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黑毛茶不同产区发花对茯砖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产区特定的气候环境影响茯砖茶发花微生物群落结构、代谢及风味物质的形成。以同批湖南黑毛茶为原料,分别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茯砖茶主产区(陕西、湖南和浙江)同时期制作茶样,研究黑毛茶在不同产区发花对茯砖茶品质的影响。感官审评表明:陕西和湖南产区加工的茯砖茶"金花"数量明显高于浙江产区,"菌花香"明显;但湖南和浙江产区加工的茯砖茶均略带青涩味。化学成分结果表明:茶多酚、酯型儿茶素、儿茶素总量及咖啡碱在湖南产区加工的茯砖茶中含量较高;氨基酸总量和茶氨酸在浙江产区加工的茯砖茶中保留量较多;有机酸在陕西产区的茯砖茶中含量较高。从3个产区加工的茯砖茶中共分离鉴定出57种香气成分,对茯砖茶"菌花香"具有重要贡献的萜烯醇、烯醛类和酮类等化合物含量在不同产区加工的茯砖茶中差异显著(P0.05)。结论:不同产区花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结构、代谢方向及作用方式可能不同,对茯砖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茯砖茶加工过程中10个时间阶段的样品,分析测定了18个品质成分,对所得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构建样品与品质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EGCG、GCG、ECG、茶多酚、可溶性糖、没食子酸和水浸出物是茯砖茶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变化物质。提取的三个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56.45%、26.29%和8.46%。结合聚类分析可得茯砖茶加工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毛茶期,包括毛茶和发花第0 d;第二阶段为发花前期,包括渥堆、发花第3 d和发花第6 d;第三阶段为发花后期,包括发花第9 d、发花第12 d、发花第15 d;第四阶段为茯砖茶干燥期,包括发花第18 d、发花第22 d。本研究为茯砖茶加工过程中品质成分的变化建立了评价体系,确定了加工过程各时间段的分界限。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茯砖茶“发花”过程中代谢物特征及变化,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发花0 d、7 d和14 d三个时间点代谢物丰度进行测定,将代谢物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表明:茯砖茶发花不同时期样本存在较大代谢差异,共检测到1 316个物质信号峰,其中发花0 d和7 d、7 d和14 d以及0 d和14 d之间筛选出的代谢差异物分别为260、229和506个,这些物质属于生物碱、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黄酮类、茶多酚及儿茶素、有机酸及其衍生物等。进一步对影响茯砖茶品质和功能的主要代谢物质进行分析发现,发花改变了茯砖中茶多酚及儿茶素、黄酮和氨基酸等主要代谢物的组成,降低了茯砖茶的苦涩味,促进了醇和口感和红浓汤色的形成,且肉毒碱、异喹啉、相思子碱、长春质碱等生物碱在发花过程中的上调有助于提升茯砖茶降脂、降压和抗炎等功效。发花是改变茯砖茶代谢谱的关键过程,对于形成茯砖茶独特的品质和保健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这为揭示茯砖茶风味和保健功能的形成机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黑毛茶为原料,在茯砖茶常规加工工艺的第二次汽蒸后接种冠突散囊菌纯菌种发酵剂,进行发花试验,分析主要功效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人工接种的茶砖发花提前4~6 d。发花第4天至成品,人工接种茶砖的茶氨酸、咖啡碱、茶多酚、茶红素和茶黄素含量分别下降了43.79%、14.11%、32.32%、57.03%和27.70%,茶褐素含量增加了32.88%,茶多糖和茶色素含量与冠突散囊菌的增长呈正相关变化,冠突散囊菌发花越多,功效成分变化越大,砖茶品质越好。  相似文献   

5.
