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对分离自酸马奶酒中的9株乳酸菌和8株酵母菌存在共生作用的菌株进行筛选。分别于各自培养基中加入相应的代谢产物,以等量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测定其稳定期的浊度值和干重值。结果表明:乳酸菌的代谢产物促进的酵母菌生长有12个组合,而接近一半的酵母菌代谢产物对乳酸菌有促进作用。有7个组合的乳酸菌和酵母菌存在共生作用。结论是7个共生组合分别是:LAB2YST4、LAB4YST2、LAB5YST2、LAB7YST2、LAB7YST4、LAB8YST2、LAB9YST2。7个组合中酵母菌YST2和除LAB2外其余的乳酸菌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共生,共生原因还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乳酸菌与酵母菌共生机理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闫彬  贺银凤 《食品科学》2012,33(3):277-281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研究乳酸菌与酵母菌共生关系所进行的相关实验,通过对乳酸菌与酵母菌共生机理的概述,在信号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上初步探讨了乳酸菌与酵母菌之间的共生关系,旨在为今后深入研究二者的共生机理提供出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传统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和酵母菌的互作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传统发酵乳制品(酸马奶酒、开菲尔、西藏灵菇)的产品特点、微生物分布规律,并对国内外传统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和酵母菌的互作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期望为我国研究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共生机理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乳酸菌和酵母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发酵过程中,酿酒酵母对乳酸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乳酸菌能促进酿酒酵母和马克思克鲁维酵母的生长。酿酒酵母和乳酸菌共同接种有利于保持产品冷藏期间活菌数的稳定,菌株之间可能存在共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植物酵素是以药食同源物品、蔬菜、水果、菌类等为主要物料,经酵母菌、乳酸菌和醋酸菌多菌复合进行发酵制成的特殊风味饮料。为了解植物酵素发酵过程中,中药发酵基质在酵母菌、乳酸菌和醋酸菌的转化情况,为生产过程中控制产品的质量提供依据,对发酵过程中的酵母菌、乳酸菌和醋酸菌的数量进行检测,同时对总糖、还原糖、酸度、p H等理化指标跟踪检测分析,以及对发酵前后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酵母菌、乳酸菌和醋酸菌在发酵过程中互利共生,此消彼长,最终乳酸菌占优势;还原糖在发酵8~12h上升,然后下降,总糖、还原糖、酸度和p H在发酵36h均趋于稳定;中药经发酵后酯和酸的种类和含量比较明显地升高,酚类的含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发酵乳制品中乳酸菌与酵母菌的相互作用、共生机理及共生产生的风味物质变化,通过对乳酸菌与酵母菌之间相互关系的详尽阐述,可为深入研究乳酸菌与酵母菌共同发酵机理及新型发酵乳制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黄河大米为原料进行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共生发酵,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探讨了乳酸菌、酵母菌的接种量、发酵时间及发酵温度对食醋的酒精度和乳酸含量的影响,并对其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酵母菌接种量为1.0‰、乳酸菌接种量为5%、发酵温度为30 ℃、发酵时间为72 h时,发酵所得的酒醪中酒精度为7.8%vol,乳酸含量为0.54 g/100 mL。用该酒醪经液态深层法酿造的食醋中不挥发酸和酯类含量较优化前分别提高了10.25倍和1.62倍,并最终改善液醋的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8.
对内蒙古锡盟地区酸马奶中分离出的一株乳酸菌和一株酵母菌进行混合培养,测定了双菌培养体系中的风味代谢产物,以单菌培养作为对照。结果表明:酵母菌水解蛋白能力要强于乳酸菌;双菌培养基中有利于产出更多的风味物质;乳酸菌和酵母菌在发酵过程中都可以利用苹果酸和酒石酸作为碳源进行生长,在柠檬酸的利用上,乳酸菌可以进行柠檬酸代谢,而酵母菌以产生柠檬酸为特点,暗示了二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在双菌培养基中甲酸、乙酸、丙酸的产量在不同时期都高于单菌培养过程中的生成量,提示出乳酸菌和酵母菌存在某种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乳酸菌和酵母菌对浆水发酵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以从浆水中分离出的5株乳酸菌和5株酵母菌为研究对象,测绘了生长曲线。通过硝酸还原实验发现乳酸菌和酵母菌均不能将硝酸盐转变为亚硝酸盐,而将乳酸菌和酵母菌分别接种在含亚硝酸盐的培养基中结果显示亚硝酸盐被降解。把乳酸菌和酵母菌以接种方式分别接入到初始浆水中进行发酵,结果表明接种发酵使浆水中亚硝酸盐含量更低。  相似文献   

