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晨阳  褚建勋 《科普研究》2021,16(1):65-75,85
以科学传播领域两本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和《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为研究对象,采集两刊2000—2019年发表的论文,从发文量、发文空间分布、作者机构、合作网络、高被引论文、研究热点等方面展开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发现,在科学传播研究领域存在帕累托定律和学术地域差异.科学传播研究议题经历了从媒介内容分析、公众参与研究到气候变化、前沿科学议题研究等的转变,有关中国的科学传播研究逐渐进入学者视野.我国科学传播研究既要紧跟国际前沿,又要回应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需求,形成自身的研究旨趣和风格.  相似文献   

2.
PCST国际会议 公众科技传播国际会议(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CST)由国际公众科学技术传播网(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组织,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国际科技传播领域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学术会议,在推动国际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公众科技传播国际会议(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ference)由国际公众科学技术传播网(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组织,每两年举办一次,是国际科技传播领域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学术会议,在推动国际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公众盛赞科学,科学家责备公众和媒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大光  编泽 《科普研究》2009,4(6):10-20
本报告以“公众盛赞科学,科学家责备公众和媒体”为题发表在皮尔研究中心的网站(http://people-perss.org)上,是皮尔研究中心与美国科促会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的报告。报告结果提示了科学家团体和公众对发展优先科学领域,科学研究的阻碍、媒体的科学家共同体间的关系、公众对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以及科学家形象的看法等。调查数据对中国科学技术传播领域的同行和对科学传播感兴趣的人有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以芳 《科普研究》2011,6(2):40-45
近几年,随着博客技术的发展和日臻成熟,科学博客浮出水面,逐渐形成了一股蓬勃发展的在线科学群体力量,在科学公共领域发挥着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科学博客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使科学家进入科学传播的媒介系统,成为科学传播的主体,显示了"自媒体"越来越大的传播潜力。另一方面,它以其开放性、互动性、高效性,成为科学传播的一个便捷、高效的载体,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新的获得科学知识和科技信息的渠道,继而影响着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对科学技术态度。尽管科学博客想取代大众传播媒介还为时过早,但科学博客与专业媒体的汇流趋势已经在科学传播的变革中逐渐凸现。本文将从科学博客的现状、传播手段、传播主体、传播内容、未来发展趋势等几方面研究科学博客在现代传播体系中的特色,探讨科学博客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中发挥的作用和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基础,用"climate change"作为搜索词,检索《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期刊中关于气候变化的文献,并从文献的类型、出版年份、国家/地区分布、作者背景、发表机构、研究主题等角度进行统计分析,用定量的数据反映科学传播领域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科学传播》发表的关于气候变化议题的文献数量相对较少,共计33篇;科学传播领域对气候变化议题的研究在全球分布是极不平衡的,欧美论文占据了论文总数的90.9%;科学传播领域对气候变化议题的研究视域极其广泛,除社会科学之外,还涵盖了环境科学和健康科学,表现出较强的跨学科特色。  相似文献   

7.
李大光 《科普研究》2015,10(2):5-11
大数据时代对公众理解科学研究提出了挑战。应用技术已经渗透进公众生活的最微小之处,对公众的产生的怀疑已经不能仅仅归结为科学素养水平低或者所谓的"素质低"。美国近些年对科学素养测试题的争论以及科学知识与态度之间的非线性趋势,意味着不能仅依靠主观的问卷设计和抽样调查就得出可信结果。大数据为观察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形成的模式的多种因素,以及对态度的影响的因素可能会有新的发现。文章提出大数据的社会模式以及其他建议,其目的是引发更多讨论。  相似文献   

8.
韩扬眉  诸葛蔚东 《科普研究》2017,12(4):17-24,76
在哥本哈根、南非、巴黎等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大会,使得“气候变化”问题关注度日益高涨,学术 界也从不同视角对此进行研究。在西方,气候传播经过近50 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较为系统的研究领域和 学科体系。那么近十年来,国际上气候传播的研究程度如何?都在关注哪些议题?学者的分布和合著状况怎 样?本文以《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传播》两本SSCI 期刊在2006 年至2015 年所发表的以“气候传播”为 主题的学术文献为研究对象,从文献类型、发表年份、国家/ 地区分布、发表机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 理论运用、合著情况、关键词等方面建立类目,进行定量地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的学术研究伴随 着相关会议热点起伏,不具连贯性和系统性;“媒介”是气候传播框架与话语的制定者之一、多元化传播者 之间的互动和影响;以及公众的态度与行为是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关茜  刘兵 《科普研究》2017,12(3):19-25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讨论“公众理解科学”的同时,国际上已经有一些学者将视线转到“公 民理解科学”的讨论上。“公众理解科学”与“公民理解科学”两者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和重要差异的,这 种差异给出一种新的看待科学传播问题的立场。本文通过对于“公众理解科学”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讨论,进 而对“公民”一词进行概念分析,讨论了公民教育与公众教育、公共教育等的差别。针对“公民理解科学” 中比较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指出以公民的立场或视角看科学传播,与以往“公众”的立场看科学传播 的不同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科学教育在近20 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众多具深远意义的研究成果。而作为国际科学教育研究最为 重要的学术平台,《科学教学研究杂志》(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JRST)记录了这20 年的 发展动态及变革创新并引导着国际科学教育研究的发展。对JRST 近20 年(1995—2016 年)的文献进行系统 分析,以研究主题、学科内容、研究对象、研究类型等六类变量为统计变量,概述了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现 状格局和前沿图景,并提出相关的五点建议,为我国科学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开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罗健  李健 《科普研究》2021,16(6):68-79
近年来,由于网络和移动技术的推动,公民科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普及.公民参与科学项目成为科学研究的新趋势,对于提升公民科学素养、推动公民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利用WOS对2000—2019年国外公民科学项目案例的年发文数量、学科类别进行基础分析,同时使用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对研究机构发文量、作者、被引文献、关键词聚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案例特点.最后,从研究领域、机构平台及公民参与度等方面对未来我国公民科学项目案例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公众理解科学运动不但能够实现公众通过科学参与民主的需要,而且能够促进以科学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于中国而言,它还是补中国传统文化之不足的文化事件.因此公众理解科学是一个随着科技的进步、国情的变化以及世界文明的演进而内涵不断丰富变化的综合性概念.  相似文献   

