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响应面法优化新型鱿鱼肉肠的加工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淀粉、鸡肉、猪肉和鱿鱼对新型鱿鱼肉肠品质的影响.以淀粉、鸡肉、猪肉和鱿鱼丁的添加量为考察因素,凝胶强度为主要考察指标,进行单因素和二次回归正变旋转组合试验.由试验所得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20.5%,鸡肉19.0%,猪肉125%,鱿鱼丁7.0%.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猪肉为主要原料,研究猪肉与香菇、鸡肝的配比,肥瘦比例以及淀粉添加量对猪肉香肠品质风味的影响.利用单因素实验及正交试验与感观评定确定其主要原料的最佳配方:猪肉肥瘦比为1:6、香菇添加5 %、鸡肝的添加量2 %、淀粉添加量6 %.此工艺参数可研制出色泽红润、均匀,组织状态良好,香味纯正浓郁,外形完整的香菇鸡肝风味香肠.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鱿鱼鱼糜为原料,探讨玉米淀粉、猪肉膘、谷氨酰胺转胺酶(TGase)对鱿鱼丸质构品质的影响,建立优质鱿鱼丸配方工艺。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鱿鱼丸硬度、弹性和内聚性为评价指标,选择合适的因素和水平,采用正交试验对外源添加物最适添加参数进行优化。结果 在基础配方上添加14%玉米淀粉,2%猪肉膘和0.4%TGase,鱿鱼丸综合质构品质最佳;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优化组鱼糜凝胶的微观结构紧密均匀,凝胶网络致密,无大的孔洞。结论 通过外源添加物参数优化可提高鱿鱼丸品质,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鱿鱼丸的需求,为水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以白鲢鱼肉为主要原料,按一定比例添加蚬子肉、猪肉和绿茶等,应用双螺杆挤压技术研制了蚬子-白鲢鱼肉香肠。通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以产品质量感官评定和质构特性(TPA)为评价指标,研究猪肉肥瘦比、绿茶添加量和蚬子添加量对香肠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蚬子添加量对香肠的品质影响最大,猪肉肥瘦比与绿茶添加量次之,最终获得的产品最优配比为猪肉肥瘦比为4∶6,绿茶的添加量为1%,蚬子的添加量为10%,以此最佳配方加工的蚬-鲢鱼肉香肠口感细腻、风味独特,各项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5.
研发一种营养丰富、食用方便又具有特定功能的猪肉松产品。研究猪肉煮制时间、绿茶添加量和炒制时间对绿茶猪肉松感官品质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主要工艺参数的最佳组合。结果表明,影响绿茶猪肉松品质的主次因素为:煮制时间绿茶添加量炒制时间;工艺参数的最佳组合为猪肉煮制时间为110min、绿茶添加量为0.7%、炒制时间为40min。  相似文献   

6.
新型胡萝卜猪肉灌肠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胡萝卜为蔬菜原料添加于猪肉中制作灌肠,主要研究了胡萝卜添加量、瘦肥肉比例和淀粉添加量对猪肉灌肠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胡萝卜添加于肉中可制作新型猪肉灌肠,胡萝卜的最适添加量为5%,瘦肥肉比例为7:3,淀粉的最适添加量为6%.  相似文献   

7.
实验主要研究小米在猪肉香肠中的应用及其对香肠品质的影响。实验以猪肉为主要原料,添加小米、玉米淀粉等辅料,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小米香肠的最佳工艺配方:小米添加量为原料肉的6%,淀粉添加量为原料肉的8%,猪肉肥瘦比例为1:4,所得产品感官评价、质构测定结果均较好。  相似文献   

8.
以野猪肉和马铃薯全粉为主原料,选择肥瘦比、马铃薯全粉、卡拉胶添加量为单因素,探究其对肉糜脯质构品质的影响,并对其加工工艺进行优化和验证。结果表明:当肥瘦比为5/95,马铃薯全粉添加量为15%,卡拉胶添加量为0.4%时,肉糜脯品质优于其他处理组。  相似文献   