10.
柠檬酸(citric acid,CA)是一种天然的有机酸,在成熟的柠檬、百香果、红树莓等柠檬酸型水果中含量高,导致此类水果酸感尖锐,加工产品的适口性、感官品质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柠檬酸可以被乳酸菌利用生成双乙酰、乙偶姻和丁二醇等香气化合物,也可以在酵母菌内转化为醇、乙醛酸、琥珀酸等多种代谢产物。不同的柠檬酸降解途径赋予柠檬酸型水果加工产品的品质和风味有显著差异。该研究详细地阐述了乳酸菌、酵母菌生物降解柠檬酸的途径及主要代谢产物,分析了pH、碳源两种因素对生物降解柠檬酸的影响及生物降解柠檬酸在果汁、果酒等加工中的应用,指出了限制乳酸菌和酵母菌用于生物降解柠檬酸的条件,旨在为柠檬酸降解的研究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1.
Lactic acid bacteria have long been used in brewing to acidify mash or wort and in the p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sour beer styles (Lambic, Gueuze) using spontaneous fermentation. This approach is time consuming (some sour beers are matured for three years to obtain the appropriate flavour), so many brewers choose a faster approach using mixed cultures (yeast and bacteria). In this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pitching sequence of bacteria and yeast on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was evaluated (by rate of fermentation and acidification, attenuation degree and ethanol concentration). The trials were performed using three procedures: (i) the addition of bacteria followed by the yeast; (ii) the addition of the yeast followed by the bacteria and (iii) the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yeast and bacteria. In each trial the following time intervals were applied: 24, 48 and 72 h. Weight loss of samples and drop in pH were measured daily, and ethanol content, real extract and lactic acid concentration measured at the end of the process. It was shown that the order of addition of yeast and bacteria determines the success of the lactic acid fermentation. The appropriate yield of lactic acid (ca. 6 g/L) and the drop in pH (<3.6) can be achieved by inoculating the bacteria prior to the inoculation of yeast. When yeast was pitched before the bacteria, the lactic acid content was ca. 2 g/L and pH was 3.9–4.2. © 2019 The Institute of Brewing & Distilling  相似文献   

12.
闫彬  贺银凤 《食品科学》2012,33(7):131-137
对内蒙古锡盟地区酸马奶中分离出的1株乳酸菌和1株酵母菌进行混合培养,初步确定双菌混合发酵的最佳培养条件:双菌发酵计数乳酸菌活菌数的最佳发酵温度为30℃摇床培养12h再转到37℃静置培养,最佳发酵时间为20h,脱脂乳中添加的营养成分最优配方为蛋白胨1g/100mL、蔗糖0.5g/100mL、酵母浸粉0.5g/100mL;双菌发酵计数酵母菌活菌数的最佳发酵温度为37℃静置培养8h再转到30℃摇床培养,最佳发酵时间为32h,脱脂乳中添加的营养成分最优配方为蛋白胨0.5g/100mL、蔗糖0.5g/100mL、酵母浸粉0.5g/100mL;选用乳酸菌与酵母菌质量比1:1作为菌种配比。 同时在最佳生长条件下探讨乳酸菌与酵母菌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后发酵对二者共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促进乳酸菌生长的活性物质生成的时间为12h以前(即将酵母菌在5号配方中30℃摇床培养),促进酵母菌生长的活性物质生成的时间应为16h以前(即将乳酸菌在1号配方中37℃静置培养),在后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与酵母菌双菌培养的活菌数都极显著高于单菌培养(P<0.01)。  相似文献   