冠突散囊菌对茯砖茶品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同批黑毛茶为原料,通过人工接种发酵试验追踪检测优势菌和主要功效成分的含量,研究冠突散囊菌对茯砖茶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冠突散囊菌的生长,接种发酵剂1、2及对照组(ck)茶样中茶多酚、EGCG、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黄素、茶红素含量出现有不同程度下降,茶多糖、水浸出物和茶褐素含量上升,其中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上升1.49%、2.88%、3.22%。感官评定结果显示"发花"对茯砖茶的品质形成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三种砖茶品质生化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三种砖茶中各种生化成分含量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加工工艺对砖茶生化成分以及成茶品质风味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黑砖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游离氨基酸及三种色素的含量均为最高,茯砖茶次之,青砖茶最低,而可溶性糖的含量是黑砖茶最低,青砖茶最高。三种砖茶生化成分的差异主要是由不同的加工工艺造成的,茯砖茶有独特的"发花"工序,其品质表现为有菌花香,滋味醇和;黑砖茶的原料较嫩,加工过程比较简单,内含成分高,滋味表现为纯厚微涩;青砖茶的原料最为粗老,自然发酵时间长,可溶性糖含量高,其品质表现为香气纯正,滋味甘甜。  相似文献   

7.
茯砖茶是一种微生物参与发酵的黑茶。菌花香是茯砖茶独特的香气品质,其成因可能与发花过程中的真菌演替有关。为揭示茯砖茶发花特征真菌菌群演替规律,以薮北种茶树为原料制成黑茶与白茶,之后同时、同地发花分别制成茯砖茶与白茶砖。采用微生物组扩增子ITS分析发花过程中真菌演替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茶类在发花过程中的特征真菌丰度的变化规律不同。2)渥堆改变了茯砖茶的菌群结构及微生物生长环境,导致茯砖茶与其它茶类的发花真菌菌群演替有差异。3)茯砖茶发花特征真菌菌群演替规律:茯砖茶发花前期,由渥堆影响丰度较高的黑曲霉、局限曲霉、萨氏曲霉、岐皱青霉、西兰花青霉、汉逊德巴利酵母等在发花6 d出现丰度峰。发花第9天散囊菌属、卡利比克迈耶氏酵母、海洋嗜杀酵母等真菌出现丰度峰,黑曲霉、汉逊德巴利酵母、局限曲霉维持丰度;发花12 d假灰绿曲霉出现丰度峰, 黑曲霉维持丰度。第22天发花结束,散囊菌属最终成为优势菌种。  相似文献   

8.
陈亮  陈静萍  李文革  彭玲  胡蝶  王克勤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22):152-154,158
用不同剂量的γ辐照对茯砖茶进行处理后考察其微生物数量、理化性质及感官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γ辐照对茯砖茶中的微生物有较好的杀灭效果,4kGy的辐照处理能杀灭茯砖茶中97%以上的霉菌。辐照过的茯砖茶可浸出氟和氨基酸含量变化不大,可溶性糖含量和水浸出物含量提高,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降低,总体感官品质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9.
以黑毛茶为原料,在茯砖茶常规加工工艺的第2次汽蒸后接种纯菌种发酵剂,进行发花试验,并分析主要功效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接种茶砖发花提前(4~6)d,从发花第4天开始EGCG茶红素、茶氨酸、茶黄素和咖啡碱含量分别下降了77.38%、57.03%、43.79%、27.70%、14.11%,茶褐素含量增加了32.88%,茶多糖和水浸出物含量变化不大。发花过程中功效成分变化与冠突散囊菌生长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茯砖茶历史悠久,外型大多为砖型、体积大,携带及饮用较为不便。通过自然发花,研制出质量在10g以下,表面及内部均发花较好的微型茯砖茶,并对"金花"菌进行分离、鉴定。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含水量30%~32%、模具填充量(7.5~8.0)g/孔、定型时间(15~20)min、灭菌温度(105~110)℃、灭菌时间(3~4)min、发花温度28℃、发花湿度50%、2℃/d逐渐升温干燥的方法获得微型茯砖茶品质较好,茶砖平整、金花茂盛均匀、颗粒饱满,汤色红浓明亮,菌花香纯正、高长,滋味醇厚、回味甘爽,叶底明亮匀齐。