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采用X-衍射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酶法生产低聚木糖过程中原料玉米芯中的纤维素和木聚糖-木质特复合物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芯中木聚糖与木质素结合在一起以木聚糖-木质素复合的形式存在。这种木聚糖-木质素复合物的结构在用0.1%H2SO4,60℃,12h的预处理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化,但经135℃300min蒸煮后结构遭到破坏,木聚糖与木质素分离。经过蒸煮和随后的酶解后,木聚糖与木质素完全分离,X-衍射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芯纤维素结晶的结构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保持不变,纤维素不发生水解。  相似文献   

2.
以玉米芯为原料制备生物炭,采用SEM及比表面积分析仪对其表面形貌及孔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批次吸附试验,研究其对水中活性艳蓝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玉米芯生物炭对活性艳蓝的吸附在120 min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吸附模型能够很好的模拟吸附等温线,最大饱和吸附量为80.01 mg/g。吸附热力学结果显示:玉米芯生物炭对活性艳蓝的吸附是自发的,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  相似文献   

3.
纤维素酶在纤维表面上的吸附是纤维素水解糖化的第一步,探讨了纤维素酶在不同长度纤维上的吸附行为。纤维素酶在纤维上吸附约60 min后可达到平衡,且吸附量随初始酶用量的增加而增多。吸附过程遵循Langmuir等温吸附,且纤维素酶在短纤维上具有最大的吸附量,但在长纤维上具有最大的Langmuir吸附平衡常数,说明纤维素酶在长纤维上能更快地达到吸附平衡。对吸附热力学常数的计算表明,纤维素酶吸附是自发、放热过程,且不可逆吸附。纤维素酶在48目纤维上有最大的吸附焓变,在28目纤维上有最大的吸附熵变。  相似文献   

4.
将燕麦和小麦中的木聚糖用作干强剂来提高纸张的干强度。木聚糖在纤维素纤维上的吸附量随着不同取代度的阳离子化而增加。抄造不同木聚糖、工业阳离子淀粉含量的纸张,并测定其机械性能。燕麦木聚糖在纸浆纤维上的吸附试验,解释了低度和高度阳离子化的木聚糖在提高纸张强度方面的影响不同。添加4%剂量的取代度为0.1的阳离子燕麦木聚糖使纸张的抗张指数、耐破指数和撕裂指数达到最大,分别提高了67%、105%和77%。与阳离子淀粉相比,添加了阳离子燕麦木聚糖的纸张的强度数值(除撕裂强度)与之相似。结构上的差异和蛋白质杂质使得小麦木聚糖不适合用作纸张增强剂。  相似文献   

5.
以玉米芯为原料制备生物炭,采用扫描电镜及N_2吸附等温线对其表面形貌及孔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批次吸附试验,研究了其对水中Pb(II)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玉米芯生物炭对Pb(II)的吸附在120 min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Langmuir吸附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吸附等温线,最大饱和吸附量为79.36 mg/g。热力学结果显示:玉米芯生物炭对Pb(II)的吸附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升高温度有利于吸附。在Cd(II)共存的条件下,玉米芯生物炭对Pb(II)的吸附受到一定的抑制。  相似文献   

6.
以Bacillus pumlis.木聚糖酶水解玉米芯制备木寡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聚糖酶对 Birch wood,Oat spelt和自制玉米芯木聚糖的水解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木聚糖对木聚糖酶水解的影响非常明显,硬本属的 Birch wood的水解效果较好,自制玉米芯木聚糖的水解效果优于同属于禾本科的 Oat Spelt。自制玉米芯木聚糖的水解结果表明,可溶性木聚糖能够被木聚糖酶有效水解而不溶性木聚糖几乎不被水解,长链木聚糖比短链木聚糖更容易被木聚糖酶水解。采用HPLC对自制玉米芯木聚糖水解液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解液中低聚木糖的主要成分为木二糖、木三糖和木四糖,占水解液中总糖的80%以上。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橄榄绿链霉菌E-86产木聚糖酶水解玉米芯汽爆液生产低聚木糖为目的,研究了玉米芯汽爆液的水解特征,并与玉米芯木聚糖的酶解产物组成进行了比较,得到如下结果:加酶量120U/100ml、酶解反应8h可获得较好的酶解效果,直接还原糖量46μmol/ml、平均聚合度3.1、水解率46%;玉米芯汽爆液和玉米芯木聚糖的酶解产物中低聚糖组成大致相同,主要是木二糖和少量的木三糖、木糖,汽爆液酶解产物中还含有极少量的鼠李糖和阿拉伯糖;玉米芯汽爆液可代替玉米芯木聚糖为底物生产低聚木糖。  相似文献   

8.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4):115-120
研究了蒸煮法及碱提法对玉米芯木聚糖的提取效果,并利用重组木聚糖酶Xyn A对玉米芯低聚木糖的酶解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对木聚糖得率及酶解产物进行了分析,确定碱提法所得玉米芯木聚糖适宜作为酶解底物制备低聚木糖。优化后得到酶解制备玉米芯低聚木糖的工艺条件:底物浓度0.9%,酶解温度49℃,酶解时间4.5 h,还原糖量可达33.9%。另外,对酶解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酶解碱提玉米芯木聚糖可产生以木二糖及木三糖为主要成分的低聚木糖。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X-衍射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酶法生产低聚木糖过程中原料玉米芯中的纤维素和木聚糖-木质素复合物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芯中木聚糖与木质素结合在一起以木聚糖-木质素复合物的形式存在.这种木聚糖-木质素复合物的结构在用0.1%H2SO4、60℃、12h的预处理过程中不会发生变化,但经135℃30min蒸煮后结构遭到破坏,木聚糖与木质素分离.经过蒸煮和随后的酶解后,木聚糖与木质素完全分离.X-衍射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芯纤维素结晶的结构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保持不变,纤维素不发生水解.  相似文献   

