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探非热力杀菌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国内外食品非热力杀菌技术,重点介绍了超高压杀菌、高压脉冲电场杀菌、脉冲强光杀菌、微波杀菌、紫外线杀菌、臭氧杀菌、二氧化碳技术、生物防腐技术等非热力杀菌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这些技术有望取代部分惯用的食品热力杀菌技术。  相似文献   

2.
微波杀菌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综述了微波杀菌研究进展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微波加热对微生物和酶的热力效应,目前已深入到对杀菌对象不同种类微生物的致死和酶的钝化作用机理研究,而非热力效应还难以量化。微波杀菌还必需对内容物以及包装材料进行研究。微波杀菌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受到技术、经济和商业因素制约,杀菌过程缺乏有效的在线温度测定和控制的手段,目前还难以建立一套可靠的程序和依据来评估微波杀菌的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国计民生。而食品安全很多是由于微生物问题导致的危害,据统计,很多微生物产生的危害又是因为热力杀菌不彻底而造成的。热力杀菌作为有效控制微生物的手段在食品加工厂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我国现有的热力杀菌情况参差不齐,这样就造成了该行业没有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为了解决此现象提出了热力杀菌验证有效性能力建设问题,本文从行业规范的角度对热力杀菌验证进行了论述,从而得出合理有效的能力建设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式肉品快餐分段升温热力杀菌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五香驴肉的两种杀菌效果的比较,研究了450g产品分段升温热力杀菌公式的参数为3-12min/100℃ 3-21-6min/122℃,阐明了分段升温热力杀菌的原理和方法,为食品杀菌提供了一种新的杀菌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1非热力加工技术背景市面上的果汁产品主要分为两类:鲜榨果汁和预包装果汁,鲜榨果汁特点是味道鲜美,营养健康,但上货期和保质期短;预包装果汁是采用热力杀菌,保质期长,但是风味较差,营养价值较低。传统的果汁加工采用的是热力杀菌,以实现产品的安全稳定,但同时也牺牲了产品的新鲜特性。而非热力杀菌,既可以实现产品的安全稳定,又能保持产品的品质,用非热力杀菌技术代替热杀菌技术,生产出具有鲜榨果汁品质,且货架期  相似文献   

6.
牛乳是天然营养品,微生物极易在其中繁殖,病源菌和其他有害菌也常存其中,这些微生物是造成牛乳腐败变质的主要原因。为了探讨不同杀菌方式对牛乳杀菌效果的优劣,对牛乳微波杀菌和热力杀菌进行了对比试验。通过试验表明:微波杀菌不同功率条件下,600W时杀菌效果最好,同时也表明微波杀菌比热力杀菌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冷杀菌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食品中的细菌、酵母、霉菌等微生物的存在会导致食品在贮藏过程中腐败变质,因此在食品贮藏加工工艺中,如何有效地杀菌或抑菌,是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重要技术。 自从罐藏技术和巴氏杀菌技术发明以来,热力杀菌已成为食品工业中极为重要的杀菌技术。近几十年米,先后开发了高温短时(HTST)、超高温(UHT)、欧姆加热等新式热力杀菌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流体食品如果汁、奶制品的杀菌,明显提高了产品的质量。但是热力杀菌技术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克  相似文献   

8.
新鲜牛奶由于其营养丰富很容易腐败变质,所以杀菌是牛奶加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高密度CO2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热力杀菌技术,不仅能够避免传统的热力杀菌所带来的不良热效应,还能保存食品原有的风味和营养,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对高密度CO2在牛奶杀菌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阐述,为牛奶杀菌工艺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沙棘加工以生产沙棘浆为主,传统热力杀菌导致多酚物质破坏,为在保证杀菌效果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多酚物质,实验以细菌菌落总数为指标,选择杀菌压力、样品初始温度和杀菌时间三个因素,先对沙棘浆的超高压杀菌条件进行优化,然后将未杀菌、超高压杀菌以及热力杀菌沙棘浆中的没食子酸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当杀菌压力500 MPa、杀菌时间15 min、沙棘浆初始温度30℃时,菌落总数从杀菌前1700 CFU/m L降到40 CFU/m L,降幅最大;方差分析表明杀菌压力和时间对指标影响显著(p0.05)。每100 m L超高压杀菌的沙棘浆中含没食子酸11.3 mg,与未杀菌样品相比保留率达88.29%;热力杀菌样品测得每100 m L含没食子酸4.99 mg。由此得出,在满足微生物抑制前提下,超高压杀菌对多酚物质保留要优于热力杀菌。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牛乳蒸汽热力杀菌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各种加热方式进行对比和阐述,使广大读者了解蒸汽热力杀菌方式的特点,以便在无菌牛乳生产过程中进行杀菌方式的工艺设计与相关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热力和微波灭菌方法对甜酒进行杀菌,研究了2种方法在不同杀菌强度下对产品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灭菌对甜酒质量的影响比热力杀菌小;采用额定输入功率≤3kVA的微波灭菌设备处理甜酒50s,可以达到理想的杀菌效果,对产品的风味、色泽等感官质量指标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超高压致死微生物在饮料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许多环境条件的影响 ,但要想杀死微生物 ,工业上大多使用改变环境温度的热力杀菌法。因为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由微生物而引起 ,所以热力杀菌在食品及饮料加工中得到广泛应用。但高效的热力杀菌常会使食品产生加热臭、热敏性营养成分损失、变色及其他难以克服的变异现象。对此日美等国自 1 989年以来相继推出了超高压杀菌技术应用于饮料及食品加工 ,且其实际应用方面的技术问题已被不断攻克 ,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本文就超高压致死微生物在饮料中的研究进展作一介绍。1 超高压致死微生物的起源   1 91 4年高压物理学家 Br…  相似文献   

