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介绍了鞍钢鲅鱼圈分公司连铸扇形段系统的总体结构。介绍了连铸二级系统动态辊缝控制、轻压下及软夹紧模型的应用。介绍了应用过程控制系统来实现连铸机辊缝的合理设定,从而实现提高板坯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动态轻压下技术是解决板坯内部质量缺陷的一种有效方法。针对连铸开浇时刻初始辊缝的精确设置对动态轻压下技术最终实施效果的影响,开发出一种连铸浇钢前基于压力反馈的扇形段辊缝设置方法。该方法能够对连铸开浇时刻初始辊缝进行精确调整,从而确保了动态轻压下技术的有效实施。该方法在三炼钢厂连铸现场稳定运行以来,有效确保了动态轻压下技术的实施效果,提升了铸坯内部质量。据统计,偏析等级被评为C类2.0以下的板坯产量由方法实施前所占板坯总产量的70%提升到方法实施后的100%,该方法在钢铁企业的连铸工序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中冶赛迪板坯连铸轻压下成套技术已成功地在新余钢铁公司第二炼钢厂一号板坯连铸机(230×1650)上投入了工业化应用,整个系统算法理念先进、平台构建合理、控制功能完善、运行稳定可靠,引入了全新的辊缝标定方法,具有良好的辊缝控制精度和合理的油缸压力反馈,通过对多个钢种铸坯试样的低倍检测对比分析表明,实施动态轻压下功能后,铸坯内部质量得以明显改善,中心偏析评级大幅提升,取得了显著的冶金效果。  相似文献   

4.
据1989 Steelmaking conference pro-ceedings报道,连铸轻压下工艺是从根本上消除连铸板坯中心偏析的有效途径。1 辊轻压下日本钢管公司已开发出一套辊子轻压下系统。其目的是通过减小凝固终期支撑辊之间的辊缝,尽量减少铸坯出口端树枝晶间的钢液流动,补偿凝固收缩。日本福山钢厂1986年4月在4号连铸机上安装了一套由小间距组合式辊(S.P.S)组成的轻压下装置。使用这套系统,减少了中心偏析和半宏观偏析。使用小间距组合辊的目的是:(1)缩小凝固终期部位支撑辊辊缝以补偿和校正凝固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加准确地判断连铸轻压下过程中板坯的液芯凝固终点位置,从而确定合理的压下位置以及压下区间,改善连铸板坯产品质量,通过分析凝固坯壳在轻压下过程中的力学行为特性,建立基于力反馈的板坯轻压下液芯凝固终点位置动态判定模型。利用模型计算得到轻压下扇形段各夹辊支反力以及总支反力随液芯凝固终点位置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液芯凝固终点位置变化时各夹辊支反力以及总支反力的变化规律,提出基于力反馈模型判定液芯凝固终点位置的方法,并通过射钉试验验证了力反馈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耦合多元合金两相区凝固计算的板坯连铸凝固传热数学模型,并采用以恒定间距方式进行离散化的切片单元法开发了板坯连铸实时跟踪动态控制模型CCPSONLINE,模型包含三个重要的功能模块,即:实时跟踪仿真分析模块、二冷水动态控制模块和轻压下动态控制模块,可根据合理的冶金准则并结合铸坯的在线跟踪信息对板坯连铸浇铸过程中的关键工艺参数(二冷水量、扇形段辊缝)进行动态调整,以获得稳定可靠的浇铸工艺条件和良好的铸坯质量。模型已成功投入工业应用,从现场生产情况和相关测试工作表明,其控制算法合理、仿真精度良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强大的实用性,可以在板坯连铸工业生产中加以充分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包钢2 150 mm双流板坯连铸机动态轻压下装置,包括轻压下控制技术和动态二冷控制技术。通过对扇形段的压下区间、轻压下量等因素的分析并结合连铸坯的低倍硫印试验,对实际辊缝进行了0.5~1.0 mm的动态补偿,得出了合适的低碳合金钢轻压参数。试验得出,固相率在0.20~1.00,压下量在5.5~6.0 mm,显著改善了铸坯偏析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SMART/ASTC技术的冶金、操作和经济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铸坯锥度自动控制(ASTC)技术与SMART智能扇形段联合实施,通过减轻中心偏析而显著改善连铸坯内部质量。辊缝锥度可以远程调节,借助动态轻压下能够满足在过渡浇铸条件下的特殊要求。SMART/ASTC技术可理想地用于各钢种的板坯和大方坯连铸生产。  相似文献   

9.
铸坯锥度自动控制 (ASTC)技术与 SMART○R智能扇形段联合实施 ,通过减轻中心偏析而显著改善连铸坯内部质量。辊缝锥度可以远程调节 ,借助动态轻压下能够满足在过渡浇铸条件下的特殊要求。SMART○R/ASTC技术可理想地用于各钢种的板坯和大方坯连铸生产  相似文献   

10.
基于连铸坯凝固热收缩仿真计算结果,并结合以铸坯为厚度标尺检测得的拉矫机架辊缝偏差,研究开发了一种大方坯连铸拉矫机辊缝在线标定方法,为铸坯轻压下实施准确的压下量提供保障。实践证明,采用此在线辊缝标定方法后,轻压下压下量相对偏差可控制在4%以内,无偏差铸坯比率达到83.33%。  相似文献   