10.
不同原料酶法制备低聚木糖的研究及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木聚糖酶的酶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同时以甘蔗渣、玉米芯、麸皮、啤酒槽为原料酶解制备低聚木糖并对其酶解液的还原糖含量和主要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木聚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60℃,最适反应pH为5.0;同时在温度为40~60℃和pH为6的情况下,木聚糖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最佳酶解条件下,采用木聚糖酶酶解甘蔗渣、玉米芯、麸皮、啤酒槽中的木糖,通过测定酶解液中的还原糖含量以分析木聚糖的水解度,结果表明,麸皮中木聚糖的水解度最高,为21.19mg/mL;其它依次为啤酒糟、玉米芯、蔗渣。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种不同原料的木聚糖酶水解产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啤酒糟的酶解产物中木二糖和木三糖的相对含量最高,分别为13%、26.7%,其他依次为玉米芯、麸皮、甘蔗渣。  相似文献   

11.
玉米多孔淀粉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首先研究了吸油率作为考察淀粉成孔指标的可行性;研究酶解工艺时,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再进行正交实验,得到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温度55℃,时间28h,pH5.6,淀粉浆浓度60%,加酶量50%,并进一步把此条件运用到放大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酶促合成松香淀粉酯(RAS)对苯酚的吸附机理,考察了苯酚的初始浓度、吸附时间和吸附温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并利用吸附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吸附量随着苯酚初始浓度的提高或吸附温度的下降而呈上升趋势(p <0.01);吸附平衡时间为1h。在温度为25℃、时间为1h、苯酚初始浓度为100mg·L-1的条件下,其吸附量可达1.334mg·g-1。吸附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RAS对苯酚的吸附量与苯酚浓度线性相关、RAS对苯酚的吸附过程是可自发的、放热的表面物理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离了交换吸附固定化酶方法,简单、便宜,但稳定性较差。为了提高采用离了交换树脂固定化酶生物传感器的操作稳定性,在保证较小酶活损失的前提下,利用海藻酸盐对固定化鸡肝酶进行微胶囊化,研究了不同浓度海藻酸钠和氯化钙溶液等条件对酶活保留率的影响。在生物传感器实际操作条件下,对微胶囊化前后的固定化酶活保留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使用质量比0.2%的海藻酸钠和0.1mol/L的氯化钙溶液进行微胶囊化并静置30min时,操作稳定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固定化酶活力损失较少。另外,采用在Tris缓冲液中加入0.025mol/L钙离了的方式对防止胶囊的破坏进行了尝试,这进一步提高了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研究木薯微孔淀粉复合酶法的制备工艺,以吸油性能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正交试验,研究淀粉乳浓度、复合酶用量、复合酶的配比、反应体系pH值、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木薯微孔淀粉吸油性能的影响.复合酶法生产木薯微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底物浓度60%,酶用量2.5%,α-淀粉酶和糖化酶酶活力配比为1:5,pH为6.0,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7 h,所得木薯微孔淀粉的吸油率和比表面积比原淀粉分别提高了53%和54%.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壳聚糖对亚硒酸的吸附性能,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曲线。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对亚硒酸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容量受pH值影响较大,其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紫外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也表明壳聚糖与亚硒酸之间发生的是简单的物理吸附作用,而非配合反应。  相似文献   

16.
17.
大豆异黄酮糖苷转化酶产生菌株的筛选及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菌株筛选,确定了黑曲霉3866为糖苷转化酶高产菌株。产酶最适培养基配方为:麸皮4%, (NH4)2SO40.1%,KH2PO4 0.1%,抗坏血酸0.1%,MgSO4 0.1%,水杨苷0.05%。产酶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发酵起始pH值6.0,发酵温度30℃,摇床160r/min,发酵时间84h。酶活力最高可达152.45U。  相似文献   

18.
袁学会  易美华  潘颉 《食品科学》2009,30(18):217-221
为了优化包埋粉末油脂的木薯微孔淀粉工艺、提高吸附性能,利用糖化酶和α- 淀粉酶对木薯淀粉进行处理,先通过六组单因素试验确定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 值、底物浓度、酶浓度以及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最佳范围,再通过L18(37)正交试验,研究这些因素对木薯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7h、温度60℃、pH6.0、底物浓度40%、酶浓度2.5%、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为1:4(m/m)时制备的木薯微孔淀粉的吸附性能最佳,木薯微孔淀粉对油脂的吸附性与原淀粉相比,从11.5% 提高到52%,提高了4.52 倍。  相似文献   

19.
金立忠  谭雨清 《食品科技》2007,32(4):162-163
提出用外加酶制剂以大麦等谷类替代部分麦芽酿制啤酒的工艺路线。论述了啤酒外加酶糖化的基本理论,针对国外丹麦NOVO公司啤酒外加酶糖化生产工艺,着重研究了外加国产食品级酶制剂的啤酒糖化工艺。该项新工艺稳妥可靠,简便易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以从牛肉酱中筛选的1株高产纤溶酶的枯草芽孢杆菌为材料,进行发酵产酶。其发酵液经过硫酸铵盐析、Sephadex G-100凝胶过滤、C M SepharoseCL-6B离子交换层析和电泳制备,得到电泳纯的枯草芽孢杆菌纤溶酶;其分子质量为32.5ku;pI10.9~11.8;具有直接溶解纤维蛋白和激活纤溶酶原的双重作用;胰蛋白酶对此酶无降解作用,对其纤溶活性无影响;该酶在pH4.0~13.0稳定,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