0 3)的不同GMR行为及其具有纳米晶组织的Ni1-xMnx 合金的软磁性能。研究用的合金试样是在射频感应电炉中熔炼的 ,制成薄带状 (宽 5mm ,厚 0 4 5mm )和丝状 ( =0 5mm ) ,其中一些丝状试样经 12 72K× 10h退火均匀化处理。有的试样在氩气氛中于 673K、693K、713K下经过不同时间…  相似文献   

17.
铸造铬锰氮不锈钢耐蚀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添加了Mo和Cu的铬锰氮不锈钢,合金钝化膜更加完整,且稳定性高。钝化膜主要由Fe、Cr和Mo的含水氧化物组成,添加Mo和Cu的合金钝化膜有Cr、Mo和Cu的富集,且Cr/Fe的比值高,膜薄却致密,耐蚀性能好。它具有优于18—8和1Cr18Ni12Mo2Ti钢的耐均匀腐蚀、耐点蚀和耐晶间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8.
退火[Co\Cu]多层膜的固相反应与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双对向靶溅射方法制备了两种成分的「Co(1.2nm)/Cu(tCu)」(tCu=1.0nm,3.4nm)纳米多层膜。分别用TEM和TG方法研究了「Co/Cu」多层膜结构和磁怀随温度的变化。结果表明:tCu=1.0nm的多层样品出现了两个磁性转变点,这是因为样品中存在的两种磁性物质。TEM分析结果证明这两种铁磁相为hcpCo-Cu固溶体。  相似文献   

19.
用双流模型研究磁性金属-金属型颗粒膜(Fe-Ag,Co-Ag)中巨磁电阻(GMR)极大值特性,结果表明,磁性颗粒内杂质原子之间的相位相干,对磁电阻极大值的产生有重要影响,这种相位相干与外场磁化的综合作用使颗粒膜巨磁电阻的尺寸关系表现出非单调的特征,并用该模型计算和讨论了巨磁电阻的其它性质,结果与实验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Fe74Cu1Nb(3X)MoXSi125B95(X=0,1,2,3)系列合金的退火温度与软磁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最佳退火温度随Nb含量减少、Mo含量增加而降低;取得最佳直流磁性能和最佳交流磁性能的退火温度不同;无磁场退火和磁场退火取得最佳磁性能的退火温度不同。最佳温度退火得到的是晶态和非晶态复合结构,晶态组分是具有DO3超点阵结构的bcFe(Si)相,平均晶粒直径10~20n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