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茶树籽和油茶籽中脂溶性化学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24个不同品种的成熟茶树籽和油茶籽样品,分析出仁率、脂肪、脂肪酸组成以及角鲨烯和β-谷甾醇等脂溶性化学成分状况。结果表明,13个油茶籽样品中,平均出仁率、脂肪、棕榈酸、棕榈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顺-11-二十碳烯酸分别为70.1%、51.7%、13.8%、0.1%、3.1%、72.7%、9.4%、0.6%、0.4%,而11个茶树籽中平均值分别为64.2%、31.6%、14.7%、0.1%、2.7%、59.2%、21.8%、0.4%、1.0%。油茶籽中角鲨烯含量为61.3~296.1 mg/kg,茶树籽的则为17.2~227.0 mg/kg。油茶籽中角鲨烯平均含量149.0 mg/kg为茶树籽平均112.5 mg/kg的1.32倍。茶树籽中β-谷甾醇含量为313.3~558.1 mg/kg,油茶籽中则为52.6~122.8 mg/kg。前者平均值443.3 mg/kg为后者80.8 mg/kg的5.5倍。通过相关分析,油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均呈现绝对正相关。通过聚类分析,茶树籽与油茶籽能很好地被区分成两大类。  相似文献   

2.
为了深入研究和开发木本油料油脂资源,选取7种木本油料油脂和4类指标(脂肪酸组成、角鲨烯、β-谷甾醇和α-生育酚)进行品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茶叶籽油棕榈酸含量(16. 22%)最高,油茶籽油的油酸含量(80. 55%)最高,核桃油的亚油酸含量(59. 13%)最高。国内橄榄油和进口橄榄油的脂肪酸组成非常相似;国内橄榄油、进口橄榄油和油茶籽油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相近。国内橄榄油和进口橄榄油的角鲨烯含量远高于其他5种油脂,分别为4 521. 8 mg/kg和6 294. 7 mg/kg; 7种木本油料油脂β-谷甾醇含量在475. 1~2 459. 2 mg/kg之间,红松籽油中β-谷甾醇含量最高;除了核桃油,其他油样中均检测到α-生育酚;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得出国内橄榄油和进口橄榄油品质几乎没有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4种主成分,建立7种木本油料油脂品质综合评价指数并排序,为进口橄榄油国内橄榄油油茶籽油茶叶籽油香榧油红松籽油核桃油。  相似文献   

3.
以布里奇果油为研究对象,对其脂肪酸组成以及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和β-谷甾醇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检测,并对布里奇果油进行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试,以评价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布里奇果油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二十碳烯酸组成,且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其油酸含量高达75%以上;布里奇果油中维生素E的构型主要为α-维生素E,平均含量为0.85 g/kg,β-胡萝卜素的平均含量为1.37 g/kg,角鲨烯的平均含量为0.18g/kg,β-谷甾醇的平均含量为0.29 g/kg。布里奇果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为11.30 mg/mL。  相似文献   

4.
研究比较了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三酰甘油组成、甾醇、生育酚、角鲨烯等特征组分。结果显示:油茶籽油主要脂肪酸为油酸、棕榈酸和亚油酸;其单不饱和脂肪酸占77.50%~84.44%;茶叶籽油主要脂肪酸为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其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8.86%~23.04%,单不饱和脂肪酸为56.53%~58.54%。2种油脂主要三酰甘油均为OOO、SLO、LOO,但相对比例各不相同;甾醇含量分别为1 099~2 298,499~927 mg/kg,主要组分为β-谷甾醇和Δ7-豆甾烯醇,占甾醇总量80%以上。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中生育酚以α型为主,占总生育酚90%以上;前者角鲨烯含量为21~336 mg/kg,后者为108~198 mg/kg。研究可为油茶籽油和茶叶籽油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比较了马鲁拉油和6种常见植物油(橄榄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紫苏籽油、亚麻籽油)的脂肪酸组成、理化性质及角鲨烯、维生素E和β-谷甾醇等营养物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马鲁拉种仁出油率高达51.93%;马鲁拉油中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分别为2.5 mg/100 g和183.5 mg/100 g;马鲁拉油中的油酸含量高达76.94%,橄榄油中油酸含量为67.39%;与常见植物油相比,马鲁拉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比例均衡,且富含营养物质,适于人体的吸收,具有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江西地区油茶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江西地区2011年产的38个油茶籽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含油率在20.48%~49.84%之间,平均为37.07%。油茶籽油脂肪酸主要是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一烯酸等脂肪酸组成,棕榈酸含量平均值8.19%;硬脂酸含量平均值2.48%;油酸含量平均值81.02%;亚油酸含量平均值7.74%;花生一烯酸含量平均值0.46%,主要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平均达到了88.76%,说明江西地区的油茶籽油符合高品质食用油的标准。  相似文献   

