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综述近几年来关于小分子半抗原的设计、人工抗原合成的研究,以及人工抗原合成中尚存在的问题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在半抗原合成中的应用;介绍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卵黄抗体及基因工程抗体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分析近年来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和新兴的免疫传感器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半抗原免疫学检测方法具有较低的检测极限、快速、方便、低廉等优势,是食品安全检测的发展方向。半抗原合成的可控设计、有效抗体的规模化生产,通过与新型免疫分析技术结合以期达到高通量、低成本、实时多重检测是今后食品安全免疫学检测中重要的技术突破点。  相似文献   

2.
真菌毒素免疫分析是基于抗体与真菌毒素间的相互作用 . 虽然具有高亲和力及特异性的抗体制备技术已非常成熟,但代替传统抗体或真菌毒素的新型检测元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些元件分为以重组抗体片段为代表的重组类检测元件,如单链抗体,以化学法人工合成的合成类检测元件,如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其他用于取代真菌毒素标准品的检测元件,如抗独特型抗体.本文重点综述了新型真菌毒素检测元件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真菌毒素免疫分析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基于免疫原理的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和金标免疫层析技术等是目前真菌毒素主要的快速检测技术。人工完全抗原的制备和抗体的性质是免疫快速检测技术中最关键的因素。本文对我国粮油产品危害较大的重点真菌毒素,综述目前国内外其各种人工抗原的制备/合成技术,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为小分子污染物人工完全抗原的定向制备以及获得高亲和性高效价抗体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邓省亮  李平  贺伟华 《食品科学》2016,37(11):277-282
小分子物质抗原表位单一,不能同时结合两个抗体,限制了夹心法在小分子残留检测中的应用,因此小分子免疫学分析方法主要采用竞争模式。近年来,随着生物合成全抗原、纳米抗体、抗独特型抗体等生物识别元件的成功应用,开拓了小分子免疫分析技术的新领域。本文从生物识别元件的角度综述了近几年小分子免疫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小分子免疫分析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在针对三嗪类除草剂的检测中,免疫分析技术的发展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介绍了免疫分析技术在三嗪类除草剂检测中的几个关键技术环节,即半抗原及人工抗原的设计合成、抗体的制备以及各种免疫分析技术在三嗪类除草剂检测中的应用,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基于抗原-抗体识别的免疫分析技术在小分子监测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已成功应用于生理活性物质、化学有害物、农兽药等的快速检测,在临床诊断、环境、食品以及卫生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由于缺乏结合位点,小分子化合物的分析大多采用竞争模式,与传统的三明治夹心法相比,稳定性和灵敏度往往都难以满足实际检测需求。近几年来,科学家开始尝试建立针对小分子化合物的非竞争模式免疫分析方法,比如基于抗独特型抗体、基于抗体可变区片段、基于抗异型抗体及抗免疫复合物多肽。其中基于抗体重链和轻链结合的开放夹心免疫分析由于具有只需要单个抗体、快速非竞争的均相检测小分子等优点,备受研究者关注。本文主要综述基于抗体可变区片段的小分子非竞争免疫分析方法,重点介绍了建立小分子非竞争检测模式所需要抗体可变区的获得及筛选途径、几种形式信号放大载体的研究现状,最后对其在小分子物质检测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期望能为本领域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正食品微生物检测方向及作用分析免疫学检测技术。免疫检测学技术所包含的种类很多,但运用较为普遍的有两种: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免疫酶技术。这两种技术都可用于食物安全检测中,具体来说前者的主要工作原理是立足于原一抗体的特异性反应基础之上,将荧光素作为标记物加入其中,或者是通过与抗原结合的方式进行反应,随后将其结果放置于荧光显微镜之下进行相应的观察与研究。而后者免疫酶技术则是通过酶标记抗原抗体的基本原理来产生一系列反应的检测技术,事后可以通过成分的颜色对检测品进行定量与定性。一般  相似文献   

8.
免疫分析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免疫分析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为基础,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方法简捷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中.本论文综述基于免疫分析原理,包括传统和一些新型的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9.
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 O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贝类等生物中的海洋生物毒素, 可引起人或动物的急性中毒, 对食品安全和海产养殖具有严重危害。因此建立快速、可靠、灵敏的OA检测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免疫分析检测技术基于抗原抗体的结合,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应用范围广, 是当前检测贝类毒素OA的主要手段。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针对贝类毒素OA的免疫分析检测技术, 其中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免疫层析检测、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检测和基于免疫传感器的检测技术等。本文着重阐述了不同免疫分析技术的原理及其OA检测的实际应用, 同时探讨了免疫分析技术在贝类毒素OA检测方面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以期为开发性能更加优异的OA免疫检测技术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的免疫分析技术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分析时间短、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量子点(quantum dots,QDs)作为一种新型荧光纳米材料,具有斯托克斯位移大、光稳定性好、量子产率高、发射波长可调等独特的优点,可提高免疫分析技术的灵敏度和稳定性。该文对基于QDs标记的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进行综述,以期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Immunoassay, based on a selective affinity of the biological antibody for its antigen, is one of the most usual analytical methods in food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However, it presents several drawbacks because of the nature of the antibody. 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 due to its high selectivity and stability, ease of preparation and low cost, has shown great potential in producing artificial antibodies in biomimetic immunoassay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cent states, advantages, current problems and outlooks of molecularly imprinted radio, fluoro, enzyme-linked and 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s, and biomimetic immunosensor,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challenges in developing biomimetic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 (BELISAs). The biomimetic immunoassay method will provide an important new analysis platform in food safety, although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is relatively low. PRACTICAL APPLICATION: As a new simple analysis method, the biomimetic immunoassay has attractive prospect, although some limitations were existed in real-sample assay. In this critical review, some promising solutions for overcoming its drawbacks were put forward, which may promote the more quick development and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in food safety.  相似文献   