9.
以猪肉为主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茭白、玉米淀粉、大豆分离蛋白对火腿肠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茭白低温火腿肠的最佳工艺配方为猪肉100%计时,茭白添加量5%,玉米淀粉添加量12%,大豆分离蛋白添加量4%。  相似文献   

10.
鉴于市场猪肉纸脆制品缺少,现有的制品口感各不相同且大多不尽人意,本次实验以正交试验方法为主,在单因素实验之上采取3因素3水平实验,优化肉纸制品工艺。经过实验得出,采用微波光波炉加工猪肉肉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猪肉肉纸最佳制作工艺为肥瘦比90:10、淀粉添加量3%、烘烤时间为8 min。  相似文献   

11.
肉松作为我国特有的休闲肉干制品,深受人民的喜爱。肉松品质受多种因素影响,加工工艺会对肉松的颜色、风味、水分含量、抗氧化能力、成松品质、食用品质、营养品质、消费者接受度等产生影响。贮藏方式会影响肉松的理化性质及贮藏期间的品质稳定性。本文从肉松的发展历史、加工工艺及影响肉松品质的因素等几方面进行了概述,以期为系统开展肉松生产、加工和实施良好的品质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猪后腿肉为对象,研究宰后成熟时间对肉松成松品质的影响。将宰后猪肉置于0~4 ℃条件下成熟,分别于0、3、6、9、12、24、36、48 h取样,测定其pH值、剪切力和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yofibrillar framgmentation index,MFI),并加工成肉松,通过含松率、蓬松度、净蓬松度和绒松度等指标对成松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猪肉宰后成熟6h pH值为6.01±0.07,剪切力为(51.09±2.60) N,MFI为58.021±1.635,加工成肉松的含松率为(72.27±2.90)%,蓬松度为(6.88±0.11) cm3/g,净蓬松度为(7.68±0.46) cm3/g,绒松度为(2.44±0.27) cm3/g,综合评分为0.084 2;猪肉宰后成熟12 h pH值为5.63±0.04,剪切力为(61.54±3.81) N,MFI为64.41±2.03,进入最大僵直期,此时加工成肉松的含松率为(61.57±2.45)%,蓬松度为(6.25±0.13) cm3/g,净蓬松度为(7.08±0.14) cm3/g,绒松度为(1.60±0.09) cm3/g,综合评分为0.305 0;宰后成熟24、36、48h(处于解僵后期)的猪肉加工成肉松成松品质综合评分相对于6 h内的猪肉较高;综合评分越低,肉松的成松品质越好,因此,宰后成熟6 h之内的猪肉成松品质较好,成熟6 h以后不再适合加工成肉松。  相似文献   

13.
以鲜猪肉为主要原料,配以白砂糖、盐、棕榈油等辅料,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油酥肉松的配方进行优化,并对不同油脂得到的油酥肉松储存稳定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确定油酥肉松的最佳配方为:以1 kg鲜猪肉计,白砂糖160 g、盐12 g、生抽酱油20 g、味精6 g、料酒20 g、棕榈油150 g。用该配方制作的肉松咸甜适中、香酥可口,且棕榈油制备的肉松比大豆油制备的品质更稳定。  相似文献   