7.
10个地区不同单粒质量野生油茶籽油及其营养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不同地区和不同单粒质量的野生油茶籽营养成分的差异,寻找油茶籽的合适产地,为油茶籽引种驯化提供参考,本研究将黄山汤口、霍山县大岭村、融水元宝山、咸丰横口村等10 个地区的野生油茶籽样品按地区和单粒质量分类,比较不同地区单粒质量0.35 g以下(≤0.35 g)、单粒质量0.35~0.8 g、单粒质量0.8 g以上(≥0.8 g)的油茶籽的营养成分含量。用溶剂法测得所有样品含油率在29.9%~46.11%之间;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出26 种脂肪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所有样品α-生育酚含量在0.031~0.149 mg/g之间,角鲨烯含量在0.056~0.256 mg/g之间;用香草醛-硫酸法测得所有样品茶皂素含量在0.166~0.351 g/g之间。从地区看,峨眉山的油茶籽含油率最高,达43.74%,大岭村油茶籽含油率最低,为32.86%。从单粒质量的角度,0.35~0.8 g的油茶籽平均含油率最高,单粒质量0.35 g以下和0.8 g以上的油茶籽含油率相近,分别为36.28%、36.74%。检测出26 种脂肪酸中,主要为油酸(71.156%~78.515%),其次是棕榈酸(8.091%~12.096%)和亚油酸(2.621%~10.618%)。α-生育酚含量从地区看峨眉山最高,元宝山最低;从单粒质量角度,0.35 g以下油茶籽α-生育酚含量最高,0.35~0.8 g的油茶籽次之,0.8 g以上的油茶籽含量最低。角鲨烯含量从地区看大岭村最高,般若寺最低;从单粒质量角度,0.35 g以下油茶籽角鲨烯含量最高,0.35~0.8 g的油茶籽次之,0.8 g以上的油茶籽含量最低。茶皂素含量从地区看,峨眉山最高,黄连台最低;从单粒质量角度,0.8 g以上的油茶籽茶皂素含量最高,0.35 g以下的油茶籽次之,0.35~0.8 g的油茶籽含量最低。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和不同单粒质量的油茶籽品质存在差异,峨眉山、般若寺、猫儿山的油茶籽含油率较高,峨眉山、般若寺、汤口地区的油茶籽α-生育酚和茶皂素含量较高,大岭村、黄连台、峨眉山的油茶籽角鲨烯含量较高。单粒质量小的油茶籽含α-生育酚和角鲨烯较高。  相似文献   

8.
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质量安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6种制油工艺所得的普通油茶籽油进行了质量安全指标及活性成分的检测。结果表明,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的品质和活性成分有明显的影响:油茶籽剥壳后液压榨所得油茶籽油的品质最好,其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最低,分别为2 mgKOH/g和0.01 g/100 g,且油色较浅,色值R 3.0,Y 33.9,脂肪酸中油酸含量最高;从活性成分来看,油茶籽全籽液压所得的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含量和角鲨烯含量均为最高,为17.8mg/100 g,油茶籽剥壳后液压所得油茶籽油中β-谷甾醇含量最高;压榨方式所得的油茶籽油苯并(a)芘超标的风险很小,是一种较为安全的制油方式;与螺旋榨相比,液压榨温度较低,较好保持了油茶籽油中固有的成分,保留了原有的生物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9.
以脱壳油茶籽为原料,对比研究了冷榨法、浸出法、水酶法和热榨法(100、130℃)4种工艺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指数、脂肪酸组成、微量营养成分、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酶法制得的油茶籽油酸值(KOH)最低(0.51 mg/g),过氧化值最高(5.89 mmol/kg),氧化稳定指数最低(0.77 h);130℃热榨油茶籽油中多酚、角鲨烯和总甾醇含量最高,分别为25.5、151.89、3 297.26 mg/kg;浸出油茶籽油中β-胡萝卜素和生育酚含量最高,分别为10.33、524.90 mg/kg;水酶法油茶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最低,抗氧化性最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基于特征脂肪酸含量皀橄榄油掺假大豆油、葵花籽油皀百分比计算模型。方法采集市售橄榄油、大豆油、葵花籽油样品,应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分析各样品皀脂肪酸组成,结合相应产品标准中脂肪酸限量值判定各类植物油样品合栺性,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橄榄油皀特征脂肪酸含量。结果以统计分析结果为基础,绘制橄榄油-大豆油中棕榈一烯酸、硬脂酸、亚麻酸,橄榄油-葵花籽油中棕榈酸、棕榈一烯酸、花生一烯酸含量分布三维图,三维图可有效区分掺假橄榄油,幵直观显示橄榄油掺入大豆油时特征脂肪酸皀变化觃律。结论该斱法可为橄榄油掺伪检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用于回收泄漏石油的非织造吸油材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油泄漏破坏自然环境 ,危害公众健康 ,污染饮用水且扰乱经济。用吸油物质来机械回收泄漏区域的石油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的主要措施之一。非织造吸油材料具有微小孔隙且强度高 ,能在某些恶劣条件下使用。非织造吸油材料的完整性能降低使用成本和回收成本。新材料和工艺技术的结合将带领新产品走向市场。  相似文献   