经菌落特征和显微结构(有性型和无性型)初步判断微型茯砖茶与传统茯砖茶的"金花"菌实属同一种微生物——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 trometry, GC-MS)联用技术对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挥发性成分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杜仲叶茯砖茶中共鉴定出152种挥发性成分,酸类、酯类、酮类和醇类为相对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主成分分析、分层聚类分析及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均可直观地对杜仲叶茯砖茶不同加工阶段进行有效的区分。此外,在杜仲叶茯砖茶加工过程中,酸类、醇类、酮类和酯类等挥发性成分组成和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丙酸、乙酸、2-己烯醛等具有刺激性、青辛气等不良气味的挥发性成分含量呈下降趋势,而芳樟醇、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榈酸乙酯、菊苣酮、乙醛等具有菌花香、木香、花果香、乳香特性的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呈上升趋势。基于VIP值筛选出64种标志差异性挥发性成分,其中,5-甲基吲哚、正三十二烷和十二醇等成分在原料中,3-氨基苯酚、环十五内酯、5-羟基-3-甲基-1-茚酮等成分在渥堆样本中,苯甲酸、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1-己烯-3-醇等成分在气蒸样本中,植酮、2-吡咯甲醛和2-羟基环十五酮等成分在发花8 d的样本中以及乙琥胺、对丙基茴香醚等成分在发花25 d的样本中相对含量远高于其在其它阶段样本中的含量,这些成分可以作为杜仲叶茯砖茶对应加工阶段的候选标记物。在最终产品S5茶样中,棕榈酸甲酯、二氢猕猴桃内酯、月桂酸、植酮、β-紫罗兰酮等为相对含量较高的呈香挥发性成分,可能是构成杜仲叶茯砖茶风味特征的主要物质,这为识别杜仲叶茯砖茶的香气特征以及加工过程中香气成分的定向调控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不同年代茯砖茶感官品质和化学成分的差异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1952、1985 年和2008 年生产的茯砖茶为材料,分别对其感官品质以及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溶性糖、果胶、花青素、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生化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陈年茯砖茶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茶红素果胶的含量均减少,而水溶性糖、茶褐素的含量增加,咖啡碱含量则变化不明显。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在一定时间内,茯砖茶的陈化有助于内含物质的转化,茶汤香气宜人、滋味甘醇,但存放时间过久,其茶香消尽、陈气扑鼻、滋味淡薄。可以分别从茶叶的感官特征和理化成分两条途径对茯砖茶陈化时间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茯砖茶滋味品质特征及其与主要内含成分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以来自陕西、浙江、湖南三省的15个茯砖茶为材料, 采用感官审评法、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 TAV)分析法、主要内含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研究了茯砖茶滋味品质评价方法。结果 在感官审评结果中15个茯砖茶滋味可分为醇和、平和、粗淡3种类型。15个茯砖茶样品的水浸出物含量在21%~38%之间、茶多酚含量在3.0%~9.5%之间、咖啡碱含量在2.2%~7.7%之间、氨基酸含量在0.9%~1.5%之间、可溶性糖含量在2.5%~5.5%。TAV分析结果显示儿茶素组分、咖啡碱及氨基酸对茯砖茶的苦涩滋味和醇甜滋味有显著贡献(TAV>1), 其他内含成分对茯砖茶滋味品质具有修饰作用(0.1相似文献   

14.