11.
吴军 《新疆钢铁》2013,(3):8-11
文章介绍了对八钢四号板坯连铸机轻压下系统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使其除具备了全程动态轻压下功能外,并成功实现了生产过程中根据拉速、温度、钢种等变化随机调整压下位置降低改判率的上业化应用。生产实践表明:优化升级后在低拉速、开停机等情况下得到实现,整个压下过程平稳顺利,辊缝控制精度良好,实施轻压下时铸坯无内部裂纹生成。铸坯内部质量得以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介绍攀钢2#连铸机二级过程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模型———LPC模型,它在连铸生产过程中实时计算板坯的温度分布情况,并完成板坯的切片跟踪,为轻压下提供温度参数,为二次冷却水的优化喷水提供温度参数。模型系统的应用,改善了铸坯内部质量,使连铸机能适应多类钢种的浇铸,提高了连铸机作业率,为实现高效连铸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某炼钢厂在近年来新建的板坯连铸机中采用悬浮式液压扇形段,在生产过程中辊缝精度难以准确控制,频繁发生漂移,严重影响铸机动态轻压下功能的实现,甚至造成液压扇形段的局部零件承载过荷而发生断裂失效。基于此,以该厂的实际数据为基础,对该类型液压扇形段的局部关键零部件及整体进行三维数值仿真分析,明确这类液压扇形段的辊缝变化特征与控制方法,为生产现场的实际辊缝控制及设备维护提供了合理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冷蚀检验在连铸坯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武钢第二炼钢厂通过采用冷蚀检验对连铸坯质量进行监控,确保了连铸机的运行状况,铸机精度,二次冷却系统,电磁搅拌系统以及铸坯内部的组织形态和结构等要素处于良好的受控范围。保证了多品种和高难品种钢生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张春雷 《甘肃冶金》2014,(5):102-104
钢铁行业的发展过程中,产品的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困扰人们的首要问题。自动化控制技术出现后,越来越多的软件控制技术被应用到质量控制当中。计算机软件动态控制板坯连铸机辊缝调节,使得板坯有效避免中心偏析,提高板坯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在动态轻压下条件下等轴晶和柱状晶组织与管线钢板坯中心偏析的关系,试验通过改变中包钢水过热度来获得铸坯中心不同凝固组织,并分析不同凝固组织内的中心偏析情况。试验铸坯分别采用热酸腐蚀、化学分析的方法,定性、定量分析过热度在11~32℃之间,铸坯厚度方向上元素含量分布和不同凝固组织中的偏析形貌。结果显示:过热度在14℃以下的坯样中心为等轴晶组织,过热度在20℃以上的坯样中心完全为柱状晶组织;在现有轻压下条件下,中心为等轴晶和过热度为32℃时中心柱状晶组织的坯样中心偏析度均较低,但因铸坯中心整个等轴晶区内会分布着偏析点,因而较之中心柱状晶组织,中心为等轴晶组织中点状偏析分布范围较宽;当中心为柱状晶组织时,适当提高过热度、优化压下量,可降低中心偏析度,提高中心偏析评级。  相似文献   

17.
自动燃烧是未来轧钢加热炉发展趋势。1 580 mm生产线4号加热炉于2017年投产,为提高加热炉自动控制水平,实现全自动燃烧,开发了脉冲式燃烧程序和板坯温度自动控制模型。通过脉冲燃烧,实现了炉膛温度的快速响应以及良好的板坯长度温度均匀性;通过温度控制模型功能优化,对每一类钢种都制定了最优升温曲线,实现了板坯温度的自动控制。叙述了1 580 mm产线4号加热炉脉冲燃烧系统及模型控制模块的主要功能,提出了用于一些程序优化的方法,这对提高板坯的加热质量和降低能源消耗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以新钢带轻压下技术的宽板坯铸机为研究对象,结合铸机工艺特点,建立了铸坯传热数学模型,并开发了工程化计算软件.  相似文献   

19.
朱伦才  刘启龙  王志政 《炼钢》2012,28(1):20-24
通过利用汽车大梁钢M510L的高温力学性能,对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2号板坯连铸机二冷工艺进行了优化,提高了M510L的高温延性,同时弯曲矫直时尽量避开脆性敏感区;通过优化二冷配水、保证扇形段对弧精度及辊缝控制精度,改善了板坯角部质量,使M510L板坯角部清理率由95%下降至15%。  相似文献   

20.
对武钢三炼钢厂3号铸机生产的Q345C-Hq钢板坯内弧角横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该钢种的"塑性低谷区"温度范围较宽并偏高,而采用常规连铸工艺生产,矫直时板坯的角部处于钢种的脆性温度区,内弧因受张力而产生沿角部振痕谷底伸展的裂纹.为此,提出了减少二冷水量以提高铸坯温度,使铸坯在矫直区避开钢种的脆性温度范围的预防措施,试验表明:该措施对于预防板坯内弧角横裂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