12.
亚麻籽油因其高含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在空气中极易氧化变质,导致感官品质下降。粉末油脂技术不仅使油脂对环境的抵御能力增加,而且还降低或掩盖了油脂的不良味道、气味等。本文以普通玉米淀粉和蜡质玉米淀粉为原料,利用反溶剂法制备了V型淀粉,与一定比例的亚麻籽油干法加热制备粉末油脂,并研究了复合温度对其理化性质的影响。V型淀粉的吸油能力较好(1.54 g/g),优于商业多孔淀粉(1.08 g/g)。动态光散射及X射线衍射显示,随着温度的升高,V型淀粉制备的油脂粉末的粒径逐渐降低、相对结晶度逐渐增大,表明V型淀粉的单螺旋疏水空腔参与了对油脂的吸附。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温度升高油脂的扩散速度加快,较高温度下表现出了更高程度的复合;红外光谱显示,随着复合温度上升,1060/1022 cm-1峰值从0.81升至1.07,表明AS-NMS的短程分子有序性升高。该研究以V型淀粉为包埋壁材,生物相容性高,工艺简单绿色,为粉末油脂的加工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大蒜精油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特性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以过氧化值(POV)为指标研究了大蒜精油对花生油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大蒜精油对花生油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添加了大蒜精油的花生油应尽量贮存于低温条件下;VC、柠檬酸、酒石酸对大蒜精油的抗氧化作用均有协同增效作用;大蒜精油与合成抗氧化剂混合使用时,其抗氧化能力均好于只添加单一抗氧化剂的效果;使用0.2%大蒜精油和0.04%大蒜精油+0.005%PG为花生油的抗氧化剂时,可使花生油在20℃下的贷架寿命由4.2个月延长至24.3个月和14.1个月。  相似文献   

14.
DHA藻油在花生油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添加0.2%、0.7%、16%、20% DHA(来源于DHA藻油,DHA含量按35%计)净含量的花生油的保质期;考察了20% DHA净含量的花生油在低温烹调条件下DHA的稳定性以及感官品评.实验结果表明:添加DHA藻油的花生油在62℃条件下放置28d后,过氧化值仍在国标规定的范围内,且未出现哈败及藻味;与未加热的...  相似文献   

15.
于彤  张翠荣 《中国油脂》1998,23(2):59-61
对葵花籽油、线麻油的环氧化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两种环氧化工艺,得到了不同环氧值的产品,对产品的环氧值、折光率、碘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本产品作为增塑剂添加到聚氯乙烯塑料制品中显示了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微胶囊化粉末油脂制品表面油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国内外用于测定微胶囊化粉末油脂制品表面油的方法进行了概述 ,并且对有机溶剂直接萃取制品表面油的方法的萃取方式、溶剂种类、料溶比、萃取温度、萃取次数以及样品称量范围等方面对表面油测定值准确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对油棕种植材料研究及棕榈油产品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棕种植业与棕榈油加工业是马来西亚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与马来西亚有大量棕榈 油进口贸易,检验检疫工作繁重且多样。该文探讨马来西亚对油棕种植材料研究现状及主要棕榈油产 品生产过程和用途。  相似文献   

18.
为了快速简便地鉴别核桃油掺伪,利用电子鼻技术鉴别核桃油中掺入大豆油、菜籽油及玉米油,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式分析(LDA)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采用PCA方法可以鉴别核桃油掺入大于20%大豆油、7%菜籽油和7%玉米油;采用LDA方法可以鉴别核桃油中掺入大于1%大豆油、1%菜籽油和7%玉米油,LDA方法比PCA方法能更加有效地鉴别核桃油中掺入大豆油、菜籽油和玉米油的现象。电子鼻技术可以作为鉴别核桃油掺假的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油脂沉淀现象,综述了葵籽油、卡诺拉油等沉淀的组成、性质以及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初步探讨了防止沉淀生成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植物油萃提大蒜精油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大蒜破碎后加入精炼植物油直接常温浸提大蒜精油,通过研究大蒜切碎度、搅拌时间、大蒜与植物油质量比、搅拌速度等因素对成品大蒜油中蒜素含量的影响,得出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切碎度为细颗粒、搅拌时间为24h、大蒜与植物油质量比为1.0、搅拌速度为低速(168r/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