14.
以猪肉和姬松茸为主原料制备姬松茸重组猪肉脯,以姬松茸粉、卡拉胶的加入量和肥瘦比作为单因素,研究其对姬松茸重组猪肉脯的品质和感官评价的影响,采用归一法分析数据,并通过响应面进行工艺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工艺为:姬松茸粉添加量为7.5%,卡拉胶添加量为0.3%,肥瘦比为0.5:9.5。在此条件下,产品中姬松茸多糖得率为0.42%。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目的 优化海鲈鱼鱼松加工工艺。方法 以海鲈鱼为原料制备鱼松,通过质构、色差及感官评分确定鱼松加工中蒸煮时间、初炒时间和炒酥时间3个关键工艺参数。在此基础上,以感官评价为指标对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分析,获得鱼松的最佳配方,由电子舌、电子鼻检测对感官评价结果进行验证。结果 蒸煮时间20 min、初炒时间10 min,炒酥时间25 min为鱼松最佳加工条件,而影响感官评分的配料因素排序依次为食盐添加量>豌豆粉添加量>白砂糖添加量,当添加2%食盐、5%白砂糖、8%豌豆粉制备的鱼松品质最好。结论 一定工艺条件下,食盐添加量对海鲈鱼鱼松感官品质有较大影响,本研究可为工业化生产海鲈鱼鱼松产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海鲈鱼鱼松为研究对象,通过感官评分、色差和质构确定了植物油最佳添加量为3%。在此基础上,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scopy,GC-IMS)技术深入分析了三种植物油(花生油、棕榈油和葵花籽油)炒制鱼松过程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成情况。结果表明,三种植物油炒制的鱼松中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包括醛类、醇类、酯类和酮类化合物等,其中,花生油、棕榈油和葵花籽油炒制鱼松中醛类的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63.33%、57.58%和43.75%。不同植物油炒制鱼松中存在特征风味物质,其中,丙醛、苯甲醛分别只存在于花生油、棕榈油炒制鱼松中;3-甲基-1-丁醇和己醛同时存在于花生油和葵花籽油炒制鱼松中。本研究结果表明根据GC-IMS建立的三种植物油炒制鱼松指纹图谱相似度较低,能有效区分炒制鱼松的植物油来源,可作为植物油炒制鱼松的鉴定及掺伪鉴别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海苔芝麻猪肉松加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苔芝麻猪肉松的配方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最佳配方为海苔3%、芝麻8%、豌豆粉5%、食盐3.0%、白砂糖15%、炒制时间为2.5h、水分含量控制在3%。  相似文献   

18.
叶丹  雷激  刘江  张爱民  任倩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3):67-72,104
为开发低脂猪肉丸,本实验分别用发酵麸皮和非发酵麸皮替代猪肉丸中部分脂肪,比较了发酵麸皮及非发酵麸皮对猪肉丸感官品质、色泽、质构的影响,且对相同添加量的发酵麸皮及非发酵麸皮对猪肉丸的挥发性物质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添加非发酵麸皮后,猪肉丸的硬度、红度及黄度增加,弹性、粘聚性及亮度减小,最大可接受添加量为4%;当麸皮经过发酵处理后添加,麸皮最大可接受添加量提高至8%,并且相对于非发酵麸皮猪肉丸而言,猪肉丸的感官品质、质构特性及亮度得到明显改善。电子鼻及GC-MS分析结果显示,非发酵麸皮及发酵麸皮添加后,猪肉丸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构成发生变化。与非发酵麸皮肉相比,发酵麸皮猪肉丸中醇类、酯类风味成分的相对含量及种类增加;同时非发酵与发酵麸皮取代部分肥肉,可降低猪肉丸的脂肪含量,使猪肉丸中饱和脂肪酸百分含量降低,不饱和脂肪酸百分含量增加。综上,因发酵麸皮的添加能够改善猪肉丸品质,并且能够增加其在肉制品的添加量,从而更多地降低猪肉丸的脂肪含量,所以最终选择发酵麸皮加入到猪肉丸的加工中。  相似文献   

19.
出口粤式肉松加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体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了使传统粤式肉松实现现代工业化生产和满足出口市场的需求,研究了2种粤式传统肉松生产新工艺及其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表明“老汤卤煮”更易于控制肉松坯的煮制程度。肉松坯烘烤脱水率达到30%左右时粘性最大,此时搓松最为困难。烘烤脱水率达到50%左右时搓松效果最好。“分段-平衡”脱水等方法可以简化传统肉松生产工艺,提高肉松质量。同时还制定了肉松生产HACCP体系,但肉松的质量不仅取决于肉松的加工工艺、设备和合理科学的质量控制体系,更取决于质量控制体系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执行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