1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作为一项具有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的免疫分析方法,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得到了良好的应用。本文根据不同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所选择标记物的不同,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分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三个类别,并对各方法常用的化学发光标记物及分析方法原理进行介绍。同时,综述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在农兽药残留、生物毒素、违禁添加物及微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进展情况。随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在新型化学发光标记物及化学发光增敏体系方面取得进一步的研究进展,其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必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光纤倏逝波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 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纤倏逝波生物传感主要是利用倏逝波场来激发光纤表面标记在生物分子(抗体或核酸片段)上的荧光染料, 从而检测通过特异性反应附着于纤芯表面倏逝波场范围内的生物分子的一项新兴免疫检测技术, 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使用便捷、检测速度快等特点, 已被应用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过程中。本文对光纤倏逝波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介绍了光纤倏逝波生物传感器的原理, 通过分析光纤倏逝波生物传感器目前在食品检测项目的具体应用, 主要包括: 在食品微生物及其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在食品理化检测中的应用, 对其特点进行了讨论。我国在该领域的工作尚处于研发阶段, 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开展, 一旦获得成效势必给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提供有力的保障, 为我国食品工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4.
食品中小分子危害物污染是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加强其污染水平监测十分必要,通常采用的仪器法和免疫分析法均无法实现对其的快速简便检测。核酸适配体作为抗体的替代分子,有制备周期短、易改造、亲和力高等优点,在食品中小分子危害物监测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基于核酸适配体建立的快速检测食品中小分子危害物的方法主要包括纳米金/荧光比色法、电化学传感法、酶联适配体法、时间分辨荧光法、荧光偏振荧光法、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本文综述了上述各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列出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可作为实际检测中选择最合适方法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上农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正在向着检测方法与技术的通量化、快速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方向发展。而免疫检测方法由于其具有特异性和灵敏性、其试剂具有稳定性、操作具有简便性,因此适合推广应用。其中蛋白芯片法与传统酶联免疫吸附(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 ELISA)方法比较,具有高通量,样品用量少,一份样品可同时进行多指标分析,大大降低了检测的成本,提高了检测的效率,并且检测限与灵敏度等均与ELISA方法相当。动物源性食品种类和成分较为复杂,目标化合物的检测限较低,各目标化合物的性质差异大,且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组分。因此,近年来蛋白芯片在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的应用也日渐增多。本文就蛋白芯片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食品安全现场快速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是食品安全保障的重要技术支撑。荧光免疫层析技术是结合了荧光检测高灵敏度和免疫层析检测特异性强、快速便捷等特点的一项新型免疫检测技术,已成为食品安全快速定量检测领域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介绍了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对有机染料荧光素免疫层析技术、量子点免疫层析技术和上转换纳米粒子免疫层析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其发展方向,以期为我国食品安全快速定量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文献支持。  相似文献   

17.
免疫检测新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免疫分析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方便快捷、检测成本低、安全可靠等优点,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手段,在食品安全检测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来出现的免疫分析新方法,简单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建立快速、灵敏、高效的检测方法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食源性致病菌污染,对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量子点是新颖的荧光纳米晶体,具有独特的光学特性,如量子产率高、光稳定性好、斯托克斯位移大、激发光谱宽、发射光谱窄等,这些优点使其成为理想的生物探针。基于量子点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包括:量子点免疫标记、免疫磁珠分离-量子点多重荧光免疫分析、适配体-磁珠和量子点夹心分析、基于荧光量子点的"三明治"模式抗体阵列、量子点免疫层析试纸条、量子点生物传感、量子点标记流式细胞术等。随着量子点合成工艺的不断改进以及量子点与免疫分析、适配体分析、生物传感等检测方法的结合,将会为人们提供更多快速、灵敏、高效的检测方法,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领域将会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食品中真菌毒素污染成为近年来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免疫分析技术具有检测快速、操作简便、价格低廉且环境友好等优点,适合应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本文对基于新型标记材料的免疫分析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层析技术、电化学免疫传感技术、免疫芯片技术、基于免疫分析的流式微球技术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应用于粮食产品中真菌毒素快速检测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系统分析了各种免疫分析技术的优缺点,为免疫分析技术在真菌毒素检测的应用及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也为保障粮食产品的安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