13.
刘凤臣  叶鹏  尤晨  陈红生 《轻工机械》2011,29(3):76-79,88
PET瓶超净及无菌灌装技术已成为饮料行业的发展趋势。目前在PET生产线上对瓶盖的杀菌方式主要有紫外线杀菌、倒瓶热力杀菌、化学药剂杀菌等,都存在着杀菌不彻底或者收集处理困难以及成本高等问题。在研究各类杀菌方式、特点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通过过氧化氢喷雾+无菌热空气激发+高强度紫外线结合杀菌的理论,开发一种杀菌彻底,残留少的新型PET瓶盖在线杀菌系统。  相似文献   

14.
食品非热力杀菌新技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综述了国内外食品非热力杀菌的新技术 ,特别介绍了微生物抑制剂、等离子体杀菌、高压脉冲电场杀菌、超高压灭菌技术对杀菌效果的影响因素。这些技术有望部分取代现有的食品热杀菌技术。  相似文献   

15.
高压二氧化碳杀菌技术及在鲜肉中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热力杀菌技术会时食品中的热敏物质和食品的色泽、气味和组织结构产生不利影响.高压二氧化碳(High Pressure Carbon Dioxide,HPCD)杀菌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热力杀菌技术,具有处理条件相对温和、对食品品质破坏小和安全无毒无残留等优点.尽管HPCD杀菌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时至今日仍未得到广泛应用.文章主要对HPCD杀菌技术的杀菌机理、影响因素和在鲜肉杀菌中的研究进展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果蔬罐头高压杀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不同压力,时间等参数及包装材料的选择,探讨果蔬罐头高压杀菌替代热力杀菌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用600MPa杀菌的绿豆芽和糖水梨罐头可达到商业无菌,能长期贮存,感官指标明显优于热力杀菌罐头。  相似文献   

17.
论高酸性罐藏食品低温杀菌低酸性罐藏食品高温杀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罐藏食品是经过杀菌处理的食品。为了杀菌的需要,国内同行都以肉毒杆菌的最低安全PH值4.6为分界线,按罐内PH值将罐藏食品分为高酸性和低酸性两类。 目前我国的罐藏食品杀菌,主要采用热力杀菌。在热力杀菌中有温度和时间两个因素,其关系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愈高杀菌的时间愈短,温度愈低时间愈长。即  相似文献   

18.
以赤霞珠葡萄为试验材料,挥发性成分为测定指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研究热力杀菌技术对赤霞珠葡萄汁挥发性成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赤霞珠葡萄原汁中共鉴定出主要挥发性成分27种,热力杀菌葡萄汁中共鉴定出38种;与原汁相比,热力杀菌葡萄汁中未检出和增加的成分占总相对含量的17.66%。  相似文献   

19.
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体系在牛奶保鲜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目前,国内外对鲜牛乳的杀菌,一般采用热力杀菌法和化学杀菌法两种。工业生产的鲜乳,加热处理方式有3种:一、低温长时间间歇式杀菌(LTLT);二、高温短时间杀菌(HTST);三、超高温灭菌(UHT)。这3种消毒法的有效性,都是以加热温度与时间的结合来考虑的。从微生物学观点上看,鲜牛乳需要进行  相似文献   

20.
杀菌锅的热分布均匀性是罐头类食品杀菌良好操作规范的重要指标,也是确保罐头类食品安全性的关键。目前,国家也有针对性地制定了食品热力杀菌设备热分布测试规程,该规程虽尚未正式发布,但明确了食品热力杀菌设备的热分布要求,本文结合该要求,对生产使用的卧式旋转杀菌锅热分布情况进行了跟踪及改进,以确保能够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