13.
周吉  王骍琪  吴超 《信息通信》2014,(10):136-138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检索来源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学科领域分布、著者分布、科研实力、被引频次和关键词词频统计等方面进行计量分析,揭示目前知识服务的研究现状,总结该领域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以及当前研究热点,为该领域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纲》(The Outline of Science )是英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兼科普作家John Arthur Thomson (1861—1933 年)主编的高级科普巨著,于20 世纪20 年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民国时期科学传播研究 的典型案例。本文以《科学大纲》、其英文原著以及当时的评论文章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英文原著的科学 传播理念,以及《科学大纲》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研究表明,《科学大纲》的翻译、售价并不能令当时 的读者满意,对传播产生了一定影响;另外,当时将传播重点放在了汤姆生强调的科学的趣味性方面,对 于科学的认知方式以及科学的动态发展等方面传播不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最近1/4个世纪以来公众理解科学(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以下简称PUS)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我们通过对科学素质、公众理解科学、科学与社会三个范式演变的回溯,展现了讨论是怎样随着大型的公众认知调查而发生变化的。正如“部落身份”的标记一样,此处的称谓变化值得重视。每个范式构造问题的方式不同,摆出了其特有的问题,提供了首选的解决途径,并且在修辞上表现出是对前一范式的“进步”。我们认为:“缺失概念”的争论反映了对专家们常识概念的合理批评,但是却把争论的问题与方法方案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6.
国际公众科学技术传播组织(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CST)主办的第十六届国际公众科技传播会议于2021年5月24日至27日在线举办,此次会议合作方为苏格兰阿伯丁大学,会议主题为"时间、技术与转型"(Time, Technology and Transformation).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情况,PCST委员会增加了新议题"新冠危机与科学传播"(COVID-19 Crisis and Science Communicaiton).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6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英国、德国、美国的参会代表数量最多,中国有来自清华大学、苏州大学、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等机构的13名代表参会.  相似文献   

17.
《现代电子技术》2019,(13):81-85
以Web of Science中1998—2017年间收录的1 277篇网页分类领域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并使用科学计量学方法,系统回顾了网页分类领域中主要的研究机构、研究热点及研究脉络等内容。研究发现,目前的网页分类技术已完成理念界定和概念推广,并形成较为完善的研究体系结构。在该领域中,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而美国在国际影响力上处于领先地位。另外,文中发现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是近几年网页分类领域的研究热点。文中的分析结果将为我国网页分类技术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曦 《科普研究》2009,(2):77-79
"科普究竟是什么?",对于科普工作者(或科学传播者)而言,这个似乎不成问题的问题可能"并不像它初看起来那样简单"(《理解科普》序)。这是笔者译完西英格兰布里斯托大学文化研究高级讲师彼得·布洛克斯的《理解科普》(麦克劳希尔出版集团,2006年)之后的第一感觉。  相似文献   

19.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收录的8种国际知名SSCI期刊论文为基础,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际生物学教育研究领域2000—2019年的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近二十年来国际生物学教育研究领域的进展和趋势后发现:国际科学教育界对生物学教育的关注呈上升趋势;欧美国家在生物学教育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国际生物学教育研究可归类为六大热点领域,体现出国际生物学教育研究重视科学素养培养,注重情景化、时代性、现代化,并具有一定文化独特性的特点;最新的研究前沿主要围绕学习进阶和生物进化主题展开,课程标准类文件的引用率最高.我国生物学和科学教育研究领域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需关注课程标准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加强国内外互通合作,鼓励研究成果交流与转化;把握国际研究热点与趋势,关注现有研究中较为薄弱的领域,促进本土科学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990—2020年光成像在生物医药领域6 564篇相关学术论文和110篇高被引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学和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其文献分布特征和共被引作者、关键词共现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光声成像、纳米颗粒、光活检、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深度组织成像、细胞成像、探针、癌症诊治、药物传递、碳纳米管等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近红外-Ⅱ光谱区内荧光成像、半导体聚合物纳米颗粒、光声成像以及光活检、肿瘤诊治成为当前生物医学光成像方面的前沿主题。深部组织光学成像、光治疗和光活检的有机半导体材料、光声成像造影剂以及二维钛纳米片在多模态成像引导的癌症治疗等方面显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