探究不同黑茶提取物(天尖茶、茯砖茶、百两茶、六堡茶及普洱茶)中主要功能性组分的差异,评价其功能性活性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氧自由基的吸收能力(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ORAC)及对PC12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并建立功能性组分与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湖南产的茯砖、天尖和百两茶,其提取物中的茶多酚、茶多糖及儿茶素总含量均显著高于普洱和六堡茶提取物,而咖啡碱、没食子酸及茶氨酸含量则以普洱茶提取物最高。茯砖、天尖和百两茶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对氧自由基的吸收能力均较强,而在PC12神经细胞损伤保护实验中,茯砖、普洱及六堡茶提取物效果明显。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茶多酚(特别是酯型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是黑茶提取物DPPH自由基和ORAC活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而茶氨酸含量则与PC12细胞保护作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张浩  李华  莫海珍 《食品科学》2010,31(21):293-297
对天然发酵茯砖茶的微生物菌群以及抗菌活性进行研究。微生物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曲霉、青霉和散囊菌是天然发酵茯砖茶的主要微生物,其中散囊菌是真菌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种。发酵茶水提物的抑菌实验显示,茯砖茶的浸提物对一些食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对一些芽孢形成菌如蜡状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产气荚膜梭菌和生孢梭菌具有抑制作用,抑菌能力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提示在茶叶真菌发酵过程中,能够产生抑制食品致病菌和腐败菌的代谢物质。  相似文献   

16.
对湖南白沙溪茯砖茶中的优势菌株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形态学分析和ITS序列比对进行鉴定。以云南大叶种低级绿茶为原料进行纯菌发酵,分析发酵液主要成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从湖南白沙溪茯砖茶中分离得到的4 株优势菌株,其中J1被鉴定为谢瓦曲霉(Aspergillus chevalieri);J2、J3和J4均被鉴定为冠突曲霉(Aspergillus cristatus)。分别采用鉴定得到的4?株菌株对云南大叶种低级绿茶进行发酵,发现发酵液中茶多酚、总黄酮含量均显著降低;茶褐素含量均显著增加。与未发酵的空白对照组相比,总生物碱含量在谢瓦曲霉作用下显著增加,在冠突曲霉作用下显著降低;儿茶素各组分含量变化差异较大,其中酯型儿茶素含量均显著下降,而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3?种非酯型儿茶素均显著增加;茶黄素在谢瓦曲霉J1和冠突曲霉J2、J3作用下显著减少,在冠突曲霉J4作用下显著增加;氨基酸各组分含量也具有显著变化。发酵前后主要成分含量变化的分析可为云南大叶种低级绿茶高值化产品的开发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茯砖茶优势微生物在不同适宜生长培养基之间的差异,采用14种不同培养基比较黑茶优势微生物的表面培养特征.针对一种黑茶样品,采用混合培养法定期观察不同时间段优势菌的生长表征.即通过观察记录在不同时期该茶叶中微生物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分离特征,包括菌落色泽、质地、表面形态及边缘情况等,来比较不同培养基分离“金花”菌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几乎在所选分离培养基上均能用肉眼看到黑茶的优势菌为“金花”菌及其生长状况,但差异性明显.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其出现在各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有快慢,菌丝体颜色不同,其分泌的色素差异较大.该研究结果表示出冠突散囊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为研究者更快地分离出该茶叶中“金花”菌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茯砖茶和千两茶品质成分的差异,为茯砖茶和千两茶品质鉴定和差异鉴别提供依据。方法以44个品质成分为指标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分析,选取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值大于1且具有显著差异的品质成分作为特征性差异成分。结果茯砖茶中除草酸外,其余各主要成分含量均高于千两茶。经OPLS-DA共识别出9种VIP值大于1的差异成分,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简单儿茶素和儿茶素为标志性差异品质成分。结论采用OPLS-DA分析茶叶样品品质成分,既可以对茯砖茶和千两茶进行鉴别区分,又可以筛选出两种茶类差异品质成分。  相似文献   

19.
以茯砖茶为原材料,茶水比1︰20(g/mL)浸提,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茯砖速溶茶喷雾干燥工艺。研究进风温度、物料流速及风机功率对茯砖速溶茶出粉率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茯砖速溶茶喷雾干燥最佳工艺条件为:进风温度180℃、物料流速15%、风机功率40 m3/h。在此条件下,所得的茯砖速溶茶含水量为5.19%,出粉率为17.2%,呈淡黄色,粉末均匀细小,无结块,溶解性好,营养物质丰富,茶多酚含量为27.6%、游离氨基酸为3.4%、咖啡碱为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