13.
以新鲜马奶为原料,通过考察接菌量(乳酸菌/酵母菌)、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糖添加量单因素试验对马奶酒发酵的影响,并借助响应面设计,研究接菌量(乳酸菌/酵母菌)、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马奶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分别为接菌量(乳酸菌/酵母菌)3%∶5%、发酵温度32℃、发酵时间80h、糖添加量6%。马奶酒酒香清雅,微酸爽口。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乳酸菌和酵母菌在牦牛酸乳品质形成中发挥的作用,以牦牛乳粉为原料、牦牛酸乳为发酵剂发酵酸乳,在发酵过程中分别抑制乳酸菌和酵母菌的活性,测定并比较正常发酵、抑制乳酸菌发酵、抑制酵母菌发酵酸乳的风味、口感、质构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乳酸菌和酵母菌对牦牛酸乳品质形成均起到关键作用,乳酸菌对酸乳酸度、质构、氨基酸态氮、有机酸、V_(B1)及酮类和酸类风味物质的贡献较大,酵母菌对乙醇、V_(B2)及醇类和酯类风味物质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5.
李凡  吕兵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3):179-184
为了开发一款白首乌酵素产品,本文以白首乌为原料,采用乳酸菌和酵母菌复合发酵制备酵素,对乳酸菌和酵母菌的单因素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并确定两菌种复合发酵时的接种顺序和发酵时间。结果表明:采用先接种酵母菌后接种乳酸菌发酵的方式最优,该接种顺序下的最佳复合发酵工艺条件为:梅山酵母菌(S4)在初始pH5.0、装瓶量30 mL(250 mL)、蛋白胨添加量1.2%、接种量0.2%、发酵温度30 ℃的条件下,发酵24 h,酵母菌发酵结束后,接种3%的复合乳酸菌(嗜酸乳杆菌(LA)和植物乳杆菌(LP)以1:1混合(v:v)),37 ℃静置发酵36 h,然后在4~8 ℃下后发酵12 h,使发酵液产香。在此条件下,白首乌酵素中乳酸菌活菌为2.61×108 CFU/mL,酵母菌活菌数为7.9×107 CFU/mL,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为4.23×104 U/L。采用发酵的方法制备白首乌产品,为白首乌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促进白首乌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酸马乳中乳酸菌活菌数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不同发酵条件对酸马乳中乳酸菌活菌数的影响,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酸马乳的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酸马乳最佳发酵条件为:干酪乳杆菌∶乳酸乳球菌∶酵母菌=1∶1∶2,接种量6%,发酵时间48 h,发酵温度32 ℃,不添加蔗糖。在此最佳条件下,酸马乳中乳酸菌活菌数对数值可达8.673 9,酵母菌活菌数对数值为7.628 4,酸度6.34 g/L,酒精度1.2%vol。  相似文献   

17.
溶氧(DO)对混菌发酵生产Nisin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isin(乳酸链球菌素)是由乳酸菌产生的一种抑菌活性肽。其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控制发酵体系的pH,以避免由于乳酸菌代谢积累的乳酸导致pH迅速降低抑制菌体生长。本文采用以能够代谢消耗乳酸的酵母菌为辅助发酵菌的新型混菌发酵方法,在小试条件下研究了在混菌发酵过程中对菌体特别是酵母菌代谢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溶氧(DO)对混菌发酵生产过程中发酵体系的pH与乳酸含量的变化nisin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平溶氧对混菌发酵体系中两种菌的生长及代谢产物生成有一定影响。DO 10%与DO 30%时的nisin效价的水平波动范围为24.35%;在分阶段控制发酵体系溶氧水平的条件下获得了较高的nisin效价,效价水平比恒定溶氧提高45.38%。说明分阶段控制发酵体系溶氧水平是较为理想的溶氧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8.
关于提高液态发酵食醋质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我国液态深层发酵食醋的现状,对固态发酵食醋与液态发酵食醋在生产技术和风味上进行了对比。对提高液态发酵食醋质量和技术措施进行了研究,包括提高原料氨基酸含量,乳酸菌、酵母菌共酵,添加生香酵母、己酸菌,延长酒精发酵期,延长贮存期等。  相似文献   

19.
该试验采用生物降酸的方式,利用乳酸菌联合酵母的发酵方法,克服传统果酒发酵时间长、发酵不易控制、风味较差等缺点,制备一种新型的适合大众饮用的沙棘酒。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研究接菌量(乳酸菌/酵母菌)、发酵温度及发酵时间对沙棘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接菌比例(乳酸菌/酵母菌)为3%∶5%,发酵温度为30 ℃,发酵时间为96 h时,所制的沙棘酒感官评分为93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